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1402 | 回复6 | 2005-12-17 21: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第163篇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目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第164篇  赖斯《压力与健康》一书中应激的概念
第165篇  杨纲《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中应激的概念
第166篇  其他文献中关于应激概念的论述
杨鸿智 | 2005-12-17 2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第164篇  赖斯《压力与健康》一书中应激的概念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应激的概念与爱的概念有几分相似之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但是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方式来定义。其中有普遍意义上的定义,字典中的定义,正式的科学定义。所有的这些定义其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汉斯•薛利(Hans Selye),应激研究和理论的大师,曾把应激定义为“应激,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彻底了解的科学概念。”(赖斯《压力与健康》P3)
《应激的正式定义》:
沃特•坎农(Walter Cannon),哈佛著名的生理学家,把应激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领域。他提出了稳态这个思想,即有机体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坎农还考察了紧急备战,即搏斗逃跑反应的机制。他指出这个反应包含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是效感神经系统的唤醒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坎农使用应激这个术语的关键,可能在于他观察到有机体在受到外作用时会“反弹”或“防止变形”。换一句话说,有机体在面临压力时会试图保持平衡,因此,虽然应激这个术语已经出现了新的用法,但应激这方面的意义还是存在的。在当代的科学文献中,应激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应激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激对人是外部的。第二种,应激指的是一种主观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激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这些应对过程是发展的,会提高并趋向成熟。它们也能产生心理紧张,所产生的特殊后果依赖于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将在后面的应激的认知模型中得到解释。最后一种,应激也可能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的一种生理反应。坎农和薛利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应激这个术语的。需要会提高人体的自然唤醒水平以达到高水平的活动。这些自身反应的作用大概支持行为和心理上的应对努力。最近有证据表明,引发应激的重复出现可能导致生理障碍。迪尼斯特比尔把生理强健定义的一种对应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加上对应激所带来的潜在的生理伤害的增加的抵抗。长期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引发消极状态,包括心理衰竭、疾病和死亡。  (赖斯《压力与健康》P5-6)
当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应激的生物学理论,这里只讨论两个:一是汉斯•薛利的适应综合症,另一个是遗传发生论。
适应综合征
薛利的理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①所有生物有机体都有一个先天的躯动力,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这种保持内部平衡的过程就是稳态。一旦有了稳态,那么维持体内平衡就成为一个毕生的任务。
②应激源如病菌或过度的工作要求,会破坏内部的平衡状态,无论应激源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人体都会用非特异性生理唤醒来对应激源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防御性的和自我保护性的。
③对应激的适应是按阶段发生的,各阶段的时间进程和进度依赖于抗拒的成功程度,而这种成功程度则与应激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④有机体贮存着有限的适应能量。一旦能量用尽,有机体则缺乏应付持续应激的能力,接下去的就是死亡。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展开的前期研究计划导致了该理论的产生。1956年薛利在实验室中观察了动物,他把动物放在一些应激源的条件下,诸如让它们学习一项困难任务。这些动物会有生理应激反应的征兆,甚至可能会导致急性的创伤性胃溃疡,并可能引发死亡。
薛利的研究程序使他提出了一个称之为GAS,即适应综合征的三个阶段过程。这个适应综合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警戒反应阶段:第一次出现应激时,警戒反应就会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这个短时的阻抗会引起人体肠胃失调,血压升高,然而人体会迅速列举出防御源并做自我保护性的调节。如果防御性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人体回复到正常活动。大多数短期的应激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这种短时应激也可以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2.抗拒阶段:如果由于有机体不能控制外界因素的作用,或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能排除危机,而使应激仍然持续,那么体需要全身性的动员。问题是人体必须使用很多资源来赢取这场战争。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抗拒的减少而告终的。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更多严重的身体症状。如溃疡、动脉粥硬化,而这些身体癌状也可以减少抗拒。
3.衰竭阶段:如果应激源非常严重,那么人体便会进一步耗尽已经贮存的能量,同时抗拒也会一起衰弱,不久以后就可能面临死亡。
