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反应与交流》
精品文化论坛->杂文世界
橄榄叶
2006-04-27 21:56 PM
虽然对专业性的问题不懂,但我知道任何科学研究探索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欣赏并钦佩学者教授的治学态度。顶!
天益社区 » 健康生活
yongtianyi
童生
2006-4-28 08:24
说来说去,重点无非是“第三部分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杨国栋事业的继续”看来,这位杨先生是想做那位杨先生的事业“继承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用“后现代”?
凤凰论坛首页 -> 健康每一天
天T_dear
论坛版主
其实那也算老前辈了,怎么说呢,他也都是为国家做出贡献过的
还是算是好人地啦
科学技术论坛 » 基础科学
az08
2006-4-28 04:30 PM
杨先生:我觉得你应该学中国医学。
中国思维 → 思维学术区 → 科学无界
喜欢
2006-4-28 23:26:41
654-2可以治牛皮癣,不知您研究过没有?
湘雅园论坛 » 医学交流
wangyuzhong1234 (咖喱)
2006-4-29 14:43
你是想褒杨还是贬杨?一看题目是贬杨,内容好象杨似乎该褒。
爱爱医-中国医学论坛 » 中医专业讨论版
tiannan8888
2006-4-29 18:02
看不懂,什么意思啊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传统医学讨论版 » 国医兴亡
zhangdog
2006-04-28 21:40
再次提醒杨教授,不要在我们版块发与传统医学无关的帖子,谢谢。
杨鸿智
2006-04-28 23:54
杨国栋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系统研究莨菪类药这一中药宝库中的瑰宝,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如果认为杨国栋的工作与中医无关,难道只有2000年前的那样的中医才是中医吗?你们的知识面是否太狭窄了?看看你们这个论坛的气氛有多么古老沉闷,在你们这样的人手中,中医不绝,上天无眼也!
zjbystander
2006-04-29 07:44
不知所云。无聊透顶。
zhangdog
2006-04-29 08:16
杨教授,前一个帖子说“杨国栋的时代结束”,潜台词就是你“杨鸿智“所谓的后现代医学时代的到来,是不是?有些话我本不想说,现在我不得不说,你只不过是打着别人旗号来抬高自己而矣!杨国栋教授研究的东西有没有中医特点?到底和中医有没有关系他研究出来的药是中药是西药?请各位战友自己看看就知道了?你的帖子与中医有没有关系?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93&id=6094687&sty=1&tpg=1&age=0
这个版块讨论古老沉闷吗?你仔细看过每个帖子吗?还是这个句话,如果你来讨论中医问题,我们欢迎;但我们不接受自己吹捧自己、宣传自己的帖子,请你合作!
jh8zhang
2006-04-30 18:56
杨鸿智:
请你先明白中医的概念后再来这里和我辩,假如,你还没明白的话,我和你说话是毫无意义的,就象对牛弹琴一样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 医学
zy88093139
2006-04-29 08:12
后现代医学?你还是我的晚辈吗?我是提倡现代绿色中医学的。后现代医学你的理论对现代医学有指导意义吗?你能解决现代问题就可以了。
我的现代绿色中医学
现代医学生理学书上说;“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就是说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功能正常,人则健康精力充沛。人是一个整体.任何机体的自己产生的疾病,都是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生理代谢物,生理代谢不正常而代谢不出去问题的表现,即机体虚弱与炎症或病毒生理代谢不正常而代谢不出去逐渐由量变聚集到一定的量而产生质变的疾病表现。人的某机体疾病的反复复发,它说明某机体虚弱或炎症与病毒逐渐由量变到聚集到一定的量而产生质变,即疾病。某机体的疾病好了,又发了另一种机体的疾病,说明某机体恢复了正常,而另一种机体虚弱而引起生理代谢不正常,炎症或病毒逐渐由量变聚集到一定的量而产生质变,即疾病。西医现在的循症医学,还是把人基本看作一个机器,用统计的数据为证据,用对抗与消灭的方法治疗,把炎症或病毒控制到一定的量以下或切除或切除后换一个。中医是调节机体的功能,使阴阳平衡为原则。治疗有扶正祛邪......等方法。但因中医是辨证的看问题,个人有个人的学识、用药的经历与方法。如盲人摸象一千人,有一千个答案。这就是中医高低之分。能否复发或产生另一种机体的疾病,那是扶正后身体恢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所以中医有“正气存,邪不可干”即机体的功能正常则不复发。所以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整体治疗的精髓。是“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上工治病之法。绿色中医学是现在医学,也是将来医学的最高境界.
