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讨论][推荐]太乙天符年人、禽流感的中医学解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讨论][推荐]太乙天符年人、禽流感的中医学解析
[复制链接]
1130
|
1
|
2005-12-2 1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太乙天符年人、禽流感的中医学解析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李 致 重
在人类医疗卫生体系中,世界上只有中国是把中医与西医并列为两个主流医学的国家。国际间讨论医疗卫生问题,话题里只是西医,极少涉及中医。在这种“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中,中国处于绝对的少数。这就要求中国应有一种明智、坚定的立场:既要努力增进合作,更要努力坚守自我。如何保持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如何让世界逐步认识和接受中医?对于这两大特殊问题,要有长期的打算,要做卓绝的努力,而且责无旁贷。
2003年的SARS和随之而来的禽流感,尤其是禽流感可能引发的“人传人”问题,人类正处于空前的“病毒恐惧”之中。中国的中医既感到压力很大,又深信前途光明——不在惊涛骇浪中倒下,就在惊涛骇浪中崛起!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本月初在香港凤凰电视台上,卫生部高强部长面对海内外观众明确地指出:对于可能发生的大流感,中国的经验和优势就是中西医配合。这是对中医的鼓舞,当然更是使命。
一、太乙天符年与人流感恐慌
1.何谓“太乙天符”年
“太乙天符”一词,出自《黄帝内经》。见于把天文、气象、历法与流行病联系起来,探讨流行病发生特点和规律的“五运六气学说”。
据运气学说所载,在“运气同化关系中”,“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这些词汇“是用以说明运与气相会的年份”的特点的。(具体含义,这里不做详细解释)在这些年份里,“气象变化比较单一”,“因此而造成一气偏胜独治,这样就容易给人体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在干支纪年法的每六十年一个周期之中,属于“天符”的共有十二年。即乙卯、乙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己丑、己未。 “天符”中属于“太乙天符”的,共有四年。即戊午、乙酉、己丑、己未。按《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意思:“太乙天符”是指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年份。即指“岁运”与“司天之气”、“岁支之气”的五行属性三者会合主令。正由于这四年“均为司天、岁运、岁支的五方正位三者会合的年份”,所以在这些年里,人如果为“邪所伤,则病势急剧而有死亡危险。”《素问.六微旨大运》还将这四年称为“贵人”,“统乎上下”之年。提醒人们应当知道,在天时异常的情况下,必须注意自我的养生与调护,从而消除可能因时令而来的疾病之灾。
2005年是干支纪年的乙酉年,属于“太乙天符”年;西班牙大流感的1918年是戊午年,也属于“太乙天符”年。所以今年冬季,需要警惕“温热”性流行病的出现。
2.说破“恐惧”不恐惧
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从天文、气象、历法等方面来说明流行病发病关系的。历史与实践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需要说明,运气学说是站在外因的角度上讨论流行病的“相关性”的。它讲的不是“决定性”的含义,所以不能抓了外因,忘记了内因,更不能把它绝对化。
《黄帝内经》的宗旨是“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为病,以内因为主”的思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黄帝内经》的名言。SARS期间我们提出的“病毒面前,以人为本”的观点,也是这一道理的体现。只要人能够根据外界因素的异常,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之中,就完全可以做到“邪不可干”, 做到不出现病情。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时虽是“太乙天符”年,但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发生大流感,至少在中国不是这样。所以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之过于恐惧。关键在于人们如何自我养生和防护了。至于今年是否一定会发生大流感?是否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其中可受人控制的变数,还很多很多。
面对禽流感和可能引发的人流感,令人类恐惧和无奈的根源,是西医自身的局限性。
