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复制链接]
1368
|
3
|
2006-3-5 23: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肾的研究”的剖析--
李 致 重
提要 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在“西化”中对其进行改造,是近半个世纪中医科研工作的主流。而在中国的当代,把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绝对信条和唯一标准,是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肾的研究”具有其代表性。通过剖析该项研究中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西、欲西非西、实验不实、假说更假、殃及池鱼等一系列问题,证明“肾的研究”已经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重重矛盾之中。事实表明,以政治性的信念和方式,作为中医学术发展指令性的方向、道路和方法,是铸成这一错误的另一根源。它与20世纪早期苏联科学院对待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的错误,性质完全一样。时至今日,已经给中医学术造成了致命的创伤。高扬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澄清错误、复兴中医,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肾的研究”(包括肾虚、肾阳虚、肾阴虚等)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该课题首先从肾阳虚入手,提出中医的肾阳虚病人在西医上有“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现象”。以后,该课题还围绕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三轴内分泌系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数十年里,它被捧为中医科研的样板,在国内影响颇大,至今仍误导着中医科研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界开始有人对“肾的研究”所代表的科研思路及方法提出了质疑。陆广莘教授曾经说过:要“中医研究”,不要“研究中医”。他的意思是,从中医自身的实践和理论出发,为丰富和完善中医的科学研究叫“中医研究”。而“研究中医”则是无视中医既有的理论和实践,把中医学术体系作为用西医的观念和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对象。最近,杨维益教授在他新出版的《中医学--宏观调控的功能医学》(香港 秋海棠文化企业出版发行,2001年6月30日初版)中,针对“肾的研究”先声夺人地指出:“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上的研究是不成功的,我们应当要重新考虑”。“几十年的光阴,多少人的努力,流水般的金钱……如果仍旧坚持既往的做法,不断向无底洞交学费,中医科研还会有光明的未来吗”?
从读杨教授新作那一天起,就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对中医科研进行彻底、认真的反思,尽快走出误区,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依据《肾的研究》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月第2版)和1990年5月初版的《肾的研究(续集)》,从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而、欲西非西、实验不实、假设更假、殃及池鱼、大道不孤等8个方面,对“肾的研究”做一些初步的剖析。
自设跳板
《肾的研究》一书一开头,便收录了他们自己所写的“祖国医学有关‘肾’的历代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一文。这是一篇曲解“肾”藏象含义的“综述”,是为自己预定的实验研究自设的一块跳板。
“综述”在引言中说:“在脏象学说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尤以肾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称为‘先天之本’。由于肾的作用特殊,通过临床实践,‘肾’与‘命门’的理论逐渐发展,致‘肾’的地位远远超出其他脏腑,而有主宰生命的概念”。意在言外,似乎在“远远超出其他脏腑,而有主宰生命”意义的这一个“肾”上,只要“研究”出“结果”来,甚至就可以“主宰”着中医的一切了。
一、“肾”藏象含义的曲解
为了表明该研究的“继承性”,“综述”对秦汉时代、汉唐时代、北宋时代、金元时代、明代关于肾的论述作了阐述。
毋庸讳言,春秋-秦汉时代是中医理论的奠基和成熟时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医著,都成书于这一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理论架构,至今仍然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内容。从脏象的角度,“综述”根据《内经》的论述,把“肾”的作用概括为9个方面:出伎巧,藏精,藏志,主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主耳,开窍于二阴,合于三焦、膀胱。 “综述”对“肾”的疾病,概括为11个方面:为恐,劳力、入房伤肾,盛怒伤志、恐惧伤精,聚水为病,为欠、为嚏,腰脊病,腹大、腹胀,色黑齿槁,厥冷,发无泽,经脉之证。应当说,这些概括与《黄帝内经》的精神大体一致,与当代通用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一版至第五版的《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关于肾的表述也完全相同。
然而对于“肾的研究”的研究者(以下简称“研究者”)来说,“综述”的真正目的并不在这里。研究者为了说明历代“对‘肾’的认识看法不一,直至明代才基本达到统一”这样一种观点,在“金元时代”和“明代”的两节中,断章取义地把当时部分学者对于“肾”与“命门”的争论,歪曲为“肾”理论“达到统一”。这当然不是事实。
第一,金元时代和明代,注释《黄帝内经》的专著近70种,其中包括对后世颇有影响一大批医学名家。如:刘完素、罗天益、朱丹溪、滑仁伯、汪机、孙应奎、徐春甫、马元台、吴昆、张景岳、赵献可、李士材、王九达等。他们这些在《黄帝内经》研究上富有见地的医学巨匠对“肾”的阐释,才能称得上“主流”。
