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复制链接]
2876
|
6
|
2006-4-16 22: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总论部分。现相继发表二章。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总论
最近,通过研究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在《内经》的《灵枢·经脉篇》,找到了对“经络”的解释,并已出版《发现经络》一书。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找到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从此,对“经络”的研究,有了确凿的依据。据此证实,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与《内经》相悖,与史实不符,几乎都有严重错误。因此,必须纠正。否则,经络学说存在错误,后果非常严重,中医学将永远陷入误区,无法摆脱落后局面。
《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从古代传下来,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宋代以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失而复得,但没人理解,直到现在,仍埋没着。因此,一般认为,《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很详细,也很实用,但没解释“经络”是什么。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很少,除《内外》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中医学一千多年没顺利发展,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造成了目前的落后局面。近代以来,对“经络”的研究和探讨,费了许多周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没突破。
据最近考证,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秦汉以前,“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时,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否则,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形不成系统理论。
考证结果表明,《内经》成书时,曾对“经络”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据《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解释,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除《灵枢·经脉篇》的解释外,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皮部论》、《灵枢·经别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灵枢·经筋篇》、以及《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可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经络”是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的工具,用现代语言说,即论理工具。再如,《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和《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失传。现在于世的经典文献,只有《内经》记载了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但是,《内经》成书以后,《素问》流传较广,《灵枢》大部分丢失。到宋代,《灵枢》九卷仅剩残本。如宋代史崧作《黄帝灵枢经》之叙时说:“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这说明,宋代以前,《灵枢》曾经丢失。所以,《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在宋代已罕为人知。
史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灵枢》丢失的部分又失而复得。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此后,《灵枢》才广为流传。从《内经》成书到南宋,相隔了一千多年,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人没理解《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所以,《灵枢》虽失而复得,对“经络”的解释仍埋没着,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
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黄帝灵枢经》。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第三卷“经脉篇”第一段原文。但是,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必须破解了表达方法,才能说明“经络”是论理工具。可惜的是,南宋以后的历代医家,都没破解。所以,经络学说在传承过程中,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了,逐渐掺杂的曲解误说,一代一代传下来。
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主要是语言文字逐渐通俗,但没理解“经络”是什么。因此,在掺杂了曲解误说的基础上,“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结构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结构。由此导致,中医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把论理工具当人体的结构进行研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彻底纠正掺杂的错误。
现已证实,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春秋以前,中医学既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没经络学说。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把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古代医家才开创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经”和“络”,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古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和大量史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以前,中医学没说明这一点,是因为埋没着《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必须明确这一点。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方药、气功、养生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因此,若不把“经络”的概念解释清楚,中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解释不清的问题。若不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经络学说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将陷入误区。所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作用,中医学犹如枯木逢春,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 以下内容由
医哲
在
2006年04月16日 10:12pm
时添加 -=-=-=-=-
第一章,破解“经络”之谜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虽然很少,但《内经》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所以,《内经》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根据中国医学史,《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学逐渐形成医学体系的时期。《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的“医经”有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大部分失传,《内经》是仅存者。所以,《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流传后世,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内经》原名《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主要见于《灵枢》,但《素问》有所补充。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灵枢·经脉篇》说:“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本文讨论的问题,即对“经络”进行解释。其中,“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是询问怎样产生的“经脉”。所谓“经脉”,不单指“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显然,根据这段经文,可以探讨“经络”是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经文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必须依文解义,由义显理,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意思是说,希望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开始的。即:“人生始,先成精”。接着介绍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主要结构,即: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很明显,按黄帝介绍,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虽有“血脉”,但没“经脉”。于是,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产生的。但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法。只要破解了这种表达方法,就能说明“经脉”是什么。
