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
[复制链接]
2086
|
3
|
2006-11-11 2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
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病方法。萌芽于先秦战国,经二千多年来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必要手段。《素问.脉要精微论》告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序言中强调“平脉辨证”,在正文中各篇皆以“脉证并治”为题,足见脉诊之重要。但是,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加之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普及,脉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不仅影响辨证论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不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四诊合参当以脉诊为中心,望、闻、问诊是脉诊的辅助手段。临证应先切脉,不宜先问诊。未问诊则无先人为主之虞,且一无所知,迫使自己虚心静虑、全神贯注去体察脉象。发现病脉之后,再利用望、闻、问诊来映证、补充和完善,从而取得辨证的依据,确立施治的准则。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是说比较鉴别、通常达变是辨析脉象的最佳方法。许多脉象都是相对的,浮与沉,迟与数,滑与涩,虚与实,长与短,洪与微,紧与缓,弦与濡等等,太过抑或不及,只要一比,自然泾渭分明,了然于指下。因此,两手同时诊脉,便于左右对照比较,不失为简捷明了、行之有效的诊脉方法。
诊脉之初先总按。病人正坐或仰卧,直腕仰掌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诊者左手持其右脉,右手持其左脉,两手同时用相同力度按脉。根据其左右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初步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某些现代疾病通过六脉总按亦可察知。如病人六脉皆洪大而欠柔和,重按两尺而两寸关仍搏指有力,甚至脉体状如绳索,则多患有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症。
总按取得初步印象之后即可左右对比按脉。《难经.十九难》曰“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李时珍《濒湖脉学》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是说男子阳气偏盛,理应左脉大于右脉,寸脉大于尺脉,女子阴血偏盛,理应右脉大于左脉,尺脉大于寸脉。如此为顺,虽病亦易治疗;反之为逆,治疗多较棘手。如成年男子见两寸弱而两尺滑盛,尤以右尺为著者,多患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多有小便困难、余沥不尽、会阴多汗、腰骶胀痛等症状;成年女子见两寸调和而两尺细涩者,每多月经不调,甚则闭经;其右尺脉微欲绝者,每属宫寒不孕,即使受孕亦难温养,易成死胎。此等疾患,治疗皆费时日,短期难见显效。
左右对比之后即可分部对比按脉。这是进行脏腑辨证的中心环节。两手用相同手指、相同力度分按左右同一部脉(其它两部的手指稍稍抬起),先寸,后关,再按尺,每一部均要举、按、寻,边仔细体察,边左右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患病脏腑,抓住病因病机。再以此为根据,确定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例:同属肝郁脾虚证,其脉左关弦盛而右关不足者,肝区胀痛常较突出,每因情志过激而加重,常伴心烦易怒,胸闷太息,卧寐不安,口苦厌食,其病机重点在肝,肝气郁滞而后乘脾,即《金匮要略》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是因,脾虚是果,其证多属实,治宜疏肝解郁佐以健脾,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其脉左关弦细而右关细弱无力,或两关均弦细者,肝区痛多不重,或仅在劳累时始觉隐痛,常伴口淡纳差,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倦怠乏力,其病机重点在脾,脾气素虚,肝气相对偏旺而乘脾,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脾虚是因,肝郁是果,其证多属虚,治宜健脾益气佐以疏肝,方用柴芍六君汤加减。