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复制链接]
查看1383 | 回复5 | 2006-2-17 1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王德奎
(绵阳日报社,四川绵阳,621000 )
摘要:行星对应区假说缺乏自己的基础构造,这使得一些对灾变、异象观察的结论,只能放在“唯像科学”的地位。但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诞生以来的数学、物理学并不已完善;人类一切哲贤的认识也并非完善,难道他们不存在着遗漏吗?因为从拓扑学上证明圈面与球面不同伦,已经给点体论坐标的经典数学、物理学以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灾害学、牛顿力学、行星对应区假说、三旋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前后出版的栾巨庆著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天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书,运用行星对应区假说和方法探讨行星运动对地震、洪涝干旱、厄尔尼诺现象等的影响,这无疑拓宽了人们对灾变的认识。况且,前苏联科学家也报道,地球气候受大小行星的影响。
栾巨庆的行星对应区假说是什么?他认为:行星影响地球除了引力之外可能还有一种力,他根据法拉弟的场论琢磨,宇宙间充满电磁场,行星在这个大磁场中都会被磁化;当金星或水星运行到日、地之间时,这两颗星就有了比太阳还大的磁力来影响地球,从而大大增强了对地球相应纬度的磁感应力。这种磁感应力可能吸引大量云团,因为云团水珠带有阴电和阳电,电能生磁;从而影响大气环流,造成流域性的气候异常;行星集中对应的纬度就可能大量降雨,而没有行星对应的纬度就可能长期干旱。
但事情并没有完。1988年8月3日新华社报道,与栾巨庆对立观点的人认为,栾巨庆“磁感应”理论目前只能是一种推想,因为现代科学还搞不清各行星对大气和地球有没有磁感应;直率地说,行星对应区假说很粗糙、原始;把大气变化造成的天气变化,全部归于行星是不行的,原因是复杂的。
争论还联系到我国学术界关于月亮、太阳、大地是否参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争论。认为月亮会影响人正常情绪观点的人认为:人体内含有80%的水,月球引力会起海潮一般的作用影响人体内水分变化,于是人会出现生物高潮与生物低潮,相应地出现情绪的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其次,人的每个神经冲动会有很小的辉光,每个细胞有其微弱的电磁场,当太阳、月球、地球处于一直线时,人体因受到引力和外界电磁场急剧变化的冲击而失去平衡,即月球磁场对人类情绪也有影响。
对此,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因为通过牛顿经典力学公式的计算,100公斤体重的人,来自月球对他的引潮力也不会超过11达因;而一只蚂蚁就能使出100达因的力。且这11达因的力,分摊到100公斤体重的人的每个细胞每根血管,实在微乎其微。其次,月球磁场现在只及地球磁场的二万分之一,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其影响比放在口袋里的一块磁铁小得多。
这种否定,联系行星对应区,例如问: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引力合到一起,还不抵月亮对地球引力的万分之一,月亮尚且不能引起天气的异常,只能引起潮汐,那么遥远的行星怎会反倒影响地球的气候呢?又如,朔日,月亮在日、地之间;望日,地球在日、月之间;每个月,朔、望日都有,按理对地球磁场感应力应该增强,降雨也应该增多,但实际大雨都不是每个月的朔、望都发生。
是的,行星对应区假说缺乏自己的基础构造!大家知道,现代有科学技术知识头脑的人都学过牛顿经典力学;谁要想借用牛顿力学的框架,谁就摆脱不了点体论坐标那套公理化数学基础的指导。这使得一些对灾变、异象观察的结论,只能放在“唯像科学”的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开初学造飞机,教师像裁缝做衣服,小本子上记的是各式各样大小部位的尺寸,教学生也是用这些死尺寸去造飞机;后来他到国外学的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就不再记这些死的尺寸了,因为掌握了这些原理和公式,不但能造出各种型号的飞机,而且还能够检验、设计新飞机。但灾害学、异象学要这样谈何容易?科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当然我们不能说,经络学说、中医理论、观星测雨的行星对应区假说就不科学,但行星对应区假说决不是破译了现代科学之谜的密码,中医联系的易学也决不是现代尖端科学的指路明灯;而只能说它们间接地指出了现代科学基础之漏!难怪栾巨庆意识到“行星影响地球气候的现象用牛顿力学解释不了”。
原因何在呢?因为通观牛顿力学框架一类的近代科学,它们的基础不外乎是用点体波粒坐标,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建筑的科学大厦。而且所谓的场论,也是用的这种点体波粒坐标建构的场论;所谓的二值逻辑或多值逻辑,也是用的这种点体波粒坐标判别的二值或多值。它们真的是搞得天衣无缝吗?否!正当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还在设法搞清量子理论中一些费解的概念和似乎是矛盾的问题的时候,目前西方脱颖而出的超弦理论,要求我们从数学上把自然界的最基本粒子看成是一维的弦,而不是零维的点!这些弦的长度只有10-33厘米,可排列1020个质子。它们可以是有端点的线段,也可以是无端点的圆圈。弦的每一种振动模式对应着一种不同的亚原子粒子,即至今所知道的基本粒子,是弦奏出的旋律,是微宇宙中的音乐!
