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尝试按历史顺序和历史文献重新认识经络与针灸学的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尝试按历史顺序和历史文献重新认识经络与针灸学的关系
[复制链接]
1799
|
1
|
2006-5-20 2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
试述经络与针灸学的关系
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医疗方法,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由“针”和“灸”两种疗法组成,通过“针剌”与“艾灸”祛除病邪、缓解病痛、调整脏腑气血及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由于“针法”和“灸法”都以腧穴或反应点为施术部位,可配合使用,理论基础和原理基本一致,所以常相提并论,合称“针灸”。zx[
针灸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络学说从无到有、逐渐发展、逐渐完善,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d5g"@
(一)经络学说为针灸学提供论理工具和具体科学方法论t;
针灸学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锐利的石片(古称砭石)砭剌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据《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剌病也。”这就是针法萌芽阶段的“砭术”,由“砭术”逐渐发展为针法。如《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较早记载,说明针法起源于古代的“砭术”,最早是以锐利的石片为针。灸法的起源是在“火”的发明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能够感觉舒适或减轻病痛。通过反复实践,最终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术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T}QR
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不断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还有不锈钢针等。近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针、银针九根,这一发现表明,在两千多年前已不单是采用铜针、铁针,而是已经采用金针、银针作为针剌工具。gd\z
腧穴的发现,最初是“以痛为腧”。如《灵枢·背俞篇》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由于人们的不断实践,医疗经验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也由“以痛为腧”逐步固定下来,有了固定名称,并逐渐积累,越来越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针法和灸法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春秋时期,逐渐积累的腧穴、历代积累的经验、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被引进医学领域、开创经络学说、当时的解剖知识、对生理病理的认识等,为针灸学形成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春秋和战国期间,针灸学逐渐形成科学理论,属于中医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黄帝内经》问世,是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的标志。《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独立学科。此后,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的医学体系不发展,针灸学一直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不断充实新的内容。?+?P
因无确凿史证,针灸学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稽考。但是,在春秋战国期间,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是有历史依据的。腧穴的归经,是针灸学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根据腧穴归经的历史过程,可以探讨针灸学形成科学理论的历史过程。春秋时,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才开创了经络学说。有了经络学说以后,经过考订,把腧穴归类,才有了腧穴的归经之说。所以,腧穴和“经”联系,是春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是针灸学初步形成科学理论的标志。因此,针灸学的科学理论,是春秋战国期间逐渐形成的。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是从春秋以后开始的。把腧穴归经,建立腧穴和“经”的联系,是经络学说对针灸学发挥指导作用的切入点。v!h
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以后,按“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根据当时的科学思想和医学成就,又开创了经络学说,因此,中医学有了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逐渐完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医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比如,阐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腑与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阐释生理病理、以及人与宇宙时空的密切关系,都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实现的,都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在此基础上,脏腑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以及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等,迅速形成。针灸学也不例外,经络学说对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学的系统理论,离不开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学的理论都有一定体现。并且,脏腑的归经、人体主要结构的归经、体表各部位的归经、病症的归经和腧穴的归经、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指导作用,为经络学说指导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针灸学也和中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从理论到实践,都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特别是“经络”的概括作用和联结作用,非常适宜于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对腧穴归类、概括和联结腧穴、阐释腧穴和腧穴之间的关系、阐释腧穴和脏腑器官的关系、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指导处方选穴、指导操作手法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完待续。。。。。/o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8日 10:07pm 时添加 -=-=-=-=-