再如同属瘀血阻络型慢性肝炎,其脉左关沉弦而右寸有力者,肝区痛常伴胀闷不适,时作太息,多属气滞而致瘀,治宜行气散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其脉左关沉涩而右寸关细弱无力者,肝区痛常较轻,常伴困倦无力,少气懒言,多属气虚而致瘀,治宜益气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其脉细涩,尤以左寸关沉细无力者,肝区刺痛昼轻夜重,常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手足不温,多属血虚寒凝而致瘀,治宜养血温经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可见,脉象反映出病机侧重不同,治法方药必随之而变。只有凭脉辨证,据理立法,才能避免实实虚虚的错误,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难经.一难》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能灵敏地反映脏腑疾病的邪正盛衰变化。许多疾病的演变,常先有脉象的转化,然后才有症状出现。若能细心察脉,对比辨析,每可早期测知,把握先机,防患于未然。例如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病人,右关尺脉沉细无力忽转浮大,按之柔软而中空,是为阴血暴脱、虚阳浮越之象,提示胃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已经发生,虽未见呕血便血,但出血积于胃肠之中,其病凶险,急当益气止血,并采用西医抢救措施。再如肝肾阴虚型肝硬化病人,左关尺脉沉细数忽转浮滑,尤以两寸为甚,是为下虚上实、风痰上扰之象,提示肝性脑病加重,昏迷行将出现或加深,震颤、抽搐将起,当急投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泻火解毒,息风开窍,并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才能逆流挽舟,转危为安。
综上所述,两手同时诊脉,先总按再左右分部对比按脉,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脉诊方法。较之两手先后诊脉的传统方法更为简捷明了,细致入微,并且易学易用。只要勤学苦练,认真体察,反复实践、检验,不断总结、提高,不难达到指下明白、心中了然的境界,使辨证论治的质量和水平更上一层楼,取得迅捷、显著的临床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6-11-13 1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
本文是真正学中医而有品悟心得,需要多层次品悟,切脉在先极对!我在应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分析时,把切脉用尸左右上:用标图来记录,再加传统说法,连舌态等加之以丰富信息,在此有个旧文以说之:经络图示仪诊断原理
一、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原理
经络图示仪,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穴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近二十年来对经络及其诊断方法的独特研究经验,而开发出来的经络诊断仪器。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诊断方法是,利用人体经穴的电导特性,以脉动电流敲击人体穴位,同时检测出经络的反应状态,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依据经络理论,结合实测病例,即可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经络图示仪同时也提供了经络调治手段,可以达到类似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尤其对于调整人体的健康状态效果更佳。
一)十二经筋症候
《黄帝内经·灵枢》在"经筋篇"中,具体说明了每经症候的定名。如,足太阴之筋,异态时称为"仲春痹";足厥阴之筋,异态时称为"季秋痹"。"痹"为滞郁不畅之意,"仲、季"表示程度等。经络图示仪的图形分析诊断方法,将人体的经络系统看作为动态的网络系统,既能够体现中医切诊的思维方法,与切诊方法相比又具有更准确、直观、可定性定量描述的特点。《灵枢》中将十二经筋分为三大系统:手足少阴太阳、手足太阴阳明和手足厥阴少阳;为经筋症候十二经名引入数字化概念,可将脏象的三大系统描述如下:
足太阳经筋:仲春痹(2)
手足少 ____ 足少阴经筋:仲秋痹(2)
阴太阳 手太阳经筋:仲夏痹(2)
手少阴经筋:季冬痹(3)
足阳明经筋:季春痹(3)
手足太 ____ 足太阴经筋:孟秋痹(1)
