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努力控制负面情绪,却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生活养生]
努力控制负面情绪,却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
[复制链接]
401
|
0
|
2017-9-22 10: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有一个经典问题:“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为什么还是这么累?”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给出了他的答案: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
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
什么?你的工作不直接面对客户?
别高兴的太早,Hochschild教授后来在《组织中的情绪》一书中,将“情绪劳动”的定义扩大了:“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的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的情绪劳动”;
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
甚至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
还有时候,有人也会借“负面情绪劳动”——故意不控制怒火——来威胁警告对方,比如,老师那句经典的训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最差的!
“情绪劳动理论”在管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研究。
既然捉摸不定的情绪都可以定义成一种劳动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定量地分析职场的人际关系呢?
情绪是一种劳动,回报理所当然
为什么一个广告文案写的几句话的报酬,比一个自由撰稿人写了一星期的文章还要多几十倍?
因为他们付出了“客户放个屁都要闻半天的情绪劳动”,就应该得到超额回报,其中一半是工资,一半是嫖资。
所有明确要求“不准不满意”、并且有标准服务规范的职业,工资实际上都包含了“情绪劳动”的回报,对情绪的要求越高,回报也理应越高,所以空姐的收入比火车服务员高,星级宾馆服务员收入比一般旅馆高。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是前面说到的第二种——为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付出的“情绪劳动”呢?
给同事的一个微笑,给领导一个马屁,这类情绪劳动没有强行要求,它的回报也是不确定的,可能马上就有好事,也可能只是在领导的心中种一下颗微弱的种子。
以前讲情绪控制文章都是围绕“效果”去讲,今天我们不妨换个姿势,借“情绪劳动”这个概念,从付出成本的角度,讲一讲情绪控制这个老话题。
改变情绪表达,还是调整情绪感受?
情绪可以分解成两个维度:
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
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
他们认为:“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
绝大部分情况下,职场要求的“情绪表达”都是积极的正能量,包括乐观、激情、满意、奋发等等,所以,当我们今天“情绪感受”很糟糕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解决:
第一种是“改变情绪表达”,就是假装开心,隐藏坏情绪。很明显,此时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大,情绪劳动成本高;
第二种是“改变情绪感受”,就是自我说服,意识到坏情绪并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引发自己的正面“情绪感受”,与职场要求的下面“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成本也随之降低。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
很多人把“情绪管理”等同于第一种“改变情绪表达”,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行动。
但情绪劳动理论告诉我们:“改变情绪表达”的成本一旦付出,人们就会期待相应回报。
但是“情绪劳动”不一定会有回报。你的服务态度再好,顾客也有可能啥也不买就走了,这时,你常常会想,刚才应该臭她一句“东西很贵的,买不起别瞎摸”,才对起自己的情绪劳动。
一旦回报不如意,你的心态反而更糟,就像一个段子说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以为去打打游戏转移注意力就好了,结果心态彻底崩溃了。
那么更低成本的“控制情绪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这其实就是后来的“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表面上是不可控的,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的主观选择,是我们把现有结果的合理化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失恋很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忆什么呢?是那些美好的日子,还是吵架一塌糊涂的场景?
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对你现在痛苦情绪的合理化解释。也就是说,失恋的痛苦一开始是自然的,但到后来,却成为你的主动选择。
所谓“调整情绪感受”,就是指选择那些“对事实更积极的看法”。
高成本的“情绪劳动”是如何摧毁我们的人生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心理学家达彻·肯特纳和丽安·哈克教授研究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米尔斯女子大学的150名学生在毕业照上的笑容,他们把这些笑容按照肌肉特征分为“泛美式微笑”和“杜胥内微笑”。
“泛美式微笑”是指如同泛美航空公司空姐一般职业性礼节性的笑容;而“杜胥内微笑”是指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微笑。
随后他们开始研究这些女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结果发现:与露出“泛美式微笑”的女性相比,那些展现“杜胥内微笑”的女性更有可能获得并维持满意的婚姻。
运用前面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泛美式微笑”是一种高成本的情绪劳动,“杜胥内微笑”的一种低成本的情绪劳动。
因为情绪的特殊性,看不见摸不着,有一些没有回报的低效“情绪劳动”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是不断重复,不断消耗自己有限幸福感,日积月累就成为收不回来的坏帐,最终压垮了我们的人生
可见,改变情绪表达是治标,控制情绪感受才是治本。
可怕的是你每天都在控制情绪
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在后面要加一句,也没有白干的活。
所以那些高于回报的付出,必然不能长期坚持。
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热情高涨,后来就变得冷淡了?也许不是他们的热情被消磨了,而是刚开始假装喜欢,后来“情绪劳动”的成本太高,实在装不下去了。
为什么有人能在各种负能量情绪中活得好好的?也许不是因为什么坚强的心理素质,而是记性差,忘了支付“情绪劳动”的成本。
控制不住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居然每天都在控制情绪。这么昂贵的成本,你能支付到什么时候?
订阅专业权威的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洪张健康(hongzhangjiankang)及老王健道(wxg66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医理探源
温哥华阳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