即使薛利的理论曾经很有影响力,但它的不足之处不能与当前的应激观相容。该理论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它没有包含理解类应激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没有提出当要求变成挑战时,产生影响作用的心理过程。除此之外,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应付应激时所选择的应对策略,以及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遗传发生论
抵抗应激的能力依赖于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应对策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个体的遗传史有关的因素也会影响抗拒。我们称之为生理倾向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先天决定器官的脆弱增加疾病的危险性,反应的兴奋性来影响人体的抗拒。生理倾向因素也可被比作阈限因素。遗传发生的研究试图在基因天性(基因型)与一些生理特征(表现型)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会降低人们抵抗应激的一般能力。素质因素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减少抗拒,基因型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搏斗紧急反应系统的平衡,气质有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气质,是一个广泛的术语,指的是初级反应机横式的三个差异:第一,指的是从主动到被动的活动水平;第二,指的是由愉快到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最后一点,指的是从过度敏感到无敏感的刺激反应性。基因还可以控制器官和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编码,抗拒应激最重要的器官是肾脏、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危险),消化系统(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以及神经系统(自主系统的不均衡。)  (赖斯《压力与健康》P12-15)
以上作者描述了应激发生的三种情况,而这个划分方法实际上是不精确的,首先,作者将应激划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这里的“外部”很模糊,实际上,应激肯定是生命体对外部刺激的某种反应,离开了生物体“内部”的反应,就谈不上应激的出现,因此,所谓“外部的应激只不过是指引发应激的外部事件而已,至于内部的应激,实际上是指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两方面的不同,医学所指的应激多指生理方面的应激,而现在医学的进展是,认识到心理方面的应激与生理方面的应激是有联系的,心理应激最终会转化成为生理应激,造成疾病。”
杨鸿智 | 2005-12-17 2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第165篇  杨纲《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中应激的概念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所处的一种状态,此种状态的基础是体内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早在1929年,美国生理学家Cannon首先发现,动物在威胁性的紧张环境,或强烈的躯体刺激(如剧烈疼痛)时,肾上腺有一种体液因子释放入血,同时有血压升高。Cannon称此种因子为“交感素”,因为此时必有交感神经兴奋。后来证实了,这种因子即是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混合物。由于这种反应经常出现在动物格斗的时候,因此,Cannon也称之为“战斗与逃跑反应”人们又称为“紧急反应”。Cannon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应激的生理反应仍然是重要的。Cannon开创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加拿大医生Selye继承和发展。Selye从心身观点探索整体生理学,并把更多的论述放在应激造成的紊乱和疾病方面。40年代,Selye的早期工作是发现动物在受到各种伤害性的躯体或精神刺激时,其肾上腺增大,肾上腺皮质有强烈的分泌,同时体内还有其他神经性和内分泌性变化;这种反应是防御性的,是非特异性的;但反应过度(或不足)也可导致疾病。Selye将机体的这种状态称为“应激”。这种反应叫做应激反应。机体在此种状态下的种种症候表现叫做“适应症候群”或“应激症候群”。由此而引发的疾病叫“适应性疾病”,现在则贯称“应激性疾病”。
应激一词本来是物理学术语,表示物体受机械力后材料内部产生的应力。Selye将此词引入生理学,表示在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即有害刺激)下,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所出现的反应。Selye的开拓性创见,对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指出交感——肾上腺髓质在应激中的意义,更强调了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激中的重大作用。也指出其他一些激素参与这种反应。Selye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垂体、肾上腺的研究,也推动了整个内分泌理论的发展。
70年代,Mason提出心理应激学说,对应激的非特异性提出挑战。他用猴子做实验,证明要使猴子出现典型的应激性内分泌反应,必须使动物经受悲痛忧伤或者新奇的环境。如果实验对象没有悲痛或新奇的感觉,那么同样的环境并不能激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因此,他们认为应激反应还是有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应激不仅决定于环境的刺激,还决定于个体的心理特征,因此,他认为对应激的研究,除了研究外界环境变化之外,还应当注意人或动物对环境变化的感知,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著作认为Mason的观点对于精神医学、心身医学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不能无限延伸到所有医学领域所研究的应激概念。例如,电离幅射是人和动物所不能感知的,但在辐射损伤时出现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强烈分泌为特类的应激反应却是人所共知的。Mason的研究实际上就发现了大脑皮层精神活动与应激的内在关系,这个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是不能轻视,更不能否定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应激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尽管各家对应激所下的定义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应激的基本概念并没有超越Selye当年提出的以下几点:
1应激是过强或有害刺激引起的机体非特异反应。