过去在降伏疱疹性病毒、肠道病毒所形成的流行性感染疾病时,由于这类病毒的结构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异。所以使用免疫制剂后,人体很快产生终身免疫抗体,效果十分可靠。但是SARS、H5N1这类呼吸道病毒,本身常常处于不断的变异之中。当免疫制剂面对着“移动的靶点”时,不仅效果是短暂的,而且像捉风扑影一样,令人类不胜其变。更重要的是,对于该类病毒为什么会变异?变异后的发病特点与病情演变如何?使用哪一些特异性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这三个问题,西医至今所知有限。
这样一来,因为西医是国际的主流医学,医学难题便自然而然的被国际化了。医学自身无力解决这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接着又自然而然的被政治化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一号召,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一讲话,全世界上下便立即恐惧了起来。
人们习惯认为,西医的局限性有三:一是机械唯物论、化学唯物论,二是外因决定论,三是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其实,西医真正的局限性是自身医学的结构性原因。
本人在《中医形上识》一书中指出:亚里斯多德与托玛斯形上学里的“原形与原质学说”认为:“所有的人都由‘原质’与‘原形’合成。所以就人而言,整体水平上的人是‘原形’,组成人体的各种各样的细胞或分子是‘原质’。‘原质’是‘潜能’,‘原形’是‘现实’。‘原质’具有合成‘原形’的‘潜能’,但‘原形’却限制着‘原质’。如果‘原质’脱离‘原形’,它将无法独立存在。按照这些原理,西医着重研究‘原质’的人,中医着重研究‘原形’的人。西医不研究‘原质’的人则不是西医,中医不研究‘原形’的人则不是中医。所以,中医与西医各自研究了‘人’的一部分,各自都有其结构性的局限性,而且是无法自我克服的。从这个理论上讲,只要‘原形’与‘原质’的原理不可推翻,中西医并存的格局将不可能改变。”
因此,禽流感和人流感防治的思想和方法,必须从“中西医配合”着眼。中国人要明确这一点,全世界人要明确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更需要明确这一点。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都在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那样,一次大流感造成全球数千万人死亡,我们首先应当感谢中医,感谢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宗。
因此,今年如果有人流感发生,应当中医做主角,中西医配合。有了这一前提,民众何须恐惧呢?
二、SARS的经验与启示
1.两种方法、两种效果
2003年SARS的防治中,广州是以中西医配合为主的,香港基本上是以西医“唱独角戏”的。从下面一些具体情况,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
(1).香港共有68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居住最为密集的地区。SARS期间发病的患者1755人,发病率占总人口的0.025%。即平均一万人中约有2.5个人发病。从这一比例看,应该说SARS并不算太可怕。
(2).据香港大学2004年2月12日一份研究报告表明,SARS之后至少有3万多香港人,体内可检出SARS抗体。表明感染SARS病毒之后的发病者,占感染病毒总人数的5%左右。这说明人体对SARS病毒有较强的灭活能力。即绝大多数人可以不经过SARS,“和平”地灭活进入体内的SARS病毒,并产生抗体。SARS期间,2/3以上在临床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未染病,也说明人的自身免疫功能,是值得医学家高度重视的。这正是防治变异性病毒的根本希望或出路之所在。
(3).据本人参与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SARS康复临床研究”表明,大体70%的SARS患者,其病情并不重。在西医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并未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窘迫综合征。
(4).香港死于SARS的患者为299人,占发病总人数的17%,为全世界发病地区之最高。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治的48例SARS病人,却取得了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病人零转院的效果。说明以中为主,中西医配合,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5).2003年4月SARS在中国北方发病之初,病死率较高。5月8日,中国政府果断做出了中医参与治疗的决定,半个月后疗效提高,死亡率下降,并迅速控制了疫情。又一次表明中医的疗效,不可低估。
2.中医真正的智慧在理论
回顾中医防治SARS的经验与体会,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中医真正的智慧在其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与西医SARS防治相比,总结起来,中医的智慧可以概括为以下5点。
(1).人与病毒是共生关系,也是敌我关系。