请你回复
杨鸿智
2006-04-29 16:35
不知道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zy88093139
2006-05-04 08:41
我现代绿色中医学评王鲁湘在凤凰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谈中医文化
王新陆:///
//如果真正是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会接受。
------------
中医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与现代医学生理学书上说;“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就是说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功能正常,内环境稳定,人则健康精力充沛。
用这两句话来阐述健康和疾病。乃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2005年10月25日所建立的天涯博客就反复论述的。它是我学医11年的实践以后学西医后理论系统总结的结果。
我说的什么才是现代科学的医学。
现代医学有中医和西医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
一个讲整体宏观的。中医是辨证的看问题。使人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整体治疗的精髓。
一个讲片面、机械微观的。西医现在的循症医学,还是把人基本看作一个机器,用统计的数据为证据,用对抗与消灭的方法治疗,把癌症、把炎症或病毒控制到一定的量以下或切除或切除后换一个。
在临床实践中还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基本没有用内环境稳定做理论指导。
它什么地方以一个内环境的稳定做理论指导啦。没有。所以西医不是现代科学的医学。
西医就会接受中医吗?西医是不会接受传统中医。
要西医以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现代医学科学内环境稳定的理论做指导。也是我的现代绿色中医学的精髓。
西医和中医要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现代医学科学内环境稳定的理论做指导。这才是现代科学的医学。也是将来科学的医学的精髓与方向。
杨鸿智
2006-05-05 10:43
你让我回答什么问题?
zy88093139
2006-05-08 16:42
现在、将来的西医和中医都要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现代医学科学内环境稳定的理论做指导。这才是现代科学的医学。也是将来科学的医学的精髓与方向。对否?
杨鸿智
2006-05-09 10:51
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系统论指出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这个思想落实到医学上,可以看到,外界致病因子作用到机体某一子系统后,不会短时间立即在机体整体造成某种伤害,而是首先引发了机体内众多相关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基本上均属正反馈性质,如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这些不断增长扩大的正反馈,最终对机体整体内环境平衡造成破坏。当机体内发生这种子系统的正反馈过程时,机体负责稳定平衡工作的神经、体液中枢调节系统便会立即采取相应的负反馈压制措施。如果正反馈的进展时间短,进展的强度还不够大,中枢负反馈控制尚能起到压制作用,那么这个正反馈就被压制了,机体总体平衡得以保证。这时机体也就不会表现出疾病状态。如果相反,由于正反馈已经强度过大,中枢负反馈已无法将其压制,那么,这些正反馈所造成的机体平衡破坏的结果,就在机体总体功能层面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称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面对这种局面,现代医学的理论是,既然是因为中枢负反馈措施强度不够,那么当然是要“加强负反馈”治病措施,但是结果往往失败。后现代医学发现,这里面其实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思维逻辑问题。负反馈的作用是保持平衡,那么在平衡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些负反馈作用是有效的。相反,如果系统平衡已经表明出被破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此时负反馈机制已经失效。所以,负反馈有这样一个特点,它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数值,即:“调定点”。这种机制只能在调定点之内起作用,一旦超过调定点,它就不起作用了。说个通俗语的语言,负反馈的作用有一个范围,不能无限起作用。也就是说在它能起作用的范围内它就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现代医学的困境,就在于企图在负反馈机制已经表现出失效的现象时,仍坚持继续让它发挥作用。结果当然是不能发挥作用。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机械论科学已经宣告没有办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需要面前,产生了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指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子系统的简单的相互作用经过量变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表面上看,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总是在威胁和破坏系统的稳定,但从根本上,战略上来讲,没有子系统的横向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生机活力,系统根本就不能生存。因此,在系统平衡与子系统相互作用两上方面中,子系统是根本性的存在。系统总体平衡实际上是为子系统服务的,是子系统的表象,(内环境平衡是细胞生存的条件,平衡为细胞服务)。所以在解决系统稳定与子系统矛盾时,应支持、维持子系统,并放弃对原平衡的维持。并相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会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系统的平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发生激烈矛盾混乱而影响工作的时候,上级领导采取的最终措施是换领导班子,而从来不会听说将职工群众都开除解散的。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系统论所揭示的复杂物质结构特点。