2反应有一定的模式,即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系列神经分泌反应。
3应激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  杨钢《内分泌生理与病理生理学》P766-767


杨鸿智 | 2005-12-17 2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第166篇  其他文献中关于应激概念的论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说明》:
因为应激概念至今没有绝对统一的说法,所以,我认为给大家尽量提供多家的研究成果,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大家对应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时间和技术的原因,下面的摘录有的没有出处,请谅解。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任何躯体的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任何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其生理反应和变化都几乎相同,因此,应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非特异性。应激是一种全身性的适应性反应,应激可以对人有利,也可以对人有害。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某些应激原的作用。只要这种作用不是过分强烈,作用时间也不是过分地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将有利于动员机体的身心,以便更好地完成必须完成的任何或者更好地避开可能要发生的危险,也就是说,这种应激将使人们能有效地去应付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局面。这种应激,显然对机体是有利的,因而有人称之为良性应激。如果应激原的作用过于强烈和过于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就属于病理生理学的范畴。许多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伴有应激,这些疾病,都有本身的特异性的变化,又有应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变化。因此应激也就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激在疾病中,不仅有适应,代偿和防御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引起病理变化。创伤、烧伤、严重感染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都有应激的参与,但这些还不能算是应激性疾病。只有以应激所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等,才可称为应激性疾病。由于应激在上述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病理变化,故有人称之为劣性应激。最早进行应激研究的是20世纪30-40年代加拿大的生理学家Selye。他把应激反应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1.警觉期:在应激原作后很快就出现。本期的各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所引起的。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皮质醇的分泌也增多。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警觉期的早期常与休克相似。如果应激原十分强烈,动物可在此期死亡。如果动物能够度过这个时相,就可以进入全身动员和代偿的抗休克时相。警觉反应不完全是激素作用的表现。例如,ACTH的释放,和交感神经的兴奋等,都是大脑中一些神经中枢受到刺激的结果。
2.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特别是皮质醇。此时,肾上腺肥大,而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变化如胸腺萎缩,淋巴结的缩小,外周血嗜曙红粒细胞的减少等,可能与皮质醇的直接作用有关。
3.衰竭期:如果抵抗期持续过久,则机体的许多适应机制将开始走向衰退。可以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的功能衰退,动物也可以此期死亡。
近年来对应激的研究又扩展到急性期反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两个领域。
   
二  http://www.psychcn.com/result/library_moban.asp?id=2607
应激(Stress)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又称紧张。在人类,由于心理意识的复杂作用,应激成为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状态,并在情绪维度上处于“紧张-轻松”这一维度紧张度的强端。
关于应激,心理学界曾有许多特殊的界定,每一界定都强调过度情境的不同方面,但彼此之间基本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界说。
第一种界说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对某种情境的反应上。H。塞尔耶在《生活的压力》一书中,把应激物看作为刺激,这些刺激将导致“一般适应性综合征”的反应。这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有否这种综合征来假定某人是否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该综合征可以分为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警报性反应,其标志是个体通过进入惊觉状态而对信号作出反应。在应激初期限,它表现为一般的交感神经兴奋,如心率上升,体温、肌肉度降低、血糖、胃酸暂时性增加等。短暂的诮激消失后,惊觉状态也随之消失。第二阶段是阻抗性反应,其标志是个体试图去制止应激物的影响。这一阶段为在机体抵制或逃避应激物作准备。如果引起抄袭激的情境持续存在,有机体可动员其他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紧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促进抗体增长和提高代谢水平。这一阶段若持续过久会导致糖贮存过度消耗,内分泌腺的过度活动会给某些器官带来物理性损伤,如溃疡、胸腺和淋巴结退化等。第三阶段是枯竭性反应,其标志是在连续的紧张状态下有机体可能表现出危险,具体表现是血压升高、肾上腺素素加强、心跳增快、红血球增多、消化过种减缓等等。有些个体因紧张状态总不消除,有机体的适应性贮存将全部耗尽,就进入“枯竭状态”。组织遭到破坏,甚至死亡。
第二种界说把注意力集中在情境或刺激上,而不管个体的反应,甚至不管个体的知觉。这里的情境是批能使大多数人感觉紧张或压力的情境,包括失业、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性期待、生活拮据、极高或极低的刺激输入速率,等等。虽然有些情境很难确切的界定和测量,但有证据表明,它们有可能导致溃疡、心脏病突发、血压升高、尿酸水平的化学变化、抑郁焦虑、洒精中毒等,甚至死亡。
