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复制链接]
查看4362 | 回复12 | 2006-9-23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懂三阳三阳的“开、阖、枢”
王全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博士研究生  济南250014
指导  孙广仁  
由于笔者在《走近中医》一书中发现了脏腑演化律,并从数学的角度,论证了生命演化的有法可依。所以,笔者提出了新的三阴三阳论纲,并尽可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三阴三阳的生理与病理作用———开、阖、枢。
并认为,三阴三阳,是全方位的概念,不是仅仅局于脏腑或经络,而是一个时空概念,是身体所处的不同的时空状态。包含脏腑,但不等于脏腑。它是指全身无形的精气形成的一个个“态”。是有形器官背后,无形的“精气”构织的生命进行时。正常生理,呈常态处于“开、合、枢”;病理情况,开发出一个个异态病。中医有六经病,实际是六态之为病。详论如下:
1.太阳主开
开,本指关着的门打开。《说文》:“開,张也。”门打开是什么情况呢?出,入,双重意义。
太阳经,号称“六经之藩蓠”。太阳为开,说明在太阳态,肌表内敛之势,可有开态,使体内演生的余阳(热),极时从皮毛肌腠外达于外,防止体温过高。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自我发烧,恰恰由于皮肤烧毁结瘢,毛孔被毁,而使体内产生的大量热不能及时散出而内闭,即太阳主开的功能下降,不开反闭,才产生了类阳明态证(发热、脉大)。
太阳主开,是“开态”。一切内外病理因素,皆可影响它的开态之势。我们只重视了外在因素如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侵袭,阻碍、束缚了这个开机,使阳气的开发受限,于是太阳病就发生了。而内因也不可忽视,如阳气素虚,或者由于水饮、痰湿等因素阻碍了阳气的外出,太阳的开态也会出现问题。整个太阳篇之下的诸证,如表证、水气、痰饮、蓄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都是阻止阳气外越的病邪,使太阳开机不利有关。故合于太阳之为病用汗法为主。
但太阳主开,同样有“入”的功能。青蛙,靠外在皮肤毛孔呼吸,因太阳主开也(毛孔、肌腠开)。伤寒,寒邪从外入内,从开着的毛孔入内,布于皮下,故有寒冷之感。寒性收引,人体毛孔肌腠立即关闭而呈封闭态。太阳主开,因寒就变成了太阳之病的主闭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个“寒”字值千金,它说明,外淫“太阳寒水”,入侵呈“太阳态”的身体,从寒先化寒,而不是先化热,故有寒冷感觉。寒与病邪之寒同性,即还没来的及化热。所以,伤寒是以寒为主,自觉怕冷,加衣被不减,不似内寒,加衣被可缓和。但寒性收引,使“太阳主开”变成“太阳主闭”。
由开态,变成闭态,这是太阳病的一切病理总因。
初期可只有寒,后则内在的阳明之热外释而使肌体产热形成“恶寒发热”。此时的热如果不高,就是生理之热,有利于调动免疫之力抗邪。如果热度太高,就成为“恶寒发热”的典型的太阳伤寒症。如果热到将“寒”吞掉,只剩下“但热不寒”,太阳之为病就改名换姓:阳明之为病。
张仲景说得明白,他只所以说“太阳之为病”,而没有说是“太阳病”,是有学问的。太阳是个时空态,是身体总的描述,它怎么能叫个病呢?你总不能把你白花花的身体,叫“身体病”吧?只能说身体生了病,只能叫“太阳之为病”。疾病是什么东西?《说文》:“疾,病也。” “病,疾加也”。病,是身体这个时空态,不正常的表现。中医局限于脏腑或经络研究三阴三阳有些年头了,但不明白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的一组组时空态,是由高于有形之“器”的无形“精气”所酿造。更不是什么“六经病”或“经络病”。你见谁家的病是呈经络状的“线条病”?热或寒,是一种弥散状的病邪,那能规矩到蹲在脏腑或流在经络里?