这也不难理解。从拓扑学的连续性可知,线段一样的棒体或点一样的球体,都能连续缩成一点;但环面一样的圈与球面一样的点是不同伦的,这里在微观领域,数学和物理学是否已经发生矛盾了呢?有,但还没有充分暴露。例如奏出宇宙音乐的弦虽然是一维的,但超弦理论却是10维的;即它认为在空间的每一点周围还紧紧缠绕着一个微观球,所以比通常的4维时空多出的6个类空间维还无法被检测出来,这意味着超弦理论还保留着点体论的坐标,正如同现代数学的多维,也是这种点体论坐标的推广;多维的收敛不是一种自然的收敛,而是一种人为的重正化方法。
不管我们的想象力是如何地不能摆脱这种理论的困扰,但物理学家们却总归在急急忙忙地学习和理解这种已形成理论的关于自然的微观几何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6年《华东工学院学报》、《交叉科学》杂志相继发表了我们早已写就的微观领域物理学和数学存在矛盾的“宣言”。因为物质,应是现存世界一切物体的抽象和广延中的一种客体,而数学仅是现存世界一切物体的抽象和广延中的一种思维。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诞生以来的数学、物理学并不已完善;人类一切哲贤的认识也并非完善,难道他们不存在着遗漏吗?例如数学虽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并且自身能够独立地发展,但自身并非就能够完善;因为数学并不是人类认识物质的源,而是流--虽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君不见池塘水面向下陷落的旋涡,锅中沸水心液体向四周翻滚的对流,地球磁场南极出北极进的磁力线转动,如将它们缩影成一点,点也具有向自己内部作运动的性质。即数学是从物质本体具有向自己内部作运动的唯象中,才引伸出点也具有向自己内部作运动的命题或公理的。这就是揭示数学和物理学存在矛盾宣言的公理,这就是今天数学和物理学存在补遗的公理。有了这条公理,可以证明圈比点更基本;可以证明粒子不是无限可分的;可以证明超旋并不需要10维,而只要5维就足够了。
因为从拓扑学上证明圈面与球面不同伦,已经给点体论坐标的经典数学、物理学以很大的冲击。加上现代数学、现代物理学愈来愈注意对称问题,使对称和自旋的联系也就显得更紧密。例如从语义学将自旋、自转、转动作出分明的定义之后,对称不仅在静止中出现,而且也包含在自旋之中。
自旋:有固定的转轴或转点,能同时组织起旋转面,并在旋转面内能同时找到对称动点且轨迹重叠的旋转。
自转:有固定的转轴或转点,可以有或没有同时对称的动点,但不能同时组织旋转面;例如一条直线,一端不动,另一头作圆周运动的旋转。
转动:可以没有固定的转轴或转点,不能同时组织旋转面,也不存在转轴两边同时有对称动点,但轨迹要是封闭曲线的旋转。如一个球体在空间作封闭的曲线运动。
正是从严格的语义学出发,进一步补充证明了拓扑学上圈面的整体是与部分不同伦的。
因为按自旋定义,类圈的整体可以存在三种旋:
面旋: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的轴的旋转,如石磨绕磨心的旋转。
体旋:类圈体绕圈面内的轴的旋转。如拨浪鼓绕手柄的旋转。
线旋:类圈体绕体内中心圈线的旋转。线旋一般不常见,因为固体的表面肉眼不能看见动。
但从类圈体的部分看,这三种旋虽存在,但部分不是在作自旋,而仅是在作自转或转动。即使圈面上通过转轴的那两点,似乎应该算自旋,但由于它们不能组织起旋转面,最多也只能算半个自旋。
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圈比点更基本的证明。
①三旋虽然是从圈体的形象引入门的,但三旋的概念建立之后,并不再需要圈体的形象就能独立地存在。例如地球不是一个圈体而是一个球体,但它也存在三旋:地球的自转是面旋;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尔洛娃解释在北极考古发现二亿年前的热带茂密森林化石,提出地球曾发生过乾坤颠倒的运动,可称体旋;地球磁场南极出北极进的磁力线转动就是线旋。
