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复制链接]
查看2876 | 回复6 | 2006-4-16 22: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总论部分。现相继发表二章。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总论
最近,通过研究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在《内经》的《灵枢·经脉篇》,找到了对“经络”的解释,并已出版《发现经络》一书。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找到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从此,对“经络”的研究,有了确凿的依据。据此证实,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与《内经》相悖,与史实不符,几乎都有严重错误。因此,必须纠正。否则,经络学说存在错误,后果非常严重,中医学将永远陷入误区,无法摆脱落后局面。
《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从古代传下来,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宋代以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失而复得,但没人理解,直到现在,仍埋没着。因此,一般认为,《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很详细,也很实用,但没解释“经络”是什么。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很少,除《内外》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中医学一千多年没顺利发展,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造成了目前的落后局面。近代以来,对“经络”的研究和探讨,费了许多周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没突破。
据最近考证,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秦汉以前,“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时,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否则,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形不成系统理论。
考证结果表明,《内经》成书时,曾对“经络”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据《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解释,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除《灵枢·经脉篇》的解释外,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皮部论》、《灵枢·经别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灵枢·经筋篇》、以及《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可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经络”是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的工具,用现代语言说,即论理工具。再如,《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和《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失传。现在于世的经典文献,只有《内经》记载了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但是,《内经》成书以后,《素问》流传较广,《灵枢》大部分丢失。到宋代,《灵枢》九卷仅剩残本。如宋代史崧作《黄帝灵枢经》之叙时说:“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这说明,宋代以前,《灵枢》曾经丢失。所以,《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在宋代已罕为人知。
史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灵枢》丢失的部分又失而复得。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此后,《灵枢》才广为流传。从《内经》成书到南宋,相隔了一千多年,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人没理解《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所以,《灵枢》虽失而复得,对“经络”的解释仍埋没着,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
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黄帝灵枢经》。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第三卷“经脉篇”第一段原文。但是,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必须破解了表达方法,才能说明“经络”是论理工具。可惜的是,南宋以后的历代医家,都没破解。所以,经络学说在传承过程中,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了,逐渐掺杂的曲解误说,一代一代传下来。
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主要是语言文字逐渐通俗,但没理解“经络”是什么。因此,在掺杂了曲解误说的基础上,“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结构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结构。由此导致,中医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把论理工具当人体的结构进行研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彻底纠正掺杂的错误。
现已证实,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春秋以前,中医学既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没经络学说。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把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古代医家才开创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经”和“络”,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古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和大量史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以前,中医学没说明这一点,是因为埋没着《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必须明确这一点。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方药、气功、养生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因此,若不把“经络”的概念解释清楚,中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解释不清的问题。若不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经络学说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将陷入误区。所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作用,中医学犹如枯木逢春,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 以下内容由 医哲2006年04月16日 10:12pm 时添加 -=-=-=-=-
第一章,破解“经络”之谜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虽然很少,但《内经》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所以,《内经》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根据中国医学史,《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学逐渐形成医学体系的时期。《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表明,这一时期的“医经”有七家,共二百一十六卷,大部分失传,《内经》是仅存者。所以,《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流传后世,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内经》原名《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其中,对经络学说的记载,主要见于《灵枢》,但《素问》有所补充。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灵枢·经脉篇》说:“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剌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为,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网,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本文讨论的问题,即对“经络”进行解释。其中,“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是询问怎样产生的“经脉”。所谓“经脉”,不单指“经”,而是指整个经络系统。显然,根据这段经文,可以探讨“经络”是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经文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必须依文解义,由义显理,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意思是说,希望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开始的。即:“人生始,先成精”。接着介绍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主要结构,即:脑、骨、髓、筋、脉、肉、皮肤、毛发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很明显,按黄帝介绍,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虽有“血脉”,但没“经脉”。于是,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产生的。但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法。只要破解了这种表达方法,就能说明“经脉”是什么。