根据文献记载考察,针灸学形成系统理论,是不断总结、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而成的。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除记载了经络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以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睡、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的治疗,主要用灸法。对经络循行路线的论述,《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未和腧穴联系在一起,所记载的“经络”,尚很粗陋,仅十一经,不足十二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这说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尚未完善,腧穴的归经尚未完成,但是,已有了脏腑归经和病症归经的端倪。以后,随着经络学说逐渐完善,古代医家把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归经,并把病症归经,用经络阐释人体各种结构的联系,阐释生理病理,这是后来腧穴归经的必然趋势,也是腧穴归经的重要依据。由于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为具体科学方法论,所以,必须把腧穴归经,把散在的腧穴纳入经络系统,才能把针灸学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等密切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理论,阐明腧穴对各“经”所属病症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指导辨证论治,提高诊疗效果。
《内经》比《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晚三、四百年,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完善。此前,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把心脏的外膜看成是一脏,把三焦看成是一腑,分别归属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从而完成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完善了十二经的系统理论。所以,《内经》记载的“十二经”,已是比较完整的体系。除此之外,《内经》记载的腧穴,已达386个,大部分没名称,有名称的161个。其中,头面躯干的腧穴,都是按分区或划线排列,没规定腧穴专归十四经,而是各“经”都有腧穴。比如,《素问·气府论》记载了冲脉20多个腧穴和阴阳跷脉各一穴,但后世医家把腧穴都归了十四经。这说明,《内经》成书时,腧穴的归经比较繁杂,虽把腧穴归经,但不是归十四经。《内经》对经络循行路线的论述,仅涉及十三个腧穴。这都是腧穴归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历史痕迹,对考证“经”和腧穴的关系、腧穴归经的过程、以及“经穴”和“经外穴”的区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是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晋代皇甫谧所著,主要总结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对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的记载更加系统,腧穴也比《内经》多。其中,有名称的腧穴349个,与《内经》相比,增加了188个。但是,也不是把腧穴归十四经,基本上还是按《内经》的分区或划线排列。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对腧穴的记载,仍与《针灸甲乙经》大致相同,但临床经验更加丰富,并特别重视“阿是穴”,进一步说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
到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才把腧穴和“经络”的循行路线密切结合起来,并把354个腧穴分别归属于十四经,统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此后,治疗归属于其余诸“经”的病证,可以从十四经穴选用,当然,也可选用“经外穴”。在十四经穴的基础上,归经的腧穴仍不断增加,《针灸大成》增加了5个,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又把《内经》记载的“中枢”和“急脉”作了归经,归经的腧穴充实到361个。沿用至今。这说明,腧穴的归经,经过历代医家多次考订,是逐渐发展、逐渐总结、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并且,通过腧穴归经的过程,“经”和腧穴才逐渐联系起来,但没归经的腧穴还很多。所以,从针灸学的历史文献看,归经的腧穴少,则“经”和腧穴的联系少;归经的腧穴多,则“经”和腧穴的联系多;在腧穴没归经时,“经”和腧穴没联系。比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的“十一经”还没和腧穴联系起来;《内经》仅明确了“十二经”和13个腧穴的联系;从《十四经发挥》以后,“十四经”联系了354个腧穴;到《针灸逢源》,“十四经”和腧穴的联系达到361个;再往后,直到现在,新发现的腧穴虽不少,但没归经。所以,新发现的腧穴,都没明确和“十四经”的联系。
根据针灸学的发展史、腧穴归经的历史过程、以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可以充分说明,腧穴的归经,是以“经”为论理工具。其具体方法,是把逐渐发现的腧穴,通过临床反复验证,进行总结和归纳,根据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作用,分别归属各“经”。其实际意义,是通过“经”的概括作用和联结作用,对病症和腧穴分别进行概括,把病症归经,把散在的腧穴归纳起来,并联结起来,突出腧穴诊疗作用的针对性,以及腧穴之间、腧穴与脏腑器官之间、腧穴与各“经”所属病证的密切关系,便于综合分析,便于“辨证”和“论治”。所以,“经”和病症的关系,是把病症归经,便于辨别证候,而不是“经”本身可以发生疾病。“经”和腧穴的关系,不是“经”和腧穴在结构上有联系,而是按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作用,通过总结和归纳,分别归属于各“经”,等于把腧穴归类,也是把散在的腧穴纳入经络系统,为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指导辨证论治。因此,“经”是论理工具。各“经”概括的腧穴越多,各“经”的辨证越准确,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越大,越能提高针法或灸法的临床效果。所以,在针灸学的历史上,从开创经络学说到《内经》问世、从《内经》到《针灸甲乙经》、从《十四经发挥》到《针灸逢源》,归经的证候和归经的腧穴,一直是不断增加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实用,临床效果越来越显著。可惜的是,近代以来,由于逐渐误解了《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对“经络”的认识越来越错,没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由此导致,从《针灸逢源》以后,归经的腧穴没再增加。甚至,误认为“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歪曲了“经络”的实际意义,严重影响了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