阴阳明 手阳明经筋:孟夏痹(1)
手太阴经筋:仲冬痹(2)
足少阳经筋:孟春痹(1)
手足厥 ____ 足厥阴经筋:季秋痹(3)
阴少阳 手少阳经筋:季夏痹(3)
手厥阴经筋:孟冬痹(1)
若将十二经筋症候名按四季分类,并以孟(1)<仲(2)<季(3)为次序,可得如下关系:
孟(1) 仲(2) 季(3)
春:足少阳 足太阳 足阳明 ------ 胆、膀胱、胃(分解系统)
夏: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 大肠、小肠、三焦(代谢消化)
秋: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 脾、肾、肝(营养分布)
冬:手厥阴 手太阴 手少阴 ------ 心包、肺、心(呼吸系统)
从如上关系可以看出,在经络脏象三大系统中,足少阳厥阴为表里经(肝、胆),足少阳经为孟春(1),足厥阴经为季秋(3),春秋在季节上对立(生、收),在数字表示上3(季)>1(孟);在经络脉象上,足经为下,手经为上。手少阳三焦经为季夏(3),手厥阴心包经为孟冬(1),在季节上也是对立的(夏长、冬藏),且手少阳厥阴在经络脉象上互为表里。
整个脏象系统的关系是:
足少阳为孟春、为1、为下,手少阳为季夏、为3、为上,足厥阴为季秋、为3、为下,手厥阴为孟冬、为1、为上,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均是由多至少、由足(下)至手(上),四经的数字关系为1:3:3:1,组合数相加为8。
足太阳为仲春(2),手太阳为仲夏(2),足少阴为仲秋(2),手少阴为季冬(3),四经的数字关系为2:2:2:3,组合数相加为9。 足阳明为季春(3),手阳明为孟夏(1),足太阴为孟秋(1),手太阴为仲冬(2),四经的数字关系为3:1:1:2,组合数相加为7。
总结以上数字关系如下表:
手足少阴太阳系:2 2 2 3 (9)------ 心、肾、小肠、膀胱
手足厥阴少阳系:1 3 3 1 (8)------ 心包、三焦、肝、胆
手足太阴阳明系:3 1 1 2 (7)------ 肺、脾、胃、大肠
(6) (6) (6) (6) 24
从上述数字关系中看到,纵向单列数字之和均为6,横向单行数字之和分别为9、8、7,数字总和为24。这与四经(24/6),左右24经脉相对应。这种数字上的抽象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的"是动"、"所生"病论中有所体现,也同五运六气对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的宏观认识有联系。在总的经络脏象三系关系上,手足厥阴少阳系(数字之和为8)位居三系的中央,成为中央杠杆;这在经络脏象的实际意义中解释成,肝胆为疏泄、中清之府,心包、三焦主宰气血的运行,故该系的虚实可直接影响其它两系。在阴阳互为上,它同自然界寒暑推移的阴阳消长是一致的,既:太阳(三)、阳明(二)、少阳(一)、少阴(一)、太阴(二)、厥阴(三)。依据中医"天人和一"的观点,而产生了《灵枢·经筋篇》的经筋症候命名;同样,中医的切诊定位与此也是分不开的。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也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宏观认识,用数字逻辑关系综合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
二)脉诊及其定位
中医的切诊方法,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对寸关尺三部讲到"尺内两旁,则季脉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西汉张仲景对此照搬应用,详见《伤寒·金匮》)。即左手人迎部候心、肝、肾,右手寸口以候肺、脾、命门(即寸关尺三部),浮取为表经主腑,沉取为里经主脏。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在望诊气色上,《素问·玉版论要》讲"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后世望诊有左肝、右肺之说)。综合历代医家的诊要观点,明朝李时珍《脉诀》书中有"气口九道图"供人参考。脏象学上有左肝右肺之说,小儿望诊也以左颊左耳为肝,右颊右耳为肺。若左耳左颊面赤,则为肝热;右颊右耳面赤,则为肺热。切诊定位上,诊肝之脉在左关部,肺在右寸部。一般讲,桡部、动脉部为切诊部位,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左脉主阳主气主腑,多实症,腑实则脏阴伤;右脉主阴主脏,脏虚则阴伤,脏气虚,阳气反衰。左脉阳腑的功能依赖肝脏象的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中清之府,它对三阳腑的调制起疏泄三焦的作用。三焦气机热郁,为疏泄失职,故可发生肝郁热症,而左颊耳热赤,用药可选二妙散、清肝阴之类。右脉主阴主血,当太阴不足,则气血离居,发生血逆,二气衰于下,故右颊耳热赤。厥阴不足,则体阴不足,阳亦衰,因此疏泄失职,发生胃滞热,浊阴上逆,造成血逆与上,气衰与下。因此,下午、傍晚面部烘热,以左颊耳为为重,这是太阴、肺气、脾血的升降、藏气血均不足所致,可选用归脾汤加清气降浊品,如清肺脾滞热类药。
