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复制链接]
305
|
3
|
2016-10-14 2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在《黄帝内经素问?6?1五常政大论》里曾首先提到“……病在上,治之下;病在下,治之上……”说明对于疾病的处理,除了通常的治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情须要作异乎寻常的处理。“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即属于后一种情况,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种治法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何谓“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分内服与外用药物两大类。从内服药物而言,所谓“上病下治”,即上焦(有时指中焦)及偏于体表上部的一些病症采用调整中焦、下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而“下病上治”则为下焦(有时指中焦)或是偏于体表下部的一些病症,采用调整上焦或中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咳喘患者如果单从临床证候的表面现象分析,它似乎是与上焦肺脏最有关联,但是中医认为有不少虚证咳喘,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而须用温肾摄纳等治下焦的方法处理,这就是“上病下治”法;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证候,但在临床上有时采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获得显著效果,这就是“下病上治”法。
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主要是以施治部位和产生证候的病位相比较,如施治部位高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称“下病上治”法;若施治的部位低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为“上病下治”法。如鼻衄采用大蒜捣敷足心的治法,就是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法;又如子宫脱垂用蓖麻仁捣碎敷于头顶百会穴以升举,即为外用药物的“下病上治”法。
(二)“上病下治”法的治例
从内服药物的角度出发,“上病下治”多数适用于一些内科杂病,今举例如下。
1 头痛:《名医类案》中有一则医案,记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经治一妇女,患偏头痛已数年,兼有眩晕,眼睛红肿,大便燥结,脉象急数有力,张子和认为系“阳燥金胜”,用大承气汤加味法治之而愈。又如《医宗必读》载李士材曾治一患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宁,风药血药痰药久治无功,脉之(就是诊患者的脉)尺微寸滑”,诊为肾虚水泛为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等遂愈,重点乃从肾治。
2 眩晕:一般中年以上患者的眩晕以肾虚最为多见,治疗时每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加减,这是眩晕证较常选用的一种“上病下治”法;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龚子材治大学士高中玄患头目眩晕,耳鸣眼黑,如在风云中,目中溜火……诊之六脉洪数,此火动生痰,以酒蒸大黄三钱为末茶下,一服而愈,盖火降则痰自清矣。”这是眩晕的另一种“上病下治”法;此外,眩晕亦有从中焦脾胃治疗的。
3 咳喘:虚证咳喘多从下焦肝肾论治,尤其以治肾更为重要,因为中医认为“肾为气之根”,肾虚气喘的主要特点是呼长吸短,气促而不足,脉微或浮大虚弦,亦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至于具体下治法则有温肾摄纳、引火归元、滋养肝肾、温补脾肾、补中益气等法。
4 呃逆、反胃:呃逆一般的治疗原则是用降逆和胃法,但若由于阳明内实所引发,脉象往往长而实,需用大承气汤通腑止呃,清代名医王九峰曾治某反胃患者,经过诊察认为病因系命火衰微所致,决定从肾治,以桂附地黄丸加味治愈。此外,某些命火衰微、火不生土的呕吐证,治疗法则亦大致相同。
5 痄腮:痄腮属于温病的“温毒”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这种病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效果相当不错,但不少医家经常于方内加用大黄以引温毒之邪下行。这种“上病下治”,乃常法中的活法,确能提高疗效。
现在再来谈谈外用药物中的“上病下治”法,根据古今文献资料分析,这种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证和五官病证。举例如下:
1 噤口痢:痢疾毒热炽盛、饮食不能入口者,称为噤口痢,可用“足心敷法”(即以药物敷于足心涌泉穴),药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见邹 笙《外治寿世方》);亦可用敷脐疗法(即用药物敷贴脐部),药用黄瓜藤烧存性,香油调贴脐部,或以木鳖子和飞面敷脐(见吴师机《理瀹骈文》)。
2 干哕:肾炎尿毒症患者,常有干哕不止的症状,中医认为大多由于肾虚湿浊上泛所致,可用大蒜捣泥,薄敷足心涌泉穴,外以纱布包扎,隔12小时取下纱布,洗去蒜泥,能引导湿热下行。
3 脚气冲心:用附子研末,敷贴足心。
4 赤眼:如治婴儿赤眼,可用胡黄连一钱研末,以人乳调敷足心;或以生南星、生大黄等分,用醋调敷足心。一方以黄芩、黄连、黄柏(亦可单用黄连)水调敷足心,同样也能治成人赤眼。
5 鼻衄:李时珍曾用大蒜捣敷足心治疗鼻衄患者。古代还有用线扎中指的方法治疗鼻衄的,这属于外治法中的不药疗法,亦属“上病下治”的范畴。
6 喉病:凡属虚火引发的喉痛、喉痹、喉疮,均可用生草乌、生南星末敷贴足心作为辅佐治疗。又如喉风、喉痹不能饮水者,可用生附子、吴萸醋调敷于足心。
7 虚火背疮:背内常觉热如火炙,陆晋笙认为可以附子末水调敷贴两足心。
8 囟门疾患:初生婴儿囟门肿者,用黄柏末水调敷贴足心;如为囟门陷下,则以半夏末水调敷足心。
9 妇产科疾患:遇难产、胎死腹中或包衣不下者,可“取蓖麻子七粒,去壳研膏涂脚心,若胎及衣下,便急洗去……”(见喻嘉言《喻选古方试验》)
“下病上治”法的治例
内服药物的“下病上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病及妇产科疾患。述例如下。
1 痿证:痿证乃指两下肢痿软,不能行立。《素问?6?1痿论》认为系“肺热叶焦”所致,不过实际原因与阳明胃也有关系,故又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亦见《素问?6?1痿论》)。近代已故名医丁甘仁就主张用养肺阴、清阳明的“下病上治”法。但古代亦有用补中益气法获效的。
2 大便不通:万密斋曾治某患者大便不通,脉微气弱,气口脉浮大而软,诊为内伤、气血两虚,服补中益气汤倍加当归而愈。这种便秘不用通导而用补的治法,中医术语又称“塞因塞用”。
3 癃闭:张隐庵治一癃闭以补中益气汤治愈,张子和则曾用吐剂治癃闭。前者的作用主要是升提,有利于膀胱气化;后者的原理是去上焦气闭、痰闭,而使下焦得以通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eiyaffzs
|
2016-10-15 0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说的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arpinteyrogcq
|
2017-10-18 1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黎助炭
|
2018-12-21 2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傅正在组织专项会议研究到底要清炖白骨精还是红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医理探源
中医儿科
杏林杂谈
中医资源
四大经典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肝病治疗中心
铿锵中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