由于“经”是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比如,在元代以前,《内经》和《针灸甲乙经》把腧穴归全身各“经”;从元代开始,《十四经发挥》把腧穴专归“十四经”;《针灸逢源》把《内经》记载的“中枢”和“急脉”重新作了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并且,在腧穴归经的过程中,若把“经外穴”归经,“经外穴”就成了“经穴”。比如,“膏盲俞”和“风市”,在《千金》中尚未归经,为“经外穴”,后来,分别归入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则为“经穴”;“中枢”和“急脉”,是《内经》记载的腧穴,但《内经》没把这两个腧穴归经,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才归经,这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是逐渐把散在的腧穴归属各“经”。再如,临诊时,各“经”所属的病证,都是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可选用“经穴”,也可选用“经外穴”,还可选用“阿是穴”或“异常反应点”。并且,经络学说对选取全身所有的腧穴或异常反应点,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辨证的过程,并不是辨别“经”本身的疾病,而是辨别五脏六腑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疾病,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病机、病理阶段、发展趋势、体质状态等,辨明证候,把证候归经,用“经”概括证候,“经”是论理工具。治疗的过程,也不是治疗“经”本身的疾病,而是治疗五脏六腑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疾病,通过辨证,对“证”治疗。由此说明,在针灸学和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经络学说都是提供论理工具,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所以,归经的腧穴和没归经的腧穴,在实质上没区别。“经”和腧穴之间的联系,不是结构上互相联系,而是归属通过归属关系逐渐建立起来的联系。经穴和经外穴的诊疗作用,都不是诊疗“经”本身的疾病,而是诊疗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但比较而言,归经的腧穴,由于经过历代医家反复验证,对归属于本“经”的病证,诊疗作用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临床应用更多。没归经的腧穴,位置和诊疗作用比较复杂,或是因不便于归经,或是因发现较晚,尚未归经,更需要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充分发挥诊断作用或治疗作用。总之,由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所以,经络学说对腧穴的归经、对全身疾病的辨证和归经、对全身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对阐释生理和病理、对阐释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针灸学的系统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是提供论理工具,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把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8日 10:08pm 时添加 -=-=-=-=-
(二),经络学说对产生特定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表明,腧穴的发现,最初是“以痛为腧”。如《灵枢·背俞篇》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腧穴的积累,从针法萌芽阶段到现在,始终没间断。比如,《内经》成书时,有名称的腧穴是161个。此后,《针灸甲乙经》和《千金翼方》记载了349个。《十四经发挥》记载了354个。《针灸大成》记载了359个。《针灸逢源》记载了361个。半个世纪以来,新发现的腧穴,又已达上百个。
腧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无名称、无定位、定名、定位、及系统分类等阶段。凡新发现的腧穴,开始都没名称,也没固定位置。把常用的腧穴命名、定位,为腧穴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所以,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把腧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称的腧穴,一类是没名称的腧穴。把有名称的腧穴分别归属各“经”,是经络学说指导下的分类方法。其分类方法,是把腧穴分为三类,一类是经穴、一类是经外穴、一类是阿是穴。其中,经穴和经外穴都有具体名称,也有固位置,归经的为经穴,没归经的为经外穴。阿是穴没固定位置,也没具体名称,都没归经。以上两种分类方法,并不矛盾。
腧穴没名称时,没类别之分。有了名称,才有了类别,古今都是如此。在古代,人们主要在病痛局部按摩、捶击或针灸,即“以痛为腧”。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的深入了解,对一些施术部位逐渐作了固定和命名。以后,逐渐积累,经过历代医家的整理和归类、并由于对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断加深、经络学说逐步形成、人们不再把腧穴看成孤立的或散在的部位,而是认识到它们之间及其与脏腑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经反复验证诊疗效果,多次考订,分别归属各“经”,才有了“经穴”和“经外穴”之分。在近代,从《针灸逢源》以后,新发现的腧穴仍很多,有的有了名称,有的没名称,有名称的也没归经,所以,都属“经外穴”。还有一部分腧穴,既没固定位置,又没具体名称,统称“阿是穴”,或称“异常反应点”。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腧穴分为以上三类。
在腧穴归经的基础上,才产生了特定穴。因此,特定穴的产生,也是以“经”为论理工具,主要根据腧穴的位置、腧穴的诊疗作用、腧穴与各个脏腑或各“经”的关系、以及腧穴所在位置的基本特征和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所以,特定穴都是在归经的腧穴中产生的,专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或诊断作用的经穴。没归经的腧穴,则没特定穴之说。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8日 10:09pm 时添加 -=-=-=-=-