若深入探讨,可以发现: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黄帝介绍了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但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这说明,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不包括“经脉”。其中,“脉为营”的“脉”是“血脉”,而不是“经脉”。否则,雷公不用再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第二个问题是,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乍看答非所问,实际是解释“经脉”的作用。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是一种综合性的作用,决不是人体某种结构的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所谓“通”,作“通晓”解,非“通畅”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所说的“经脉”,不是人体内生成的结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纯属论理工具。
当然,凭以上理解认定“经络”是论理工具,恐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举例如下:
1,《灵枢·经别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把这段经文与《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结合起来,更能证实这一点。
2,《难经》的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创建“十二经”以后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如《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这段经文说明,在中医历史上,“十二经”的创建在先,“奇经八脉”在后。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创建了“奇经八脉”,这是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3,《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名称,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各“经”的阴阳属性、起止、分布和走向,都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详见《发现经络》。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谓“论理人形”,即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各从其经”,是将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分别归属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十二个系统。这说明,在《内经》以前,“经络”就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所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论理工具。
5,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均较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且未明确“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表里关系,这是经络学说尚不完善的痕迹。
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曾论及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所谓“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所谓“三焦”,即上、中、下三焦。其实质,是整个胸腹腔。《难经》的记载说明,“十二经”与脏腑之间的联结和匹配,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容,是在“十一经”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并且,“手厥阴经”与“心包”的络属关系、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按哲学原理确定的。这是因为,人体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合起来十个脏腑,再加三焦,是十一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对应。所以,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把“整个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归手少阳经。再把“心脏的外膜”看成一脏,称“心主”或“心包”,归手厥阴经。这样,才实现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和对应关系。因此,经络学说逐渐充实和逐渐完善的历史证实,“经络”与脏腑的联结和匹配,带有理想的倾向,并非脏腑长着“经络”,而是按哲学原理和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设计的。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决不是在人体上发现了“经”或“络”,而是根据“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首先衍化出“十二经”的名称,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与“十二经”相配,分别归“经”,并用“经”和“络”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互相联结起来。因十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配,才把“胸腹腔”和“心脏的外膜”看成是脏腑。这才完成了脏腑与“十二经”的匹配。后来,又补充了奇经八脉,最终形成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所以,不能把“十二经”和“奇经八脉”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但“心包”和“三焦”是人的结构。
6,其它记载
《灵枢·经水篇》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不仅借鉴了哲学原理和解剖知识,而且借鉴了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其曰:“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又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即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即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的地理知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比喻为十二条大河流,故有“十二经水”之称。
据《灵枢·脉度篇》记载,除阴维、阳维、冲脉、带脉外,其余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这个数据,并非实际度量的数据,而是按日行“二十八宿星”的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详见《发现经络》第六章。
《灵枢·五十营篇》记载了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具体方法,是把“二十八经”比拟为“二十八宿星”,并不是说人的血液运行以“二十八经”为管道。并且,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气”和“血”都有物质基础,可以互相转化,血能载气,气能行血。“经”和“络”的实质,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线条,决不是可容纳任何物质的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气血”运行的结构,更不能认为“气”或“血液”运行于“经”和“络”构成的管道。古代医家是按各“经”的顺序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绝对没说“经”和“络”之中容纳着“气血”。并且,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联结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并没说人的身体上长着“经络”。
另外,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难经》开创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这是古代医家根据经络理论开创诊疗方法的范例。其具体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比如,所谓“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六经”,并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所谓“六经”,是“十二经”的简化。由此可以证实,《内经》以后,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经络”的实际意义,仍是论理工具。在当时,经络学说是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或开创诊疗方法的方法论。
以上说明,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和相关记载都是一致的,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经络”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是干什么用的,足以说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
