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复制链接]
1919
|
13
|
2005-10-14 14: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鹤羽在 2005/11/10 10:26am 第 2 次编辑]
古今中医纵横谈
李鹤羽 李玉莹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典籍庞杂,言语晦涩,而且典籍跨度极大,上
溯至春秋战国,下演至清代民国,其间也涌现出许多医学流派,如伤寒、寒凉、攻
下、补土、养阴、易水、温补、温病等等,但都是一家之言。就拿中医界奉若神明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来说,《黄帝内经》并非轩辕黄帝所作,而是战
国时期各派医家对疾病的经验总结,伪托黄帝只不过是为了扩大知名度,这是典型
的借尸还魂。这与张三丰创立众多派别的武当拳,赵道坚死了二百多年创立道教龙
门派,即是一样的道理,《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只能算是那个时期的医家,对那
个时期的疾病总结,并不能代表中医药学的永恒走向。《伤寒杂病论》、《难经》
、《神农本草经》,以及补土、攻下、养阴、寒凉、温补、温病等等各个中医流派
,只不过是那个时期的医家,对那个时期的疾病之经验总结而已,根本谈不上经典
二字。当今有很多人抢着典籍不放,并且奉若神明,各大中医院校都成立了《内经
》教研室,《温病》教研室,即是强有力的证据,这些人说好听点是怀古恋古,说
不好听点是抱着死人过日子,没多大出息。我们击败当今中医学界的泰斗,即是强
有力的证据,并且有极强的说服力。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乃是吸取阴阳家稷下学宫,邹衍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体系再经汉代董仲舒通过政治力量(汉武帝),强加给中医的
一些唯心主义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危害极大,它不但没有体现出在中医
药学上有多大的优势感,反而使中医药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阴阳五行学
说的严重制约。
关于方剂的君、臣、佐、使之原则,这是典型的封建糟粕,倘若方中出现了五、六
味主药,按配伍原则,它们都是君药,按这种思维引伸下去,这岂不成为有多位君
主统领天下,这还不乱了套。
关于当今崇尚的祖传秘方之问题,就祖传秘方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祖传的秘方只能适合,那个时期的这种疾病,绝对不能适应当今的疾病。因为疾病
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演化着的,其病机病因以及病理特点的不同,所以遣药组
方也就不可能相同。
关于当今短期速成中医的问题,短期速成的中医,犹如瞎子撑船,没有一点可信感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中医药学,他们对病机病因、病理特点,以及中药的正品与
混淆品种皆一概不知,这样能把病给治好吗?
关于中西医结合之问题,中医学是感知与感性的医学,表现极为抽象,需要有扎实
的文学、历史、哲学的根基,而西医学是直觉与实验室的医学,表现很现实,根本
无需其它学科辅助,这两种医学能结合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西医结合的恶果
已经显现,这样导致了中医学的消亡,当今中医界还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中医呢?当
今中医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达到百分之六十的西医课,百分之四十的中医
课,各大中医医院在临床上也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医师以西药为临床常用药,而
中药只作为保健药和辅助使用,中医医师根本不懂中药,这是中医界留给外人的笑
柄,当今搞中医的大多是“废医存药”,也就是说把中医的诊疗及思维模式扔掉了
,所留下的只不过是中药而已罢了,这还叫中医吗?