天人相应是中医的基本观念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在“天地合气”的自然界里,也包括着病毒在内。倘若自然界没有病毒,就没有人体对病毒的免疫机制。《金匮要略》里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相互关系。
在人与病毒相反相成之中,如何运用中医人的智慧来保持“浮舟”,避免“覆舟”,和谐的达到人体健康的目的,这才是防治病毒性疾病中至关重要的话题。设想从自然界“消灭”病毒,不仅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中医的这一基本思想,不可忽视。
(2).病毒是致病的相关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以内因为主”。所以《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在病毒流行期间,并非人人皆得病;病毒入侵人体之后,促使人体产生了抗体而不发病,几乎是普遍现象。说明病毒与病毒性疾病之间,不是决定性的关系,只是相关因素。本文提到香港SARS肆虐中的事实和研究结果,也证明了中医这一思想,是真实的,科学的。
(3).预防病毒性疾病,以人为本。
病毒在什么条件下变异?变异之后的形态、性状、危害如何?西医至今知之不多。而以免疫制剂对病毒的变异,必然是变不胜变,防不胜防。所以单独依靠西医来预防病志性疾病,则显得格外被动。相比之下,《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更不容忽视。故在香港SARS初期我们关于“病毒面前,以人为本”的提法,过去适用,往后也一样适用。
(4).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医为主,中西医配合。
西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营养支持疗法,种种急症抢救措施,是其独到的优势。然而对于进入生物细胞之内的病毒,西医至今没有理想的药物可用,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流行的抗病毒药物,它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为“靶点”的。但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西医自身难以克服。这就使西医以杀灭病毒为主要目标的药物治疗,也显得格外被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这种告诫及其治疗思想,在今天显得尤其适时,尤其可贵。
按照中医的理论,一名优秀的的中医师,首先应当是一名有战略思想的人。面对敌我双方的交战,战略家想到的不仅仅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作为一名有战略思想的中医,当然也是这样。面对流行性疾病,中医的思维是应当这样展开的:
第一,他要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原则、大目标;
第二,他要洞察引起疾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
第三,他要明白敌我方双交战中所表现的总体战局。即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特点。
第四,他要分清总体战局中敌我关系的变化。即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阴阳消长、标本缓急的总体趋势。
第五,他要站在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高度,制定出决胜的治疗原则。
第六,他要以“战略性”的治疗原则为根据,灵活地做好扶正、祛邪、解表、攻里、清营、凉血、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等“战术性”选择,用好方药。从而助人一把、克敌致胜。
倘若孙子今日在,他一定会赞扬说:中医的治疗流行性疾病的思想和方法,是对他军事思想的发挥和补充。
(5).“抓住三阳,治在太阳”
这个提法,本人在SARS防治中曾经多次谈到。其实这是中医的固有原则,只不过换了个说法而已。“抓住三阳”,是指抓紧人体正气尚旺的太阳、少阳、阳明病阶段,或者温病早期的卫分、气分阶段。因为这是祛邪治病的有利时期。“治在太阳”,是指《伤寒论》所讲的疾病初起的第一阶段。核心意思是,当人体正气尚旺,疾病初起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时期。
在上述基础上,本人亦曾提出了“三个第一”。这就是:“把握好表证(即太阳病)治疗第一关;把握好散寒发汗、清热宣透第一法;选择好临床起手第一方。”只要这“三个第一”运用好了,不论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其实都可以迅速取得药到病除的效果。
三十多年前在农村工作时,流行病猖獗。当地的老百姓曾戏称本人为“李一付”。意指伤风感冒,一付药便好。其实,当时治疗流行病,本人年轻,缺乏经验,靠的就是《伤寒论》、温病学。这里所说的“三个第一”,也是那时候体会出来的。
三、2005年禽流感试析
从2003年SARS之后,接着便出现了连续3年的禽流感。今年的禽流感发病范围较广,集中于秋季,而且又一次以中国大陆为最多见。
1.典型的温燥是主要的威胁