7,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论理工具。《内经》告诫后人,不能把论理工具混同人体的结构。
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工之所循用”,说明“经络”是古代医家使用的论理工具。所谓“工”,古指医生。
用现代语言来说,所谓“精神不专”和“志意不理”,是指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所谓“外”,指“经络”。“内”,指人体的结构。“内外相失”,是分不清“经络”和人体的结构,故时“疑殆”。这是说,如果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混淆了“经络”和人体的结构,必然导致疑惑。这说明,《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
8,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
世界各国医学和中医学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表明:世界各国的历代医家,都没发现人的身体上有“经络”,也没治疗过“经络”本身的疾病。历代文献记载的“经证”或“经病”,都是把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归“经”,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
在近代,虽有“经络生理功能”的说法,但实际上,都是用“经络”阐释人体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而不是“经络”本身有生理功能。还有“疏通经络”或“温经通络”等治法,实际上,是治疗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并不是治疗“经络”本身的疾病。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没见过“经”或“络”的发育、形态、损伤、折断、连接、异位或占位。所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没任何临床意义。
对“经络”的现代研究表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既没在人的身体上找到“经络”,也没找到“经络”本身的任何物质基础。这是因为,在人体上寻找“经络”的研究方法,等于在人体上寻找论理工具,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所以,无论用什么手段,在人的身体上永远找不到“经络”。
对“经络”的研究过程中,常有“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的报道。但是,所谓“经络现象”,实际是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或病理现象偶尔与“经络”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表现。所谓“经络感传”或“循经感传”,是针剌感应的传导与“经络”在某一处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传导。针灸临床可以证实,针剌“腧穴”,并没剌在“经”上,也没剌在“络”上。在“腧穴”与“腧穴”之间,并没“经”或“络”的解剖实体相联系。所以,对“腧穴”的剌激,不是对“经络”的剌激,而是对腧穴本身或周围组织的剌激。针灸学的发展史表明,“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把“腧穴”归“经”,并仅归”十四经“,而不是“腧穴”长在“经络”上。
总之,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和大量史实都可充分说明:所谓“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后人误解了“经络”的概念,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结构。所以,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并且,由于年代久远,掺杂在经络学说的曲解误说,已经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科学研究,严重阻碍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解开“经络”之谜,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彻底澄清曲解误说,重新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
第二章,经络学说的起源
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从根本上弄清,中医学为什么有了“经络”的概念?实质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有何作用?可为“经络”的研究提供史证。以历史为依据,可以充分体现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便于澄清曲解误说。
“经络”一词,是“经”和“络”的合称。“经”和“络”,是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所以,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必须弄清什么是“经”,什么是“络”。
根据古文献记载,所谓“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所谓“络”,是各“经”分出的支线。“经”和“络”合起来,则称“经络”。所以,“经络”一词,只包括“经”和“络”。除此之外,不含别的。
“经”和“络”的关系是:以“经”为主,“络”隶属于“经”。各“经”都有支线,凡“经”的支线都称“络”。一般认为,“经”和“络”纵横交错,互相沟通,互相联系,构成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十二经”,二是“奇经八脉”,其中包括各“经”的直行主干和支线。所以,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就是经络学说的起源。
根据《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名称,不是同时产生的。其中,“十二经”早于“奇经八脉”。这是因为,“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其作用,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应该从“十二经”开始。
“十二经”的名称是: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称“三阳”。太阴、厥阴、少阴,称“三阴”。“三阴三阳”合起来,再以手足相配,则为“十二经”。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三阴三阳”是“阴阳离合”的理论形式。“十二经”命名,以“三阴三阳”的衍化为基础。
“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都是阴阳学说的内容。如果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也就没有“十二经”的名称。所以,“十二经”的名称,肯定是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才产生的。明确这一点,对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阴阳”一词,是古代哲学范畴的名词,导源于《易经》。如《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阴阳”概念的书是《山海经》。如《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下多桐据。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在此之前,既没“阴阳”的概念,也没“十二经”的名称。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古代医家才把阴阳学说被引进中医学领域。以“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为基础,才有了“十二经”的名称。所以,经络学说起源,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之后,最早超不过春秋时期。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确定“十二经”的起止、分布和走向,并不是在人的身体上发现了“经”,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和人体主要结构的阴阳属性在人体模型上设置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详见《发现经络》。
《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和“五脏六腑”,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五脏六腑”是人体的结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显然,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以后,中医学才有了“经”和“络”的概念。