②物质向自己内部作运动正是一种线旋;而线旋运动一定能够分割,划出一个有界的球体来的。这也就是第一宇宙推动力。宇宙的诞生,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耗散结构系统;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学说的局限性,是只解决了宇宙第二推动力的问题。
③三旋的本体性和普遍性,容易把场和粒子对应到圈面的整体与部分不同伦问题上。这里,部分仍然归于一点体状,从几何学上说,部分似乎比整体基本,但正如超弦理论把所有基本粒子看成是由弦振动生成的一样,这里也是把所有的部分,看成是由整体生成的。部分的多,归一于整体的一。而点体状的部分如果构不成原先的圈态,即使是占整体99%的点体也还是部分。所以量子力学中,粒子不能穷尽场,场也不能代替粒子。
现在看来太阳,地球和其它行星组成的太阳系,从天文学上可知,它们是早期太阳系星云圈态旋涡离散后的产物。如果学着点体论从微观到宏观,和从宏观到微观推演物质进化的模式,三旋圈态论从微观到宏观和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进化,前者不必说,后者从胀观、宇观往下向看,星云集团运动产生的圈态(星云旋涡、星云行星类轨道圈光环),经体旋、面旋、平凡线旋、非平凡线旋、节点线旋、收敛线旋、孤立线旋,才演化成为星球等粒子物体状态的。因此,我们称星球是第一级离散类圈体,地球上的石头之类第二级离散类圈体……等等。这是一种下向网络,它从另一个方向把自然界的离散事物又串连了起来,拓展了“EPR反论”,即不仅粒子不可能从整体的三旋场效应上被真正地分割,而且星球也不可能从整体的三旋场效应上被真正地分割。
诚然,太阳系中的慧星,在太阳系行星轨道圈上运行的某些卫星,分别反映了初期太阳系星云圈的线旋,星云轨道圈的线旋;说得明白些,即太阳系初期星云圈破缺之后,它的面旋能量主要分给了太阳系的行星,线旋能量主要分给了穿过行星运动面运行的慧星,体旋能量主要分给了太阳;但这仅仅是宏观量子现象的三旋反映之一。例如陈年提出大陆起源,缘由原始地球表面存在的自北而南地流动的现象,这也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的线旋反应。又如在低温下,超导体碎片悬浮在磁体之上,这种宏观抵抗磁场引力的现象,也是由于超导体产生的不平凡线旋能高于一般外磁场线旋能的宏观量子现象的反映。
但这都是离散类圈体各别身上的三旋现象的反映。离散类圈体不能从整体上被分割会不会重演三旋的现象呢?例如太阳系里的行星走到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反映再现整体的三旋信息呢?我们来看行星对大气、对地球有没有磁感应的影响。在三旋力学中,磁感应现象是属于线旋的反应;在离散类圈体系统中,是属于多重线旋或多重线旋耦合,是一种二级线旋影响力;在行星之间确实是太弱了,而且也不具有统一密码信息的效应。我们说的统一密码信息效应,是指离散类圈体的一级整体三旋效应,例如木 星、火星等行星与地球、太阳,走到了一定接近的位置,这种位置上的三旋效应就表现了出来--因为这些离散类圈体原来都是属于一个整体类圈体上的转座子,集聚使它们反应出本体上的三旋力;这种力既不简单的是引力,也不简单的是磁力,而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的效应。我们称为统一信息密码。例如我们平常说的电场就对应面旋,磁场对应线旋,温度对应体旋,这都是统一信息密码的宏观量子现象的表现。而且从统一信息密码得出的波场--流场自生电律,还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微轻流子流如果能自组织形成线旋和面旋,那么不管它单个粒子显不显电性,群体都会产生电场效应或电磁场效应。
正是如此,日、月、地球的这种模式,与地球、太阳和其它行星的这种模式是不相同的,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信息密码对应区。地球、太阳和木星、火星等运行转到一定的位置上,能再现初期太阳系星云圈上某一部分的三旋力学效应,地球也就获得了某种极其微弱的一级统一密码信息。众所周知,极微弱的电磁波就能使电视机屏幕上出现美妙无比的图像,因此即使这种统一信息密码,比放在口袋里的一块磁铁的磁场强度影响还要少,但是正如换上一块强度大得多的磁铁也不能使电视机屏幕上出现美妙的图像一样,行星对应区效应,并不在于行星有没有磁场,能不能做磁介质,而在于行星的位置效应能不能再现初期太阳系星云圈的三旋效应。