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复制链接]
查看337 | 回复1 | 2015-11-22 0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名】 Bái Qū Cài
    【别名】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北京]
    【来源】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以全草入药。花盛期采收,割取地上部,晒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止咳。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调膏或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屈菜 《*辞典》
    【出处】《救荒本草》
    【拼音名】 Bái Qū Cài
    【别名】地黄连、牛金花(《植物名汇》),土黄连(《东北药植志》),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辽宁经济植物志》),雄黄草(《陕西中药志》),山黄连(《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假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小野人血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处干燥。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叶互生,1~2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全裂片2~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
    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花较大,花瓣广卵形,长1.3~1.5厘米。分布东北各地。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东北、内蒙古、颖薄⒑幽稀⑸蕉⑸轿鳌⒔铡⒔鳌⒄憬鹊亍?/p>
    【化学成份】
    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碱41%、原阿片碱22%、人血草碱17%、别隐品碱9%、小檗碱5%、白屈菜红碱3%、血根碱1.5%、鹰爪豆碱0.1%,还有羟基白屈菜碱即氧化白屈菜碱、甲氧基白屈菜碱、隐品碱,白屈菜黄碱、白屈菜胺、高白屈菜碱、羟基血根碱即氧化血根碱。除生物碱而外,还含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胆碱、甲胺、组胺、酪胺、皂甙、黄酮醇、白屈菜醇,还含强心甙,在开花期的含量最高。
    根含生物碱达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黄连碱、刻叶紫堇明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默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118%。
    叶含黄酮类1.43%;多量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可达834毫克%,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为231毫克%。
    花含黄酮类2.10%。
    果实含多量胆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脂肪油40%、黄连碱。发芽的种子含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
    【性味】
    苦辛,微温,有毒。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药》:"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镇痛,止咳,利尿解毒。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①《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夏采佻yv | 2017-12-3 16: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个论坛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主走路,也总明白主肉是啥味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