一个复杂物质,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也不是哪个人可凭主观计划造出来的。任何复杂物质都是许多简单物质自己相互作用,自己组织起来的。即在复杂物质中有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特性。所谓“生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特性给人的主观感觉。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正是复杂系统的运动本质。所以在处理系统问题时,单纯地以加强负反馈压制子系统生命力,结果一旦子系统真的没有生命力系统整体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理论得出结论,在系统出现子系统正反馈突破系统平衡控制,使系统发生存在危机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系统正反馈,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一原理落实到医学中就是在进行负反馈治病维持生命现状的基础上,适时采取促进细胞正反馈的治病措放,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后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是在正反馈方面,这是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有本质不同的。
《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理论内容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医学,通俗地讲可以称为“系统医学”。但是,为了与现代医学的负反馈平衡指导思想相对立、相区别,并显示出后现代医学的特点,我们又把它称为“正反馈医学”。正反馈和负反馈是系统调节的两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调节之间不存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区别。这两种调节是系统调节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负反馈调节更容易被机械论的平衡观所接受。现在,许多自认为是系统论者的人实际是机械论者,而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因为是负反馈调节成为机械论和系统论之间互相转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反馈调节是系统论区别于机械论的特点,因此,我们这里突出正反馈的概念,称系统医学为“正反馈医学”。
在牛顿力学中,在现代机械论科学范畴内,时间是绝对的概念。时间是永恒的、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方向的。因此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无关。不论在何时何地,运动都以同样的规律进行。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的上一次运动与下一次运动不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特别是这一点竞成为现代自然科学评价一个研究成果是否科学的硬指标。即“可重复性”。如果你的实施能在别人的实验中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这就证明你的实验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你的实验不能被别人重复,那么就证明你的实验是错误的。然而后现代科学在对复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与上述现象根本不同的现象。因为复杂物质内部呈现出多层次多子系统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限的和随机的。这样其中任何一个组成成分所受到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是绝对不同的,所有这些不同,最终反映在系统总的结构和功能上。即任何一个复杂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个运动员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复杂系统随着时间的改变,结构和功能也呈现出一幅不断变化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针对这个现象,后现代科学给起了一个概念,叫“时间箭头”。即,时间是有箭头的,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由复杂物质诞生的那一时间,指向它死亡的那一刻。把系统理论落实到人体,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时间箭头的,从诞生指向死亡。在人体中,现在时刻的结构和功能,与上一时刻的不同,也与下一时刻的不同。时间箭头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忽略时间因素,企图将机体的构造和功能完全拉回到发病前的平衡状态的负反馈调节治病方法,当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生命只能向前走,即使前面是死亡。我们所说的生命的不断更新,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成系统的新的平衡,正是指这种在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停交替的出现的生命形态。随着每一时刻的逝去,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得出后现代医学新的病理思想。疾病发生本身已证明负反馈失效,按生命时间箭头的特性也不可能用负反馈恢复已逝的生命。治疗的根本措施应该是支持子系统的正反馈,使机体尽快完成新旧结构的交替,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后现代科学不但指出在系统发生危机时,应支持子系统正反馈以使其在新的条件下重建系统新的平衡,而且指出在众多层次和子系统中,应重点支持对决定系统功能状态起重要作用的子系统,并且给出寻找,确定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子系统的定量方法,这个子系统就是系统工程中的“慢变量。”
