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复制链接]
查看923 | 回复5 | 2003-12-25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的难传,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诊断是建立在人的感知上有关。即使识药之性、明方之义,但要从四诊中探察病源、辨明脏腑病机。在外感热病,痕迹尚现;若内科杂证,阴阳寒热难分真假、脏腑虚实莫辨高低。没几十年的领悟和经验性,靠的只有运气了。许多名医的长处,独到的见解,也多在这方面。时至今日治学昌明,程序化标准化速度化已经覆盖所有的学科。中医如何跟上?如何让他跳开现行的西医检验的思路束缚,跟上时代的节拍,填补中医的空白。组建中医的检验?在此提出一点想法,也是许多基层中医们期盼,望那些在实验室工作的中医教授、博士们;那些有志于中医现代化的各学科的专家们,能体察临床中医的难处。今天的中医多么希望有一张能对自己处方用药有帮助、适应自己理论的中医检验单。
思路:
1.脉象的图像。有。该完善。
2.舌诊的图像。以数码相机之类为工具,应察其极细的变化。譬如:淡红应该继续分几级,是不是有部位之别。有。该完善。
3.体型:胖瘦。以标准作对照。(高矮的标准体重)。定气质分类:如肝肾阴虚型等。
4.借用现代的血检,查有害物质。如:乙肝病毒、狼疮因子等皆乃中医所言“毒”类,风湿因子乃中医所言“痹”、血栓乃“瘀”等等。
5.充分开展耳诊、指纹诊、指诊等民间诊法的研究与整理。
6.利用风寒暑湿燥火(从某种角度讲,它们就是能改变脏腑状态的药物)或其他因素,人工造就一些五脏虚实病变,且能用改变五脏虚实的方剂或药物治愈的动物模型;也可以充分利用在临床上发现的典型病例;从声、电、磁、温度、辐射、颜色。湿润度或其他等等方面,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仪器,记录其反映出来的病理改变的综合指标(可以叫它图谱吧),将其同正常值对比,获得改变量,以其量的大小说明脏腑盛衰的程度。等等。
如此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中医的检验单:
l血检:***。
l脉象:***。提示:***
l舌像:***。提示:***
l体质:肝肾阴虚或脾肺气虚等等。
l综合指标:肝虚、肺虚……肝肺虚……心肝实……。等。
有了此,临床医生再结合自己的辨证,应该可以增长几十年的经验。其无量之功德,不仅仅在此,也不是语言能表达了的。值此《中医药条例》落实之时,望能人志士,给予更多的这方面的关注。

期待同道的高见.

天涯娘子 | 2003-12-25 2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中医的有识之士正在努力研制中医的“诊断屋”,应该就是类似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尽可能地使诊断客观化,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这样容易学,容易懂了,但是中医精髓中的一些主观的部分,尤其是思维分析的部分就没有了。就好像一个病可以从伤害辨也可以从温病辨,一规范之后就只能有一种了,比较可惜。
zhongyi | 2003-12-25 21: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1>海纳百川</a>转移过来的!
jinsir | 2003-12-26 11: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学中医必须感悟,没有感悟,达不到真正的中医境界;这和学武术一样,是那块料就是那块料,不是老师能教出来或书里能看出来,真正的东西在文字之外。
中医诊断就是一种黑箱理论,不是谁都能看得见、摸的着的。同时我觉得西医也不是就那么程式化,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
列宁取得胜利是用城市包围农村,毛泽东取得胜利是用农村包围城市,你能说他们谁的不对吗?
我觉得中医诊断理论在最近几年内不会有新突破。
客入 | 2003-12-30 13: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版主,别字连篇啊!
有统一的规范是好,但是不等于就是绝对的牺牲了主观辨证分析!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思想不要僵化,特殊情况始终要特殊处理的嘛!而且出这个不是在没有临床的基础上出来的!
脏腑 | 2004-1-1 1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

非常希望大家参与这门学科的讨论。感谢诸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