若深入探讨,可以发现: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黄帝介绍了人体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但雷公接着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这说明,人在胚胎期间生成的结构,不包括“经脉”。其中,“脉为营”的“脉”是“血脉”,而不是“经脉”。否则,雷公不用再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第二个问题是,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乍看答非所问,实际是解释“经脉”的作用。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是一种综合性的作用,决不是人体某种结构的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所谓“通”,作“通晓”解,非“通畅”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内经》所说的“经脉”,不是人体内生成的结构,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纯属论理工具。
当然,凭以上理解认定“经络”是论理工具,恐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举例如下:
1,《灵枢·经别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把这段经文与《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结合起来,更能证实这一点。
2,《难经》的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创建“十二经”以后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如《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这段经文说明,在中医历史上,“十二经”的创建在先,“奇经八脉”在后。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创建了“奇经八脉”,这是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3,《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名称,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各“经”的阴阳属性、起止、分布和走向,都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详见《发现经络》。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谓“论理人形”,即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各从其经”,是将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分别归属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十二个系统。这说明,在《内经》以前,“经络”就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所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论理工具。
5,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均较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且未明确“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表里关系,这是经络学说尚不完善的痕迹。
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曾论及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所谓“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所谓“三焦”,即上、中、下三焦。其实质,是整个胸腹腔。《难经》的记载说明,“十二经”与脏腑之间的联结和匹配,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中,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容,是在“十一经”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并且,“手厥阴经”与“心包”的络属关系、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按哲学原理确定的。这是因为,人体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合起来十个脏腑,再加三焦,是十一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对应。所以,在经络学说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把“整个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归手少阳经。再把“心脏的外膜”看成一脏,称“心主”或“心包”,归手厥阴经。这样,才实现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和对应关系。因此,经络学说逐渐充实和逐渐完善的历史证实,“经络”与脏腑的联结和匹配,带有理想的倾向,并非脏腑长着“经络”,而是按哲学原理和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设计的。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决不是在人体上发现了“经”或“络”,而是根据“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首先衍化出“十二经”的名称,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与“十二经”相配,分别归“经”,并用“经”和“络”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互相联结起来。因十个脏腑不能与“十二经”相配,才把“胸腹腔”和“心脏的外膜”看成是脏腑。这才完成了脏腑与“十二经”的匹配。后来,又补充了奇经八脉,最终形成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所以,不能把“十二经”和“奇经八脉”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但“心包”和“三焦”是人的结构。
6,其它记载
《灵枢·经水篇》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不仅借鉴了哲学原理和解剖知识,而且借鉴了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其曰:“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又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即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即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的地理知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比喻为十二条大河流,故有“十二经水”之称。
据《灵枢·脉度篇》记载,除阴维、阳维、冲脉、带脉外,其余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这个数据,并非实际度量的数据,而是按日行“二十八宿星”的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详见《发现经络》第六章。
《灵枢·五十营篇》记载了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具体方法,是把“二十八经”比拟为“二十八宿星”,并不是说人的血液运行以“二十八经”为管道。并且,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气”和“血”都有物质基础,可以互相转化,血能载气,气能行血。“经”和“络”的实质,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线条,决不是可容纳任何物质的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气血”运行的结构,更不能认为“气”或“血液”运行于“经”和“络”构成的管道。古代医家是按各“经”的顺序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绝对没说“经”和“络”之中容纳着“气血”。并且,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联结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并没说人的身体上长着“经络”。
另外,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难经》开创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这是古代医家根据经络理论开创诊疗方法的范例。其具体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比如,所谓“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六经”,并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所谓“六经”,是“十二经”的简化。由此可以证实,《内经》以后,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经络”的实际意义,仍是论理工具。在当时,经络学说是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或开创诊疗方法的方法论。