关于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早有研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明确指出一个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处理事物最主要的就是要促进这些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还留下了一个尾巴没有解决,即如何在系统中那么多矛盾中及时正确地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呢?毛泽东说那就只好通过实践,多调查研究、总结、摸索。总之,在毛泽东那里,主要矛盾的发现还是一个感性的被动的过程。而这直接影响到处理复杂系统的能力和效益。是否能找到一个确定系统主要矛盾的科学理性的方法呢?非常可喜的是,后现代科学的研究真的找到了这个指针,这就是系统理论中“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协同学除阐述了矛盾的相互协同作用决定系统状态的理论外,更突出的贡献是找到了在众多矛盾中确定主要矛盾的具体标准。协同学首先在矛盾的不均衡性中发现了慢变量和快变量的差别。有的矛盾很快衰减消失,有的几乎不衰减,可以长久地起作用。协同学指出,慢变量是系统演化的方向、途径和目的。各子系统、各结构单元和行为其本上都服从慢变量的指令,结果才有了整体上统一的行动有序的结构。慢变量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思想正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们总认为在一个系统中,最先进的、运动变化最快的成分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协同学的这一贡献,填补了《矛盾论》的空白,或者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矛盾论》,最可贵的是它使辩证法由思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定量化、可操作化、变得简单可行。这就真正为辩证法在科学、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施行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复杂高级有机体是由多种生命形式的细胞、组织所组成的。这些细胞、组织有“原始”与“现代”之分,功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现代医学认为“新”的组织,有特殊专业功能的高级组织是生命的重点。在治疗过程中,以保护这些组织,细胞的生存与功能的发挥为重点。系统科学研究证明,在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中,最终决定系统状态的是系统中最基层、最落后、最原始的子系统。把这个理论移植到医学中,我们就发现,决定生命能否存在的,不是具有特殊专业机能的高级组织,如大脑皮层细胞,而是那些原始未分化的组织细胞,如干细胞。比如在疾病的危重时期,机体常常放弃消化道而保护大脑、心肺等器官。我们的临床治疗也是加强这一措施。但是,时间稍长,由于消化道粘膜受损,机体发生内毒素血症,往往迅速致死。如果在治病中注意保护消化道粘膜这些落后组织,很可能争取更多时间,使生命得以保存。后现代医学就是在维持高级组织结构功能的同时,更加注意原始低级组织的维持。由此,从战略上使治疗有更多成功的保证。
在人体所有细胞中,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因此,干细胞就成为后现代理论医学所确定的决定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慢变量。所谓支持子系统正反馈,最终落实为促进干细胞的再生。人体作为一个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的矛盾,即整体寿命的长期性与功能细胞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目前,通过干细胞的研究,人们已经公认,这个矛盾是通过干细胞机制来解决的。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有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增殖的细胞。 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将维持、恢复功能细胞的机能作为治疗的重点。按照后现代科学时间箭头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治疗大部分不会有好的效果。从功能细胞的有限寿命来讲,这些细胞治疗与否,肯定是要走向死亡的。从战略上讲,现代医学的治疗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以干细胞机制为基础,将治疗重点放在如何支持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时补充功能细胞的损失。这样就从战略上维持了生命得以存活。
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使干细胞再生受阻。这个“受阻”的意思并非绝对的不生长而使功能细胞的数量形成空缺。事实上受阻的结果除了绝对不再生外(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包括数量和质量不正常的生长,(如各脏器的肥大、纤维化)甚至包括再生趋势失去控制(如癌症)。这样,受阻的意思实际是指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正常“程序”受阻,即不能执行,而不是绝对的不再生。干细胞再生受阻的结果,表现为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改变相对应),而我们所说的支持干细胞再生,实际上是恢复干细胞再生的正常程序,这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全过程。凋亡过程的启动,可使已生长的不正常的组织细胞死亡,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又可重新补充到位,这样的一死一生,就使组织器官发生重构,即病变后不正常的组织结构经凋亡而消失,同时新生的干细胞又按正常程序再建了新的正常的组织器官。
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单是功能细胞受至病因子作用而加速死亡。只要干细胞能及时增殖分化补充功能细胞的死亡,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后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干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受阻,不能及时正确补充,功能细胞形成的。机体器官的结构是由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功能细胞主要完成生理功能,间质细胞则造成器官的形态,给功能细胞的正常活动制造合适的空间环境。同时,间质细胞还有重要的生化作用影响功能细胞,向功能细胞传递重要的物质信息,指导、维持功能细胞的活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主要分化成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类。干细胞增殖分化受阻,就表现为功能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种细胞的生成受阻,表现为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各有不同,到底表现哪一种,由疾病特殊过程和组织具体环境决定。