第三种界说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们对各种情境要求的知觉上。T。霍姆斯和R。H。拉赫曾于1967年用实验探究了这个问题。他们要求被试把所要求的每一事件按重新高速的数量分等,并要求被试指出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事件的出现率,借此测量被试对各类事件的知觉。对被试来说,每一事件的出现率用调整的等级来乘,乘积被总计。这些总数称为“社会的重新新高速分数”。结果发现,在应激情境中,由于知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等慢性疾病,以及洒精中毒、事故、损伤、低劣的学业成绩、职业和竞争上的失败等等。这种相关的、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预示的效度。
第四种界说把注意力集中在相互作用上。J。弗伦奇于1966年曾重点考察过个体自身善与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问题,他用个体能力和环境要求之间缺乏适应这一观点来阐述这种相互作用。缺乏适应是一个两极总是在其一端,如果环境的要求远未使个体构成压力,以致个体由于这些要求与其自身能力之间不一致而感到满足不了需求,也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这就是说,过低的刺激水平也不可能引起紧张。研究业已发现,那些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常常体验到不安。在其另一端,如果环境的要求超过个体的能力,或者说强加于个体的能力,个体为了应付和满足这些要求,就可能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给出适合这些要求的能力,于是紧张状态便出现了。很显然,应激的程度是个体的能力与满足环境要求之间的一个函数。虽然工作效率的要求、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的要求、调解彼此冲突期待的要求、生活中某些用品求而不得的要求等等,它们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的“缺乏适应”,从面引起压力或紧张,但引起压力或紧张的程度也许是不一样的。况且,有些“缺乏适应”是由于个体无法满足环境要求和个人动机,有些则在于个体的实际无能。
综上所述,关于应激问题,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1致诮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紧张,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诸如个体健康、人格物征、生活经验、应会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性支持的质和量等,它们均可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应激不能单单根据生理术语来界定,还应该考虑应激的认知因素。在许多情境里,一个刺激的绝对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个体的意义。一般说来,应激的认知原因有两个:一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事件的要求不一致,或新异情境的要求是过去所未经历过的,会导致相当的压力而产生紧张情绪;二是已有的经验使人对当前境遇还感到无力应付和无法控制,也是应激产生的原因。
3应激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化学基础,它是由于网状丘脑投射系统向大脑提供的弥散性兴奋所诱发。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活动,是应激产生的物质基础。
4应激与多种情绪相结合而成复合情绪。例如,在应激产生的同时附加恐惧、震惊、愠怒、厌恶等等,可发生焦虑性紧张;若附加痛苦、敌意、惧怕、失望等,则可表现为抑郁性紧张。而且,过于强烈和持久的复合性应激情绪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例如,在紧急应激中,除导致相应的一些疾病外,还会引起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限制、抑制在正常情境下应付策略的变式选择、减少思维中利用的线索等,从而导致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
5对个体来说,不管是合乎需要的环境要求还是不合乎需要的环境要求都有可能引起紧张,但是相比之下,由环境强加给个体的事件要比由环境自然引发的事件更能导致个体的紧张状态。
6个体对满足环境要求的自身能力的知觉反映了他的应付和控制环境时跨情境能力水平的知觉,因此学会失助的个体有可能从他们面临的情境中概括出其他情境,从而增加了后来的紧张。相反,如果个体在自身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缺乏适应时,能及时学会依赖他人,或在心理上呈现他人的支持形象,便有可能减轻紧张。
7知觉水平的不同,应激程度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用积极的眼光知觉高的要求,试图通过达到高的目标率来迎接挑战,以便进一步获得尊重和自尊。有些人则相反。研究表明,那些专注于挑战的人可能因为建立非常高的的标准或目标而容易使自己产生紧张。有些研究人员把人格分成A型和B型,认为A型人格喜用极大的能量投入奋斗,把注意力集中的越来越大的成就上,而B型人格则无忧无虑。相比之下,前者更易蒙受紧张,包括早发性致命的心脏病。
8单纯的紧张性心理生理状态可能成为身心活动的激动因素,在某些场合有积极作用。它可以促使个体产生适当的“精神压力”和“紧迫感”,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关应激的确切过程尚不清楚。而且,为什么应激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形式也所知甚少,对有些人来说,它可能导致独特的生理变化和病变,如血压变化、心脏病、癌症、溃疡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蒙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性攻击、抑郁、精神病、酗酒、犯罪、吸毒和自杀。可能说,每个人都可能具有用独特的方式表示应激的倾向。
业已发现在个体生活中对减缓应激有影响的若干因素,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些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同伴支持、夫妻谅解、管理者的社会性关注等。其次是训练,特别是生理训练,已经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程序加以使用。(李维)