在阴阳关系上,切诊时左手脉小于右手脉约一倍,这是厥阴不足,
太阴气有余,为血虚。肝主左颊耳,这是左阴(体阴而用阳)用阳而来,主气,故为肝脏象。肺主右颊耳,这是从右主血、为太阴所管而来,所以体右以气生,然后降右,同血汇结。
在治疗气机上,左侧以行血为主,用药多选丹皮、柴胡;右侧以行气为主,用药选枳壳、姜黄等,就据此理。气左升右降,这是从脏象气血的左右输注上得来的。厥阴,阴少而用阳,主藏血,故血亦不足。在正常情况下,赖以肝阴充足,才能用阳行气,所以验方用药以柴胡、白芍、丹皮、当归为清血育阴饮其虚阳。在太阴血盛,赖以右气下行的推动,故用姜黄、枳壳、陈皮、木香等行气品,可使气行血畅。脾肺的气机升降,赖以肝体阴用阳的"阳"来推动,气血的左升右降,维持了脏象间的平衡。气血升降平衡则切诊上脉象左右平衡,差值小;反之,气盛于阴(阴为阳所抑),切诊上左脉大于右脉,这是气降失控所致。中药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二味药的作用,柴胡升左之气,升麻助之以提右气。经络图示仪的检测与切诊的这种气机升降是同步的,穴位点或经脉的电导特性就是气血脏象的外候,图示仪诊断与切脉异曲同工,图示仪效果更好。若血虚阴不足,则切诊时左脉小于右脉,这是气衰于下,左脉弱,血盛于上,故右脉大,它是厥阴、太阴之间的气血比例失调的反映,见下表:
厥阴少阳系 太阴阳明系
气升 一阴一阳, 太阴 三阴二阳,
↑ 厥阴多血少气, ↓ 太阴多气少血,
厥阴 少阳多气少血, 气降 阳明多血多气,
故气血平稳。 故偏气盛。
经络脏象在气血盛衰流注上,上午气血稳而气偏盛,中午气旺,下午血盛。在脉象切诊上,左主气主腑,为手足厥阴少阳系(一阴一阳);右主血主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三阴二阳)。左右脏象气血的平衡稳定,依赖中间杠杆--手足少阴太阳系,即阴阳水火的制约关系。这在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上可充分体现出来。
从气机上讲,左升右降的互为关系可归纳如下:
任督二脉
稳定上下气血升降,主持
左气挟 内外阴阳平衡,调理气血 右血随
血而升 阴阳。 气而降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体阴用阳,主疏泄,参 营卫所生,传导代谢
与代谢功能,为气血 功能,后天的气血源
的动力源。 泉。
手足少阴太阳系
左右阴阳气血
的横向输注。
气血的竖度表现,切诊中反映在桡动脉寸关尺的脉搏振幅上。督脉亢进则寸部>尺部;任脉亢进则左尺部<右尺部;气血上盛下虚时,尺脉不足,此时督任二脉失衡。督任二脉受手足少阴太阳系的水火制约,才能保持气血的水火平衡(阴虚或阳虚均同水火失衡有关)。
所谓横向表现,指切诊上左右脉搏幅度的差异。左脉大于右脉时多为气盛,主腑,主功能;右脉大于左脉时主气滞血郁,主脏,主实质障碍。邪热滞阻为实症时,左脉>右脉,脏阴不足。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切诊定位依据气血升降的动态平衡及双手脉搏的相互关系。脉搏幅度的上下(由寸部到尺部)差异同气血的竖度
升降(盛、衰)和任督二脉的循环有关;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同
左右气血的横向波动(左升右降)有关。经络图示仪检测时,竖度升降反映在图谱的整体幅度上;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体现在各检测点的左右差异上。
从经络脏象三系统来看,左手寸、尺部为手足少阴太阳系,中间关部为手
足厥阴少阳系的足部系;右手寸、关部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尺部是手厥阴少阳
系的手部系。这种定位关系符合气血左升右降的关系。脉定位与气血流注的关
系如下:
左手脉
寸:手少阴太阳(二阴二阳),手少阴多气少血,手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午、未时(中午11时至下午3时)。
关:足厥阴少阳(一阴一阳),足厥阴多血少气,足少阳多气少血。
流注在子、丑时(午夜11时至凌晨3时)。
尺:足少阴太阳(二阴二阳),足少阴多气少血,足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申、酉时(下午3时至傍晚7时)。
左手脉
寸:手太阴阳明(三阴三阳),手太阴多气少血,手阳明多血多气。
流注在寅、卯时(凌晨3时至早晨7时)。
关:足太阴阳明(三阴三阳),足太阴多气少血,足阳明多血少气。
流注在辰、巳时(早晨7时至上午11时)。
尺:手厥阴少阳(一阴一阳),手厥阴多血少气,手少阴少血多气。
流注在戊、亥时(傍晚7时至午夜11时)。
脉定位按手足经排列如下:
左脉 右脉 和
寸 2 3 5
关 1 3 4
尺 2 1 3
足经 手经
