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医药史话——新修本草

[复制链接]
查看920 | 回复0 | 2004-2-2 22:55:23 |阅读模式
                新修本草
  七世纪上半叶,为唐朝建立的初期,当时社会上所通行的药学专书,是《本草经集注》,由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所编撰,成书时间大约为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
  陶弘景生活於南北朝对峙的江南地区,这使他在医药上的所见所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药物虽然有七三零种,但北方地区的药物很少,并且还存在著不少错误之处。
  唐朝建立之後,为了适应当时医疗上的需要,西元六五七年,医药学家苏敬有鉴于此,特向唐朝廷提出了编修一部新的中药学专书的建议。据《唐会要》记载:“显庆二年……苏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请加删补。”
  苏敬的建议提出後,没有多久就被采纳了。唐朝廷指定苏敬、许敬宗等二十馀人担任修订中药学的工作。其中,大部分人本来是掌管医药的,也有掌管经籍图书的,这对编撰工作很有利。
  为了能广泛地收集各地的药物资料,唐朝廷通令全国各郡县,把当地出产的药物,详细记录并描绘图样,送当时京城长安汇编,以便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经过两年,西元六五九年编辑完成了《新修本草》这部药典之後,由唐朝廷向全国颁行流通使用,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它又被称为《唐本草》。
  由于苏敬等编著者具有革新精神,因此孔志约在《新修本草》的序言写到:“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即是说,即使是以前《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到的药物,只要有效验的就一定予以收录;纵然是《名医别录》中已经有过记载的药物,若无疗效根据者必予以更正。为此,苏敬等人在编撰《新修本草》过程中,多方征询大众意见,注意采纳民间的用药经验。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
的“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为了使药物能更好地具有其特性与疗效,《唐本草》还提出必须注意药物的产地和恰当的采药时间,并且也要考虑到气候变化对药物性能的影响。因此,这部药典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新修本草》全书五十四卷,包括本草学、药图、图经三部分。其中,本草学是记述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制要点、治疗功效等;药图是根据药物实形态描绘的图样;图经是对药图的文字说明,诚为图文并茂。书内收载的药物,共有八四四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了一百多种。其中如蓖麻子、浦公英等,都是新增加
的具有特效的药物,并且还收载了一些外来药物如乳香、木香等多种。此外,《新修本草》还介绍了以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填充剂,用于补牙,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文献记载。
  《新修本草》颁行流通後,在药物学上的影响甚大,不久流传到国外。西元七三一年,日本国内有田边史手抄的《新修本草》出现,这是日本来中国的留学者把它传到日本的。据十世纪初日本的古律令记载说:“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可见当时它在日本医学界所受到的重视。
  《新修本草》具有相当高的疗效价值,但是,由于编辑者本身以及当时社会风尚所致,书中若干内容未能摆脱古代医学著作中的某些观点。如“炼丹”被列为上品,某些药物被夸大为具有“长生不老”的奇功等。此外,在编撰这部药典时,唐朝廷虽曾向全国广泛征集药物,然而,还是有若干被遗漏了,这些都是本书需要重
加验证整理之处。
  《新修本草》成书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其中“药图”与“图经”两部份内容在宋代以後失传了。“本草”这部分的内容,在唐代曾有手抄本藏于敦煌石窟中。但是自西元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後,我国的大批珍贵文物被他国所盗劫。藏于敦煌石窟中的《新修本草》唐代手抄本,也先後被英、法所抢走。现在,上
述手抄本的有些残卷片断,分别被收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和巴黎图书馆中。我国国内现在所看到的《新修本草》,是从流传到日本的手抄本影印来的一部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