杨鸿智 | 2005-12-17 21: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三  http://www.jky.gxnu.edu.cn/xlwswl/printpage.asp?ArticleID=1098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会遇到应激。不同的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适度的应激能促进心理的健康。过度的应激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应激是由内外刺激影响造成个体紧张不安的身心状态。它对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维持和进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激唤醒了大脑皮层使之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有助于注意的集中、思维活跃、恰当地判断、果断地抉择,富有成效地进行意志活动。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大脑觉醒状态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需要身心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适度应激有益于心理健康。
    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需要处理的问题。社会越发展.外界环境变化越快,这些都会使人们处于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处理或解决这些问题,又使人身心维持着一定的紧张。人们的活动和应激是密切相关的。适度的应激为人顺利地进行或完成活动所必需,有助于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心理的发展。适度的应激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一)应激是神经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
    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遗传,生物个体一出生就沿着神经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它以其自然生理成熟为标志,它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环境的刺激通过影响到它结构的变化而促进其加速发展,尤其对高级神经活动而言。动物实验表明:复杂多变的环境可促使大脑皮质增生。实验一.将大鼠饲养在内容丰富的心理环境中,那里充满着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结果同生活在一般饲养环境中的大鼠相比,前者皮层较厚且重。实验二,让一组小白鼠在生命开始的25天内饲养在黑暗的环境里、结果发现,这些动物比在光明环境中生活的另一组小白鼠有较少树突。另外,训练老鼠走一45度倾斜的纫钢丝.然后从它脑的前庭核神经元中取出核糖核酸,发现核糖核酸的结构改变了。
    有人研究了家庭中环境刺激对儿童的省力发展的影响,发现六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和母亲交往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生动的或社会性刺激比不生动的或玩具类的刺激对婴儿心理发展更为有益。家庭成员与婴儿交往频繁,婴儿就有更多发出声音、呀呀学语的反应和有指向性的反应,特别是言语交往的机会增多,对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据我国学者刘世增对儿童脑电活动的研究发现:脑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是l3—14岁,它与中学生交往范围酌扩大,活动方式的改变,学习任务的加重有关。因为环境条件复杂化,不断地给大脑皮层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使大脑在新的机能结构与水平上开始处理大量信息,从而进一步发展。
     
(二)适当的应激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社会化的动力是要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公认的或接纳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社会化过程顺利的人,会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学生的应激状态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新要求与中学生原有心理水平的差距,即现实角色的模式与社会期待和要求的社会角色模式的差距。它施加于中学生很强的“角色意识”问题,驱使中学生理解社会期待和群体的社会角色。为了解除紧张不安的状态,重新修改现实角色,而构建主观角色即角色定位与社会角色统一协调起来。结果是现实角色悦纳社会角色,现实角色表演社会角色。中学生积极进行角色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个体就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如由不良行为转变为良好行为,现实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社会学习论者认为,环境的变化引起人的特殊行为。这里环境变化对个体造成了应激,环境要求的角色与个体现实的角色产生差距。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改变了行为方式,表现出要求的角色模式。差距缩小、紧张解除。总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人造成了一种压力.人们为厂应对环境的压力企图减低这种痛苦.就会逐渐发展较强的应对能力。但在孤儿院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社会刺激,社会适应能力不如前者。在这里,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可以理解为多种标准角色模式的掌握和及时调遣。
   
(三)过度应激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应激维持着人心理的觉醒水平,保证人心理活动酌正常进行。但是应激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对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决定其性质的不同,这就是应激过度的问题。
    1.决定应激度方向的条件