古代医家创建“经”和“络”的目的,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研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所谓“上古圣人”,指《内经》成书以前的医学家。所谓“论理人形”,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结合“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各“经”。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显然,“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现代语言来说,古代医家创建的经络学说,是为中医学开创了本学科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所以,经络学说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中医学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若单用“十二经”,并不能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各种结构都联结起来。比如,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以及腰部和女子胞等,不便于归属“十二经”。所以,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补充了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八脉”,实际是“八经”。其中,任脉设在人体的前正中线,督脉设在后正中线,带脉设在腰部。其他诸脉,也都设在“十二经”未及之处,进一步弥补了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所谓“设沟渠”,是把设置“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比喻开设沟渠。这种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奇经八脉”,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以上可以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其实质,都是论理工具。所以,《素问·热论》首创“十二经辨证”。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又开创了“六经辨证”。这两种辨证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其具体方法是,《素问·热论》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十二经”。《伤寒杂病论》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把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归属“六经”。因此,“十二经”和“六经”都是论理工具。否则,假如“十二经”是人体内的结构,是决不能简化的。此外,《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也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详见《脉法精粹》。总之,大量史实可以证明,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经络”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脉方法、辨证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是发挥论理工具作用。
进一步考证可以证实,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在春秋和战国期间形成的。依据是:经络学说的起源超不过春秋时期,《内经》成书时,对“经络”的记载已很完整,并达到了实用的程度。但在《内经》之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的“经络”尚很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且未确定“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关系,这是经络学说还没形成系统理论的历史痕迹。这说明,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最晚是《内经》成书时,即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春秋和战国期间,经络学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充实、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所以,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是有史以来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医学实现了“质”的飞跃,由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为科学体系,开创了很多诊疗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是有了完整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成书年代比《内经》早,记载的“经络”很简单,仅“十一经”,可以看出,当时还没确定“手厥阴经”与“心包”的关系。与此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记载了把“心包”归属“手厥阴经”的史实。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这种记载说明,在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最后确定的。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成书时,还没确定“心包”归“手厥阴经”。把“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后,才完成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比《内经》早三、四百年,但《内经》对“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记载已经完整。据此证实,《内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形成了系统理论。因此,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有了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内经》不是“经络”专书,但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内经》记载下来的。其中,《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灵枢·经筋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经络论》、《素问·皮部论》等,都记载了经络学说的内容。虽比较零散,但已达到实用的程度。所以,后人对经络学说的继承、应用和研究,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并高度概括了“经络”的作用,其次是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的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次序、以及与人体脏腑和主要结构的联系,还记载了一些病症的归“经”。本来,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原书早已散佚,《灵枢》部分曾经丢失或埋没了一千多年,且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所以,从《内经》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概念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到近代,很多医书都误解了“经络”的概念,反而把“经络”说成人体的结构,彻底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对“经络”的研究,逐渐陷入误区。
最早的经络专书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内容,散见于《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还有经络穴位图,古称“明堂孔穴图”,也称“明堂图”。晋代《抱朴子》曾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甑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加以引用,说:“归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为定云。……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随后,王焘撰《外台秘要》,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经”,“任脉”并入“ 足少阴经”。但是,这些图都没传下来。因此,迄今为止,《内经》仍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关键文献。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不过,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史表明,在《内经》以前和《内经》以后,“经络”的循行路线曾作过修改和调整,并有传写错误,但没影响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以佐证,“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纯属论理工具。否则,假如“经络”是人体的结构,决不能修改和调整。
总而言之,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经络学说起源、形成和传承后世的历史概况,可以充分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是古代医家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开创的。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对而言,阴阳五行学说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方法论,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并且,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代医家以“经络”为论理工具,不断开创中医学的诊疗方法。经络学说的作用,贯穿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以后,历代医书虽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但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文献对“经络”的称谓比较复杂,有时称“脉”,有时称“经”,有时又称“经脉”和“络脉”。称谓不统一,对“经络”的研究造成了困难。经考证,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种原因是: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可称“脉”。如:山脉、地脉、水脉、血脉、筋脉等。“经”和“络”,是贯通连络而为一体的网状系统,所以,“经”可称“经脉”,“络”可称“络脉”,或单用“脉”字。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都将“十一经”称“十一脉”。这种称谓,实际指“十一经”。再如:《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的全称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此“脉”字,都指“经”。
