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制度该如何改革

[复制链接]
查看136 | 回复0 | 2017-5-3 17: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税收制度该如何改革



  在中国,每个人都是纳税人。也许有的人说,我收入很低,没有交过个人所得税,我应该不是纳税人吧。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中国人,在买商品时侯,都交了税。百姓花100块钱买商品,至少要付17块钱的税。钱是百姓出的,商家必须把这笔钱交给税务部门,所以说,每个人都是纳税人。

  税收制度影响着每一个老百姓。如果税收少点,百姓就能在商家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买到便宜的商品,或者商家在百姓支出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利润。

  目标:

  让税收体现公众的共同愿望,而不是只反映当权者的意愿。

  原则:

  1,公平原则(按国民经济能力课税)

  2,确定原则(时间、地点、方式)

  3,便利原则(纳税手续)

  4,经济原则(最小稽征费用原则)

  主要问题:

  1,税收制度不公平

  美国税法 VS 中国税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同政治体制与立法程序造成的不同。

  美国:纳税人——议员——立法程序——税法

  中国:政府(人大)——税法

  民主国家的税率基本由立法机关制定,议员投票通过,百姓明白为什么要制定新的税收政策,百姓明白税收将会花向何方,百姓对税率有发言权。

  而中国是由政府部门(如国务院)制定税率,无需立法部门通过,百姓无法知道为什么要收税,百姓无法知道税将用在何方,百姓对税率没有发言权,于是,13亿人要无条件的接受高额税负,更可悲的是,百姓交的税大部分没有用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上,而是落入官员口袋,被官员们大肆挥霍,百姓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感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社保大多数人不把它看成是税,其实社保等也是税,是低收入者相当大的负担。

  中国的税收制度极为粗暴,无法实现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无法体现公平。

  2,中国百姓税负过高。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很多税率是美国的2倍或2倍以上,企业不偷税漏税就无法生存,百姓被层层盘剥。宏观税负超过了30%,也就是说,百姓花100块钱买东西,大概要交30元税给政府。

  3,偷税漏税严重。

  由于税负太高,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大肆贿赂政府官员和税务人员,做假账,以便偷税漏税。

  4,具体的制度缺陷。

  美中两国都是复税制模式,但美国是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我国则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

  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美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是实行鼓励竞争及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是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要求;是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矛盾的要求。

  中国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税种,是为了保证税收收入,无论企业或个人是否挣钱,都要交税。

  另外,无论从广度与深度上,我国税收的宏观调节与美国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从微观方面看,美国对企业主要是采用降低所得税税率,而中国大多采用减免优惠来进行调节。美国的调低税率是税收本身的操作,有利于维护税收的规范性,中国的减免税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行政上的操作,对市场经济运行会起一定的扭曲作用,会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这也是目前我国所得税制不完善、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税收征管有以下缺陷:税收征管的方式还比较落后,自行申报纳税与计算机服务管理不普遍;税务代理制还有待规范和完善;税收执法不严,越权减免和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现象还普遍存在;税务监督不力,收效不大。

  解决办法:

  1,改变税法立法方式,让百姓对税率有发言权,让百姓知道为什么要交税,税将会花向何方,让百姓可以否决不合理的税。

  2,降低税率,制定百姓和企业可以承受的税率,让百姓和企业无需偷税漏税都可以生存,发展,不用被逼犯法。

  3,加强税务部门人员监管,严惩收受贿赂,帮企业逃税的人员,减少偷税漏税。

  4,在保障百姓公共支出的情况下,尽量少征税,尽力做到永不加赋。

  5,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

  6,百姓的刚需,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必须少征税或不征税,奢侈品多征税。

  7,具体的制度改革措施。

  税制改革与建设中主体税的选择问题,建议慢慢过度到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

  改革税收的调控方式,建议采用降低所得税税率,而不是采用减免优惠来进行调节。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提高税务机关信息化水平,逐步通过银行收企业税款,慢慢取消发票,改变以票控税的征管方式。

  坚持以法治税,减少越权减免和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

  注:

  所得税(直接税):个人或企业有利润才交税。

  流转税(间接税):只要有商品或服务交易就要交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