我们主张参悟典籍,了解各个时期的疾病发病规律,以及病机病因,病理特点,然
后不断创新,寻找到当今的疾病发病规律,以及病机病因、病理特点,再谴药组方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们能独步当今中医界,所向无敌就是靠的我们道家玄
渊门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孜孜以求了解典籍的忘我精神,当今中医学界学习中医的
人,有些都是抱着一蹴而就 ,或扼守古典,或固步自封,这些都是中医学正在消
亡的症结,因为这些人这样做无非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已。
我们欢迎中医界及中医爱好者来我处访谈,我们将不遗余力的为你们提高中医
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为振兴中医药学而努力奋斗。
------------
通联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安新村123幢602室
邮编:215001
联系人:李鹤羽 李玉莹
电话:0512—67169267
手机:(0)13656234254
-------------
补充说明:大家好,因李鹤羽先生不上网,以上文章是经过其同意后由我发到网上来的.大
家若有什么问题或事情,可直接与李先生电话联系,我相信以李先生的为人和医技,他会给
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刘峻霖
|
2005-10-18 07: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你以为你是谁啊..有点愚见就乱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5-10-22 17: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网络是个自由的世界,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允许你发表不同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李鹤羽
|
2005-10-25 1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下面引用由
刘峻霖
在
2005/10/18 07:40am
发表的内容:
你以为你是谁啊..有点愚见就乱说话..
你连愚见都没有,你纯粹是个蠢材,像你这样的蠢材活该糊涂一辈子,你抱着死人过日
子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irea888
|
2005-10-28 14: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鹤羽兄,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不能有同样的气量和胸襟呢?
呵呵,你如果不赞同,也别怪我冒犯。
“我们击败当今中医学界的泰斗,即是强
有力的证据,并且有极强的说服力。”……,现在中医的状况何谈击败?就这么一亩三分地还要分出个高低上下,击败了又能说明什么呢?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乃是吸取阴阳家稷下学宫,邹衍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体系再经汉代董仲舒通过政治力量(汉武帝),强加给中医的
一些唯心主义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危害极大,它不但没有体现出在中医
药学上有多大的优势感,反而使中医药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阴阳五行学
说的严重制约。”
这个我极不敢苟同,记得刘渡舟老师曾经说过这个问题,他只是说,这个是基础的基础如果这个都推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我觉得刘老师这么说是没办法再解释这个事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
“关于方剂的君、臣、佐、使之原则,这是典型的封建糟粕,倘若方中出现了五、六
味主药,按配伍原则,它们都是君药,按这种思维引伸下去,这岂不成为有多位君
主统领天下,这还不乱了套。”
我觉得不对,但我说不出什么实例,如果对易经深入研究应该可之找到答案。
“关于当今短期速成中医的问题,短期速成的中医,犹如瞎子撑船,没有一点可信感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中医药学,他们对病机病因、病理特点,以及中药的正品与
混淆品种皆一概不知,这样能把病给治好吗?”
这个绝对认同!
”关于中西医结合之问题,中医学是感知与感性的医学,表现极为抽象,需要有扎实
的文学、历史、哲学的根基,而西医学是直觉与实验室的医学,表现很现实,根本
无需其它学科辅助,这两种医学能结合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西医结合的恶果
已经显现,这样导致了中医学的消亡,当今中医界还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中医呢?当
今中医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达到百分之六十的西医课,百分之四十的中医
课,各大中医医院在临床上也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医师以西药为临床常用药,而
中药只作为保健药和辅助使用,中医医师根本不懂中药,这是中医界留给外人的笑
柄,当今搞中医的大多是“废医存药”,也就是说把中医的诊疗及思维模式扔掉了
,所留下的只不过是中药而已罢了,这还叫中医吗?“
赞同之极!
