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
[复制链接]
1471
|
1
|
2006-5-23 2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用《经络图标仪》应用时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
用《经络图标仪》应用时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
内经讲:《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说:“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当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用《经络图标仪》应用时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时可发现上述从C.F.X的∑y±∪∩♂♀\/状态过程证明上述经文为实践升为理论所得 !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皆是因果关系!)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黄帝曰: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手3y±≯右\♀⊥)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手3.足5.4y±≯右\″∑¤⌒)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指肠胃消化不良时手10y±≌∪♂,k.c.f可取胃经腿部区)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依据:见下表:
厥阴少阳系 太阴阳明系
气升 一阴一阳, 太阴 三阴二阳,
↑ 厥阴多血少气, ↓ 太阴多气少血,
厥阴 少阳多气少血, 气降 阳明多血多气,
故气血平稳。 故偏气盛。
依据《经络图标仪》测点『手足左右40井穴』即: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督 膈 手 冲 手 任 手
太 少 少 脉 俞 厥 脉 阳 脉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督 胰 足 冲 任 足 足
太 少 少 脉 俞 阳 脉 脉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带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脉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在《经络图标仪》应用时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征参考应该如下:
足1手太阴脾经: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 〈经文: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蛸腹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多下脓血。〉(在足1Y值心y±≥右为气机、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反之为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本经病、不会单经,会有足1.2.6.5∑y±和异态点出现)
足5阳明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目、鼻、口、齿痛、头痛、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皮肤病,口眼喎斜、高热、汗出,发狂 〈经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足5阳明胃经∑y♂♀±;∑y♂″∑℃∥时消谷善饥,口渴)
足8胆经: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往来寒热、口苦,目眩、视物不清,疟疾,头痛(偏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膝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第四足趾处疼痛或运动障碍 〈经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胆为清净之府,主决断,痰热内扰,胆气不宁,故见胆怯易惊,本证以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y♂∨上盛下虚、手9y±♂∥手7.4♂≌/±为审证要点)
足2肝经: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如腰痛,胁肋胀痛、胸闷,胸满,呃逆、呕吐、泻泄、巅顶痛,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痛、腰痛、月经不调、精神失常 〈经文: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愦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足2肝经y±♂♀有b.q.即肝实质病、在气分重时≥右、手足4.3均呈♀♂∠±时;应以肝、胆、脾、胃方之法合而调之;肝实质病必用化削软坚之药、待肝经y±♂♀的b.q消退减弱为达到缓而平之)
手10小肠经:头面五官病(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少腹痛、腹胀、尿频,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下颌及颈部疼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经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手9心经: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心痛,心前区疼痛、胸痛、出汗、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屈侧后缘),厥冷,手心发热 〈经文: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痹,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症,亦常归属于心。(∑y∨♂∪呈气阴不足)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阳暴脱;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及痰火扰神证。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 府,且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将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为气实血虚夾杂郁滯、以清泄。小肠实热、清解 小肠实热、手9.8.y左♂≥右±♀ )
手3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如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颈肿痛、(手3y∨♂∥≥∑y)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运动障碍 〈经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
手1肺经: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 〈经文:“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矣。(手1y±∠会有穴质异态点) 〉
足10膀胱经: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强、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经文: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足9肾经:妇科,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如咳血,气喘、咳嗽、头昏目眩、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尿频、遗尿、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泄舄、月经不调、腰痛,脊或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下肢无力,足心热 〈经文: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手8三焦经:头(侧头)、耳、目、胸胁、颊、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目外眦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经文: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多由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所致;亦有初感则温热邪气直入气分而成者。气分证是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审证要点。根据兼见症状之特点,再进一步判断何脏何腑受病。( ∑y±♂∠″中找y≥右±的单经∠♀/§有穴质异态点的为主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控制量変过程、用k.c.f调整C.F.X使之∑y±≌渐于∑¤∥≌;转到质変将由穴质b/♂、q.≮∪、π、状时要针(k.c.f)药並用,质変是以病态的∑y±♂♀来维持秩序平衡、其∑y±∧∨♂♀≌是病理学上的状态 )实证转虚临床常见,基本上是病情转变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1.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致病邪耗伤正气;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2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气化失常,以致病理产物等停积体内,而表现某些实的证候者,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实,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3.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证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未完待续) 200604 蒋新民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lwsyp
|
2014-11-9 0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知面不知心温故,画龙画虎难画骨绵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蒋新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