以上说明,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和相关记载都是一致的,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经络”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是干什么用的,足以说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
7,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论理工具。《内经》告诫后人,不能把论理工具混同人体的结构。
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工之所循用”,说明“经络”是古代医家使用的论理工具。所谓“工”,古指医生。
用现代语言来说,所谓“精神不专”和“志意不理”,是指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所谓“外”,指“经络”。“内”,指人体的结构。“内外相失”,是分不清“经络”和人体的结构,故时“疑殆”。这是说,如果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混淆了“经络”和人体的结构,必然导致疑惑。这说明,《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
         8,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
世界各国医学和中医学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表明:世界各国的历代医家,都没发现人的身体上有“经络”,也没治疗过“经络”本身的疾病。历代文献记载的“经证”或“经病”,都是把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归“经”,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
在近代,虽有“经络生理功能”的说法,但实际上,都是用“经络”阐释人体各种结构的生理功能,而不是“经络”本身有生理功能。还有“疏通经络”或“温经通络”等治法,实际上,是治疗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并不是治疗“经络”本身的疾病。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都没见过“经”或“络”的发育、形态、损伤、折断、连接、异位或占位。所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没任何临床意义。
对“经络”的现代研究表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既没在人的身体上找到“经络”,也没找到“经络”本身的任何物质基础。这是因为,在人体上寻找“经络”的研究方法,等于在人体上寻找论理工具,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所以,无论用什么手段,在人的身体上永远找不到“经络”。
对“经络”的研究过程中,常有“经络现象”或“经络感传”的报道。但是,所谓“经络现象”,实际是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或病理现象偶尔与“经络”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表现。所谓“经络感传”或“循经感传”,是针剌感应的传导与“经络”在某一处的循行路线相吻合,而不是“经络”本身的传导。针灸临床可以证实,针剌“腧穴”,并没剌在“经”上,也没剌在“络”上。在“腧穴”与“腧穴”之间,并没“经”或“络”的解剖实体相联系。所以,对“腧穴”的剌激,不是对“经络”的剌激,而是对腧穴本身或周围组织的剌激。针灸学的发展史表明,“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把“腧穴”归“经”,并仅归”十四经“,而不是“腧穴”长在“经络”上。
总之,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和大量史实都可充分说明:所谓“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后人误解了“经络”的概念,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结构。所以,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并且,由于年代久远,掺杂在经络学说的曲解误说,已经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科学研究,严重阻碍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解开“经络”之谜,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彻底澄清曲解误说,重新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
第二章,经络学说的起源
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从根本上弄清,中医学为什么有了“经络”的概念?实质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有何作用?可为“经络”的研究提供史证。以历史为依据,可以充分体现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便于澄清曲解误说。
“经络”一词,是“经”和“络”的合称。“经”和“络”,是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所以,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必须弄清什么是“经”,什么是“络”。
根据古文献记载,所谓“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所谓“络”,是各“经”分出的支线。“经”和“络”合起来,则称“经络”。所以,“经络”一词,只包括“经”和“络”。除此之外,不含别的。
“经”和“络”的关系是:以“经”为主,“络”隶属于“经”。各“经”都有支线,凡“经”的支线都称“络”。一般认为,“经”和“络”纵横交错,互相沟通,互相联系,构成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十二经”,二是“奇经八脉”,其中包括各“经”的直行主干和支线。所以,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就是经络学说的起源。
根据《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名称,不是同时产生的。其中,“十二经”早于“奇经八脉”。这是因为,“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其作用,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应该从“十二经”开始。
“十二经”的名称是: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称“三阳”。太阴、厥阴、少阴,称“三阴”。“三阴三阳”合起来,再以手足相配,则为“十二经”。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三阴三阳”是“阴阳离合”的理论形式。“十二经”命名,以“三阴三阳”的衍化为基础。
“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都是阴阳学说的内容。如果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也就没有“十二经”的名称。所以,“十二经”的名称,肯定是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才产生的。明确这一点,对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阴阳”一词,是古代哲学范畴的名词,导源于《易经》。如《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阴阳”概念的书是《山海经》。如《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下多桐据。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在此之前,既没“阴阳”的概念,也没“十二经”的名称。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古代医家才把阴阳学说被引进中医学领域。以“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为基础,才有了“十二经”的名称。所以,经络学说起源,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之后,最早超不过春秋时期。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确定“十二经”的起止、分布和走向,并不是在人的身体上发现了“经”,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和人体主要结构的阴阳属性在人体模型上设置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详见《发现经络》。
《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和“五脏六腑”,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五脏六腑”是人体的结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显然,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以后,中医学才有了“经”和“络”的概念。
