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行气玉佩铭》独家解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行气玉佩铭》独家解释
[复制链接]
1401
|
1
|
2006-10-18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行气玉佩铭》独家解释
作者:包雄涛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术最早、最具权威的一部经典巨作,而与《黄帝内经》形成年代接近的战国初期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是中国医术最早、最完整的人与天地大自然行气导引修炼篇。历史研究历来就有两大类根据:“文”与“物”。文是古籍上的记载,物是指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行气玉佩铭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其上有铭文,铭文共四十五字,内有重要字符九个。铭文是:“行气,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行气玉佩铭呈棱柱状,个人称法不相同,周安在《艺概》中称之为“玉刀”;罗振玉在《古代吉金文存》中称为“剑王”;陈邦怀称之为“行气玉铭”;郭沫若在《古代文字的辩证发展》中称之为“行气玉佩铭”,郭老采用一个佩字,实有敬重之意,故本文采用。关于行气玉佩铭内容所刻画的是高级功法或低级功法,一直有争论。本人认为不管认为是高级功法或是低级功法,以往解释统统不够全面,而且有严重的误解,原因是解释的人大部分不懂中国医术,实在是误人子弟呀。本人解释如下:
行气:是此篇头句,一直无人解释,好像是无必要,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行气不仅是人呼吸的气,更是天地大自然之气,中国历代都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吞则蓄:其中的“吞”字有气吞山河气势,人有气吞山河气势,才能跟天地大自然融合归一。至于“蓄”字是说人与天地大自然合二为一,好像是一点水溶入了大海中,郭沫若释蓄为“蓄养”,为此郭老在晚年时用人的精气和大自然的精气融合炼丹,称大还丹。但我认为光蓄养还是不够的,天地大自然是运转的、是运动的,蓄养缺少动。动才是人与大自然变化的定律。蓄则神:古代神字和伸字同意,故而陈邦怀在“战国行气玉铭改释”一文中改为“蓄则伸”。其实是不对的,这里的神应该认为个体的小我跟天地的大我融合在一起,具有神通万千,伸向海阔天空、山川河流,这种融合的真气向四面八方扩散,从体内伸向体外,形成一个很大、很强的生物场,这才是蓄则神的真正含义。神则下:下实指人身,就是说这种合二为一的神奇力量还必须回归人身,好像是收缩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下则定:有了收复的天地精气,才有天地人神气相抱的大定。定则固:入定之后才能固守虚无守中,好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自然性命坚固。固则明:其实是觉明,在气功状态中形容很多,而这种感觉的明,就是人体内有萤光素和萤光酶两种物质造成的,可以通过导引给人治病。明则长:久而久之则功法逐渐稳定,由一刹那的“明”,慢慢转化为较长时间的“明”。长则复:这句的复,就是回复,有了感觉的“明”,有了治病导引的本领,并且能保持长时间的明。这时又需要回复到“吞则蓄”的境界,这种循环往复是符合大自然定律的,好像雨从天上落到地下,由于阳光的蒸发又化为云变成雨落到地下,有这种交感交合往来作用,才使万物更新,人的长寿转世有了可能。复则天:经过这种往来回复,开发了人的五阳之首---大脑。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兀是指一种似光又似气的物质,佛教称“梵”,其实就是人的生命之火,天兀在天,地兀在地,形成天地人交流,能出现强大的能量流,处于循环往复状态中,然而是按大自然定律来变化的。顺则生,逆则死:行气导引必须要遵照大自然定律来,才能对自己达到延年益寿,对人达到治病救人,否则死的悄悄,如《庄子》上说:“顺我意则生、逆我意则死”,与此相通。
当我写完“行气玉佩铭”个人解释后,我想起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缺少两种人,呐喊者、勇士”。那就让我大声呐喊:“要想健康长寿吗?要想自己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吗?要想为国扬威吗?”如果是,那就来学炼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完美的“行气玉佩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owli5555
|
2015-2-2 1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包雄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