太阳病重点有两大类型————伤寒、中风,“此伤寒乃指因皮肤末稍血管反应机制紊乱,末稍血管高度孪缩而令汗腺排泄功能受累;中风则未至于此”。所以,伤寒不一定发热,但中风可以发热。因寒而使肌体显示出强烈的守势,呈闭态,是基本特点,故可无汗。而中风,没这么严重,它可以有部分汗出,但仍然有寒,只是寒中有热,所以,内守呈闭态的情况,较伤寒弱的多。但二者均用汗法治疗,说明都呈“闭”态。
所以,太阳之为病,身体呈“闭态”。与太阳主“开”的生理特点(开态),恰恰唱反调也。用汗法治疗,破此闭态,恢复开态,恢复生理性的“太阳主开”也。
2.阳明主阖
传统对阳明之为阖,也解释得随心所欲,怎么有理就怎样哼哼,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强词夺理。阖是什么?《说文》:“阖,门扇也。” 《易·系辞上》:“是故阖户谓之坤”。既然太阳主开态,那么,用门作比喻,“阖”应该是“关闭”之意。当然关中有开,以关为主。
你理解了为什么阳明病“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这种外露夸张的描写,就基本上猜得出阳明“阖”的生理功能了————内敛、内守态。
阳明之为病,是阳气过亢外泄。所以,生理上的阳明,正好相反,肯定是阳气“内敛”。所以,阳明态的身体,阳明是“多气多血”之时态,是人体“气聚”的表现,气不无故泄也,气以“收敛”为主,多余之能(热),从太阳之开态顺毛孔释放(生理性)。气的收敛性,构成了气所有功能的演生:
推动作用————聚气之力,方可推移。人体之力,赖肝木、胰火之升达,肾水、肺金之敛降。只有敛降之势大于升散之势,方可蓄气以为功用。气虚者,气不聚也,阴气、阳气等比具减也,无力推动也。
温煦作用————气聚可生热;气散可耗热。“气有余便是火”。
防御作用————气聚内实,方可抵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气化作用————气,演化“精、神”之材料。无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
营养作用————气聚成多,方可炼精养神,方可有“精神”。
阳明之合,身体唯一的聚能源、供能塔。多余能量,以热的形式,从“太阳主开”的外在表皮,释放出去。所谓卫气布于体表,实为内敛之气化热慢慢外达所致。中医总是虚幻着一些思想模型,如卫气,就是与营气一起炮制出的一对“阴阳”孪生。笔者认为,卫气不是战士,不会听话到布于体表“国境线”,它只是一身之气内敛阳明态,化热后显示的散热现象, 象卫星一样的“卫气”是否存在,我高度怀疑。
当太阳寒水,抵不住“西北利亚”寒流,寒邪寄存于太阳后不甘心又突破“三八线”,直捣黄巢老家————阳明。
明阳是什么?
