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02
2006-4-19 18:18:00
中医学重视活的人,并因此把这个实体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视为一个整体,并依据时间还原论把这个整体划分为下一层次的多个组分(子系统),常见的划分法有阴阳法和五行法,即在日、月、年等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以二分法和五分法把这个整体划分为时间五藏阴阳(这就是《黄帝内经》的脏气法时理论)。再根据人体空间结构的各个部分与时间五藏阴阳的对应关系,把他们分别归类,进行系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称之为取象比类)。
它为以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解决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也为层次性是系统思想与方法的精髓,[30]提供了具体的活生生的例证。
同时,也以当代科学技术为背景展示了的中医学所蕴涵的东方整体论的数学方法(即信息方法):象数方法。
5.象数方法与人工智能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总称东方整体论的方法学为易学,就是80年代以来国内和国际上开展的以易经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其核心的象数方法。
5.1象数学及其应用
张其成等认为“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31]。王树人认为“易道的根本在于,观物取象,象思维的本质在于非实体性”[32],取象比类方法是整体观方法论在形象整体思维中的具体应用和落实[33],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34],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构架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35],是中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36]。徐道一:"取象比类"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科研方法;陈传康:象数(类推)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陈必忠:取象比类应是研究复杂性事物的主要方法。[37] 根据李印生“用现代语言,象就是宇宙(事物整体)的一切信息,象思维就是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认识,[38]结合上面我们对信息的新定义来看,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象数学,可称之为信息数学或者信息方法;由于信息数学和信息方法的信息载体以图象和图谱最常用,还可以称为图象数学。还因为这种数学是对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模拟,所以又可以称为思维数学和智能数学。它区别于狭义的中国古代数学,又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其成指出 “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39]这里的象模型,就是信息模型。阴阳模型,五行藏象模型是其中最常用的。
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在探索对客观现象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和实验。[40]信息与系统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趋势,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整合这海量生命信息已是必须。[41]这证明了中医学信息模型方法的合理性,信息中医学的发展还将证明中医学模型方法的有效性。
5.2现代人工智能学科方法所体现的象数学思想方法
现代复杂科学公认的难题是缺乏用于描述复杂性对象的数学手段,象数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学科可以提供一些旁证。
象数方法是东方传统文化对智能的模拟,而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立足数理逻辑、对人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过程的模拟,其结果是信息。[42]所以,他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用途上都有共同点。
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即模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的模式识别能力。模式所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从事物获得的信息。由此,模式往往表现为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43]
象数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时空整体信息,它对信息的采集就是取象,对信息的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就是比类[34],它与现代模式识别识别主体的区别是一个是智能,一个是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一个是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一个是传统还原论。而中国古代象数学的发展创立了一系列的信息暨数学方法,如果结合现代科学的语言以解释和发掘,可以促进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信息即系统的时空整体信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基于今日科技水平的描述和记录方法,就是根据阴阳五行等时空整体理论方法以图谱/图象方式记录其中一些时间点上的全部空间结构(离散化的记录),把这些状态或者图象作为系统分析的基本单元,并且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同时对这些基本单元命名和符号化,由于信息的载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在信息的载体不发达的年代,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信息严重失真,符号与信息的对应日益脱节。今天,信息的载体的进步也为信息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图象和图谱模式识别,或者经过一些数学方法(各种数学变换、广义量化理论、拓扑学和可拓变换方法?)处理图象和图谱以后再模式识别,这种模式识别基本上是动态模式识别。瞿寿德对于那些无法用数学方程式表述的复杂生产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模式识别原理的智能自动化新方法.从信息的用度出发、采用特征变量来描述过程工况.再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工艺最优化,是对我们观点的一个证明。[44]这样,也就解决了复杂巨系统海量信息的定性与定量的问题。
整体性的,也就是信息数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可以逐步实现对传统信息数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这还将实现对东西方数学的整合。因此,这样的数学模型是适宜处理目前复杂性系统的海量信息。
6.结语
复杂系统和生命都包含着海量信息,因此指望以简单的指标或数据来表达和鉴别复杂现象,是以线性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不可能成功的。
阴阳五行不仅是哲学思想,也一种信息/数学模型方法。以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为基础的信息/数学方法。在古代中国和现在这个信息时代,都把系统和生命视为信息的载体,一切特性都可以从信息中得到实现。区别在于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信息方法的不同,以前主要依靠人体感官和“返观内照”,而当代,人类有了更多工具,荀子说的善假于物也,和中国古代丰富的工具物品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都说明善于发明和使用工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发展利用当代工具实现传统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的方法。
解决了涌现性难题也就是解决了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发展复杂性科学,对于东方科学现代化,对于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魏一鸣.复杂性科学.[N] 科技日报,2002-09-05
[2][15]苗东升.系统科学的难题与突破点. [J]科技导报,2000,7:21-24
[3]宋正海、孙关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1
[4]姜岩.姜岩回应网上辩论:东方科学与文明伟大复兴.新浪网科技时代,2005年05月13日
[5]朱清时、姜岩.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2月
[6][10]孟庆云.《易经》与中医学理论[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5-7
[7]包含飞.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3-6.
[8]包含飞.续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三[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3):3-6.
[9]白云静、申洪波.实现两种研究图景的逆向对接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发展取向与方略.[N] 中国中医药报总2289期
[11]董向辉、戴汝为.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J]系统仿真学报,2002(11):1458-1463
[12]刘长林.发展中医学的关键.[N] 中国中医药报,2004-8-13:
[13]成思危.试论科学的融合.[N] 光明日报,1998-04-26
[14]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3-9
[16]韩启德、戴汝为、黄琳、佘振苏等.生物、医学中的复杂性问题.255次香山科学会议.2005年5月25~27日.香山科学会议网站
[17]邬焜.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J]学术界.2002,2:60~91
[19]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03-01
[20]包含飞、严世芸.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互通性初探——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一. [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4):8-11
[21]魏雅川、卢贺起.中医学是信息医学(一)发展信息医学是时代的要求.[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8-10
[22]张维波.中医的信息医学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5-08-15:B05
[23]张维波.中医信息医学的研究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5-08-20:B05
[24]仲毅、王鸣.中医药学的方法学探索——信息科学与中医的发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12-14
[25]陈联伟.论生命信息学与医学信息研究.[J]医学信息.2004(7):419-420
[26]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J]医学信息,2005(9):
[27]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取象比类方法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N]科学时报,2005-11-01
[28]赵宏杰、张笑波.应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N]科学时报,2005-12-02
[29]赵宏杰、张笑波.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新方式——信息中医学.科学中国人,2005年11期
[30]董春雨、姜璐.层次性:系统思想与方法的精髓[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1):1
[31]张其成.象数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2] 王树人.“象思维”视野下的“易道”.[J]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33]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56
[34]王前.中国传统科学中“取象比类”的实质和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4):297—303
[35]奕皓.论《黄帝内经》取象比类的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4):1-5
[36]孙元化.浅议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9):53
[37] "取象比类"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 《科学时报》笔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38] 李印生.类聚群分,贯人文,通科学——略论周易思维模式与功能易经与科学.天地生人学术讲座2004-11-21
[39] 张其成.“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J]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40]路甬祥.百年物理学的启示.[J]科学中国人.2005,7:
[41]李梢、王永炎.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9:1-5
[42]沈国帧、石银保.论人工智能发展对人进步的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4:35-38
[43]边肇祺、张学工等.模式识别(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01月:1
[44]瞿寿德.智能自动化的模式识别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8,4:385-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