“我们欢迎中医界及中医爱好者来我处访谈,我们将不遗余力的为你们提高中医
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为振兴中医药学而努力奋斗。”
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李鹤羽
|
2005-11-9 2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千 年 隐 迹 一 朝 复 出
道家玄渊门横空出世
李鹤羽 李玉莹
我们道家玄渊门,是以思想为本门的传承宗旨,每代只传一人,即是掌门又是传人,
至我们已经数十代传承,由于特殊原因,如今才有掌门与传人各一人,掌门李鹤羽,传人李
玉莹,我们是师兄妹,又是亲兄妹。要介绍我们道家玄渊门,首先要分清道家与道教,其内
涵有什么不同。
道教乃是一种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斋醮礼仪、行为规戒、信仰崇拜、神
仙谱系,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所奉行的是修道成仙,修炼不死之身的思想。而道家所
传承的是一种思想。其思想包括治身与治国两大部分,所奉行的是清静无为、返补归真的思
想,道家以动反与用弱为法则,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为宗旨。当然我们道家玄渊门,还有我
们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本门的思想体系既博大而精深,盖旷古而精奇。按现代学科分,包
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以及军事科学等等一些学科。
道家长于应变与创新,随着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道家也在逐渐的消亡,当今已经基本
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道教代替了道家的地位。从而当今的人把道教误认为道家,认为两者
是一样的,其实不然,道教只是一种宗教,而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我们可以负责任的告诉
大家,当今道家流派只有我们道家玄渊门一家了。可以这么说:“道家已经基本绝迹了。”
外人了解道家多是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列子》中了解
的。但是,道家的思想也不尽相同,老子与庄子所奉行的思想也是不相同的。为什么呢?因
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意识行态、行为规范,以及所处的地域等等都不尽相同,所
以他们所奉行的思想也就不可能相同。但是,他们所遵循的动反与用弱的法则,清静无为
为,返朴归真的宗旨,是没有变化的。换句话说,道家长于应变,他可以随着环境与时代的
不同,变化出适合这个时代的思想体系。
道教以老庄哲学作为其宗教的哲学思想,其伦理观、社会观是吸收了儒家与墨家的思
想,其教规教仪是模仿儒家的礼制礼仪,其养生与修炼成仙的思想乃是受道家清心寡欲的思
想与古代方仙术的思想演化而来的,其法术乃是古代巫术演绎而来的,其斋醮礼仪是古代祭
祀礼仪的变种,凡此种种,不胜权举。但是从其本质上分,不管正一道还是全真道,
离不开以下三个派系。
一、道理玄学派,这派道人以创编道教玄学理论为要务,从而使其更具有宗教的神秘色
彩。
二、符录派。这派道人以画符念咒帮人驱鬼消灾为要务,从而使其更具有道教的神秘
化。
三、炼丹派。包括内丹炼己,外丹炼药。修习内丹炼己的道人,创立所谓的内丹学
说,把所谓的内炼神秘化,让外人看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从而扩大了宗教的神秘性。
外丹炼药,当初方仙道是为了求不死之药,而大肆炼丹的。 最后不死之药没有炼出来,倒
炼出了火药与其它一些道教用于临床的药物,如金龟下海丹、白降丹等等一些丹药。但
是,这些丹药多为中病即止,多用反而有害,包括道教四大丹药及其它一些丹药,如毒龙
丹、玄武丹、伏虎丹、五虎下西川等等一些丹药,这些丹药毒副作用极大。道教的丹药乃西
药的前身,西药就是根据其炼制的方法,从而演化成当今的化学合成药物。
以上是我们对道家与道教的一些简介,正是基于儒、墨及其它一些传统思想的作
崇,中国社会才会有权威不可侵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一些思相,从而才导致华夏民
族的落后,我们主张创新与实干,反对浮夸与改革。我们认为无敌于天下的应该是智慧与谋
略,而我们修习武功只作为强身、养生与应急之用,所谓的文修武备即是这个道理。我
们认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犹如行尸走肉,一个没有见识的人,连蠢材都够不上。一个没有道
德的人,他不配做一个人。
以上有很多观点乃我们道家玄渊门的一些思想,以后有时间我将逐一介绍给诸君,
倘若诸君有什么不明之处,可电话咨询。
电 话:0512—67169267
手 机:(0)13656234254
联系人:李鹤羽 李玉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eidaobucuo
|
2005-11-19 0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道之一字,易入难出。何谓道?中医之道又是什么?济世救人是否是道?