    我们把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作用的应激度界定为恰当的应激或正向应激;与之相反,即产生消极影响性质的为负向应激,或过度应激。应激是个体内心紧张的体验,紧张来自于外界刺激的解除与否,主观上具备能解决的能力和方法,外界刺激就不会对个体构成威胁,谓之恰当应激。个体的认识评价不能解除,经过努力也无法解决而使身心无力摆脱威胁.谓之过度应激。它持续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两个中学生同时站在达标测验的跑道上.一个可能会信心十足成就感很强,一个可能会紧张得发抖。应激体验完全因人而异。个体体验到应激取决于认识评价。同样一个人,看到动物园笼子里的大老虎与森林里遇见的大名虎应激体验是不同的。环境的刺激固然重要、但只有当它们被觉察到,经过认识评估,认为必须应对它们才会体验到应激,确定应激性质的方向。个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建立联系的性质没发生转向变化,持续下去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个体的认识评价取决于认识结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认识结构包括专业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这方面的知识越丰富,越能正确判断、快速抉择、最佳地决策。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心理素质强心理承受力就大.对日益变化的杜会所产生的紧张,就能应对。个人的社会阅历、个体的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倾向性决定着评价的方向;心情愉快时,可降低内心紧张的程度。一个人的阅历丰富,遇到外界的刺激变化就能镇定、沉着、忙而不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刺激。当然如果有过去积极的强化和成功的经历,就能降低应激体验。
   
(四)过度应激的持续是心理的致病因素
    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此时的应激被确定为过度应激或负向应激。它影响个体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过度的唤醒个体因无力摆脱威胁心理遂产生担忧的反应,这就是焦虑。焦虑可诱发消极的情绪体验。面对紧张的持续,个体不能对外界做出适应、当威胁依然存在、个体急于采取对策而又无合适的方法时,就会产生烦躁。轻微的烦躁无法被解除,累积加重发展遂为愤怒,借其他人或物发泄自己的情感。虽然这会暂时平息心里不安或心头之火,但终因慑于力量对比而扩居服从,注意力由外界转向内心,首先在认识结构上发生展变化,恐惧和憎恨与之建立命题关系。由于威胁已成现实,而又缺乏对策,使个体处于失望、失助的焦虑状态。虽然多次努力尝试而又多次受挫,始终无法摆脱威胁时.大有无可奈何之状。最后,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发展为自卑,遇到情况不采取主动而是听天由命。这是抑郁。
     
(五)过度应激不利于认识活动
    研究表明: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颇似“例U型曲线”。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度的焦虑则起阻碍作用。过度的应激使个体身心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能力降低,因此,也使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理的能力也有所下降。如中学生的考试焦虑,严重的多来自于升学考试。因为.考试决定着中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可谓生死攸关,意义重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望成功,担心失败而感到精神紧张,严重的会使考生心跳加快,失眠、头痛、胸闷、肠胃不适。精神的过度紧张兴奋,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交互转换失调,或者产生超限抑制,从而降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过度应激使人的注意范围缩小,常常顾此失彼原因在于“心乱”.即思维混乱所致。
     
(六)过度应激可诱发身心疾病
    应激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把信息传至下丘脑,下丘脑遂分泌一种物质叫促肾上腺释放因子(cRF)以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应激会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加强,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人若长期处于过度应激状态,则对健康不利,甚至遭致危险。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那(G.sELYE)1974年曾提出:应激状态的持续能破坏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从而使人降低抵抗力,易受疾病的侵袭。据美国报导:美国每年由于应激性疾病而降低劳动生产车的损失可高达600亿美元。
    一般认为过度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或破坏人的抵抗力而加重已有的疾病;二是通过某些器官的脆弱性(即疾病的易感性)而诱发疾病。
    中学生处于人生身心巨变的第二个时期,面临的社会化课题比较多,加之认识水平有限,客观上决定了应激的多发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据调查、我国学生中有2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为减少过度应激对中学生的致病影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日益显得迫切。为此中学生应该进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训练,应该加强认识能力的磨练,此外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解除紧张,来增进心理健康、推动心理的发展。

杨鸿智 | 2005-12-17 2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四  应激和疾病(阎克乐) http://psycho.hebtu.edu.cn/yjyjb.htm
英文中有个词叫 stress, 这个词在医学和心理学中被译为 "应激"、 应激状态、紧张刺激、紧张状态等。 这个词在作名词使用时, 含有压力、 重压、 紧张、紧迫、强调、重要的意思,在语言学的术语中解释为重音、重读, 在物理学中解释为应力。 当它作动词使用时, 含有着
重、强调、重读、使受应力的意思。
    这个词之所以有上述许多解释, 是因为它既可以当名词表示静态, 又可以当动词表示一种活动状态。 在原文著作中, 作者有时用它表示引起人们精神紧张的刺激物, 有时用它们表示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那种反应, 有时指持续性紧张的那种状态。