是一个状态,是一个勇敢抵抗外邪的激烈战场,一个充满着可歌可泣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状态,阳明态的内敛之气,化成无穷的力量与“敌”搏杀。杀出了毫情万丈,杀出了热火朝天。防御功能的免疫,冲锋陷阵。产生的大量热能,是战斗惨烈的表现。养兵(蓄)千日,用兵一时(出)。于是乎,在寒邪大敌面前,我们的身体,义无反顾,从守势(内敛),积极走向了攻势(出击)。所以,兵起云涌,热气腾腾,身体是“大热、大汗、脉洪大”外亢的表现。大汗者,因其内敛之“闭态”转为“开态”释放也,皮毛、孔窍由“内闭”转为“外开”也。大热,因热释放多也。脉洪大,阳热外达也。一切信息,显示着开放的意思。但开中有“闭”,开中有“敛”,毕竟“阳明主阖”也。阖,才能防止脱阳。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有新意。古人认为白虎主西方的神,主宰西方变化的东西就叫白虎。西方什么变化劳驾这个神?即阳气的收与降。所以,从阳明病用白虎汤,就说明阳气的收降出了问题,从而可以推测,阳明主阖,又适度主开。其实在本书中,笔者认为,三阴三阳六态的每一态,都具有“开、阖、枢”,只是侧重点不同。符合“一源三岐”的三才演化含义。不必拘于经文。
阳明之为病,身体呈“开态”。与阳明主阖,恰恰反目。用白虎汤清热,无非是泄掉多余的邪的热,恢复生理性的“阳明主阖”也。
3.少阳主枢
《说文》:“枢,户枢也”。少阳,是户枢,是机关,是秘而不宣,是一气三态演化的阳气中心 “冲气”也。它处世中庸,不事张狂。内有幽弱力量,而时刻处于潜态谦逊之状。能屈能伸,一大丈夫也。它里应外合,右右逢源;老谋深算,可升可降。感寒,可化太阳病之闭态;敛热,可演阳明病之开态。进退自如,由“中”作主。寒来可抵之于九霄云外;热来可消之于内在薮渊。气进,可化热;气退,可化寒。寒热往来,胜负不忧。不急不燥,立志打“持久战”。但战事久延,力亦渐亏。故仲景拟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以散阳明态之气分余热;人参、甘草,聚气内敛以驱太阳态之外在残寒。寒,似太阳之病有“闭态”之状;热,如阳明之病有“开态”之容。因寒故有闭,因热故有开。开闭交作,恰如其分。而不是什么半表半里的传统“糊思乱想”。寒热往来,是其主要定性论据。
少阳为枢  传统认为少阳属半表半里,主枢机出入,故为“枢”。关于半表半里,有二说:  一说认为少阳居二阳之中,出则太阳,入则阳明,故称半表半里。另一说认为少阳介于阴与阳之间,出则二阳,入则太阴,亦称半表半里。但本书作者认为,它是一个过度态品种。是一个特殊的态。
少阳之为病,身体呈“开闭”态。似太阳之病有“闭”(拒寒),象阳明之病有“开”(释热)。寒热交作,为其特征。小柴汤调和少阳态,消其寒热,恢复生理意义上的“少阳主枢”的开闭态。
4.太阴主开
太阴,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中医,让肺、脾,都姓“太阴”,叫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说明一个重大问题:肺、脾,统一于“太阴”。二脏的“太阴”是一个东西。或者再想得发达一点,太阴,是超脱于肺、脾,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精气,或一种时空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只是肺、与脾,比起其它的脏,更具有“春风得意”的资格,它非常适应于“太阴”气。再想得开一点,它们都是“太阴”气的子女,曾经是由相同的“太阴气”演化而来。
本课题研究,得出的脏腑或生命演化简式,已经从理论高度,统一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器”。所以,完全可以认为,姓“太阴”的肺与脾,是由“太阴”类的“太阴精气”演化而来。肺、脾,只是这种“太阴精气”演化出的同源器官。现代胚胎学,证明了我的这种猜想。肺、胰、肝、消化管,都由胚胎的“内胚层”演生出的“原肠”演化而来。而脾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的,加入并服务于循环系统。所以,肺、脾,同源演化,事实确凿。肺脾,主气源物质的生化,是“气源物生化之源”。肺,吸收清气(氧气),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并与营气、卫气结合成宗气;脾(广义消化道),将谷气演化成营、卫二气。正符合“太阴常多气少血”的规律。
太阴主开,开什么?
