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理论的非逻辑性浅析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基础的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把自然界的五种因素___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人的肝,心,脾,肺,肾系统,并以自然界中这五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这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为止一直是中医学辩证,联系理论特色的代表.但是,这个理论有许多的问题,今天笔者在此做一浅析:
首先,在五行的相生上,有许多的内容值得商榷,中医学所说的相生顺序如下:木---火-----土----金-----水,正是基于这种自然界中上述的相生关系,中医学产生了许多 的治法:比如,培土生金法,乙癸同源学说,疏木扶土法等,这些方法民的确或多或少的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并不能因为所的疗效,我们就可以反证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仔细分析中医学的五行 关系,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一直是中医界没有说,也不 敢说的,那就是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是必然的吗?为什么不能是恰恰相反的木,土,水,火,金或者是其它的相生关系呢?如果这种相生关系不是必然的,那么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建立的与之相应的人体的五行相生的关系又是否是必然的呢?而且,我们姑且不论这种以自然的五行类比于人体的五行的机械类比法到底有同分合理性.事实上,在历代的医家中,也有许多的人对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关系提出过质疑,比如就曾说:古木朽,而内生水,而兼添田.就认为木不一定是生火,也不一定是克土,事实上,以这种所谓的相生相克的理论指导临床,也的确勉强了一些,木生火,却从未见有心病,取肝论治的,有人说:理气岂非从肝论治,其实,主气的脏腑非了仅肝藏一个,比如肾可纳气,肺主司气,脾主化气,生气,而且,气还分元气,精气,脏气,腑气.....经调气论治心病,可有,但从肝论治心病,临床至少是少见的.同样,以木克脾土的理论来看,肝病的病人,脾之运化乏力,从抑肝助脾论治似有道理,但是,不知从助肝之正气,抑脾之邪气来治,会不会更好?再看火生金来看,以助心以治肺病的,临床也少见,反到是肺有病,治肺以助心的更有疗效........至于土克水,以助脾来化脾湿的有,但是,以助脾来化肝湿,肾湿,心水,肺水,则疗效未必见得上佳....以一种牵强的理论来牵强的指导临床,其结果,只能是一种偶然,所以,中医被称为经验医学,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又有多少联系呢?自然界中的木,为何非得要取类比像为肝系统呢?原因?像!!!!!!!!何等可笑,有必然的联系吧?有科学的内在的可以解释的联系吗?于是,内经跳出来说:春善病肝病,夏善病心病,秋善病肺病,冬易患肾病.可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肝病其实未必是春天多发,而心病,则冬季发作者其实比夏天要多,至于肾病,尤其是对于一些免疫源性的肾病,在抗原多的时候,比如春天,更易发病.....内经说的未必是正确的,只不过是为了牵强附会上这种所谓的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的五行罢了.....
所以,从上面这一方面来看,既然自然的五行和人体的五行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必然的联系,那么即使自然界的五行间的相生相克相侮的关系真是那样的话,那么自然界的五行之间的关系与你人体的五行之间又有何干?好像没有关系,那你牵强的借来说人体的关系,岂非荒唐?
中医的五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能是六行,七行,八行?九行?十行??其实,不过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束缚,又是一个牵强的数字罢了,结果,因这牵强的五行,导致中医界这么 多年过去了,就没有一个人敢于跳出来发明一个"五十行",没法,保守把中医的命要了.
细细分析,中医的基础理论,完全可以发明一个"非五行"出来,看年肝,心,脾,肺,肾,都是内脏器官,可是,肾上腺算不算呢?前列腺算不算呢?肌肉算不算呢?卵巢算不算呢?再细数,脑也算是实质的器管吧,视器...........所以,完全可以说,"非五行",再看六腑,胆,小肠,大肠,胃,膀胱,其实,人体内的空腔脏器何止于上述六个?看看女人的胞宫,再看看十二指肠,再看看胰腺,再看看小网膜,再看看心包,再看看胸膜腔,再看看大脑内的侧脑室,再看看小脑延髓池,再看看腹膜后隙,中医一个"六腑",再大,也得过来吗?十二指肠是连接胃和小肠的一部分,那到底它是六腑中的胃呢?还是小肠呢?所以,六腑的理论,也是应当改的,否则,中医一个五脏六腑的理论,看似包容了一切,其实是什么也没有包容,从而接下来导致中医辩病时病位的失具体化,你总不能对一个结肠炎的患者说:你病在大肠,再对一个痔疮的患者也说,你也是在大肠,而对于一个肠伤寒的患者,你总得说出是空肠,还是回肠有病吧?总不能说:伤寒这种疫毒(患者千万不要问:是病毒,还是细菌......)伤了你的小肠了.
在五行系统中,也有许多的内容值得研究,肝..筋...爪甲....筋是什么?肌腱?精大的神经干?还是较厚的韧带?还是......生化上,我们知道肌糖元肝糖元之间转化的关系,也许,这是唯一可以看出二者之间联系的地方,可是那韧带又与肝藏何干?有人会跳出来说:中医的解剖是模糊的,但是,也总不能模糊到没有形像吧?中医界自身都难以明白为什么肝和筋有关系,与爪甲有关系,那如何来指导临床呢?不能指导临床, 那他的存在的合理性就应当值得质疑了....
再看心与脉,脉在中医学上是个很有趣儿的概念,肺,手术阴之脉,脉又为血府,脉道以滑....血府,好,那么人体的淋巴系的淋巴管算什么?是络,脉,经?支别?没有!血府,血分静脉血,动脉血,甚至于一部分的毛细血管中是混合血,那么静动脉都算脉了?????好,那一个肺,手太阴之脉,如何的解释???脉里流的是血吗?脉的概念,本身就是不清楚的,再看,和心的关系,脉为心所主?凭据何在?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那肺循环如何回避?于是有人跳出来说:肺朝百脉.好,人家也能朝百脉,何以非说脉为心所主?其实,肾何尝不能主脉?从中医的理论讲,肾化精,精化为血,不也可以养脉吗?肾气不也可以充脉吗?其实,主脉的脏很多,与之相关的脏腑也很多,所以,脉如果不算是心系统内,则完全可以讲的通,所以,中医的五行系统,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上面,笔者从自然界五行,自然界五行与人体五行之间的关系,人体五行,以及人体五行系统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可以看出,中医的五行,其实是牵强的产物,是古代朴原始唯物论的一个遗毒罢了,所以,以一个如此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也就显得未免力不从心了,所以,有如段誉的六脉神剑一下,时灵,时不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医的基础理论,如果想要建立在五行的理论基石上,上面的内容,无可避免的要加经思辩的解决,而中医的另外一条发展途径,笔者浅见:抛弃过时的中医五行理论,以一种思辩,科学的"非五行理论"来重新支撑架构中医其实显得更为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