后现代医学认为,正是这种情况形成了疾病中组织器官的不同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这也正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前所述,所有这些复杂的临床表现,最终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干细胞再生受阻,而治疗方法也只有一个,恢复干细胞的正常再生程序。正是按照这个思想,后现代医学对现代医学所分类的数量众多的疾病种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找到了它们形成的共同原因。这样,不但将疾病形成的原因简单化,统一化,同时也将疾病的治疗简单化,统一化了。在机体内部器官重构的实验将使现代医学引为骄傲的最高成就--“器官移植”技术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干细胞机制发现之后,现代医学立即将干细胞作为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主要方法有: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值,自体干细胞移植。所有这些手段,不论收集的干细胞是异体还是自体,都必须经过体外环节后运输给患者,为什么要经过这一复杂、危险、高投入的环节呢?就因为现代医学尚不了解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发生抑制的原因,也没有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疗措施。后现代理论医学利用系统理论认识了干细胞抑制的原因,找到了在患者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的治病措施。这是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干细胞治病方面根本的不同,而后现代理论医学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最终结果也就是“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
系统理论研究指出,系统稳定的破坏是由于子系统正反馈增强的结果,此时负反馈已经失效,不宜再用。而要采取支持促进子系统正反馈的措施加速子系统相互作用,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一个新的系统平衡。正是这种重建使生命在时间箭头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枢负反馈机制除了“失效”之外,还起什么作用?研究发现,在系统处于质变,飞跃的过程中原系统平衡的负反馈机制,不仅是个简单失效的问题。所谓失效是指它不能达到它原来控制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停止了作用,它就不起作用。实际上它仍象原来一样在继续工作。这些工作此时已不表现为平衡的维持,却表现为对新平衡出现的阻碍作用。因为这些负反馈机制的本来目的就是限制子系统自发正反馈运动的。为了更彻底地解放子系统,使它们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新平衡的工作中去,就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终止原中枢负反馈的控制活动。目前,这套理论在美国圣达菲研究所中正在研究。还没有形成最后的名称。而在我国则是相反,虽无理论研究,却早已付诸具体行动。在中国叫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承包责任”。中国长期来,在中央严密的计划经济控制下,却总也解决不了粮食的问题。实行改革后,中央决定放松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指挥、控制,种粮的事由农民自己作主,结果粮食问题很快彻底解决。将以上这些系统理论应用于医学,就得出一个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病理思想。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是机体健康的标准,但这个平衡不是表面的机械的平衡,而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运动的方向符合生命的时间箭头的指向,我们不可能使这个时间箭头逆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在外环境作用下机体某些子系统的正反馈运动突破了机体整体负反馈控制的平衡点,造成机体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此时采取解除环境致病因素和加强系统中枢负反馈控制都是无效的。应尽快使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中,在新的时间,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系统平衡。最后,为了更有利于子系统的正反馈增长,应采取措施,减少神经体液调节中枢对子系统的负反馈干扰。
czou
2006-05-10 08:06
两个都自以为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和医学发展方向的所谓“专家”在对话实在搞笑,一个始终不知道对方问什么,另一个总搞不清对方回答的是什么,难怪他们永远只能停留在自我陶醉之中了。
风之力量
2006-05-11 11:10
读了一些杨老师的文章,不能完全看懂。自知没有评判是非的本事和资格,所以不敢在学术方面置喙。但我一直很尊敬这种身在民间搞科研的精神。科学界在历史上一直是百家争鸣的,所有人的观点都一样未必是件好事,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很正常的。我倒觉得大家倒是不必过于在意。同时,看到很多民间科学科学工作者常见的问题,再此小声提醒杨老师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哈~希望有朝一日您的理论能付诸实践。
杨鸿智
2006-05-12 00:11
(一)非常感谢网友“风之力量”的提醒,这样善意,诚恳和谦虚使我感动。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特别是在有知识,有学位的年轻人中更是少见了。
(二)说我是民科,我没有什么意见,更无所谓反对。如果我被认为是民科,并且以民科的身份引起“官科”的注意(连讨厌、鄙视和愤怒都算上),那么,我还是有点高兴的。一来,说明我的工作没有白做,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是有意义的。二来,也为民科兄弟们长了点志气,会得到民科兄弟的支持和表扬,这会使我感觉快乐。
(三)随便说一句,什么是“民科”的定义?像我这样北京医学院毕业,做过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内科主任的人,最后只落得个“民科”?我倒是不知道了,“官科”都是什么人?这个论坛可以算是“官科”的沙龙了,真的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出身报一下,也让我学习点知识。