第二,清代注释《黄帝内经》的专著170余种。诸如陈士铎、柯韵伯、姚止庵、汪昂、张志聪、高世拭、徐大椿、薛生白、魏荔彤、黄元御、沈尧封、陈念祖、章虚谷、陆九芝、周学海等名家,他们对“肾”的认识同样始终如一,绝无二致。
第三,明代时关于“肾”与“命门”之争,其核心是藏象的“有形”还是“无形”的争论。现在看来,那是囿于“片面的形态实体观”,对藏象概念的一种困惑,或一段走出困惑的插曲。澄清“肾主真阳”、“命门主真阴”之争的实质后,还是《黄帝内经》原来的“肾”。明代之前不存在“看法不一”,明代的争论与什么“统一”也风马牛不相及。
第四,如上所述,从当代高等中医院校各版教材来看,也说明“综述”关于“肾的认识……直至明代才基本达到统一”之说,不是中医学术的历史事实。
第五,研究者所推崇的肾主“真阴真阳”之说,在《黄帝内经》关于“肾”的藏象功能所主里,早有明示。肾主藏精、主水、生髓主脑,即所谓真阴;肾出伎巧、藏志、主生殖发育、司二便,即所谓真阳。所以,“真阴”,“真阳”和“肾阴”、“肾阳”,原本是以肾的藏象含义为基础,对自身的功能所主在属性意义上的划分。况且,中医所讲的五藏,每一藏的功能所主皆有阴阳之分,不独肾才如是。每一藏的功能所主和所主功能的阴阳属性,是统一的,是藏象内容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人身之阴阳、各脏之阴阳、脏腑之阴阳、气血之阴阳,其含义各不相同。必须在功能所主的前提下讲阴阳,阴阳才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六,离开了肾的9个方面具体的功能所主来讲阴阳,就将肾本来丰富、具体的含义,简单化、抽象化了。抽象化的肾阴、肾阳,作为肾的功能所主的具体含义被冲淡了;冲淡了功能所主以后再谈肾阴、肾阳,也就将肾的本来含义简单化了。“综述”中“肾的地位远远超出其他脏腑,而有主宰生命的概念”,正是把肾的含义简单化、抽象化以后,研究者产生的一种错觉。试想,心为全身的“君主之官”,脾为人身“后天之本”,肺为“相傅之官”、“气之本”、“主一身之治节”,肝为“将军之官”、主全身气血之通调。如此,五藏中的每一藏都是“主宰生命的概念”。这当然也不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原意。
二、关于“肾”的“病证”
研究者为了给以后的“证候群诊断模式”找到跳板,在“综述”中,列入了《黄帝内经》以及历代关于“肾”的“病证”一项。稍一留意,便可以看出其矛盾重重。
第一,中医病名的确定的原则,与西医不同。总括起来,大体有两方面:一是以综合性的病机命名;二是以典型的临床表现命名。这里的“病证”二字,是病机的含义,还是临床表现的含义呢?
第二,中医的临床诊断,是对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具体病机的判断。因此在中医诊断的全过程里,病名只是为诊断提示的题目而已。而证候是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据或本质,故病机判断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或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证候是疾病的表象,不是疾病的本质;尽管表象反映着本质,但表象绝不等于本质;只有通过对表象取精去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认识到病机之后才算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所以,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有各节的篇名都是“辨××病脉证并治”这一种形式。其用意就是要突出“辨证求机”的一个“辨”字。具体来讲,肾病的病机有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异,这是肾病临床诊断的关鍵。“综述”淡化关于肾的病机诊断的意义,而突出临床表现的诊断意义,这不符合中医辨证求机的本来原则。
第三,研究者在其后的诊断里,把肾病分为肾虚、肾阳虚、肾阴虚三种,而“综述”中却将“肾病”以及“肾阳虚”和“肾阴虚”的“病”和“证”,不加分辨地混在一起。这种做法,从《黄帝内经》到当今的大学教材里,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
基于上述,这一“综述”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离开了上及《黄帝内经》,下至当代大学教材中关于肾的一致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大熊123
|
2006-3-18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说得好!!西医用它的方法来研究中医是在谋杀中医,但我们中医生命力强,西医也奈何不了我们,现在我们自己却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不就等于自杀吗,别人杀不了而自己自杀,可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治未病
|
2006-3-18 1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发展与成长的土壤,中医的没落的根本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衰退上。从历代名医大家就可以看出,医道愈高深者,国学愈深邃。正所谓: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所以现代中医之所以发展艰难,是因为逐渐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故此,挽救中医,必当先挽救国学开始。
-=-=-=-=- 以下内容由
治未病
在
2006年03月18日 05:12pm
时添加 -=-=-=-=-
在此基础上,关于中医的衰落又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2,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3、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4、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
5、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
6、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vxdo
|
2014-10-15 1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zphx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