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口服VS栓剂,退烧药哪个副作用更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生活养生]
口服VS栓剂,退烧药哪个副作用更小?
[复制链接]
269
|
0
|
2016-4-27 15: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经过不断的科普,很多读者现在都知道全球广泛使用的退烧药只有两种,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而且对乙酰氨基酚因临床使用时间长、安全性高而被用作首选退烧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有口服和栓剂两种不同的剂型,所以经常有网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对乙酰氨基酚可以有栓剂直肠给药,为什么还要有口服的剂型呢?栓剂不是应该比口服的副作用小吗?不是说不伤肝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比较一下口服和栓剂在吸收和代谢上的区别。
口服VS栓剂
QQ截图20160425135011.jpg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之前会先经过门静脉到达肝脏,第一次经过肝脏时大部分药物被代谢灭活,使得进入全身起作用的药量减少。栓剂吸收的部位在直肠,通过两条路径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如果塞药部位较深(距肛门口约6厘米),药物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前也要先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大部分被灭活,这和口服药物一样;如果塞药部位较浅(距肛门口约2厘米),药物主要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不经过门静脉,也就不经过肝脏。
以上说的只是吸收阶段。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后,药物会到达作用部位发挥药效,之后还要通过血液循环送达肝脏被代谢灭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脏的解毒作用。在这一阶段,口服吸收进来的药和栓剂吸收的药要走相同的代谢途径,也就是说,通过栓剂吸收进来的药物最终也需要肝脏代谢解毒,故超出剂量或者过量使用栓剂同样会伤肝。
因此从安全性上讲,栓剂和口服区别并不大,副作用差不多,严格按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都是安全的,超剂量使用都会伤肝。
儿童为何首选口服剂型?
142673152613591993.jpg
临床上治疗儿童发烧,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常常是首选剂型。只有当儿童由于恶心、呕吐或者哭闹等原因不能口服药物时,才会使用栓剂作为替代。这是因为儿童使用退烧药常常需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给药量,口服溶液剂型可以精确量取药量,而栓剂常常是125毫克或者150毫克等固定的剂量,不太容易针对个体体重精确给药。
我看到不少妈妈从网络上海淘国外的退热栓,其实对乙酰氨基酚的栓剂国内就有生产,可以在药店买到,不必海淘。我一直主张药品还是尽量在国内买,因为用药之前需要把药品说明书从头到尾看一遍,这也是对孩子负责。而海淘回来的药,说明书是用当地的语言写的,很容易因为看不懂说明书而误用。
使用退烧药的小贴士
23g311_b.jpg
★退烧药只在儿童体温高于38.5℃以上时才考虑使用,低于38.5℃不需要使用。打个比方,孩子今天早上发烧39℃,给他用了一次药,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有再烧。这种情况下不用为了预防反复发烧而按说明书上说的“每4~6小时服药一次”。
★使用退烧药的同时也要保证儿童有足量的液体摄入。
★退烧药按儿童体重给药,不要按年龄给药,因为相同年龄的儿童体重差别很大。
★不要叫醒睡着的儿童服药,因为睡眠比吃退烧药更重要。
★吃退烧药的同时不要合并使用咳嗽感冒药,因为这类药里面常常含有相同的退热成分,会在无意中导致儿童服用退烧药过量中毒。
★不要用汤勺等餐具估计需要服用的药量,应该用量药器或者带刻度的针筒精确量取药物。
★一定要把退烧药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草莓或者香橙等口味的退烧药对生病中的儿童也还是有吸引力的,临床上经常能看到儿童自己把药当饮料喝而中毒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贵医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