第二种原因是:古代医家在运用经络学说的过程中,曾用“经”和“络”对“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其方法是:“大而在里”的血脉,统称“经脉”;比较浅表的血脉,统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统称“孙脉”或“毛脉”。这种称谓,实际是对“血脉”分类的称谓,但很容易把“经络”与“血脉”相混。如《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古代医家对“血脉”分类 的方法。类似这种记载还有《灵枢·痈疽篇》,其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很明显,这种里所说的“孙脉”、“络脉”和“经脉”,都指“血脉”。其实质,是血管。决不能与“经”和“络”相混。因此,在古文献中,“经脉”和“络脉”不是“经”和“络”的专用名词,而是一词多义,有时指“经”和“络”,有时指归属“经”和“络”的“血脉”,代表“血脉”的分类。但“经”和“络”是专用名词,“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络”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支线。。弄清这一点,对准确解释“经”和“络”的基本概念,非常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是把“经”和“络”统称“经脉”。如《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所说的“经脉”,既不是血管,也不单指某一“经”,而是泛指整个经络系统。所以,对“经络”的研究,首先要把概念区别清楚。否则,概念分辨不清,很容易导致思维混乱。
在中医历史上,由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埋没了一千多年,中医学基本概念不清,理论思维混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经络学说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脏腑学说解释不清心包、命门和三焦;针灸学解释不清“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诊断学解释不清“革脉”、“代脉”、“动脉”、“牢脉”等近十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学将永远面临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将涉及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对促进中医学的突破、改革、完善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医哲
在
2006年04月16日 10:17pm
时添加 -=-=-=-=-
第三章,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学说已有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对中医学的崛起、兴盛、衰落、生存和未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对“经络”这一概念的解释,仅见于《内经》。从《内经》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因此,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并没充分体现出来。
据《内经》解释,“经络”是论理工具。以此为依据,“经”和“络”的基本概念、与“经”和“络”相关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结构的关系、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重要地位、具体作用、对中医学产生的历史影响、以及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区别,都非常清楚。因此,应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重新认识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一,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具体科学方法论
《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表明,所谓“经络”,是古代医家创建的,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方法论学说。按方法论的类别,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近代以来,由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着,一般认为,“阴阳”和“五行”,是论理工具。“脏腑”和“经络”,是人体的结构。还有的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方法论。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并已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所以,以上说法与《内经》相悖,且与史实不符,误解了“经络”的概念,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因此,必须纠正。
按《内经》的解释,阴阳、五行和经络,都是论理工具。所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都是方法论学说。这三种学说,按论理工具、隶属关系、概括层次、适用范围和具体作用,都有严格的区别。其区别是:阴阳学说以“阴”和“阳”为论理工具,是古代哲学方法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论理工具,是古代哲学范畴的系统方法论。经络学说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是中医学本学科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证实,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从哲学领域引进中医学领域的,这两种学说,按隶属关系,都属古代哲学范畴的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独创的方法论,按隶属关系,纯属中医学本学科的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括层次高,适用范围广,不仅用于中医学,也用于其他学科。比如:哲学、自然、政治、兵法、天文、历法、地理、建筑、气象、占卜和预测等,都可引用阴阳学说或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的概括层次和适用范围有局限性,仅用于医学。比如:联结和沟通人体的各种结构、阐释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影响、指导诊断和治疗、开创诊疗方法、腧穴归经、药物归经等,仅在中医学领域发挥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有史以来,在人类科学活动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到现在为止,按方法论的作用、适用范围、隶属关系和概括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方法论:第一,适应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层次最高的方法论。比如,古代的阴阳学说和现代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都属这一层次的方法论,但历史差别很大。第二,适用于各门科学,较哲学方法论更具体的一般科学方法论。比如,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所体现的系统方法论。五行学说可以体现系统方法论,但在古代,仍属古代哲学范畴。第三,适用于专门学科的特殊方法论,即具体科学方法论。比如,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等。经络学说是专门适用中医学的方法论,故为具体科学方法论。
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同层次的方法论有不同的作用。哲学范畴的方法论,主要提供哲学原理和哲学思想,不能解决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必须有具体科学方法论,才能解决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中医学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具体学科,所以,不能单靠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必须有具体科学方法论。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合起来,才是中医学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从历史看,中医学没引进阴阳五行学说时,没有方法论。春秋时期,先后引进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才有了哲学方法论和系统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中医学又有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内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基本完整。所以,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逐渐有了完整的方法论。因此,中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崛起。晋唐时期,一直兴盛。奠定了千古不朽的基础。
有了经络学说以后,中医学并不单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而是以阴阳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五行学说为系统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但是,若不弄清“经络”是什么,或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就又失去了具体科学方法论。方法论扭曲,弄不清“经络”是什么,是中医学陷入困惑的主要原因。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埋没以后,中医学日渐衰落。所以,必须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中医学才能顺利发展。