当然这种三旋效应在行星离散很大时,是很容易消失的,而不像引力和磁力始终有数字可计算。所以当行星与地球、太阳聚集时,这种三旋效应是造成地球微轻粒子场,或者就是云团或大气流能自组织线旋和面旋的动力。而按波场--流场自生电律,这又会使地球微轻粒子流,或者云团大气增强电场效应或电磁效应。或者说,这种其它行星与地球、太阳聚集或成对称分布再现的三旋效应,影响地球簸场并波及大气环流或其它地球异常,由此各种因素综合并落实到具体的地区,才发生的相应天气或地理异变如洪涝干旱、地震等。这里不准备介绍三旋理论的全部数学、物理学基础,我们只是还想说栾巨庆的“二心天象图”--金水火木土五大行星绕日公转,而太阳却绕地球公转,用于观星测雨有它合理的一面。道理是:以三旋坐标看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只不过是像类圈体上的转座子;站在类圈体外观察三旋着的类圈体上一个转座子标记的运动,是成几率波的方式出现的;而如果类圈体质心同时又作平动或转动,即在时空大范围内作运动,那么它的几率波变化还比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里更明显--这是一种无条件概率;条件概率指的是站在类圈体的一个转座子上对另一个转座子标记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标记转座子出现的次数,即使也成一种几率波变化,但也不是无条件概率,因为被观察的转座子虽然在作三旋,可观察者所站的转座子也在同一个类圈体上作三旋,因此两个三旋之间的同构性远比站在类圈体之外的观察者大得多,即它们具有很大的系统自组织选择性,观察到的次数并不是“随机地分配”给观察者的,因而它属于条件概率的范畴。联系到行星对应区假说,地球和其它行星的运动当然是日心说决定了的,这是初期太阳系星云圈破缺之后的事实。但是人类却注定只能以条件概率的方式来观察太阳系里其它的行星,因为人是居住在地球这个转座子上的,并且只要人不脱离太阳系,他就只能作为一个转座子的身份参加到太阳系星云类圈的三旋运动中去,这就迫使人只能用类似地心说的方式进行观察,再加上地球的自转--这是太阳系里二级系统的三旋运动,使一级系统里的条件概率观察也变得够复杂。
因此栾巨庆创造的“二心天象图”,即以转座子标记地心为主画出类圈体不动点质心太阳的运动,再以日心为主画出其它离散类圈体行星的运动,这可看作三旋转座子理论中条件概率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德奎. 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2、王德奎. 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3、王德奎,环量子理论与三旋理论,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
4、叶眺新,关于灾变、行星对应区假说与统一信息密码的讨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德奎,59岁,研究员,绵阳日报编辑。Email:yetiaoxin948180@sina.com
平凡一生 | 2006-2-17 10: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栾巨庆—神秘的“天文学家”(一)


中广网 04月06日 10:24

中广网呼伦贝尔4月6日(记者文伟 内蒙古电台记者佟佩 )栾巨庆是一位潜心研究天文气象半个多世纪的传奇老人,是一位能够预测10年后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神秘老人。

他把自己的预报刊登在报刊上,让人们10年后去验证!这需要多么大的自信心!10年后,他预测的1999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和黄河流域的特大干旱如期出现,而当年国内100多名气象专家却完全报反了。
这两年相距237年,但天象图何其相似?这是五大行星的周期。崇祯之旱时是这样的天象,光绪之旱时又是这样的天象图,这说明了什么?