如上所述,今年是乙酉年,在五运六气学说中,是“太乙天符”年。因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到了一年的“五之气”时,又逢上阳明燥金当令。所以今年秋季“温燥”的特点,尤其突出。
(1).运气学说所提示的秋季燥热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唐代王冰在这段话后作注解说:“少阴在泉,热监于地而为是也,病之所有,地气生焉。”说明今年秋季的燥是“温燥”,以既干且热为其特点。而草木枯萎、天气暴热、水当结冰而不结冰、昆虫当蛰藏而不蛰藏,也与少阴君火在泉,地之热气太盛直接相关。
(2).今年秋季的气候与运气学说的提示相应
电台提供的“天气预报”也表明,今年的秋季天气明显异常。与运气学说所提示的既燥且热,十分相似。
以西安、郑州为例:最能代表中国中原地区或黄河流域的是西安、郑州两市。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城市“秋分”天高气爽;“寒露”渐渐寒凉,“霜降”常见霜冻,“立冬”多有结冰。但今年“立冬”的那一天,这两个城市的气温皆为8—20℃,高出往年10℃左右。
再以北京为例:北京比西安、郑州偏北三、四百公里,气候相对寒冷得多。“秋分”之后,“寒露”不寒,“霜降”无霜,“立冬”无冰。直到五之气终了、六之气开始的“小雪”,即11月22日,北京竟然入冬以来未有过霜冻。据电台报道,这是近三、四十年里北京少有的暖冬。以往在10月中旬,香山的树叶经晚上的霜冻,白天的日晒,很快满山红遍,格外妖娆。而今年因为无霜,树叶多见萎黄,直至10月末乾枯而落。
以今秋雨量为例:同处北半球的欧洲、北美,今年秋季雨水不少,唯中国大陆为主的亚太地区普遍干热少雨。广东、广西出现多年不遇的旱情,一些地方甚至地皮乾裂。地处亚热带的香港,从9月下旬直到今天的80天里,几乎未降过一次透雨。
(3).禽鸟迁徙和“阳蓄积病死”
禽鸟迁徙是生态之常,迁徙劳累也是旅途之常。《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阳气者,烦劳则张”的论述,说明了劳累太过,是造成自身内热偏盛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往年不多见禽鸟携带H5N1病毒,也少有带毒禽鸟死亡呢?《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蓄积病死”一句,明确揭示了自身内热的不断积蓄加重,最后发病甚至死亡的原因。所以,今年秋季的燥热,增加了禽鸟迁徙中发病的机会以及禽流感的蔓延。这也符合中医“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为病”的道理。
(4).禽流感多出现於燥热最盛的时候
2005年国外首例发生禽流感国家的时间是:柬埔寨,7月6日;菲律宾,7月8日;越南,7月14日;俄罗斯,8月18日;哥伦比亚,10月10日;罗玛尼亚,10月18日;希腊,10月18日;泰国,10月20日;克罗的亚,10月21日;英国,10月23日;瑞典,10月23日;印度尼西亚,10月25日;日本,10月31日。
2005年中国首例发生禽流感地区的时间是:青海,5月4日(斑头雁);内蒙,10月24日;安徽,10月24日;湖南,10月25日;辽宁,10月26日;台湾,10月下旬(野禽);新疆,11月9日;湖北,11月11日;山西,11月18日;宁夏,11月22日;云南,11月22日。
上述可见,发生在鸡舍的禽流感,绝大多数集中在“寒露”之后。禽流感的发生用禽鸟迁徙,播散病毒作解释,恐怕难以服人。其实与“温燥”之势日渐加重,鸡舍内的条件不良,明显有关。
2.生物本性的扭曲应当关注
家禽对于H5N1病毒的免疫力,是必然存在的。历史上“鸡瘟”的流行经常发生,保护和治疗得宜,成活的比例还是很大的。此次高致病的H5N1病毒感染的养殖场内,家禽并非全部死于禽流感。在关注“高致病性H5N1病毒”的同时,不能不反思某些人为的因素对家禽本性的干扰或扭曲。比如:
家禽以往多是放养,改为群体笼养,对其本来的天性有无影响?
鸡在吃东西时,同时也吃进了一些石子。以往的解释说,这是自身消化的需要。所以把鸡内金用作“健胃消食”的中药,与此说有一定关系。现在由人工配制的饲料,关注到这一点了吗?
人工饲养时,出于防病的考虑,经常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是否有增加病毒抗药性之嫌呢?
饲料中常常人为的加入一些促生长激素,以求增加产肉量,这对鸡的本性有破坏吗?
鸡在阳光充分时,常以“沙浴”、晒太阳来做自我清洁,人工饲养环境里,有这种条件吗?
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群体笼养的家禽不需要吗?
现在的鸡蛋多为“未受精卵”,这对鸡的本性及健康的影响,有无相关的研究或说明呢?
以上这些,是从事动物卫生的专家们研究、思考的问题。我这里只是冒昧地提一些行外的暇想,仅供批评、参考。
3.从哲学思维看个别与一般
习惯上讲,“一条鱼死了,应从鱼身上找原因;一溏鱼死了,则应从溏水上找原因”。这里说的,其实是哲学中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普遍的关系。今年的禽流感,肯定与自然、气候的大环境有关。本文上述讨论,即是从“普遍性”的角度讲的。但就中国内地的禽流感发病情况来看,其实只能算是个案。需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一个村庄、一家个体养殖场发生了禽流感,不能说整个省份、整个国家是疫区。这里至少有两点,尚需要今后加以研究。
(1).禽流感个案,发生在边远乡村的不少。是否与条件设备不完善、管理方法不合理、科技知识不到位有关呢?