前辈医理精悟是否是道?现代的诊疗手段是否是道?道可胜道?称道者
不可着相,得道者随缘度化,道心不该。非如此欲一己之见掩之天下之
心,可否?汉之黄巾,五斗均是如此,前车辙尤在……今世已无神,今人
已不信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5-12-5 1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是捷径
(中医不改革、落后就得挨打!)
我读了 〖中医药的科学性在哪 〗彭 坚 同志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摘录些来谈些感受,由此来讲些《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标准的可行性、也同彭 坚 同志来商榷其可行性,望同仁志士都助中医学发展。……摘文如下:"
2.方法之源
毋庸置疑:中医是一门科学,构成这门科学的,不仅仅是几千年来积淀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经验之上有一套完整的、驾驭经验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自身独到的科学方法。但是,它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的西方自然科学采用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因而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中医是一门古代自然科学,更准确地说,它应当是一门复杂科学,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治疗疾病所采用的主要是信息处理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当代医学)所惯常采用的还原论。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可以采用解剖的方法,即打开来看,这是静态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不打开,从外面观察,这是动态的研究方法。在当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医学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种方法论的渊源之一,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书中第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混沌模糊的。它的内部,有形象,有物质,从外面观察,似乎能看清楚,却又看不真切。在它的幽暗深处,藏有精气。这种精气是十分真实的,有信息传递出来。从外面看不真切的是象和物,因为形象和物质是静态的;能够感受到的是精,因为精气是动态的,老子用"其精甚真"来强调流动的的精气给人造成的逼真的感官冲击;能够收集到的是信,因为流动的精气将内部的信息带到了外面。
这不正是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并且揭示了医学可以为之采取的研究方法吗?的确如此!请紧紧抓住象、物、精、信这四个关键词。先讲信,信的意思是凭据、信息。人,只要是活着的人,不论处在健康、亚健康、患病的哪一种状态,总是有愉悦、疲乏、不适、疼痛等各种感觉,这就是体内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旁人也可以观察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各个角度来捕捉、收集病人体内发出的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类、归纳、抽象,上升为"证"。证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信息,可以据此确定疾病是在体表、还是在体内,属于寒性、还是属于热性,人与疾病之间的态势是属虚、还是属实,整体性质属阳、还是属阴,这就形成了有名的"八纲辨证"。在辨证清楚之后,医生或用针灸,或投汤药,给予种种治疗,而采用的所有治疗措施,都是医生向病人体内输入信息。病人经过治疗后,是好是坏,又会通过新的信息--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的改变反馈到医生那里,医生再决定如何进一步治疗。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表达的"辨证论治"思想。
3.辨证论治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这就与光凭经验用药的"经验医学"有了本质的差别。举例来说,《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在这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种症状,就是患者得病后体内发出的四种信息,这一组信息经张仲景分析、归纳后,抽象、上升为风寒表虚证,而后用桂枝汤治疗。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构成的桂枝汤这个信息组,在输入患者体内后,使体内原来发出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组信息迅速消失。于是,这种特定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形成了一个范式,清代伤寒名家柯琴称之为"桂枝汤证",并且将伤寒方所适应的证全部命名为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继而提出以"汤证结合"为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汤证结合"或"方证结合"概念的提出,使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搭配标准化、规范化,达到了信息处理的最佳效果。