(四)麦克林托克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诺贝尔颁奖委员会的致词中有一句话,我想对当局和年轻的科学家来说都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我发在下面:
麦克林托克的成功,其意义远远超越了科学本身,“对于当局来说,保证科学的独立研究是多么重要;对于年轻的科学家来说,则证明简单的手段也能作出巨大的发现。”
Welcome to DXY.CN Forum »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 医学
崔略商
2006-05-12 13:10
杨鸿智 wrote:
(一)非常感谢网友“风之力量”的提醒,这样善意,诚恳和谦虚使我感动。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特别是在有知识,有学位的年轻人中更是少见了。
其实很多人都报着这样的想法,想看到杨先生的理论能有实践(至少得有个象样的临床试验吧)的验证。杨先生呢,嘴上总是说得很客气,但就是坚决不拿实际行动出来。
杨鸿智 wrote:
(三)随便说一句,什么是“民科”的定义?像我这样北京医学院毕业,做过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内科主任的人,最后只落得个“民科”?我倒是不知道了,“官科”都是什么人?这个论坛可以算是“官科”的沙龙了,真的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出身报一下,也让我学习点知识。
晁盖乃是保正出身,宋江乃是押司出身,都是“官人”,截了生辰纲,上了梁山,就不能算“官人”了,只能算“义军”。后来宋江招了安,就又是“官人”了,还帮着去打方腊这样的“义军”。
您老人家也是熟读辩证法的人了,怎么这么唯出身论呢?只要您哪天用“官科”的方法证明了您的理论正确,那哪怕您是克莱登大学出身,大家也承认你是“官科”了。当然您坚决不愿意接受“官科”的检验也可以,那您就不要把“官科”放在心上,不要念念不忘什么“主任委员”、“丁香园”了,您自己开个“民科”论坛,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杨鸿智 wrote:
(四)麦克林托克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诺贝尔颁奖委员会的致词中有一句话,我想对当局和年轻的科学家来说都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我发在下面:
麦克林托克的成功,其意义远远超越了科学本身,“对于当局来说,保证科学的独立研究是多么重要;对于年轻的科学家来说,则证明简单的手段也能作出巨大的发现。”
麦克林托克用的可都是“官科”的方法。
杨鸿智
2006-05-12 21:49
麦克林托克在1951年的冷泉港学术研究会上,通报了她对转座理论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正好是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交接的时候,从50年代起,分子遗传学成为遗传学的主流。麦克林托克的理论是细胞遗传学的理论,麦克林托克的实验方法,是细胞遗传学的实验方法。与刚刚诞生的分子遗传学比较,麦克林托克理论和方法都是落后的,直到六十年代未,基因都被看作是简单的单位,以一条固定的直线顺序排列,从而控制着生物的发展。如果有人设想遗传因子能够自动地从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甚至从一条染色体移到另一条染色体,那肯定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也就是说麦克林托克的理论是落后的,结论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用现在的语言,在当时,分子遗传学是“官科”,麦克林托克的细胞遗传学只能够算“民科”了。我想,现在的“民科”遗传学也应该是分子遗传学水平了。我们只好用历史的眼光原谅麦克林托克了。60年代以后,转座子基因被分子遗传学发现和证明,麦克林托克的理论和发现才得到承认。但是,应该明白,这时候人们承认的仍旧是分子遗传学的发现和证明。如果没有分子遗传学自己的发现和证明,麦克林托克的理论和发现是永远也不会被承认的。就是在大家承认了麦克林托克的理论和发现以后,大家仍旧不知道麦克林托克是怎样只用对玉米颜色的观察就得到转座理论的。而且,麦克林托克自己也表示,其实大家仍旧没有理解她的理论。在冷泉港以麦克林托克为名的实验室的走廊尽头,她依然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形象。在她所理解的转座和她的同事们所理解的转座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转座的被重新发现,并不是根据她所研究的成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麦克林托克一直置身事外。她注意到,直到今天,她的支持者们也几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她所说的。尽管她同他们有着和睦的关系,而且她已出了名,但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关键时刻依然是个局外人。麦克林托克具有较为长远的眼光。她自信自然是站在象她本人那样的科学家一边的。证据是,她所指出的生物学革命现已发生。按照她的观点,传统的科学未能阐明的不仅是你“怎样”知道、还有你知道了“什么”。看来麦克林托克已进一步证实了有必要以她自己的,以及其他人的发现来扩展我们的科学概念。生物学的“分子”革命是由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的胜利。现在看来必须采取下一步是由自然科学家来探讨的再结合——这种探讨不是把诱导性的问题强加于自然,而是耐心地研究千变万化的生物。遗传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的发现,迫使我们承认细胞作用完美的一体化——而那种一体化是“我们的旧式思想所难以置信的”正象麦克林托克所看到的那样,我们正处在一场大革命之中,这场革命“将重新组织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我们进行研究的方法”。她进一步说:“我不能等待了。因为我认为它将是不可思议的,全然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事物的相互关系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983年。麦克林托克终于摘取科学界的最高桂冠——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这个奖其实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这是先进的分子遗传学发给落后的细胞遗传学的奖,是“官科”发给“民科”的奖。而且这个“民科”老太太还仍旧不与发给她奖的“官科”为伍。对于这些事情的思考,对于科学的发展应该是有意义的,希望年轻人能够从这里得到新思想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