历代医家,极少详述其要。张介宾轻描淡写:“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正象“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 。其实,“在外者多开”,是主要旨意。太阴,为三阴之表,主持繁重的与阳气交感的义务,实际“有开有阖”,以开为主。如果联系到太阴气演化出的两脏“脾、肺”,立即就明白了。
只是笔者在发现脏腑演化律后,认为胰才是真正意义的上“后天之本”。实际的脾,只是循环系统的一个脏,与消化不搭边。胰主化谷,所以在五行属于火,主升。因为唯有“火”力,才能消化食物,故胰在五行属“火”。中医是科学,一定要与时俱进。
肺,将全身之气“宣发”开布到全身;胰(传统认为是脾)主火,升腾上达,将谷气化为营、卫上送心肺。肺之宣,胰之升,再加上肝木疏泄,组成了整个身体的向外、向上的主力军。所以,生理上“太阴主开”,恰如其分。肺之主宣发,布气于外,司毛孔之开合,助“太阳主开”,而肺所布之精气,均源于胰火、肝木向上向外输送的营卫之气。
太阴之“开”态,如遭外寒直中,或阳明误下,多伤阳气,使寒邪入侵。寒性收引,使太阴之“阴气”凝结而内敛。使太阴之开态,变成太阴之闭态。正象感受外寒后,人体将身体缩成一团(闭态),减少散热。太阴因寒而闭,实为不得而为之的下策,它是为了保护肌体才作出的相应“闭”而抗议。闭是为了更好地开,正如为了让打出去的拳头有力,将拳头先收回来是一个道理。
太阴之为病,寒气盛也;寒凝也。寒凝之性多降、多内收。故太阴肺(金),多失宣发而咳嗽;太阴胰(火),多不升清而致水谷滞留于消化道。胰不运谷,所以腹胀、腹痛、纳呆;胰不运水,所以大便泄或溏,或使水留体内致水肿。而《伤寒论》,详于太阴脾(实为胰,泛指消化道),而略于太阴肺,只有一条太阴脾的虚寒症的记载。所以,太阴从开态,转为闭态的病历描写如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而同样因寒最易常见的太阴肺症“咳、喘”,被强烈忽视了。
太阴之为病,身体呈“闭态”。与太阴主开,恰恰相反。温里药治疗有效,如附子理中丸治虚寒性腹泻有良效。无它,破此闭态,趋驱寒凝,恢复生理性的“太阴主开”也。
5.少阴主枢
从演生学角度看,少阴主枢,确实是人体之大“枢”。父母之精卵,一气演化出“阳气、中气、阴气”。现代胚胎学证实,受精卵,演化出了三胚层,与中医“一源三岐”的演化模式,极其相似。而中气(或冲气),相当于中胚层。而中胚层,演化出了心血管系统、骨、肾、性腺。中医传统的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均演于中胚层。肾主骨,骨可造血,血由心主;而骨、与性腺(传统外肾),均由肾所主。而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基本单位的细胞,在于生殖之“精卵细胞”与物质运输的“血细胞”,而不是气。生命是以细胞为演化单元。所以,传统认为的“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均演化于“中气”的中胚层(枢),符合现代胚胎学考证。
有的医家认为,“少阴为枢  应作少阴为合。少阴包括心主藏神,肾主藏精,均宜内藏而不宣外泄,因称为合。少阴病证,除“脉微细,但欲寐”外,还有烦躁面赤,手足厥逆等,系少阴真闭外越,精神焕散之象,乃“合”之病证。少阴病之预后,重点视精与神而定,所谓“邪势虽盛,少阴根底末动,尚属可治”,外感内伤均是如此,这也是少阴主合的很好注脚。因此,以少阴为半表半里之说,似乎于理欠妥。”