(2).如果肯定鸡有自身免疫的能力,那么在“格杀勿论”的同时,可否留下一些基地,组织一些对照研究,为减少今后错杀无辜和改进养殖事业,获取科学的根据,岂不更好吗?
四、今年可能发生的人流感防治问题
1.今冬人流感的可能性及特点
关于今年冬季可能发生人群大流感,从世界卫生组织11月7日的“禽流感问题国际会议”之后,各国都在积极准备、应对之中。发生人群大流感的可能性,似乎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其实不然。如果积极、主动地将中医学的智慧引进大流感的防治,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经济,人类将会大有裨益。
(1).暖冬之下人流感的可能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联系到今年“太乙天符”的具体情况,这段话的意思是:秋季的燥热之气太盛,接下来冬季有一个制约燥热的相反之气,那就好了。但今年情况是,秋季的燥热过后,接下来是与燥热同类的冬季温热。这就有可能出现“太过”之害,而发生“大病”了。所以唐代王冰把这种“无制则亢而为害”的情况,称之为“义无凌犯”。
(2).暖冬之下的病机特点与治疗
还用王冰的话来讲,如果这种“蛰虫出现,流水不冰”情况持续下去,今年冬季流行的病将会因“热在地中与寒殊化”,发为冬季的温热病,出现“火气烁金”之类的病情。所谓“火气烁金”,发病后则为“热邪壅肺”。这与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冬温,是一致的。至于治疗问题,《素问.五常政大论》出示的大法是,“其治辛苦甘”。即以辛苦合用为主,取宣肺清热之效,再加甘味之药,以作调和扶正。
上述这些讨论,是从运气的角度讲的,当然值得重视。至于今年冬季是否发病,最终还要看每一个人身上所表现的“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人的正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讲到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病毒决定论,就是外因决定论。那不是中医学的观点。中医主张以人为本,以内因为本;中医也重视外因、重视病毒的存在,但中医从来不听信病毒的摆布。
2.以人为本的智防与智养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依靠人在疾病发生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调节“内因”,达到化解“外因”的思想。这里的“智防与智养”,就是运用中医学的智慧,通过人积极的自我调节,以阻断疾病发生的方法。下面着重讲两个方面。
(1).变“秋冬养阴”为今冬护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按照四时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春夏之季自然界的阳气较盛,秋冬之季自然界的阴气较盛。阳气虚的人应抓住春夏的有利时机,来调养自身的阳气;阴气虚的人应抓住秋冬的有利时机,来调养自身的阴气。这就叫因势利导,因时而养,从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冬季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暖冬现象,但本质上还是冬季。所以今年冬季人们若能注意保护自身的阴气,对于降伏自然界不正常的温热邪气的影响,同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这个意义讲,人们恐惧的大流感,完全可以做到防病于未然。所以,预防疾病,先要明理,明理而防,才是智防。
为此,本人不认同近来一些传媒上“严阵以待,抗击流感”的提法。有中医学的智慧在手,为什么要“等待”病毒的到来,双方恶战一场呢?“从古知兵非好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中医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文革”期间,流行性疾病很多。病毒性流行病年年有,季季有。当时缺医少药,所以我们学习、收集、自编了许多口头语,象标语那样写在大街上给群众看。虽然话很直白,却隐含着中医学的哲理。而且群众一看就懂,一听就用,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下面举出一些适应暖冬时的口头语,供参考。
一碗绿豆萝卜汤,四季败火第一方;
小便清长大便畅,冬温邪热无处藏;
人参鹿茸都是宝,久服生热灾害到;
睡眠不足心火旺,伤风感冒不胜防;
冬季御寒勿太过,冷热之间慎风寒;
青菜疏通肠胃,美食壅滞三焦;
膏粱厚味、积热留湿,谷肉果菜、清淡养人;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指不可以饱暖太过);
暖冬少饮酒,开水是良药。
这些话只要念在口头,记在心上,用在生活中,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暖冬”。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的悲剧,与深含中医哲理的这些大白话深入人心,关系很大。
(2).养神与养身同等重要
当今的都市里,“白领”工人多。“压力太大”之说,几乎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所以在当今,养神与养身同等重要。养神的“神”,包含中医致病内因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以及用脑太过、劳倦伤神等。《黄帝内经》里关于养神的论述很多,比如《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下面再抄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与季节养生有关的两段话,与大家共同分享。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暖,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3.以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规范临床治疗
