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中国医药史话——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选中
篇:
置顶
|
[转帖]中国医药史话——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复制链接]
770
|
0
|
2004-2-2 22:27:48
|
阅读模式
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白内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後,一般能重见天日。我国医学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这项手术,这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说是先进的。
白居易的眼病
“案上漫铺龙树,合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据考,白居易四十多岁後即患眼疾。上面这首七律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书《龙树论》,药盒中存放著准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得求助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唐代的另一些诗人,在他们的诗句中也有提到金针拔障术的。如杜甫诗
句“金篦空刮眼,镜像未离铨。”唐文学家兼哲学家刘禹锡《赠婆门僧人》诗:“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以上证明金针拔障术在唐代已相当流传了。
金针拔障术的源流
“金针拔障术”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大×师王焘的《外台秘要》(西元七五二年)一书中。《外台秘要》对白内障各期症状都有简单扼要的描述:白内障眼病初起时,患者“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患者病情发展一般缓慢,“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逐致失明。”关于此病的鉴别症状,白内障患者除视力变化外
,眼与头部的感觉“不痛不痒”。眼部检查,发现“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书中对白内障与眼底病也进行了鉴别,指出眼底病“外形不异,只不见物而已”,或“眼中一无所见”,即眼中没有青白色的内障。白内障患者虽不辨物,猷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知道白内障後期,患者虽不能辨别人物,
但仍有光感。治疗方法,白内障後期,“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後,豁然开去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
王焘《外台秘要》所载的眼科疾病,系吸取晋唐以来各家内容,其中包括谢道人所撰的《天竺经》。据《外台秘要》《天竺经论眼序》注文:“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据考证,“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认为“金针拔障术”是印度传来的一种眼科手术。白居易所阅的《龙树论》,可能是随佛教传来的印度医药文献。但从现存《医方类聚》引辑的《龙树菩萨眼论》以及宋代《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却看不到印度医学的内容,主要属于我国传统的医理,由此推测,印度传来的眼科已被我国医学所融化,并通过我国医学家的临床,改良再创新。
隋唐以後的医学书籍,有关金针拔障术的记载越来越细致,表明我国医家在临床中获得了更为具体的经验。
宋代又出现了一本题名为《龙木论》(或称《龙目论》)的眼科专著。此书可能就是白居易参阅的《龙树论》,因避英宗讳(英宗名曙,树与曙同音),改名《龙木论》。此书经转辗传抄增补,至宋代改编,成为目前的传本。宋代太医局将《龙木论》列为医师必读之书,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
、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後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後护理等,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至今仍有理论价值。
明代,我国医学文献中又出现了一本名叫《银海精微》的眼科专著。书中对金针拔障术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明王肯堂的《证论准绳》(一六零二年)、明末清初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一六四四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一六九五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一七四二年)等书,均对金针拔障
术有介绍。
张璐之子张飞畴为十七世纪眼科家,在《张氏医通》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宝贵意见,附有七个病案报告。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过梁针”手法,即医生给患者左眼施行手术时,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时,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拔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
针”。书中提到有的患者由于鼻梁高耸,影响手指进针,因此认为做这一手术的医生最好能学会两手均能操作。尤为可贵的是书中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见他在进行这项手术时,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具有严肃的求真态度。
金针拔障术“八法”
十八世纪,我国的金针拔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拔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拔障术“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腹”:指进针後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後,晶状体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後、晶状体之前,继续进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拔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拔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落後,如又浮起,则需要再度拔落,使白内障拔落到下方,不再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後,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被拔下的白内障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日,急于一刻”,以观察内障是否复位,然後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眦半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眦之中点,相当于角膜外缘四、五毫米处。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後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
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後两断肌肉分开後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手术後反应亦轻。由于针拔术操作时间短,术後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陀曾用割治法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嶙(王字旁)的《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位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赘疣。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
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上奴下肉)肉的割治法,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肉的颈部(指□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入手,用钩针钩起後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
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匿名
220.166.146.x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