但笔者反对以机械的观点曲解经文。应该从生命演化的全局,考虑到“少阴”心、肾在生命演发中的意义,之枢机。《说文》:“枢,户枢也”。《易·系辞》:“枢机之发”。枢是制动机关,演化生命,所以,《管子·水地》有:“其枢在水”。就是说,生命的“枢”机,在于主生殖的肾“水”。显然,这里的肾,承载了太多也许不应该由它独自承担的生命责任。所以,少阴主枢,应该从三阴三阳总体考虑。这正是笔者,将“六经”变成“六态”的原因之一条。每一态,对应着生命演化曾有的过程或时空。它是高于经络或脏腑之上的一个个生命演化的时空态。
所以,伤寒内侵,可伤少阴心、肾。《伤寒论》少阴病提及了两个病“少阴寒化、少阴热化”。
寒化之症,是肾阳虚所致的“虚寒”证,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为常见。寒性则凝,肾阳虚无力鼓动而内敛;肾阳虚致胰阳亦虚(传统脾阳)而致水谷凝滞于肠道故下利。一派凝象,一派“闭态”之状。
而伤寒亦可“少阴从阳化热”,产生肾阴亏心火盛的“水不济火”之虚热证,见“心烦不得眼,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一派虚火,跃跃欲拭,一派虚性的“开态”之状。可见,实热与虚热,均造成开态之势也。一个有力之开,一个无力之开。
故寒入少阴,病性变化多端,可热可寒,让虚作主。虚热可有虚性之开态,虚寒可有虚性之闭状。可闭可开,因寒、热定夺,好一个识时务的中庸之“枢”。
少阴之为病,身体呈“开闭态”。似太阴之为病有“闭”态,象厥阴之为病有“开”态。寒热均见,是其特点。
6.厥阴主阖
中医将心,剥下一层皮成为心包的意义,是显然的。心包代心受“过”,可以将病邪拒之“心”外,保卫心腑,起到“屏障作用”。正象关门以“拒”寇,好一个“阖”字了得。
传统中医,厥阴为肝与心包。
而肝,它最常见的脾气是“疏泄”太过。所以,肝藏阴血,可润木使其有柔和之貌,使它免于太多冲动。再者,金肺之降、肾水之潜、之润,也让肝的疏泄脾性,时时收敛,与邻友善,一派谦虚内敛之势。压抑自己的“过疏”,大丈夫也,也是好一个“阖”字了的。阖者,关也,闭也,内敛也。但阖中有开,让疏泄作主(疏中有敛)。
中医强调五脏神,意指神志,由五个脏所分担主持。但更重视肝与心包。
心主神,但心神之病,常由心包代过。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是什么,是心腑的外衣,是个捣媚鬼,好事挨不上,歹事它包干,正象“卫士”。热入心包,从来没说热入心脏。为什么影响了神?心包不阖而开,将热邪上传脑也。
肝,更是五藏中,最优秀的脑脏致病者。高血压它“肝气横逆”,使气行血也行,产生“脑充血”致“诸风掉眩”。肝主风,“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巅顶是什么地方,是脑,是“元神之府”(李时珍),是“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上帝造肝,让他老老实实“体阴而用阳”,让他含蓄,让它内敛,让它时时“阖”态有余,疏泄(开)适度。但肝这个“将军之官”, “怒则气上”,是他的脾性。上达巅项,时时犯“上”(神)。风吹草动,肝木直冲云霄,冲破闭态而呈开态之势(向上向外)。
无论心包,或是肝,其主神有一共同点,均是上达巅顶,直犯“元神”龙颜。可见古人早已认识了脑的重要性。只是整体观念,才将脑“神”之功,支离破碎到让“五脏作主”。中医神为心主,或神为脑主,其实早有定论。心主神,强调的是从物质供给层次上的“心主血”而论;脑主神,强调的是神志产生器官的“元神之府”而论。前者强调的是脑器官的物质供应;后者强调的是神志发生的器官承载。神由脑化,让心血供养,是正常的互惠形为。在本书中,笔者认为,五脏只有一个事情在做:提供能量。如果不演化出脏腑也能提供能量(象单细胞生物),何必在美丽的肚腹里,炮制出如此多的脏腑将你折磨得“大腹翩翩”干什么?中医不应该拘于这些鸡毛蒜皮小事上“怒则气上”,争论无聊的“心主神明”或“脑主神明” 。因为这些东西中医早已定论:神志所主在脑(脏),所供在心(腑)。都有原文可考。