“辨证论治”的完整表述是:辨证求因、求机,审因、审机论治。它的核心是“抓病机”。即通过临床证候的分析,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根据其机理,决定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步骤。
辨证论治的规范,就是围绕“抓病机”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的规范。而要实现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的规范,首先是中医知识结构的规范。这就是做一位合格的中医,必须牢固掌握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这里所讲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是中国古典文、史、哲的基础,和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只有这一“系统的知识结构”坚定的、熟练的学到手之后,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将随之形成并规范。本文第二节里关于“有战略思想的中医”,其临床思维的六个环节,其实就是这种规范的粗略展示。这样的中医人才,他的临床治疗效果一定会好。人常说,梓匠造舆,可给人规矩而不能给人以巧。有了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的规范,选方、用药的技巧,自然水到渠成。
倘若本末倒置,把规范的重心放在临床选方、用药的技巧上,必然导致中医整体水平由成熟的理论医学,向早期的经验水平方向倒退。须知本末倒置,一心求巧,必然要弄巧成拙的。社会上流行的“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经验性规范”、“汇集各家经验方”的做法,都是这种“规范”“的同类版本。当代中医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下降,正是这种弄巧成拙的“规范”造成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再误入歧途。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们还在学习经典医著的时候,有一次先师柴浩然先生严励地批评我们说:“你们谁学不好中医经典医著,这辈子就别想端起中医这碗饭”。这一次批评,使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一辈子受用不尽。前不久在与师弟柴瑞霭共同缅怀先师的往事时,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面对可能发生的大流感,如果说我们要准备一些什么,此刻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抓紧时间,把《伤寒论》和温病学再复习一遍。
以辨证论治的理论标准规范治疗,正是前辈们常说的:“以不变之理,应万变之病”的道理。今年冬季“可能”发生的大流感“可能”是什么样子,我实在没有能力在“可能”中研究出“可能”准确的分型、方剂和药物来。我以为,到时候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为好。所谓“争取主动”,在病毒性疾病而前,以辨证论治的理论标准规范治疗,才是真正的主动。
五、两个具体愿望
这些年,心底里蕴藏有三个大愿望:人类应当摆脱哲学贫困,西医应当在反思中改进,中医应当在猛醒中复兴。
人类是卑微的,健忘是其本性之一。我们忘记了传统,忘记了中医的灵魂。以致在世界医疗卫生中,中医处于绝对的少数。甚至本文的观点,在中医的故乡也处于绝对的少数。上帝于是让病毒来,来医治人的忘记。
所以觉得,本文结束之前,还有两个具体愿望要说。
第一,在现代化的今天,空调机、电暖器使人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感觉,淡漠了许多;在看时钟上下班的今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概念在人们头脑里,也基本消失了。所以四时、五行、阴阳这一类概念,也远离中国人而去了。中医的原理其实多是一些不需要证明的“自明原理”,或者本来就是公理。所以不知道,今年的年轻人在今年冬季,是否可以象本文“以人为本的智防与智养”一段里说的那样,去生活、去作息。
第二,2003年SARS期间,不必说境外,中医在中华文化圈里曾多处被边缘。本人坚信面对可能发生的大流感,以中医为主,加上西医营养支持疗法和急救措施,是当代最佳的医疗组合。但不知道,如果今年冬季大流感突然袭来时,中医能否在第一时间通行无阻地进入临床治疗第一线。
这几年在香港亲身所经历的,往往是忽视和限制中医的参与,比接纳中医的参与要多。这一点,对于起步阶段的香港中医现状,我们是理解的。因为上述两条具体愿望,是可能出现的大流感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所以特地写在结尾,深切期盼愿望成真。
(2005年“立冬”日写于香港浸会大学,“小雪”日定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sjdlfsjki
|
2013-2-17 15: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cndoc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