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草

[复制链接]
查看456 | 回复1 | 2015-11-22 1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仙草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 Bā Xiān Cǎo
    【别名】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叶拉拉藤的全草。秋季采收,晒干或晾干。
    【原形态】
    ①拉拉藤(《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蔓状或攀缘状,长20~40厘米。茎绿色,纤弱,四方形,分枝,棱上有倒生小刺。叶6~8枚轮生,无柄,膜质,线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2~6毫米,先端具针锋尖头,上面绿色,被倒生白色刺毛,下面淡绿色,除沿中脉及边缘被毛外,余光滑无毛,侧脉不明显。疏散聚伞花序,腋生;花细小,直径约1毫米;萼截头状,长不及1毫米,有钩毛;花瓣4,淡绿白色,有时染以紫色,卵形,极短;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2裂。果稍肉质,孪生,表面密生白色钩毛。花期4~5月。生于荒地、园圃、耕地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粗叶拉拉藤,又名:锯锯藤。
    一年生草本。偃卧咸稍斜举。茎六棱形,具分枝,枝上有小倒刺,粗糙。叶4~8枚轮生,叶片膜质,线状披针形以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8~4厘米,宽3.3~6.6毫米,先端具针状尖头,向下渐狭;全缘,具毛茸,基部抱茎。花生于叶腋,小花3~8朵,排成疏散的聚伞花序;花萼4枚,截头状;花冠轮状,极细小,直径不到1.5毫米;花瓣4枚,卵形,绿白色或有紫晕,仅基部联合。果实稍肉质,密被钩状白毛。花期春季。
    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黄绿色或枯黄色,全体具有棘手的倒刺,茎叶多卷缩成团。茎坚韧,纤维性,叶脆,易破碎。果实多脱落,留有伞形的果柄。
    产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
    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味辛苦,性微寒。"
    ②《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③《湖南药物志》:"甘涩,微寒。"
    【归经】《滇南本草》:"入少阴、太阴经。"
    【功能主治】
    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①《滇南本草》:"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玉茎痛。退血分烦热,止尿血。’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疥癣。"
    ③《广西中药志》:"治妇人痛经。又捣烂取汁冲糯米浆,治飞扬疮。"
    ④江西《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痈肿,阑尾炎,近用于治癌。"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炎,祛风湿,散瘀血,治痰火热症,风热眼雾眼屎多,风湿跌打疼痛,外伤皮下瘀肿。"
    ⑥《云南中草药》:"清热凉血,利尿。治血淋,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捣汁饮。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附方】
    ①治五淋:八仙草三钱,滑石二钱,甘草一钱,双果草二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②治妇女经闭:猪殃殃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跌打损伤:鲜猪殃殃根、马兰根各四饯。水酒各半煎服。另以鲜猪殃殃全草、酢浆草等分,捣烂外敷。
    ④治感冒:鲜猪殃殃一两,姜三片。擂汁冲开水服。
    ⑤治疖肿初起:鲜猪殃殃适量,加甜酒捣烂外敷,日换二次。
    ⑥治急性阑尾炎:鲜猪殃殃三两。煎水内服。
    ⑦治乳癌:鲜猪殃殃四两。捣汁和以猪油敷于癌症溃烂处,亦可煎水内服。
    ⑧治牙龈出血:鲜猪殃殃二至三两。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⑨治中耳炎:鲜猪殃殃,捣汁滴耳。(《云南中草药》)
   |
淘我乐khv | 2018-3-16 1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