掌握和贯彻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就可以使中医摆脱经验医学的桎梏,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大幅度提高治病的疗效。为什么中医临床家总是反复强调治病时要"认证无差"?因为对疾病信息的归纳、分析、判断一旦有错,再多、再好的方子也不会有效;为什么经方派医家一再叮嘱用伤寒方必须用原方,"不可随意挪动"?因为几乎每一首伤寒方都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被多次证明:这是对应于某一个证的最佳输入信息组合,如果随意加减,破坏了它的结构,即使认证再准,输入了错误的信息,治疗同样会失败。只要认真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伤寒论》里,有分析,有综合,有演绎,有归纳,有抽象,有推理,有假设,有比较,组方慎密,计量严谨,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成果,被张仲景运用发挥得酣畅淋漓。在这里,不需要解剖知识,不需要动物模型,不需要药理试验,不需要实验研究,不需要统计分析,不需要检测指标,总之,不需要使用任何现代医学的常规方法,只需要掌握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也就是掌握好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处理人体信息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所有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近现代医学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方法,是目前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相互勾通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它却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认病、治病最犀利的武器。
4."金标准"
有人认为:中医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如果是针对西医所说的病,中医任何良方可能都经不起统计学处理;如果是针对中医所说的证,中医无数方药的疗效不仅经得起亿万次的统计学处理,而且精确的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极高的疗效,例如《伤寒论》中的两百余首经方,重复了1800余年,至今仍然疗效卓著。请问,有哪一种西药比得上中医古方的这种统计和重复呢?如果一概用评价西医的当代科学标准来评价中医,一概用研究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中医的悲剧,但这何尝又不是当代科学的悲剧?明明看到那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治某种病疗效卓著,用他的方子去做实验,却得不出阳性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只好否定,这不是活脱脱的"睁眼瞎"吗?这把貌似公正的"金尺子",不知挫伤了多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了屈从西医的科研标准,他们只好放弃自我,而放弃自我的结果,导致搞了几十年的科研,却拿不出几项象样的、世界级的中医成果来。这不是中医不科学,更不能证明中医治病无效,只能说中医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这门学科的"金标准"。由于现代社会几乎再找不到类似于中医这样的古代自然科学,没有参照物,要建立自己的"金标准",实属不易!百般无奈,只好先借别人的鞋来紧自己的脚,甚至要削足适履,还得低声下气,这种做小媳妇的日子当然是不好过的。我认为中医的科研要想扬眉吐气,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要走自己的路,必须先做自己的鞋,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如果一时作不到,不妨把全面继承放在首位,耐心等待当代科学的嬗变,否则,一条死胡同走到黑,是难有出头之日的。
近年有报导说,日本研制的《伤寒论》小柴胡汤制剂已成功打入美国的药品市场,我虽然不知道"小柴胡"是如何逃脱"统计学处理"这一类紧箍咒的,但觉察到西方人并不把"金标准"当作甚么金科玉律来卡中医的脖子,也许是因为他们更加能体会到当代主流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弊病,也许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吧,总之他们一直在假装"睁眼瞎",明明用实证的方法看不到经络的存在,却不去否定针灸的科学性,反而大开绿灯,到处放行,这种中国式的"难得胡涂"倒表现了一种科学的聪明。如果硬把当代科学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自己完全不懂并且根本不想去弄懂的东西统统斥之为非科学,岂不是太狭隘、太霸气一点了吗?倘若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当代科学和当代医学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稍微留意一下中医独到的临床方法论,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当代科学的原动力。钱学森先生20多年之前曾说过: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悲剧的阴霾依旧笼罩着中医的天空,可是,从中却透出了一线亮光。