所以,正是上犯神明,是厥阴之为病时的主要表现,仲景论厥阴病重点突出“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不要拘泥于原文理解中医,这里的“气上冲心”,实际反映了“厥阴之为病”的病理特点,是以“气上冲”为其病机。紧扣主题,言简意赅。热病极期,多伤厥阴,产生神症。为什么元神被扰,“气上冲”也。
厥阴之为病,身体呈“开”态(上达、外越)。与厥阴主“阖”,反目成仇。气上冲,为其特点;影响神志,是其首务。
结论
1.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中必然的六大演化时空态。不是经络(六经),也不是脏腑,而是高于它们的六大包容度最大的身体状态类型。正如物质处于的“气态、液态、固态”的态势。
2.三阴三阳,是以3为演化基数选项,是太极一元的“一源三岐”演化的初化。而不象五脏、五腑,等,以5为演化基数选项而大化。本质而论,三与五,“一体两制”,生命演化同源而层次有别。“三”多处于无形精气;“五”可处于有形之器。
3.《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是寒邪,将生理意义上的潜在的三阴、三阳,开发出三阴之谓病、三阳之谓病等六态病,而不是六经病或六脏六腑病。
4.三阴三阳的理论意义,全在于它们对应的“开、阖、枢”,这一点,中医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每一态,其实都有“开、阖、枢”,只是各有所偏。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分别开发出不同的生理态势。
5.各种病理因子,只是引起三阴三阳产生相反对抗意义上的“六态之为病”论纲。一般规律,生理性上的态势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反。如伤寒,太阳从开态(释放态),变成闭态(收敛态)。这样作的意义,为了身体自我保护。身体一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我保护。或者说,生病,为了不病。如伤食腹泻,腹泻是为了对身体的保护。
6.经络、脏腑,从演生意义上讲,都统一于三阴三阳。正象它们统一于太极“一气”也。正象人体统一于一个受精卵也。
7.五脏、五腑之为病,是以其产生的无形意义上的精气,而界于三阴三阳的。在无形精气上,器官与气统一起来了。五脏、五腑与三阴三阳统一起来了。但三阴三阳,是六大时空态,是母态,显然对五脏五腑,具有包含它们的关系。正象太阳系一个个实心实意的星球,都由无形的引力场高度统一在一起。场者,时空态也。
8.三阴三阳,是众多时空态之一。太极,是一态;三阴三阳,是六态;五阴五阳,是十态……它们的态是无穷的。只是现实中的人类,只选择了“一、三、五”做为最优先演化的基数,所以,一态(一身之气)、六态(三阴三阳)、十态(五阴五阳),是最常见的类型,尤其三阴三阳。但重要的是,这些演化的奇数选项,都统一于有形脏腑演化的公式N=2m+1。这就从理论上,统一了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的规律,而不是什么“天人相应”的产物。它是生命演化中必然的内在规律。而且每两态之间的过度态,是无穷多的。这正是《伤寒论》有那么多兼病的原因。所谓兼病,本质上是过度态品种。正如大柴胡汤,寒热往来,又大便秘结,完全可认为它是“少阳———阳明(腑实)”之间的过渡态。正象小青蛙,是两栖类品种,一个界于陆生与水生的过渡类型。
9.理论上讲,任何疾病,皆可统一于三阴三阳中。它是中医最完善的六态病论纲。只是不同的病理因子,开发出不同的六态病的“开、阖、枢”。非常佩服古人的伟大,真心实意佩服!
