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百刻第五 法音
拭读《针经》,明知纲纪。其纲有四:虚实补泻。逆顺出入,化而为八。八十一章,百是一方。
其纲有八,其纪唯一,小子愚钝,弗知其要。寤寐不安,再读《针经》。欲用微针,法令何在?
经脉血气,通调营会。营会五十,卷第十五。左右把玩,爱不释手。友之乐之,琴瑟钟鼓。
=====================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O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五十】者,河图中宫天五地十相乘之大数;洛书中宫亦五,对方为十,以中宫乘之,五十其有四,金木水火各得大衍,乃曰调顺!是故五十者,参天俩地合于四时而必先应于人也。
【营】者,中宫之明也。营会于此,合五十而为一,针道纲纪在此显明。
【愿】者,原来之心,本来之意。奈何者,黄帝未知五十营之大象,故问天师可否解惑?
【岐伯答曰】二十八宿,何也?五十者,在河图则天地相乘,高下相应;在洛书则有天数无地数,有五无十,大衍四方。是故,黄帝问大衍,天师答以四方二十八宿。
【四方七曜二十八宿维虚】者,何也?木火土金水日月也。在人,则维其阴、阳、五行。
【宿三十六分】者,何也?《天元纪大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立地观天,二十八宿统于六六,故三十六分。非但星宿之行径分为三十六,凡论天时,皆可分为三十六。譬如昼夜十二时,合百刻。每刻六六三十六分,旦夕之间,凡三千六百分。每分相当于今日之二十四秒,合于节气之数。此物浑天仪可证。较之西方天文学,中华天文学,不仅科学,而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日行二十八宿是一周,人之气亦行一周,故将二十八宿乘三十六分,是以【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此明明是以人应天也。【漏下水百刻】者,大衍之数天地合德。又每一刻含二十四秒以应节气,《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此也。
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医有九针为最妙。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经脉者,何也?三阴三阳为六;手足分之,为脏腑十二经;左右分之,二十四经脉;合于左右之阴、阳蹻,前后之任、督四维,共二十八矣。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者,大衍之数五十之意,明乎哉!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者,一呼为一,再动为二动,三寸方行,观之如何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哉?!
【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者,其一呼一吸,统称为息。息者,阳之升也,气之来也。呼吸之间,脉尝四动,故一息四至为平脉,缓急迟数可辨矣。
【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此处经文错简。十息之数,未满一分,(计算结果为0.740,740无限循环。大概接近3/4)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者,一息六寸,二百七十息,一千六百二十寸,合十六丈二尺。
【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中】者,营气出于中焦,中宫之明也。满十六丈二尺即全一身。水下二刻者,若每刻三十六分则共七十二分,正合其数。若按昼夜一千零八分记,则是二十分有余。此处原文又有错简。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者,一生二也。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五宿二十分者,三十六乘五加二十,计二百分有余。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百刻五十营,过于千分者,积其余分而有其八。若按每刻三十六分计,则三千六百分满矣。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上文论【气行交通于中】,此处自有解释,交通者,终于一,始于一,周而复始,小往大来。
【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备者,慎也,真心也。寿者,数也。五十营而备于一,水下百刻,在此一方。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经脉合则十六丈二尺,乘以五十,自有九九八十一之数也。又八十一乘以十者,天数《河图》中宫之五,合德地数《洛书》中宫之五。针道之要,归于九九,并行一数。宇宙自在人身,何必心外求法?
息分刻
1
10约3/4
2721/5
135101
270202—————— 【一周身】
540404—————— 【二周身】
270020020——————【十周身】
135001008100—————【五十周身】
=======================
释道汗颜,所以者何?针道始于一,而终于九九。前文卷首天师明言合于洛书,愚人未察。自作聪明以为八十一章归于虚实补泻,今推算良久,方知交通之妙,归并之法:一便是九九,九九便是一,始于一,终于九,交通于中,百般合德。天地无恩而大恩生,人应天地四时,有《河、洛》为之证明。我辈后学,读《经》于此,切不可应一二错简,而弃大道于不顾。须当勇猛精进,探求真知。
二〇〇六年四月六日星期四23时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