    应激这个词是由加那大生理学家汉斯. 塞里 (Hans Selye) 首先提出来的,塞里之所以提出应激这个词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这里说一说塞里提出应激这个词的前前后后, 有助于我们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 塞里才十九岁, 那时他是一个学医的学生。 他学完了作为一个医生所必须的课程, 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当他第一学年学习内科, 学习如何检查病人时, 使他难忘的事件发生了。 听完内科学之后, 使他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印象, 他似乎觉得所有病人都得了同一种病。 特别是临床见习给他的印象更深, 当内科老师把病人带进来的时侯, 他看到病人衰弱的身体, 痛苦的面容, 舌苔很厚, 诉说浑身酸痛, 胃纳不佳。 大部分病人都发烧,有的还说胡话, 肝脾肿大, 扁桃体发炎, 皮肤出现丘疹等。 指导实习的老师告诉他, 这症状是一般病人都会产生的, 随着病情的发展或加重, 会出现各种疾病所特有的症状。为什麽不同的病在早期阶段会出现共同的症状呢?  一般人不会理会这个问题, 也不觉得奇怪, 而塞里却对这个一般人感到习以为常的问题抓住不放, 想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麽。 麻疹、猩红热和流行性感冒在发病初期症状都一样, 塞里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个普通医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每种病所特有的症状的诊断和治疗上, 比如诊断一个人是否得了麻疹, 冷常常要看看病人第二臼齿旁边的口腔粘膜上是否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斑点--考泼里克氏斑。 诊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猩红热, 就用手按压病人胸部的丘疹是否留下按压的痕迹, 如果按压后局部皮肤变白, 不一会儿皮疹复又变红, 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得了猩红热。 一般医生对这种特殊表现予以关注, 而塞里却一反常态, 他认为应当注重各种疾病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症状。 他把这种想法对指导老师讲了, 老师觉得好笑。
    后来塞里从事性激素的研究工作, 性激素是性腺分泌出来的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释放到血液中之后, 会影响身体许多器官的功能。 塞里致力于提取新的性激素, 他从雌性大白鼠的性器官中提取一种物质, 然后把它注入的另一只大白鼠体内, 他希望能有值得庆幸的新发现。当他把动物杀死进行检验时, 他在动物体内发现了三种明显的变化: 动物的肾上腺 (肾赃上部的一块小组织) 肿大了, 淋巴结萎缩了, 并且出现了胃溃疡。 当时他以为这是他提取的那种性激素引起来的, 可是当他继续将实验做下去时, 所得的结果使他大为失望, 因为他发现将任何其它东西注入动物体内, 都会产生这种结果, 比如注入甲醛也会使动物肾上腺肿大, 淋巴结萎缩, 并发生胃溃疡。 甲醛与性激素毫不相干, 但它却与所提炼出来的性激素产生同样的效果。
    塞里在实验室里工作了好几个月, 只得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 当把异物注入到动物的体内之后, 动物便对这种异物发生反应, 其结果就是上述的那三种结果,这使塞里感到灰心丧气。
    当塞里头脑冷静下来之后, 他又对此大惑不解, 他反复这样想, 为什麽不同的物质进入动物体内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突然一个新的思想火花闪现出来, 原来这是有机体对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所发生的一种无针对性的、非特异反应, 是有机体对有害物质所发生的 "千篇一律" 的反应。 是一种综合征 (syndrome), 或者说是一种症候群。 研究这种综合征对医学来说, 比发现一种新激素的作用还要大。
    这时塞里想起了他刚刚学习内科时的那种情况, 当时他觉得所有病人得病初期,症状都是一样的, 都表现为发烧、浑身酸痛、舌苔变厚薄、食欲减退、扁桃腺肿大等症状。 也许它和最近的实验结果之间有什麽联系。 塞里决定在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工夫, 出乎意料的是, 在这些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上, 塞里却找出了内在的联系, 并创造了一套引人注目的理论。
    应激综合征: 一般适应和局部适应
    塞里在继续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大白鼠对任何有害刺激都几乎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应,不管是、热、X线, 还是过度的活动, 都引起同样的内部变化。 当把这些动物杀死之后进行检查时, 都发现肾上腺肿大等变化。
    为了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描述, 他使用了以下几个名词: 他把作用于大白鼠的那些有害因子叫做应激物 (stressor), 把应激物所引起的各种反应叫做应激综合征 (stress syndrome)。 塞里对综合征的解释是这样的: 当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时, 比如说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 塞里设想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种警报反应, 这种情况很象通常所说的 "警钟", 它使得动物体内处于警戒状态。假如这种应激不会马上将动物置于死地的话, 这种应激反应就自然进入抵御期, 在此期间动物体内的各种功能会恢复正常, 然而如果将动物持续保留在应激状态下,将不可避免地使动物体内的情况趋于恶化, 从而进入衰竭期 (state of exhaustion)。这时如果不把动物从应激状态下拯救出来, 很快便会出现死亡。塞里把警报、抵御和衰竭这三 个时期, 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当然, 就某些应激形式来说比如烧伤、割伤、感染, 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受到影响, 局部表现出适应反应, 这种适应反应也分为三个时期: 开始时肿胀 (报警), 继之以抵抗 (抵御期), 最后,如果应激足够严重的话, 那麽受影响的部分就会发生破坏 (衰竭)。 这一系列反应是与一般适应综合征相类似的, 但是由于它限定在局部, 塞里把它叫做局部适应综合征。 这种情况不仅适用于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动物,也适用于人类。
    塞里发现了应激综合征之后, 他想进一步对这种情况加以探讨, 他想知道当出现应激综合征时, 身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麽变化。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与此有关的知识。


杨鸿智 | 2005-12-26 2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性疾病(2)— 应激的概念

    自主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脑是一种象嫩豆腐一样软的神经组织构成的, 这样脆弱而又十分重要的器官,如果没有东西保护它, 那麽人体的 "总指挥所" 时时有受到伤害的可能, 所幸的是它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颅骨。 颅骨底部的后下方有一个孔, 大脑由此向下延伸,与隐藏在脊椎管里的脊髓相连。 大脑和脊髓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走向靶器官并布满全身, 一方面支配各器官的活动, 另一方面把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信号传向中枢。 中枢以外的神经组织叫做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有些活动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比如走路、用手拿东西, 有些是不能自由支配的, 比如心脏的跳动, 胃肠的消化等。 而体内那些不能自由支配的活动, 仍然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这一部分神经组织叫做自主神经系统。
