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制链接]
查看435 | 回复1 | 2015-11-22 0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S:CONTENT_START]
    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体系,是有关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道家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的最高哲学范畴,属于形而上层次;气只是一种构成万物始基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哲学范畴,属于形而下层次。稷下学派在《管子 .内业》等篇中,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认为“道 ”就是精气,从而明确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宇宙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西汉时期,元气论逐渐兴起,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元 ”的哲学论点,《春秋繁露 .重政》说: “《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 ……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鹖冠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范畴,指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但仍认为元气由道产生,这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延续。元气一元论始于两汉之际的谶纬之学,《帝王世纪》上说:“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河图括地象》说:“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东汉王充吸取了纬书“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论衡 .谈天》)的积极思维成果,把元气视作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从而把纬书的神学元气论改造成为自然主义的元气论,他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以气为最高范畴来构建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既然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成,人也不例外,“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 .宝命全形论》)。《难经 .八难》说:“气者,身之根本也。”肯定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的细微物质都属于气,人的形体充满着气,其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诚如《医权初编》所说:“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不仅人的形体由气而成,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气的活动,所谓“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脾胃论 .卷下》)。当然,人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同于万物,“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天地之镇 ”(《灵枢.玉版》)。所以,构成人的气是气中更为精粹的部分,故《淮南子.天文训》曰:“烦气(杂乱之气)为虫,精气为人。”
    精气之所以能够化生宇宙万物,乃在于气本为一,内含阴阳,阴阳二气氤氲交感而生万物。如《易传 .系辞传》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传.咸彖》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中医学家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张介宾《类经附翼 .医易义》更明确地指出:“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都从哲学意义上论证了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是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内在动力、本质和规律。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 ”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 ”,是指气处于弥散状态,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故张载《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虚空即气。”所谓“有形”,即气的聚合状态,指无形之气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种有相对固定形质的物体,并占据相对固定的空间。凡人们肉眼能清晰看见的各种具有形状的物体,都是气的“有形 ”存在,都是气聚合凝积而成的结果。所以说,聚合有形也是气存[FSAGE]在的方式。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的“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所以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指出:“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形,元气也”(《慎言 .道体篇》)。就本质而言,“无形”与“有形”都是气存在的方式。可见,精气学说从宏观角度辩证地把握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精气学说认为,气不是静止的,而是生机勃勃、运动不息的物质。《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于气的不断运动,就使得由气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并由小到大;老的东西逐渐衰退,由壮到衰、到死。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皆本于气的运动。可见,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物质,自然界的生生化化、发展和变更,都是由于运动的气推动和激发而产生的。
    气的运动不息,根源于气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取决于阴阳的对立统一。张载《正蒙 .乾称》说:“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和屈伸变化是永无止息的,这种变化神妙莫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称之为“神 ”。《正蒙 .参两》曰:“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明确指出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来自事物内部,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阴阳二气的无穷变化,推动了整个宇宙的发展变化。
    气的运动,古人称之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上升和下降、外出和内入、吸引和排斥、发散和凝聚等对立的形式。中医学从“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认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气的聚散运动则是对气生成万物和万物复归于气的这种往复运动的概括。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宇宙万物正是由于气的这种自发的聚散运动而相互转化,故张载《正蒙.太和》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任何事物都是阴阳二气聚合而成的,故任何事物都有着运动的特性,而其运动的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该事物内部阴阳之气的盛衰、主次及其转化等。这样以来,古代哲学家就辩证地把握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
owli5555 | 2017-10-2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是你啊,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