1,五输穴
五输穴即归属于十二经的、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气血的运行,比作自然界的水流,借以说明气血运行于不同部位的深浅及不同作用。比如,所出之处,象水的源头,为“井”穴;所溜之处,象刚出的泉水微流,为“荥”穴;所注之处,象水流由浅入深,为“输”穴;所行之处,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为“经”穴;最后,气血逐渐充盛,由此深入,进而合于脏腑,象百川汇合入海,为“合”穴。所以,五输穴专指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其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规律。治疗作用也有一定规律。但是,仅十二经有五输穴,涉及60个输穴名称,分布于左右两侧,合起来为120个穴位,都有五行属性,凡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都与阴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构成相克关系,非常有规律。比如,阴经的井穴的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这是古代医家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确定的。
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五输穴分别是:
(1),阴经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2),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根据古代医家的经验,五输穴是常用要穴,其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内经》明确指出:“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而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也说:“春剌井,夏剌荥,季夏剌俞,秋剌经,冬剌合。”《难经》还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这说明,古代医家对五输穴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高度。因此,目前临床上,古代医家对五输穴的系统认识,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用井穴治疗昏迷;荥穴治疗热病;俞穴治疗关节痛;经穴治疗喘咳;合穴治疗腑病,基本上是按古代医家的经验,但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把这些腧穴确定为特定穴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比如,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若某脏腑或归属于某“经”的病证属虚证,可选本经的母穴或母经的母穴用补法,补虚。若属实证,可选用本经的子穴或子经的子穴用泻法,泻 实。即所谓“子母补泻法”。按五输穴的阴阳属性,以及阴阳之间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则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以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所以,子午流注针法都是用五输穴。临床验证,五输穴的治疗作用,确实显著。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8日 10:09pm 时添加 -=-=-=-=-
2,原穴
原穴是腕、踝关节附近的一个重要腧穴,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脏腑的归经而确定了原穴的归经,故为十二原穴,分别归十二经。因任、督二脉没分布于四肢,五脏六腑没归任、督二脉,所以,任、督二脉没原穴。
中医学认为,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天赋资质、生殖能力、以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充分体现了原气的重要性。元气最初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禀生以后,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由“后天之精”化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所谓“节”,是人体神、气游行出入之处,泛指体表的腧穴。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明确解释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谓气味,指五气和五味。五气源于天,五味源于地,是“后天之精”化生原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食”,是“提供”或“供给”的意思,说明天地都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肺的呼吸、腠理的开合和体表的腧穴,可以感受“天”提供的“五气”。十二原穴,是五脏感受“天”之“五气”的重要部位,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十二原者,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味”,主要靠脾胃运化吸收,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对“十二原穴”的解释说明,原穴主要是与脏腑和原气有生理上的密切关系,而不是和“经络”有结构上的联系。所以,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主要治疗脏腑的疾病,而不是治疗“经络”的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明确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又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穴的诊断作用也是如此,主要诊断五脏的疾病,而不是诊断“经络的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根据这些解释,可以进一步说明,不能把“经络”当成病灶。
在《内经》中,《灵枢》主要论述针灸,“九针十二原篇”是《灵枢》的第一篇,《内经》在《灵枢》第一篇阐明十二原穴对脏腑的诊疗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说明十二原穴和全身的腧穴都是治疗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而不是治疗“经络”的疾病。因为,针灸学以“经络”为论理工具,用“经”概括腧穴,把腧穴归经,最容易混淆腧穴和经络的关系。其重要作用之二,。。。。。未完待续。。。。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llumouth
|
2014-11-8 0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用户楼主,楼主英明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医哲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