10.明代医家张介宾,对三阴三阳颇有研究:“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实际说明,六态生理意义上的“开、阖、枢”,只是六态合于一体,互生共赢,同舟共济。显然是广义上的时空概念,而不能拘于经络或脏腑去理解。
                             ————摘自中国医药出版社即版的笔者新书《脏腑演化律》
作者简介:
王全年,男,1965年生于山东莒县。出版论著《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脏腑演化律》。待版论著《中医演生学》。在导师孙广仁教授指导下,开创了从进化论、发生学研究脏腑演化规律的新领域。提出“中医演生学”。
通讯地址:
邮编:265200
电话:0535—7216974(办)
E-ail:  wqn1@163.com

文字文字文字
wqn1 | 2006-9-24 1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学历一大邦,顶上不一老张。正象央央十三亿,出产了南韩一国的GDP
中医需要代有大才,才能发扬广大。
一个不产大家的体制,是一个流氓体制!!
蒋新民 | 2006-9-24 11: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三阴三阳的理论意义,全在于它们对应的“开、阖、枢”,这一点,中医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每一态,其实都有“开、阖、枢”,只是各有所偏。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分别开发出不同的生理态势。
对三阴三阳颇有研究:“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实际说明,六态生理意义上的“开、阖、枢”,只是六态合于一体,互生共赢,同舟共济。显然是广义上的时空概念,而不能拘于经络或脏腑去理解。
上述不是空穴来风。对此研究结合我对提出的四维变形论点有许多品悟,在应用上我有篇文可佐:                再论《经络图示仪》把握〈龙胆泻肝汤〉
                                               蒋新民    9/18/2006
有网文摘之,结合《经络图示仪》再论、把握〈龙胆泻肝汤〉为实战服务之体会、望共勉:
“《医宗金鉴》所载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各9克,木通、车前
子、泽泻、当归、甘草 、各6克组成
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去湿热;黄芩、栀子助其清热去湿之力;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为了防止火邪、湿热和苦燥淡利之药伤阴,故以生地、当归滋养阴血以柔肝;肝胆性喜条达,火邪或湿热犯之;则气机被郁,故又用柴胡疏之,并作为引经药;甘草除协助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外,尚有调和诸药及避免苦寒伤胃之作用。因此,本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既泻肝,又保肝,攻不伤正,养不留邪,实为泻肝胆、利湿热之良方。
上方所以苦寒与甘淡同用,是由于肝火多挟湿热之缘故。因为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两者互为表里。肝喜畅达而恶抑郁,“胆者,中精之腑”,以通降为顺。肝胆气机调畅,则脾胃升降运纳不失其常。倘若长期精神抑郁,肝气不疏,久而不解,则易化火,亦可导致胆气不利,胆汁瘀滞,化为湿热。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水气不化,湿停中焦,无论化热与否,皆可加剧肝郁。如此恶性循环,乃肝火常挟湿热之理也。
肝火内扰,藏魂失司,则失眠多梦。其梦多在山林树下,江河之中者,欲求其凉而解之也。火邪上炎,则头痛头晕,口苦目眩,烦躁易怒;刑肺则咳,伤及肺胃之络则鼻衄、吐血;内迫血海,月经当下不下而上逆则为倒经;扶湿热则肝胆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司,故临床每见胸胁满痛,下利呕逆,苔黄腻等;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为黄疸;湿热下注则为淋痛尿血,腰痛,少腹胀痛,带多而黄,粘稠腥臭。由于肝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胆脉之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可前”,故火邪或湿热犯之,其病变则又可通过上述经脉及其所络脏腑、形骸表现出来,而为阴肿阴痛,阴中溃烂,子痈,乳痈,胁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前后肿,耳痛耳聋等症。
基于上述理论,现代采用上方来治疗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阴囊湿疹、高血压病、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外阴疱疹性溃疡、药物过敏之属肝火或肝胆湿热者,均获显著效果。对缓解急性白血病,治疗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由上可见,肝火或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复杂的,并可见于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这种不同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证,就是龙胆泻肝汤证的共性,也是本方能治多种疾病的道理所在。