古代医家创建“经”和“络”的目的,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研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所谓“上古圣人”,指《内经》成书以前的医学家。所谓“论理人形”,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结合“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各“经”。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显然,“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现代语言来说,古代医家创建的经络学说,是为中医学开创了本学科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所以,经络学说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中医学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若单用“十二经”,并不能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各种结构都联结起来。比如,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以及腰部和女子胞等,不便于归属“十二经”。所以,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补充了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八脉”,实际是“八经”。其中,任脉设在人体的前正中线,督脉设在后正中线,带脉设在腰部。其他诸脉,也都设在“十二经”未及之处,进一步弥补了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所谓“设沟渠”,是把设置“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比喻开设沟渠。这种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奇经八脉”,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以上可以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其实质,都是论理工具。所以,《素问·热论》首创“十二经辨证”。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又开创了“六经辨证”。这两种辨证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其具体方法是,《素问·热论》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十二经”。《伤寒杂病论》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把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归属“六经”。因此,“十二经”和“六经”都是论理工具。否则,假如“十二经”是人体内的结构,是决不能简化的。此外,《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也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详见《脉法精粹》。总之,大量史实可以证明,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经络”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脉方法、辨证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是发挥论理工具作用。
进一步考证可以证实,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在春秋和战国期间形成的。依据是:经络学说的起源超不过春秋时期,《内经》成书时,对“经络”的记载已很完整,并达到了实用的程度。但在《内经》之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的“经络”尚很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且未确定“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关系,这是经络学说还没形成系统理论的历史痕迹。这说明,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最晚是《内经》成书时,即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春秋和战国期间,经络学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充实、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所以,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是有史以来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医学实现了“质”的飞跃,由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为科学体系,开创了很多诊疗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是有了完整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成书年代比《内经》早,记载的“经络”很简单,仅“十一经”,可以看出,当时还没确定“手厥阴经”与“心包”的关系。与此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记载了把“心包”归属“手厥阴经”的史实。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这种记载说明,在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最后确定的。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成书时,还没确定“心包”归“手厥阴经”。把“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后,才完成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比《内经》早三、四百年,但《内经》对“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记载已经完整。据此证实,《内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形成了系统理论。因此,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有了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内经》不是“经络”专书,但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内经》记载下来的。其中,《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灵枢·经筋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经络论》、《素问·皮部论》等,都记载了经络学说的内容。虽比较零散,但已达到实用的程度。所以,后人对经络学说的继承、应用和研究,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并高度概括了“经络”的作用,其次是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的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次序、以及与人体脏腑和主要结构的联系,还记载了一些病症的归“经”。本来,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原书早已散佚,《灵枢》部分曾经丢失或埋没了一千多年,且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所以,从《内经》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概念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到近代,很多医书都误解了“经络”的概念,反而把“经络”说成人体的结构,彻底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对“经络”的研究,逐渐陷入误区。
最早的经络专书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内容,散见于《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还有经络穴位图,古称“明堂孔穴图”,也称“明堂图”。晋代《抱朴子》曾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甑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加以引用,说:“归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为定云。……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随后,王焘撰《外台秘要》,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经”,“任脉”并入“ 足少阴经”。但是,这些图都没传下来。因此,迄今为止,《内经》仍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关键文献。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不过,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史表明,在《内经》以前和《内经》以后,“经络”的循行路线曾作过修改和调整,并有传写错误,但没影响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以佐证,“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纯属论理工具。否则,假如“经络”是人体的结构,决不能修改和调整。
总而言之,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经络学说起源、形成和传承后世的历史概况,可以充分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是古代医家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开创的。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对而言,阴阳五行学说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方法论,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并且,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代医家以“经络”为论理工具,不断开创中医学的诊疗方法。经络学说的作用,贯穿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以后,历代医书虽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但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文献对“经络”的称谓比较复杂,有时称“脉”,有时称“经”,有时又称“经脉”和“络脉”。称谓不统一,对“经络”的研究造成了困难。经考证,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种原因是: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可称“脉”。如:山脉、地脉、水脉、血脉、筋脉等。“经”和“络”,是贯通连络而为一体的网状系统,所以,“经”可称“经脉”,“络”可称“络脉”,或单用“脉”字。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都将“十一经”称“十一脉”。这种称谓,实际指“十一经”。再如:《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的全称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此“脉”字,都指“经”。