    有一位名叫坎农 (Cannon) 的科学家,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做过详细的研究,坎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猫和狗, 不过他的研究结果也适用于人类。
    坎农想要知道一个动物在发怒、害怕或疼痛时, 它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什麽变化。 坎农有这样一种信念, 他相信任何具有生命的机体, 有力图保持自身平衡的倾向, 他把有机体的这一特点称为 "内环境平衡" (homeostasis), 如果有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性受到破坏, 那麽有机体将做出种种反应,  努力恢复这种平衡状态。动物发展的越高级, 为了保持内环境稳定所做出的反应越复杂。因此当一个动物处于某种危险状态时, 也就是说当它体验到疼痛、恐惧或愤怒时, 就会产生一整套防御发应, 其目的就是为动物进行 "战斗或逃跑" 做准备。
    动物在进行战斗时, 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血糖升高, 心跳加快, 呼吸加速, 血压升高,瞳孔散大, 出汗等, 同时胃肠活动减慢。这是因为从事战斗需要更多的能量, 因此需要升高血液中糖的浓度, 以便产生更多的热量; 需要心跳加快,以便把 "战备物资" 运送到战斗器官中去; 需要更多的氧气, 并排除体内的二氧化碳, 这就要求呼吸加快; 需要升高血压加强血液运送营养物质的能力;需要把眼睛瞳孔散大, 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线, 对敌人看得更清楚; 战斗期间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必然会使体温升高, 而温度升高又不利于各种器官实施其正常功能, 因此就需要在提供产热物质的同时, 提供散发热量的措施, 而出汗是散发机体热量的最方便最实用的手段。 当动物进入战斗状态时, 有利于进行战斗的器官应当积极活动起来, 为战斗提供便利条件, 而有些器官的活动, 比如消化系统的活动 (胃肠的收缩,消化腺的分泌), 肾脏以及其它与战斗无直接关系的器官, 应当停止或减弱其活动, 以便使有机体把只要精力更好集中在战斗上。
    所有上述变化都是自动发生的, 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完成上述活动的神经系统叫做自主神经系统, 又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一般说来这两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相反的, 比如说交感神经系统可以使心跳加快, 使心脏收缩的力量加强,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使心跳减慢, 心脏收缩力量减弱;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使肺里的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从而使支气管管腔变粗, 以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供应急之用。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则使支气管收缩,血压、血糖降低, 瞳孔缩小。
    总之,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可以使有机体处于战备状态, 使有利于战斗的器官积极活动起来,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则有利于储备能量。 坎农过去曾推测说, 当一个动物受到威胁时,先是交感神经系统做出反应, 可是如果情景足够可怕的话, 副交感神经系统会接替交感神经系统的工作。 如果一个动物掉入陷肼, 并面临着强大的敌对者, 最初它力图逃跑, 当它的努力失败之后, 就变得呆板起来,维持动物生命的那些重要功能大受影响, 甚至会突然死亡。
    世界上有些现象是耐人寻味的, 一只大老鼠偏是怕一只小猫, 其实如果两者都尽力拚博的话, 小猫怕是要吃亏的。 可是老鼠见了猫之后, 体内的功能高度紊乱, 不能进行正常反应。人有时也如此, "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常用来形容一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反应失常的那种现象。有的人在危及生命的紧急关头,两腿发软跑都跑不动, 有的人被吓得一时 "愣住"了, 说明这些人的反应脱离了常态。
    在正常情况下, 当一个人处于紧急状态时, 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相对减弱。 此外有关的内分泌腺也开始分泌激素, 以便使人更好地应付这种情景。比如受到惊吓时, 肾上腺便产生肾上腺素, 这种激素进入血液之后, 可刺激相应的器官, 使之改变原来的工作状态, 使心跳加快, 血糖和血压升高等, 其结果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相类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 血压和血糖升高, 肌肉紧张呼吸变快, 激素 (比如肾上腺素)的增加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所不同的是神经系统的兴奋, 消失得比较快,一个人在盛怒时, 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 随着怒气的消失,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迅速降低, 它所支配的那些器官的活动也随之减弱。 而激素的分泌相对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来说比较缓慢, 一旦它进入血液之后不会马上消失, 因此常常会出现 "余怒未消" 的情景很可能与此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 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使激素的分泌增加, 激素的增多反过来又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二者是相互协同起作用的, 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一起对体内的机能进行调整, 所以又叫做神经体液调节。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 → 人体生理学》
march....:是否能和杨老师交个朋友.我在了解针对应激反应的保健药物和心理方法
底物水平磷酸化: 是否能和杨老师交个朋友.我在了解针对应激反应的保健药物和心理方法。
hamletlist: 先谢过,好多哦,慢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