5.复杂科学
最近,我国有一项科研课题名为"中医药科技信息库"。课题的设想前提是:既然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复杂科学,既然中医古代治病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而这些信息又都保存在一万余种中医古籍中,那就利用计算机这个当代科技的最高成果来处理这些信息。先从中药文献开始,而后是方剂、临床各科、医案医话等各科文献,用建立知识库系统的形式,把两千年来中医治病的信息采集、存储下来,使中医的物化、功能化语言成为计算机语言,以利于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在数字化地球的大框架下,实现"数字化中医"。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从古代中医文献入手,还只是它的一部分。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计算机网络,有可能成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它同步,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这种全新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可能让中医从此摆脱被还原理论当作紧箍咒套着的悲剧,使中医出现整体的、跨越式的突破,并由此起步,最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对于那些至今仍然认为当代科学完美无缺的人们,我建议他们读一读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复杂》,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博士,美国科学杂志高级撰稿人。书的封面是一段饶有兴味的话:"这部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当然,书中不可能有中医的故事,因为,目前大概还没有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但是,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人体的生命活动绝对是一个复杂体系,是不可能凭借解剖的、实验的、统计的、微观的这些"现有科学"完全解释清楚的,现在已有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开始发现了当代科学存在的缺陷,那么,中医这门古代科学在当代所蒙上的尘埃,总有被拂去的一天,中医的科学方法和合理内核,一定会被未来科学所揭示和认同。 " 我觉得说得贴切、多摘录以此说明中医现状。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目前推出了《经络图示仪》就是要用中医的理法来诠繹中医。目前已出了中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如何有所可操作性地应用《经络图示仪》来结合使用将另文介绍。用经络手足井穴区来构成诊治要点,把中医的气血阴阳动态地分配在经络状态图上进行分析推断,将比中医脉学切诊要容易规范(可参阅《经络图示仪》随机软件的帮助文件)只有融合了中医理法才能定标准来促进中西医的文化交流。中医四诊八纲是灵魂、弃之则无中医。相反没有四诊八纲的规范也就没了中医技朮手段,推出《经络图示仪》试用此法来再现中医脉学切诊的技朮、传承中医理法之依据。否则中医师徒传承的不规范的发展只能逐步失去文化之魂。去医存药的时日将会使中医无学可存。中医现代化只有先走中医设备的更新、不是检西医设备的剩。多少志士在开发切诊仪器上走了弯路、说明切诊难以信息再现。但采用经络图示方法结合中医四診八纲以结合脉学的逐步逼近的方式,使切诊现代化成了可行。没有《经络图示仪》的参予、现状中医中药的治疗经验不具备可重复性,不能经统计学处理,因而它是一种经验医学,在同现代科学技朮语言的沟通上难以同西医学平等研究交流。
中医目前现状若不改革就难以提高,学院中培养的中医太弱小,尤其是中医学的传承中存在经验成份,缺乏同现代科学接轧。至使中医的诊断方法无规范记录、形成不了即时的病案记录。仅以什么…、脉弦或脉双寸弱……、舌苔净滑、苔腻厚等等…。来描述症候、太不规范、也不能完全记录患者的信息。也难怪中医述语的诊断书没有假条或证明的效力。最后中医得屈从西医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医学的脉学是一种感觉得学问、经络图示的现代数字记录方式完成脉学辩证的手段,使中医看病的诊断书有了可重复分析和保留。中医的診治过程有了信息交流、因是采用经络图示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方式因此在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就不会削足试履。学中医的过程以至临床诊治过程,经络图示的方法顺势地融合古籍文献、並以使老中医的';脉案';得以归纳发展、而不是各说其理难圆依据。