  《 龙胆泻肝汤 》: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利用经络图示方式来彰显中医切诊定格、施治理法。简洁好用、减少误差。使“龙胆泻肝汤”在应用上入扣得法、使药效得到最大发挥。让配伍变通有据可辫,此时中药之妙方可显出。加深体会的理解,才能融洽中医药的理法、获得博大精深而有创造功底。
通过经络图示仪产生的测图做为辫症依据参考、若有条件可在测查当日、分别上、下午分别连测3-5次。假如受测者己服用其它治剂时、这个过程就更重要。瓣图分析或以图会诊、参照多些诊前的判点融通、将能发现问题,使施治更近实质而显效。
利用经络图示仪测查到的图示记录分析过程、有节制地运用《 龙胆泻肝汤 》的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可防用药之过。使患者最终的自愈康复功能得以发挥。改变了湿热下焦的体质许多看似病的衍生物也就全无了。《 龙胆泻肝汤 》最终的功效就是改变脏腑湿热的内环境。所以防用药之过、使之最大限度减少因过之药毒给机体带来损伤。有《经络图示仪》测查到的图示记录分析过程将有据控制药之过。换方加减、据图示状态施益气调脾胃之时也就不会因些假的表述症状而不敢用药、而过伐机体。产生了换方加减束手无策或盲目。有了经络图示手段如同电工用万用表有参数,心里自然有底。
  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高风险现象、那些因“药之纠纷”、困扰中医药汤剂的发展和发挥、像善用大剂量超常规的附子、硫磺、细辛等有经验和奇效高招的中医“火神派”善用五毒搜风散结的、善用攻下逐水法等确有奇效、多之例可证明。但确处在高风险之难申诉之中…。提出中医利用手中经络图示的记录方式为已申诉其理、因有数据之存留、便可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高风险现象中保全自己、因此、中医辨证之理加上经络图示数据可查便是中医说理之器、不然比‘窦娥’还冤。
蒋新民 | 2006-9-24 1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1.三阴三阳,是生命演化中必然的六大演化时空态。不是经络(六经),也不是脏腑,而是高于它们的六大包容度最大的身体状态类型。正如物质处于的“气态、液态、固态”的态势。
2.三阴三阳,是以3为演化基数选项,是太极一元的“一源三岐”演化的初化。而不象五脏、五腑,等,以5为演化基数选项而大化。本质而论,三与五,“一体两制”,生命演化同源而层次有别。“三”多处于无形精气;“五”可处于有形之器。
3.《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是寒邪,将生理意义上的潜在的三阴、三阳,开发出三阴之谓病、三阳之谓病等六态病,而不是六经病或六脏六腑病。
4.三阴三阳的理论意义,全在于它们对应的“开、阖、枢”,这一点,中医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每一态,其实都有“开、阖、枢”,只是各有所偏。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分别开发出不同的生理态势。
5.各种病理因子,只是引起三阴三阳产生相反对抗意义上的“六态之为病”论纲。一般规律,生理性上的态势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反。如伤寒,太阳从开态(释放态),变成闭态(收敛态)。这样作的意义,为了身体自我保护。身体一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我保护。或者说,生病,为了不病。如伤食腹泻,腹泻是为了对身体的保护。
我认为推理用数字的引深容易进人脱离实体的怪圈。但获得“各种病理因子,只是引起三阴三阳产生相反对抗意义上的“六态之为病”论纲。一般规律,生理性上的态势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反”的认证也值了。
wqn1 | 2006-10-14 1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解放思想,大胆中医新理论化!
wqn1 | 2006-11-11 16: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创新别无选择
wqn1 | 2006-11-25 1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中医后千年,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创新!
路德馨 | 2006-11-25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现在继承都困难了,还谈何创新。
金谷子 | 2006-11-25 18: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得其要者一言而终。
大道不繁
失要,则流散无穷。
普济 | 2006-12-7 14: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中医界,请读懂张仲景!!

金谷子一字值千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