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续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续一)
[复制链接]
1423
|
1
|
2006-5-23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用《经络图标仪》应用时经络诊断及典型症状C.F.X特参考(续一)
手5心包经: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心痛、心前区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精神失常,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 〈经文: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而诸阳诸阴之散见而会者,又必有经脉以维系而主持之;(此乃外关穴、内关穴合用之因,在k.c.f.晚上10点之前穴质敏感∪♂∥¤.K.c.f效果好)又有阳维以维系诸阳经,有阴维以维系诸阴经。二维之所以能取到维系阴阳的作用者,必从阴阳根柢之处以发其气,气极盛然后才可达到维系阴阳的目的。阳维起于诸阳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卫为气,气居表,故病则苦寒热而为表证、 若阳维与阴维不能相互维系,上行于营分,营为血,血属心,故病则苦心痛而为里证。〉
足10阳蹻脉(外踝申脉穴区):不眠,目痛从内眦始,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足外翻;以及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 〈经文: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阳急者,阳气偏盛),
足9阴蹻脉(内踝照海穴区):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足内翻、喉痛、嗜睡,癃闭;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 〈经文: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阴急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手8阳维脉(外关穴):恶寒发热 ,寒热反复发作,腰痛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二十九难曰)》(阳维为病苦寒热)
手5阴维脉(内关穴):心痛、忧郁;胃痛、胸腹痛等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阴维为病苦心痛)
足4带脉:腹部胀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够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且带脉之气整齐坚固,有以牢持于上下之间,而一身之强力,亦赖带以引出。中气不运,必病腹部胀满;,为病赤白带下足4∑y±\♀<右时为寒滞、反之∨♂>/≌有穴质异态点时为心脾上郁,肝肾下虚,邪热留连而为滞淫、依此施药 。(
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够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
手4冲脉(经络之海:公孙、三阴交、气海、中极穴区、手神门穴区):腹部气逆而拘急;月经失调、经闭、崩漏、乳少、吐血、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心(胃)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 ,足4、足2、足1足3的y值±∧\♂♀多以上虚下盛、虚实夹杂、有异态点之经为用行气化滞之经。=(由于冲脉之气失调,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不能下降,所以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以及腹满胀急疼痛,胸满气逆等症 )
手足7督脉(阳脉之海:奇穴晴明、双攒竹、后溪穴):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风等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齐上行,至胸中而散(面部四白穴虛则脑海不足、用k.c.f调补之、与风府、印堂同补之 )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13],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气血不得正常流布,脑失所养,则头晕时作。瘀血阻滞脑络,不通则痛,故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手2任脉(阴脉之海:列缺、风府、百会、承光、四白):腹(少腹、脐腹、胃脘、测治K.C.F区有:鸠尾、膻中、中脘、下脘、关元)、胸、颈、咽喉、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流产、不孕等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任脉固主身前之阴。阴凝寒滞,气结于下,男子则内结为疝气,女子则郁滞为瘕聚;)(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够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且带脉之气整齐坚固,有以牢持于上下之间,而一身之强力,亦赖带以引出。中气不运,必病腹部胀满;阴阳两虚,中气弱而不能镇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 ;心脾上郁,肝肾下虚,邪热留连而为滞淫,为病赤白带下)
中医诊断远比西医的诊断灵敏可靠,亦是说西医往往在数年之后才能发现中医现在的诊断
这只是病人有可能感受到的典型症状,不是全部,因轻重缓急不同;亦不表示疾病损害仅局限于此,因病人的感受力低下或疾病本身已破坏了感受力;有病症就会有病因,但有病因不一定是此病症 (∑y±♂§∧∨∪∩≌仅是感受力量変过程或疾病本身未已破坏成质変)
中医超前诊断(注:未感罹患严重疾病的可能性或潜在可能性自以为健康时…。)疾病指数:①正常(健康)∑y¤值常态∑±∧∨♂≌ ②极低∑y∩⊥±≈\(建议接受食疗,覆诊) ③低微∑y±∧∨♂§有y±≮≯♂♀的Q.B.穴质异态感(需接受预防性治疗) ④低中∑Y±∨∧∥∠♂∑¤≤∑y⌒\(需接受预防性治疗) ⑤中低∑y±≮§♂∧∨\¤∩♀Q.B.穴质异态感(需接受治疗) ⑥中高∑y±/有单一y/≌∠♂Q.(需接受治疗) ⑦高∑Y±⌒∠∈¤\♀有Q.B.(需接受治疗) ⑧麻烦∑Y∩♂≥∑¤∧±∨±\有π反复不.消失、以单经患测上∑y♂∠∈℃值(此时状态相当于西医发现癌症之前二年,重视!!)。进行C.F.X.的图标分析研究后、在指导使用《经络图标仪》的拆分头、进行自助式针灸、k.c.f疗法时、下面内经要品悟: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藏六府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小针解第三“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怳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此文要品悟之理、指导实践方可取得实效!((未完待续) 200604 蒋新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天气不错pga
|
2014-11-9 05: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蒋新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