二,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逐渐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当时,科技条件很差,解剖学水平很低,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医学知识都很粗浅。在这种条件下,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整体观念”的世界观。三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被引进医学领域。四是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
春秋以前,中医学虽有一定规模,但没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此前,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整体观念”是自发形成的,为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世界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提供哲学方法论和系统方法论。经络学说提供具体科学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经过近千年的理论总结,中医学才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都很丰厚,既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检验,又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有世界观和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具备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符合科学规范,堪称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经络学说的具体作用,是把世界观和哲学原理与医学和多学科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用哲学的理论形式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所以,经络学说的概括范围,是中医学的总体,经络学说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在古代,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腧穴、药物、以及整体观、哲学、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等。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经络学说用“整体观念”的世界观和哲学的理论形式,对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腧穴、药物等,进行概括和归纳,广泛联系人体的各种结构和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音律、时间、空间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形成关于中医科学理论、中医科学技术和中医科学方法的理论体系。因此,经络学说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整体观念”的世界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腧穴、药物等,都可在经络学说体现出来。比如,用“经”和“络”把人体的各种结构联结成整体,与“天地相应”,可以体现“整体观念”;各“经”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可以体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十二经”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以及与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可以体现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等;“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可以体现解剖、生理、病理。此外,病名、病症、腧穴、药物等,都可归“经”。显然,经络学说把世界观和哲学原理与医学和多学科紧密结合,凝结了多学科和多种方法论的精华,这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必须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才能理顺中医学的科学结构。据此可以说明,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既没单纯依赖实践经验,也没单纯依赖某一学科,更没单纯依赖“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而是以实践经验和多学科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五行学说为系统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很明显,这种结构,具备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符合科学规范。所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源于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论,形成理论体系,最终是通过经络学说实现的。以脏腑学说为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脏腑学说古称藏象学说,是中医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通过观察和解剖,得出了人体主要结构和五脏六腑的名称、位置、形态、大小、轻重和主要作用等,这是解剖学概念的主要来源,也是脏腑学说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脏腑学说还包括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自然、社会、天文、历法、地理、气候、人文、数学、音律等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地域等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是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源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此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首先是“整体观念”的世界观,由此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产生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气候相应”以及“人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一体”等基本理论。其次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由此形成“对立统一”和“相生相克”的认识,产生了肾阴、肾阳、心阴、心阳、阴虚、阳虚、阴盛、阳盛以及肝木克脾土、脾土生肺金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但是,腑腑学说把人体的各种结构联结成整体,论述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复杂关系,最终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并且,中医学的理、法、方、药,都贯穿经络学说。因此,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以后,诊疗方法不断完善。据《内经》记载,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诊脉部位并非一处。最早的诊脉方法,是诊察全身的血脉,既诊脉的搏动,也诊脉的色泽,称“全身遍诊法”。后来,诊脉的色泽,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另外,还有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趺阳脉诊法、尺寸诊法、尺诊和色脉尺诊等。
现在通用的诊脉方法,最早见于《难经》,称“独取寸口脉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寸口脉”诊断全身的疾病。理论依据是:“寸口脉”隶属手太阴,手太阴之经朝百脉,五脏六腑乃至全身气血皆流注手太阴经而变见于“寸口”。所以,“寸口脉”对全身疾病都有诊断意义。显然,“独取寸口脉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六经辨证”。具体方法是,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种证候,即“六经证”。显然,所谓“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
在“独取寸口脉法”和“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开创了很多诊疗方法,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诊疗体系,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腧穴归经、药物归经、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经络诊法、推拿、按摩、刮痧、导引、耳针、电针、针剌麻醉等。这些诊疗方法,都离不开经络学说。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丢失,幸存部分都有散佚或脱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都丢失了。此外,现存《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都是辑佚本,原著均已散佚。并且,古文献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不易理解。因此,中医学丢失或埋没了很多内容。