第二种原因是:古代医家在运用经络学说的过程中,曾用“经”和“络”对“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其方法是:“大而在里”的血脉,统称“经脉”;比较浅表的血脉,统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统称“孙脉”或“毛脉”。这种称谓,实际是对“血脉”分类的称谓,但很容易把“经络”与“血脉”相混。如《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古代医家对“血脉”分类 的方法。类似这种记载还有《灵枢·痈疽篇》,其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很明显,这种里所说的“孙脉”、“络脉”和“经脉”,都指“血脉”。其实质,是血管。决不能与“经”和“络”相混。因此,在古文献中,“经脉”和“络脉”不是“经”和“络”的专用名词,而是一词多义,有时指“经”和“络”,有时指归属“经”和“络”的“血脉”,代表“血脉”的分类。但“经”和“络”是专用名词,“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络”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支线。。弄清这一点,对准确解释“经”和“络”的基本概念,非常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是把“经”和“络”统称“经脉”。如《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所说的“经脉”,既不是血管,也不单指某一“经”,而是泛指整个经络系统。所以,对“经络”的研究,首先要把概念区别清楚。否则,概念分辨不清,很容易导致思维混乱。
在中医历史上,由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埋没了一千多年,中医学基本概念不清,理论思维混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经络学说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脏腑学说解释不清心包、命门和三焦;针灸学解释不清“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诊断学解释不清“革脉”、“代脉”、“动脉”、“牢脉”等近十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学将永远面临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将涉及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对促进中医学的突破、改革、完善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医哲2006年04月16日 10:17pm 时添加 -=-=-=-=-
第三章,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学说已有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对中医学的崛起、兴盛、衰落、生存和未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对“经络”这一概念的解释,仅见于《内经》。从《内经》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因此,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并没充分体现出来。
据《内经》解释,“经络”是论理工具。以此为依据,“经”和“络”的基本概念、与“经”和“络”相关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结构的关系、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重要地位、具体作用、对中医学产生的历史影响、以及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区别,都非常清楚。因此,应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重新认识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一,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具体科学方法论
《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表明,所谓“经络”,是古代医家创建的,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其实质,是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方法论学说。按方法论的类别,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近代以来,由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着,一般认为,“阴阳”和“五行”,是论理工具。“脏腑”和“经络”,是人体的结构。还有的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方法论。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并已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所以,以上说法与《内经》相悖,且与史实不符,误解了“经络”的概念,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因此,必须纠正。
按《内经》的解释,阴阳、五行和经络,都是论理工具。所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都是方法论学说。这三种学说,按论理工具、隶属关系、概括层次、适用范围和具体作用,都有严格的区别。其区别是:阴阳学说以“阴”和“阳”为论理工具,是古代哲学方法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论理工具,是古代哲学范畴的系统方法论。经络学说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是中医学本学科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证实,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从哲学领域引进中医学领域的,这两种学说,按隶属关系,都属古代哲学范畴的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独创的方法论,按隶属关系,纯属中医学本学科的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括层次高,适用范围广,不仅用于中医学,也用于其他学科。比如:哲学、自然、政治、兵法、天文、历法、地理、建筑、气象、占卜和预测等,都可引用阴阳学说或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的概括层次和适用范围有局限性,仅用于医学。比如:联结和沟通人体的各种结构、阐释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影响、指导诊断和治疗、开创诊疗方法、腧穴归经、药物归经等,仅在中医学领域发挥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有史以来,在人类科学活动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到现在为止,按方法论的作用、适用范围、隶属关系和概括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方法论:第一,适应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层次最高的方法论。比如,古代的阴阳学说和现代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都属这一层次的方法论,但历史差别很大。第二,适用于各门科学,较哲学方法论更具体的一般科学方法论。比如,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所体现的系统方法论。五行学说可以体现系统方法论,但在古代,仍属古代哲学范畴。第三,适用于专门学科的特殊方法论,即具体科学方法论。比如,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等。经络学说是专门适用中医学的方法论,故为具体科学方法论。
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同层次的方法论有不同的作用。哲学范畴的方法论,主要提供哲学原理和哲学思想,不能解决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必须有具体科学方法论,才能解决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中医学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具体学科,所以,不能单靠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必须有具体科学方法论。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合起来,才是中医学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从历史看,中医学没引进阴阳五行学说时,没有方法论。春秋时期,先后引进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才有了哲学方法论和系统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中医学又有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内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基本完整。所以,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逐渐有了完整的方法论。因此,中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崛起。晋唐时期,一直兴盛。奠定了千古不朽的基础。
有了经络学说以后,中医学并不单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而是以阴阳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五行学说为系统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但是,若不弄清“经络”是什么,或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就又失去了具体科学方法论。方法论扭曲,弄不清“经络”是什么,是中医学陷入困惑的主要原因。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埋没以后,中医学日渐衰落。所以,必须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中医学才能顺利发展。
