百草霜

[复制链接]
查看419 | 回复2 | 2015-11-21 23: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草霜--《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锅底灰、锅烟子
    【来源】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
    【性状】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止血,止泻。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腹泻,食积泻痢。外用治外伤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百草霜--《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 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尘(《外台秘要方》),灶额上墨(《本草图经》),灶烟煤、灶煤(《中国医学大辞典》)。
    【来源】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将灶突或烟囱内的黑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
    【性状】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无臭,味淡微辛。以乌黑色、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玉揪药解》:"味辛,气平。"
    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
    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功能主治】
    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①《本草图经》:"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
    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附方】
    ①治吐血,及伤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汤服二钱。㈡百草霜五钱,槐花末二两。每服二钱,茅根汤下。(《刘长春经验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纲目》)
    ③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一、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妇人良方》)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三钱,用人参三钱煎汤饮。(《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白带:百草霜一两,香金墨半两。研末,每服三钱,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熟,细嚼,温酒送之。(《永类钤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尘一升,黄连五两,地榆三两。上三味,捣筛为散,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重者夜一。(《外台秘要方》)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四川中药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三钱,金墨一钱,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匀),黄蜡三钱。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三、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汤下。(《灊江切要》铁刷丸)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百草霜三钱,巴豆霜一分。研匀,以飞罗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钱。研细末,吹入喉中。
小李飞刀 | 2017-8-18 16: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蠢华磊 | 2019-4-22 19: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啊,态度决定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