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定乾坤。也就是从表象和讯问中的信息加上机体当时的"脉像"得出施治之思路。这也是中医发展为何总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存在。以及"游医"、假医假药多出现在中医的根子。找点中医朮语就可雌簧,使老中医逐年在减少中步入蒌缩。现在不缺中医学文献古籍的保留。而是不会看了。《经络图示仪》的出现就是要使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跟上科学技术的同步状态。研究脉象仪还从手寸口上找信息是弯路。采用井穴40点外还有相应扩展点、最重要的是还有图示的信息变化记录、结合中医脏象、(生理学)经络、气血、阴阳、气机流注的动态认识。这些大量的信息构成了《经络图示仪》的内容。使中医学的信息构成有血有肉、经得起推断,使之产生的治疗方案和配药有据可辨。促进中医真的现代化。《经络图示仪》的使用过程是经验积淀的过程,每个使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者都会在解决各自的难题中得以发挥,《经络图示仪》是工具是帮手。在使用中因其有规范、促成了平等交流。因采用现代设备的形式,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在同设备的产生信息构图中得到交流。中医药走出国门只有在不分国界人种及文化、都可认同的时才能真的实现。就同西医药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采用经络系统和经典脉学相结合、在理论上解析脉学寸口脏象订位只有《经络图示仪》中的帮助文件中得以介绍。这个"谜"的解决才形成了经络40井穴的信息构图分析法则、使古老的中医"脉学"切诊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所以经络图示的分析内容、绝非是近代对经络穴位的物理现象的揭示。而是中医脉学四诊的方法以另一种形式来发挥。目前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的时机也是在颁布了 " (中医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証的分类与代码"时的条件中能够得以完善。在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的描述过程是以纯中医病证语言描述,经络图示分析将给上述更清析的图示表达。对号入座有了场所,有了图示仪的指标。其可重复性地条件有了标递。所以那种歧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当前普及《经络图示仪》是中医发展的一项极有意义之事、学中医、中医院没有工具、没有与现代科技同步的设备,还像古董不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致力于中医发展,用此《经络图示仪》来补充中医设备的不足。我相信在使用过《经络图示仪》后助其发展,让中医药走出新的天地。让科学界重温中医学的学理之深厚伟大。现在《经络图示仪》就象搞电工用的';万用表';,只有在您使用需要的场合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的技朮研究得以交流促进发展、更重要的是同西医学的临床施治的先进之处、有所签别地为我所用、例如用《经络图示仪》来分析西药施治过程的图示记录过程、寻找同中医的理法关系等等都是有意义的。让一个西方科学家真正读懂了中医,选用经络图示的方式排除了理念的差异、就象"歌剧"在过程中找到相同感觉。中医也就是世界的了。建立一套适合本门学科的科研方法和评估体系是中医药学的需要。《经络图示仪》因其机理源于中医並采用现代信息技朮、成本不贵,学中医或大夫或科研者或西医学者都可选用和掌握。可操作性是普及的前题。有了统一的"尺子"评估中医药学不是难题。若总在什么什么治疗仪…什么验方上大吹大擂、就是真的别人也难信、还吹什么发展。因为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经络图示仪》将以模糊数学的方式来归纳人体生命活动时的40井(皮肤低阻点)的电活动来捕捉描述,因此动态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时的即时记录。按照中医理法、依据现在颁布的中医病证的分类、以编码的方式规范。中医的理法有了统一的可操作性。以上思路希望同仁在"经络论坛"上发表看法。买《经络图示仪》者,将以优惠价格给予支持。我深信《经络图示仪》的普及一定会改变中医药学的现状。中医现代化必须要设备现代化,落后就得挨打!
蒋新民 5/27/2005
取中医之长、不斗嘴。让中医发展与时俱进是国人之大需!有多少力就出多少、不要怕、不功利也就什么都不怕了,望同仁们指教帮助和批评和支招!! 2005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李鹤羽
|
2005-12-10 1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回复http://www.etiandi.com/dispbbs.asp?boardID=9&ID=19161&page=1
我们当初抱着克已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的心态立足中医界。可是赵绍琴、董建华等为首的学院派为什么要排挤民间中医,所以我们要奋而反击,他们被吓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刘渡舟在中医界也算是个人物,他也说不清中医,难怪学院派会完蛋,甚至不堪一击。易经乃数术学的东西,用易经去解释中医,不是用一个未知数去解释另外一个未知数吗?难怪中医学院派会完蛋的这么快。内丹派有五大流派,南派张伯端,北派五重阳、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中派李道纯,清修派乃北派王重阳之派系,内有龙门、华山、随山、金山、清静等诸派,我不知你属哪派的。我们一不收徒传功,二不函授骗人钱财,我们做什么广告?赚什么钱?像你这种人搀不走,鬼搀飞奔的主,只知道金钱,不知道学识。难怪华夏民族会如此落后,正因为像你这种人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桂枝
|
2006-2-13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中医纵横谈-----李鹤羽
楼主说得好,五行是多余的,君,臣,佐,使是糟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李鹤羽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