二,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逐渐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当时,科技条件很差,解剖学水平很低,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医学知识都很粗浅。在这种条件下,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整体观念”的世界观。三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被引进医学领域。四是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
春秋以前,中医学虽有一定规模,但没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此前,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整体观念”是自发形成的,为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世界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提供哲学方法论和系统方法论。经络学说提供具体科学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经过近千年的理论总结,中医学才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都很丰厚,既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检验,又有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有世界观和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具备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符合科学规范,堪称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经络学说的具体作用,是把世界观和哲学原理与医学和多学科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用哲学的理论形式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所以,经络学说的概括范围,是中医学的总体,经络学说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在古代,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腧穴、药物、以及整体观、哲学、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等。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经络学说用“整体观念”的世界观和哲学的理论形式,对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腧穴、药物等,进行概括和归纳,广泛联系人体的各种结构和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音律、时间、空间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形成关于中医科学理论、中医科学技术和中医科学方法的理论体系。因此,经络学说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整体观念”的世界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腧穴、药物等,都可在经络学说体现出来。比如,用“经”和“络”把人体的各种结构联结成整体,与“天地相应”,可以体现“整体观念”;各“经”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可以体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十二经”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以及与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可以体现自然、天文、历法、地理、气候、数学、时间、空间等;“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可以体现解剖、生理、病理。此外,病名、病症、腧穴、药物等,都可归“经”。显然,经络学说把世界观和哲学原理与医学和多学科紧密结合,凝结了多学科和多种方法论的精华,这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必须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才能理顺中医学的科学结构。据此可以说明,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既没单纯依赖实践经验,也没单纯依赖某一学科,更没单纯依赖“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而是以实践经验和多学科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五行学说为系统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很明显,这种结构,具备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符合科学规范。所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源于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论,形成理论体系,最终是通过经络学说实现的。以脏腑学说为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脏腑学说古称藏象学说,是中医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如,通过观察和解剖,得出了人体主要结构和五脏六腑的名称、位置、形态、大小、轻重和主要作用等,这是解剖学概念的主要来源,也是脏腑学说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脏腑学说还包括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自然、社会、天文、历法、地理、气候、人文、数学、音律等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中,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地域等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是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源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此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首先是“整体观念”的世界观,由此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产生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气候相应”以及“人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一体”等基本理论。其次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由此形成“对立统一”和“相生相克”的认识,产生了肾阴、肾阳、心阴、心阳、阴虚、阳虚、阴盛、阳盛以及肝木克脾土、脾土生肺金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但是,腑腑学说把人体的各种结构联结成整体,论述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全身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复杂关系,最终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并且,中医学的理、法、方、药,都贯穿经络学说。因此,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以后,诊疗方法不断完善。据《内经》记载,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诊脉部位并非一处。最早的诊脉方法,是诊察全身的血脉,既诊脉的搏动,也诊脉的色泽,称“全身遍诊法”。后来,诊脉的色泽,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另外,还有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趺阳脉诊法、尺寸诊法、尺诊和色脉尺诊等。
现在通用的诊脉方法,最早见于《难经》,称“独取寸口脉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寸口脉”诊断全身的疾病。理论依据是:“寸口脉”隶属手太阴,手太阴之经朝百脉,五脏六腑乃至全身气血皆流注手太阴经而变见于“寸口”。所以,“寸口脉”对全身疾病都有诊断意义。显然,“独取寸口脉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六经辨证”。具体方法是,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种证候,即“六经证”。显然,所谓“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
在“独取寸口脉法”和“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开创了很多诊疗方法,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诊疗体系,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腧穴归经、药物归经、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经络诊法、推拿、按摩、刮痧、导引、耳针、电针、针剌麻醉等。这些诊疗方法,都离不开经络学说。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丢失,幸存部分都有散佚或脱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都丢失了。此外,现存《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都是辑佚本,原著均已散佚。并且,古文献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不易理解。因此,中医学丢失或埋没了很多内容。
