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论脏虚阳气不舒宜温运宣通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论脏虚阳气不舒宜温运宣通
[复制链接]
915
|
0
|
2003-12-24 10: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脏虚阳气不舒宜温运宣通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临床常可见到一种寒证,其“恶寒”与一般寒象不同,甚则值盛暑炎夏着棉披裘,厚被向隅尚不胜其寒冷,难以责之为外感寒邪或里寒内盛或阳气衰微,而是由于脏虚阳气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所致。有如阴云蔽日,阳光不能透达而阴冷寒盛,一旦云开日出,阴霾尽散,寒冷自消。
五脏皆可见脏虚阳气不舒之证。然而,脾主运化,升清降浊,为后天之本,气机运化之枢纽;肺主气,外合皮毛,卫阳固护肌表,抵御外邪;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脾土又赖肾之命火温煦方可升清降浊,运化正常。故脏虚阳气不舒又以肺脾肾3脏为多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阳气不舒者非补非泻,而重在温运宣通。以下就其病之特征略述己见。
1 临床辨证
1.1 风寒外束,遏阻卫阳 素体阳气不足,每因气候突变,感受风寒,邪正交争,风寒之邪束表,阳气被阴寒所遏。临床见症:恶寒,甚者盛暑着厚衣覆棉被仍感寒风彻骨。伴头痛,周身酸楚,发热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症由卫阳不能通达,肌表失于温煦所致。治宜益气通阳,疏风散寒。方拟人参败毒散加减。药用党参、柴胡、羌活、独活、前胡、防风、生黄芪、川芎、桔梗、生甘草。
1.2 营卫失调,邪客肺卫 机体营气不充,外邪客于肌表,无力达邪。临床见症:畏风恶寒,时时自汗,覆衣被畏寒之症可减,撤衣被临风,畏寒之症加剧,平时纳少神疲,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疏通阳气。方拟桂枝汤,并可合玉屏风散治之。 药用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红枣、生黄芪、白术、防风。
1.3 外寒内饮,阻遏阳气 素有痰饮内伏,复感风寒外邪,肺气失于宣肃,牵动内伏饮邪,阻遏阳气不得舒伸。临床见症:盛夏穿棉衣、睡棉被,尚觉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痰稀薄,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冬发夏愈,甚则频发无度,舌苔白,脉弦紧。治宜解表化饮,通阳祛邪。方拟小青龙汤加减。药用炙麻黄、川桂枝、姜半夏、五味子、干姜、 白芍、细辛、甘草。缓解期常服都气丸以固肾为本。
1.4 脾阳不足,寒饮中留 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损伤脾阳,脾胃运化失司,升清降浊无力,致寒饮内停,阻遏阳气。临床见症:中脘部特别怕冷而疼痛不显著,用棉垫数个叠敷于脘部,紧裹棉衣才觉稍暖,神疲乏力,饮食少进,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弦迟。治宜温阳涤饮,升清降浊。方拟苓桂术甘汤治之。药用茯苓、肉桂、焦白术、炙甘草。 善后以陈夏六君子汤加黄芪、肉桂调理。
1.5 脾虚气弱,清阳不升 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吐泻之后,损伤中阳,积劳伤脾,胃气下陷,谷气不得升发,无阳以护营卫。临床见症:背部寒冷拘紧感,盛夏亦穿毛背心,伴胃脘不舒,纳呆便溏,四肢欠温,劳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升阳护卫。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葛根、x62578d、柴胡、升麻、 干姜、甘草。
1.6 寒邪内侵,胸阳痹阻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心脉不利,复遭阴寒之邪乘袭,寒凝气滞,心脉痹阻,心阳通达无力。临床见症:胸闷气短,不时掣痛,天冷病重,天暖减轻,动则汗出,心中悸惕不安,形寒肢冷,脊背部畏冷尤甚,舌淡、苔薄白,六脉沉紧。治宜温通心阳,宣痹止痛。方拟桂枝四逆汤加减。药用桂枝、熟附子、干姜、甘草、当归、 大枣(去核)。气虚汗多者加黄芪、党参;痛不除者加檀香、乳香、没药或蒲黄、五灵脂。
1.7 寒湿肾着 素体肾阳不足,肾之外府不充,久居阴冷潮湿之地,或久涉冷水,寒湿之邪内中少阴经脉,阳气痹阻不能舒伸以温煦形体。临床见症:腰膝冷痛,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减,受凉或接触冷水即感寒冷刺骨,下肢沉重,关节僵硬,舌苔黑润,脉沉细而紧。治宜温经通阳,散寒祛湿。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减。药用麻黄、炮附子、细辛、干姜、茯苓、白术、甘草。
1.8 寒邪留伏,肝经不舒 素体脾胃不足,肝木失于调达,复感寒邪,留伏中焦,循经上犯巅顶,郁于头痛经脉,清阳被遏。临床见症:畏寒、胸胁胀痛,巅顶头痛,遇寒痛甚,即使盛夏亦需着棉帽,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舌质暗红、苔白,脉弦迟有力。治宜暖肝通阳,散寒祛邪。方拟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吴茱萸、党参、姜半夏、川芎、细辛、甘草、生姜、大枣。
2 病案举例
2.1 卫阳不舒 陈某某,男,72岁,1981年8月就诊。主诉:恶寒,发热1d。年老体弱,因夜间乘凉而感寒。时值盛暑,着厚衣,盖棉被尚觉寒风凛凛,需放蚊帐遮风,蜷缩而卧,方感稍暖。身热无汗,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痰不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辨为风寒外束,遏阻卫阳,阳气不能温煦肌表。治以疏风散寒,益气通阳。人参败毒散加减:党参15g,黄芪20g,柴胡12g,前胡1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2g,川芎12g,桔梗6g,甘草3g。3剂。嘱先煎1剂,服后如恶寒不减,可再煎1剂,日服药2剂。当晚服完第2剂药,覆被而卧,次晨恶寒大大减轻,已无需蚊帐、棉被。次日续服第3剂。第3日来诊已无明显畏寒感。再处玉屏风散煎服调理,药后随访已在门前纳凉。
2.2 肾阳不舒 胡某某,男,38岁。主诉:恶寒,腰膝冷痛半年余。长期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因受凉而感恶寒特甚,腰膝冷痛尤以双膝为甚,关节僵硬,活动不灵。辗转求医半年,病情益甚。已值盛夏仍穿棉衣裤,戴绒帽,着厚棉纱袜、布鞋,双膝关节处还需以自制棉垫缚护,下肢沉重感。舌质暗红、苔滑,脉沉紧。辨为寒湿之邪痹着少阴经脉,阳气不能通达以温煦形体。治以温经通阳,散寒祛湿。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味:麻黄10g,炮附子15g,细辛5g,茯苓12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3g,怀牛膝10g,五加皮10g,生姜3片。5剂。首剂服完,次日即感寒冷减轻,第2、3日每天服药2剂。5剂服完,已除去膝部棉垫,继以上方去麻黄,加减调治近月,已不需穿棉衣裤。常服右归丸调养。
3 讨论
脏虚阳气不舒,大凡因正气素虚,阳气无权御邪于外,外邪入侵,正邪相搏,两相对峙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主症以“恶寒”为特征。治疗以扶助阳气,温运宣通,使之能升发布散,其症自愈。切忌辛温大热之品徒伤阴液,于病无益。 (作者:胡齐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