是否可以理解:只要出现这样的天象,就会发生大旱?是否有相似的天象,就有相似的气象?
这正是栾巨庆的研究思路。他归纳总结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得出了上述结论。
他还曾在报刊上预测地震、厄尔尼诺、太阳黑子爆发等等,也都曾有过惊人的准确。
山东潍坊市科委曾经组织国内专家鉴定栾巨庆的预报方法和准确率,结论是:世界领先。在气候和地震预报上,他是当然的世界冠军!
然而,这位今年79岁的老人却没有自己接班人,他的绝技濒临失传。因为,他无法得到国家的承认。得不到国家承认的,就有可能是骗子。得不到承认的原因是,他的预报思路与现代气象学,地震学相去甚远——他是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观星测雨方法,用行星和月亮的布局来预测奇旱大涝和地震。
平凡一生 | 2006-2-17 1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栾巨庆—神秘的“天文学家”(二)

中广网 04月07日 16:16

    中广网呼伦贝尔4月7日(记者文伟 内蒙古电台记者佟佩) 栾巨庆—山东寒亭地震与长期天气预报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吉文林业局退休工人,一个在我国气象、天文、地震界大名鼎鼎的小人物;一个在天文气象上倾注60多年心血的痴人;一个长期在天气预报上实践了50多年的预报狂人;一个敢于向英国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挑战的伟大的气象预言家。
提前三年预知江南特大降雪
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苏鄂大雪酿成灾害”,“部分地区降70年罕见的暴雪”。同年的《气象》报道:湖北大雪压倒民房2万多间,砸死5人,重伤100多人,冻压死耕牛5000多头…….南京汽车站因大雪滞留旅客6000多人。 降雪量比常年偏多1-4倍。
这不是发生在内蒙古司空见惯的暴风雪,而是发生在很少见过雪花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它成了国家权威报纸的新闻。
栾巨庆提前三年预报了这一奇特的灾害天气。 而且把这个预报刊登在《天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第36页)之中。书中预报:
未来的1989年1月,行星经向连珠对应长江,这样的天象布局,在2月的中下旬能形成异常的冬春洪涝,“江南很可能出现如1513年第I型的特大降雪与严寒。”
90年代,他还成功地预报出山东一带的特大面积的冰雹,华北地区的春夏之交罕见的霜冻。
提前五年预知“厄尔尼诺”将至
1993年,最令气象学家头痛的厄尔尼诺不期而至,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美国密西西比河当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损失逾百亿美元。
美国的气象界权威考斯基在巴西1993/10/20的《阅读》周刊上撰文哀叹:“今年的美国气候反常现象比其他任何国家都严重,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引自1993/11/18《参考消息》)
美国《科学新闻》周刊文章“气候的长期预报”中说:“大气的混乱无序使气象预报人员大伤脑筋。即使他们有幸使用功能非常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不能奢望提前一个月预报天气的晴雨变化。”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最近制定了下一个目标,在2005年达到能提前一年预报一般气候条件,成功率为70%”(引自1994/3/16《参考消息》)
如今将近10年过去了,世界上提前一年的长期天气预报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993年是气候“极不正常”的一年,气象学家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报,因为谁也找不出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全世界的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的形成、出现、消失的时间以及它怎样影响天气都不能掌握,因此有18个国家要投巨资联合搞《热带海洋全球大气(TOGA)研究计划》,以弄清厄尔尼诺的来龙去脉。然而10年过去了,这项研究至今未见有什么重大成果公之于世。
又是这位中国老人,在五年前(1987年)就对厄尔尼诺的出现做出准确的预报:
1993年将要出现一般的厄尔尼诺现象;1988年他又在《自学》杂志第三期补充预报:
1993年将出现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美国等国家将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这似乎是神话故事,无法令人相信。然而这的确是印在《天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的246页上。
提前两年预知地震的震中、震级、时间
1991年10月,正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雪封山的季节。然而在莫尔道嘎林业局却出现了建局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山丁子树开花、蛇出洞、鼠乱窜、地裂缝等类似夏季的反常现象。社会上盛传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部门也发出“做好防震准备”的警告。一时人心惶惶,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当时社会上传说有一个能够预报地震的传奇人物。他成功预报地震的报道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报告文学杂志、新华文摘等报刊上登载。
时任莫尔道嘎林业局局长的韩斌,派人从大兴安岭辗转5000里赶赴山东潍坊,寻找这个传奇老人。老人因事走不开,无法去大兴安岭实地考察,但能“画图帷幄之中,预测千里之外”。
他十分肯定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大家,安心生产,今明两年不会有地震发生。他手写了预报的文字,让来人带回去交差。
当地的电视台向广大群众报道了这一消息。人们自然是半信半疑,然而当年地震的确没有发生。
到了第二年(1992年),地震征兆愈来愈明显,人心更加恐慌。莫尔道嘎林业局局长再次派人“三顾茅庐 ”搬请老人。老人应邀亲赴莫尔道嘎考察,并再次做出预报:
今年仍然没有地震。但是在明年(1993年)春夏之交可能发生地震。地震不会超过四级。震中不会在林业局局址,而可能在额尔古纳江边的太平林场。
人们将信将疑,拭目以待。
1993年春末夏初,果然发生了多次二三级地震,巧的是,震中真的发生在这个局的太平林场;更巧的是,最大的地震是3.9级,硬是没有超过4级!
这一段奇闻被《呼伦贝尔日报》1995年10月11日第三版所记载。
1989年,这位老人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与副研究员董法先组成了一个“天文地震小组”,并在1989年2月27日《中国地质报》上发表地震预报。
预报说:“1989—1990年,我国北纬30度---40度之间地带将有大震发生的极大可能”,“但东北地带不会发生大震”,“从地质构造角度看,四川炉霍一带和唐古拉山地区是值得注意的地段。”
在国家级报纸上公开预报地震,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年的地震实况是:1990年,“四川巴塘和山西大同、河北阳原间分别发生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震群型地震。其中巴塘距离栾巨庆预报的炉霍仅有200公里左右。1990年4月16日至5月4日,巴塘发生地震10160次,其中5级以上的6次,6级以上的4次,6.7级两次(大同与阳原之间);10月13日至19日,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其中6.1级1次;宁夏固原11月2日发生5.1级地震1次。地震果然发生在北纬30—40度之内。东北地区果然没有发生大地震。”(见《大兴安岭日报》1991年2月20日)
栾巨庆被《人民日报》(1981/1/18)和新华社(1981/1/17)称为“民间气象人才”、被《科技日报》(1988/11/29)称为“我国民间天文地震研究人员”的民间奇才。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春梅
江湖郎中 | 2006-2-17 11: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这样的事多的是,你说的只是一个特殊的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我们东方的哲学和科学被接受了西方科学的人认为是伪科学和迷信。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中医。科学是纯西方的这一观念必须改变。就先从我们中医作起吧。
军民软件 | 2006-2-22 2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栾巨庆的灾变学看我国科学的命运与出路

栾巨庆的研究对中医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涉及到了天文学
我们有可能按照我们自己的科学传统来发展我们自己天文学
中医只是东方科学中的一个应用学科,它需要其他基础学科,如:天文学 的支持
fcxmo | 2014-9-28 15: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