最近,考证结果表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基本上可以体现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以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为指南,历代都有著名的优秀医学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逐渐埋没了一些内容。其中,《内经》埋没了“经络”的解释;《难经》埋没了“独取寸口脉法”最实用的技术;《伤寒杂病论》埋没了“革脉”的解释;《脉经》埋没了近十种常用脉象的构成条件。受此影响,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显得支离破碎,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比如,经络学说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脏腑学说解释不清“三焦”、“命门”和“心包”;针灸学解释不清“经络”与“腧穴”的关系;脉学对“革脉”、“代脉”、“动脉”等近十种脉象的解释都有错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对中医学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秦汉以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没重大突破,但临床各科都有显著疗效,其生存,主要靠临床效果。主要原因是,基础理论埋没了方法论,但医疗实践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开创了庞大的诊疗体系,从而保证了临床效果。中医学的发展史证明,“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诊疗体系,都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所以,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通过“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诊疗体系,贯穿到临床各科。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逐渐埋没了,但经络学说对临床实践,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学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疗治疗,仍是用经络学说。这对中医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西医迅速崛起,对传统医学造成冲击和挑战。相比之下,传统医学逐渐逊色。但是,中医学顽强鼎立于医学之林,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魁首。中医学的优势,是多学科参与,并开创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丰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以前没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埋没了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找到了,据此足以说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应该重新认识中医学的优势和生存力。
在世界医学史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医学开创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并且,只有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所以,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比较而言,中医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中医学永远生存的支柱。
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可以充分说明,经络学说凝结了多学科和多种方法论的精华,与任何学科都没冲突,而是需要充实。比如,解剖学知识越多,“经”和“络”的概括范围越大。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越丰富,经络学说的理论越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经络学说可以拓宽研究领域。所以,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都永无止境。
五,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史表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逐渐充实、逐渐完善,中医学并不落后。直到隋唐时期,中医学仍很兴盛。在很多方面,都属世界首创,领先于其他学科,奠定了中医学千古不朽的基础。比如,公元前6世纪,很多学科都属萌芽状态,中医学已初具规模。公元2世纪,华佗发明中药麻醉剂,始行剖腹术,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公无4世纪的医学家葛洪,精于炼丹术,是化学制药的先驱。公元5世纪,素有“神医”之称的扁鹊秦越人,精通内、外、妇、儿、五官的诊疗技术,达到当时的医学巅峰。医学史表明,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问世,是世界现存最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开创了“独取寸口脉法”和“六经辨证”。隋代,《诸病源候论》问世,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标志着病因证候学形成相对的学科。晋代,《脉经》和《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着脉学和针灸学形成独立学科。唐代,《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问世,说明中医学仍然兴盛。总之,大量史实说明,中医学曾有鼎盛发展的历史,成就辉煌。并且,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鼎盛发展时期保存下来的医学文献,除《内经》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宋代以前,《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后来,虽失而复得,但没弄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所以,宋代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医学逐渐出现了落后趋势。由于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没充分发挥具体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影响了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但是,经络学说已经铸就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学模式,“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庞大的诊疗体系,始终贯穿着经络学说,因此,对疾病的诊治都没错误。
尽管如此,中医学落后,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中医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摆脱“经络”的困惑,中医学的方法论又重新完整,必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历史可以证明,近三千年以来,中医学崛起、兴盛、衰落和艰难生存,都受经络学说影响。经络学说逐渐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医学崛起和兴盛的过程。丢失了《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基本上是中医学衰落和艰难生存的过程。因此,以史为鉴,可以充分说明,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剔除曲解误说,彻底纠正错误,中医学仍可顺利发展,迅速崛起、兴盛,重塑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雪琴
|
2006-4-17 1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医哲网友,看到你的帖子,深受鼓舞,为有你这样的同道而庆幸,所以忍不住要说两句.
赞同你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结论,即严格地以经释经,不能曲解,不能想当然,以及"经脉并非是论理工具"的观点.其中,关于<经脉>中雷公问话的深入分析是非常精彩的.
-=-=-=-=- 以下内容由
雪琴
在
2006年04月17日 10:28am
时添加 -=-=-=-=-
修改:
经脉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论理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医哲
|
2006-4-17 1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qqh=雪琴][/qqh]
雪琴先生:
不瞒你说,我是〈脉法精粹〉〈发现经络》和《最新实用诊脉法》的作者,不知先生从事什么工作,如果同意,可否在网上沟通一下,主要是交流学术。别无他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sdf1426978
|
2006-4-18 1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医哲你好!
你的《 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我不能认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望能和你多交流,请和我在《经络的雏形》中一同探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郭人俊
|
2006-5-6 1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大作颇具新意!
但是,否认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是严重错误的!
俄坚决不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6-5-7 16: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我不能认同!蒋新民希望好好研究观测活人和死人的皮肤穴区的电活动変化、方知经络为何贯通中医! 0605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医哲
|
2006-5-11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回复郭、蒋二位先生,你们好:
学术探讨,告别是探讨历史性学术问题,不能凭个人是否认同,也不能凭个人是否同意,而是根据历史和科学依据。所以,不知二位先生是否有历史依据,或有科学依据。如有,当然不能认同,也不能同意。如没有,希望别感情用事。欢迎二位先生参与探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医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