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脏腑概念的由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脏腑概念的由来
[复制链接]
1826
|
3
|
2006-4-20 16: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脏腑概念的由来
本来,五脏六腑都是一股脑地装在体腔之内,从解剖学的角度看(古人宰杀动物的机会应该是很多的,这其实就属于粗陋的解剖),它们统统都只能算是“内脏”,如果不是人为地制订一个划分标准,我们(也包括古人在内)就无法看出哪个内脏属阴,哪个内脏属阳,也无法得出哪个内脏主里,哪个内脏主表的结论。
那么,古人为什么一定要对这些内脏作出阴阳属性的划分呢?他们的依据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古人看来,人是由天地二气合并而成的统一体,因此,从根本上说,天地就是人的父母。《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那么,这一大堆内脏既然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当然也应该是由天地二气合并而成。那么,如果把内脏剖分为两个对等的部分,当然应该一部分由天气所生,另一部分由地气所生。
实际上,所谓藏府,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实是一个意思,它们都有容纳贮藏的涵义,并不存在性质上的差异,所以都可以作为内脏的名称。这也正是《五脏别论》所记载的早期方士们“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的原因。《内经》的作者们之所以严格地把内脏划分为藏与府两个对立的系统并分别赋予阴阳表里的属性,只是为了表明一部分内脏属于天气所生,一部分内脏属于地气所生。当然,不言而喻的就是,由天气所生的内脏必然具有天的属性,由地气所生的内脏必然具有地的属性。
天的最大特点就是空空荡荡,除了无形的空气以外,一切有形质的东西都不能存留在天上。地的最大特点就是实实在在,除了无形的空气以外,一切有形质的东西都能够存留于大地之上,无论施加多么大的重量,大地也都能够承受。
即使是很粗陋的解剖,也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都是实心的脏器,属于实实在在的一类,所以就认为它们是地气所生,属于阴性的内脏。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五个内脏都是空心的脏器,即便里边有点东西也都是外来的、暂时的、一过性的,就其脏器本身而言,属于空空荡荡的一类,所以就认为它们是天气所生,属于阳性的内脏。这就是最初的脏腑概念及其阴阳属性的由来。
然而,正由于天的正常状态以空空荡荡为特征,所以,一旦天上出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冰雹、沙石之类,那就一定是天气的非正常状态。也就是说,天道以虚为正常,以实为异常。那么,既然六腑是由天气所生,并且具有天道的特性,则六腑也应该以虚为正常,以实为异常。所以,六腑的疾病都属于实症。
反之,正由于地的正常状态以安稳实在为特征,所以,一旦大地出现了虚空或者裂缝,比如地震、地陷之类,那就一定是地道的非正常状态。也就是说,地道以实为正常,以虚为异常。那么,既然五脏是由地气所生,并且具有地道的特性,则五脏也应该以实为正常,以虚为异常。所以,五脏的疾病都属于虚症。
这就表明,按照古人的脏腑理论,六腑不怕虚,越虚越好,凡腑病一定属实,五脏不怕实,越实越好,凡脏病一定属虚。因此,对于比较严重的病症,也就是五脏六腑同时发病所导致的病症,一条基本的治疗法则,就是补五脏、泻六腑。
由此可见,饮食物由口腔摄入,进入六腑(消化吸收系统)之后,并不滞留,也不以滋养六腑为目的,而是快速地提取出所有的营养物质,全部输送于五脏,为五脏提供营养和能量,同时,对于剩余的渣滓或者五脏代谢下来的糟粕,也需要通过六腑快速地排泄掉。也就是说,对人体而言,六腑就相当于五脏的能量供应站和垃圾处理场,以快速输送和快速排泄为使命,纯粹就是个义务的服务员。《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这也正是六腑(严格地说,胆已经被排除在六腑之外,其实只有五府)与天气仿佛,以虚为常态、以实为病态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五脏就截然相反,它和奇恒之府的性质类似,都是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专门吸纳储存各种营养物质,除非被迫无奈,决不肯有点滴的泄露。《五脏别论》所谓“藏精气而不泻”者,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这也正是五脏(严格地说,胆已经划归为脏,即有六脏)与地气仿佛,以实为常态、以虚为病态的原因。
《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实而不能满”者,不是说五脏六腑的正常状态本该如此,而是说它们永远达不到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虽然五脏以坚实状态为最高理想,但是无论怎么填补它,由于日常的生理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体现,也就是随时都在损耗着五脏所贮藏的精气,所以五脏永远也达不到真正坚实的程度,即谓之“满而不能实”。虽然六腑以虚空状态为最高理想,但是无论怎么快速地输送与排泄,由于日常的能量消耗必须通过六腑受纳饮食物来补充,那么或者饮食或者其糟粕随时都在填充着六腑,所以永远也达不到真正虚空的程度,即谓之“实而不能满”。这也正好印证了一个真理:凡事不能两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枕荷楼主
|
2006-4-20 16: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腑概念的由来
写得很好,学习之.腑为天,虚为正常,实为病.故腑病多实;脏为地,实为正常,虚为病,故脏病多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bxtchc
|
2006-4-21 1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腑概念的由来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onefzy
|
2014-10-25 08: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有点不给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雪琴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