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 错把痔疮当肠癌!褐藻宝宝教你破解大肠癌3迷思

[复制链接]
查看326 | 回复1 | 2017-1-4 19: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痔疮和大肠癌都有便血的症状,自从「戏剧鬼才」李国修于上周因大肠癌辞世后,医疗门诊发现因痔疮就诊的年轻患者成长2成,检查后才发现虚惊一场!此外,多数人以为大肠癌与多肉饮食有关,但日前却有1名长期吃素的妇女,初次做大肠镜检查就发现肠癌末期且出现肝转移现象,可见民众对大肠癌仍存有许多迷思。


     李国修因大肠癌过世后,医院门诊因痔疮就诊的年轻男性增加约2成,将痔疮便血误以为大肠癌的血便症状。


     迷思一:大便出血一定是大肠癌徵兆?

     便血是大肠癌和痔疮的共同症状,但表现上略有不同。痔疮大多生长在肛门口1公分处,排便时受到挤压造成沾黏性出血,用卫生纸擦拭时可看到血液颜色鲜红,有时候会有滴血的情况,且粪便形状完整。
     反观大肠癌患者所出现的便血症状,因粪便在肠道停留较久,有足够的时间可和肠道血液溷合,因此排出体外时,粪便形状改变或不成形,且便血颜色偏暗红。其他大肠癌症状,还包括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有黏液、直肠疼痛、腹部肿块、体重减轻等。

     迷思二:吃素就能与大肠癌绝缘?

     偏好高油、多红肉和多蛋白质饮食习惯的人,罹患大肠癌的机率比一般人来得高,原因是这些食物被肠道消化分解时容易变质,产生致癌物质,预防方法就是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且多补充膳食纤维以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食物停留肠道引发变质的机率。

     不过,多吃蔬果或只吃素不代表就能与大肠癌绝缘。糠荣诚医师表示,若素食主义者的肠道基因突变或吃素前已有大肠瘜肉,仍是大肠癌的高危险群,建议定期筛检才能早期治疗。

     尤其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大肠瘜肉,虽然大多为良性,但若是属于腺性瘜肉,未来5至10年仍可能癌变引发大肠癌,因此定期追踪很重要,必要时需切除降低风险。

     迷思三:末期大肠癌,治疗也没用?

     大肠癌的初期症状不明显,民众疏于做定期筛检,因此约四分之一患者初次诊断就确诊为大肠癌第4期,且肿瘤已转移,认为再怎么治疗也枉然。不过,台湾肠癌病友协会理事长王辉明医师表示,末期患者手术切除患部后,配合化学治疗和标靶治疗,可提升五年存活率,延长寿命。

     医师表示,目前健保给付的第一线标靶药物有两种,都可以延缓肿瘤恶化速度,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株抗体」标靶药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上,副作用较小,病人存活期较长,约28.7个月,但使用前需检测KRAS基因,确保基因没有变异。

     另一种标靶药则属于「血管生长因子单株抗体」,使经由改变血管特性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病人存活期约25个月,但可能有胃肠穿孔、伤口出血等副作用。
ccwbm48w | 2017-1-13 14: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新气象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