最近,考证结果表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基本上可以体现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以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为指南,历代都有著名的优秀医学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逐渐埋没了一些内容。其中,《内经》埋没了“经络”的解释;《难经》埋没了“独取寸口脉法”最实用的技术;《伤寒杂病论》埋没了“革脉”的解释;《脉经》埋没了近十种常用脉象的构成条件。受此影响,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显得支离破碎,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比如,经络学说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脏腑学说解释不清“三焦”、“命门”和“心包”;针灸学解释不清“经络”与“腧穴”的关系;脉学对“革脉”、“代脉”、“动脉”等近十种脉象的解释都有错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对中医学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秦汉以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没重大突破,但临床各科都有显著疗效,其生存,主要靠临床效果。主要原因是,基础理论埋没了方法论,但医疗实践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开创了庞大的诊疗体系,从而保证了临床效果。中医学的发展史证明,“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诊疗体系,都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所以,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通过“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诊疗体系,贯穿到临床各科。因此,《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逐渐埋没了,但经络学说对临床实践,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学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疗治疗,仍是用经络学说。这对中医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西医迅速崛起,对传统医学造成冲击和挑战。相比之下,传统医学逐渐逊色。但是,中医学顽强鼎立于医学之林,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魁首。中医学的优势,是多学科参与,并开创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丰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以前没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埋没了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找到了,据此足以说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应该重新认识中医学的优势和生存力。
在世界医学史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医学开创了具体科学方法论。并且,只有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科学基础和文化底蕴。所以,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比较而言,中医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中医学永远生存的支柱。
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可以充分说明,经络学说凝结了多学科和多种方法论的精华,与任何学科都没冲突,而是需要充实。比如,解剖学知识越多,“经”和“络”的概括范围越大。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越丰富,经络学说的理论越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经络学说可以拓宽研究领域。所以,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都永无止境。
五,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史表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古代医家开创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逐渐充实、逐渐完善,中医学并不落后。直到隋唐时期,中医学仍很兴盛。在很多方面,都属世界首创,领先于其他学科,奠定了中医学千古不朽的基础。比如,公元前6世纪,很多学科都属萌芽状态,中医学已初具规模。公元2世纪,华佗发明中药麻醉剂,始行剖腹术,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公无4世纪的医学家葛洪,精于炼丹术,是化学制药的先驱。公元5世纪,素有“神医”之称的扁鹊秦越人,精通内、外、妇、儿、五官的诊疗技术,达到当时的医学巅峰。医学史表明,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问世,是世界现存最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开创了“独取寸口脉法”和“六经辨证”。隋代,《诸病源候论》问世,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标志着病因证候学形成相对的学科。晋代,《脉经》和《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着脉学和针灸学形成独立学科。唐代,《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问世,说明中医学仍然兴盛。总之,大量史实说明,中医学曾有鼎盛发展的历史,成就辉煌。并且,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鼎盛发展时期保存下来的医学文献,除《内经》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宋代以前,《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后来,虽失而复得,但没弄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所以,宋代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医学逐渐出现了落后趋势。由于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没充分发挥具体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影响了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但是,经络学说已经铸就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学模式,“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庞大的诊疗体系,始终贯穿着经络学说,因此,对疾病的诊治都没错误。
尽管如此,中医学落后,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中医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摆脱“经络”的困惑,中医学的方法论又重新完整,必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历史可以证明,近三千年以来,中医学崛起、兴盛、衰落和艰难生存,都受经络学说影响。经络学说逐渐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医学崛起和兴盛的过程。丢失了《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基本上是中医学衰落和艰难生存的过程。因此,以史为鉴,可以充分说明,只要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剔除曲解误说,彻底纠正错误,中医学仍可顺利发展,迅速崛起、兴盛,重塑辉煌。
雪琴 | 2006-4-17 1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医哲网友,看到你的帖子,深受鼓舞,为有你这样的同道而庆幸,所以忍不住要说两句.
赞同你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结论,即严格地以经释经,不能曲解,不能想当然,以及"经脉并非是论理工具"的观点.其中,关于<经脉>中雷公问话的深入分析是非常精彩的.

-=-=-=-=- 以下内容由 雪琴2006年04月17日 10:28am 时添加 -=-=-=-=-
修改:
经脉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论理工具.
医哲 | 2006-4-17 1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qqh=雪琴][/qqh]
雪琴先生:
不瞒你说,我是〈脉法精粹〉〈发现经络》和《最新实用诊脉法》的作者,不知先生从事什么工作,如果同意,可否在网上沟通一下,主要是交流学术。别无他意。
asdf1426978 | 2006-4-18 1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医哲你好!
你的《 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我不能认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望能和你多交流,请和我在《经络的雏形》中一同探讨。谢谢!
郭人俊 | 2006-5-6 1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大作颇具新意!
但是,否认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是严重错误的!
俄坚决不同意!!!
蒋新民 | 2006-5-7 16: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我不能认同!蒋新民希望好好研究观测活人和死人的皮肤穴区的电活动変化、方知经络为何贯通中医!   060508
医哲 | 2006-5-11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

回复郭、蒋二位先生,你们好:
学术探讨,告别是探讨历史性学术问题,不能凭个人是否认同,也不能凭个人是否同意,而是根据历史和科学依据。所以,不知二位先生是否有历史依据,或有科学依据。如有,当然不能认同,也不能同意。如没有,希望别感情用事。欢迎二位先生参与探讨。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