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

[复制链接]
查看386 | 回复2 | 2015-11-21 23: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蓖麻子--《中国药典》
    【拼音名】 Bì Má Zi
    【英文名】 SEMEN RICINI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收集种子。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cm,宽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较隆起,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无臭,味微苦辛。
    【毒性】蓖麻子所含蓖麻毒素7毫克或蓖麻碱0.16客即可使成人致死,儿童口服5~6粒生蓖麻子即可致死。以上二钟毒质加热后可以破坏。中毒后首先感到咽喉灼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尿或血尿,发热,痉挛,最后血压下降,休克,呼吸停止而死亡。牲畜误食也中毒。解决方法:可催吐,洗胃,导泻,每日服小苏打5~15克,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皮下注射抗蓖麻毒血清,输血,视病情使用止痛剂,解痉剂、强心剂等对症治疗。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去壳,捣碎。
    【性味】甘、辛,平;有毒。
    【归经】归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消肿拨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喉痹,瘰疬,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亦可入丸剂内服。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蓖麻--《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ì Má
    【别名】红蓖麻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见“蓖麻子”)、根及叶入药。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性味】
    叶:甘、辛,平。有小毒。
    根:淡、微辛,平。
    【功能主治】
    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治湿疹搔痒,煎水外洗;并可灭蛆、杀孑孓。
    根:祛风活血,止痛镇静。用于风湿关节痛,破伤风,癫痫,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根1~2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蓖麻子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 Bì Má Zi
    【别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原形态】
    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20~4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7~9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与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无花盘及遗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气微弱,味油腻性。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化学成份】种子含脂肪油40~50%,油饼含蓖麻碱、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种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种,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碱性蓖麻毒蛋白。
mwlx4023 | 2017-9-25 03: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
朝业宇公 | 2019-5-27 13: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