由上图可知,手阴阳经(兰线所示)从右尺部斜向左寸部再横向右寸部,足阴阳经(紫线所示)从左关部向下左尺部再斜向右关部。足经左关尺部(脏象之肝、胆、胃、膀胱)同右关部(脏象的脾、胃)为一组,手经右关部(命门,即脏象的心包、三焦)同左寸部(脏象的心、小肠)及右寸部(脏象的肺、大肠)为一组。亦即,手经在上(寸部)起于右尺部,足经在下起于左关部,这体现了阴阳互为的承制关系。在经络图示仪检测点的组合安排上,也依照这一原理。
从阴阳承制的关系看,左右脉搏的平衡体现在:左右寸部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平衡反映在督脉;左右关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平衡与否,关系到冲脉,是气血平衡的关键;左右尺部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平衡反映在任脉。冲脉则是调节气血脏象活动的要冲,见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2(手少阴太阳)---→5(督脉)←---3(手太阴阳明)
关 1(足厥阴少阳)---→4(冲脉)←---3(足太阴阳明)
尺 2(足少阴太阳)---→3(任脉)←---1(手厥阴少阳)
切诊定位上,左右关部对应的肝、胆、脾、胃,为气机调节,是疏泄、中清之府,脾胃是营卫之海、后天之本,若亢进失衡则心、大小肠的脏象失调,多为火邪,使督脉失调,阴阳失控;反之,衰则肾、心包、三焦、膀胱气化不足,为阳虚、气血滞郁,造成任脉组滞。经络脏象三系的顺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手足少阴太阳系、手足厥阴少阳系,三系之间的动态互为关系,还依赖冲脉的调节,以平衡任督二脉;任督二脉的稳定还依赖同手厥阴心包经密切相关的隔俞。从脏象心生血的观点看,与胃经有关的营卫代谢系统同胰俞有关。经络图示仪依据脏象的这种关系,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位置。把经络脏象的气血流注顺序列在切诊部位上,表示如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7 8 3 4
关 2 1 6 5
尺 10 9 11 12
手足少阴太阳系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纵向相加均为17 纵向相加均为13 纵向相加均为9
由此可见,厥阴少阳系统为中间数13,13±4分别为少阴太阳系17和太阴阳明系9,这同《灵枢·经筋篇》的数字是一致的,即8±1,体现着气血阴阳同自然的关系。气血脏象上,左手以升为始,右手以降为终,故气血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切诊上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它们的脏器功能联系成为切诊的依据。凭借左主气、右主血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切诊的定位,即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在脏象上,右手肺、脾、心包为气血的有形脏器,胃、大肠、三焦为营卫输注的所生之器,为后天之本;左手心、肝、肾为气机、疏泄、水火、阴阳之根本;小肠、胆、膀胱为代谢疏导的关键。在经络脏象三系上,上午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偏于气盛;下午为手足少阴太阳系,血盛而气衰;夜晚为手足厥阴少阳系,气血平稳。这从经络图示仪检测的井端电导状态上也可反映出来,这种气血状态的变化同现代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是一致的。这里,足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系的脏象活动,能起到承制上下气血平衡、左右气血升降的关键作用。
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午气盛,下午气衰而容易气血离居,夜间气血平稳。一般肺气伤者,气衰于下,血逆于上,下午易潮热、低热。脉诊时,上午右寸关部略盛,下午左寸尺部略盛,这是正常状态。
三)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
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源于对经络脏象学说的考证。关于经络与脏象的联系,明李时珍在《脉诀》中的"气口九道图"上对脉诊的动态变化有详细描述,从形态的差异上说明经络、奇经八脉的总体结构。这里,阴阳的动态变化,表里的制约,以奇经八脉做为相互关联的纽带。奇经八脉的体现,是以切诊中脉搏搏动的形态来反映的。经络图示仪中,是从手指足趾端的检测点来构成左右网络,再现切诊的这种动态思维方式。
左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2 手少阴太阳 心、小肠 督脉
关 1 足厥阴少阳 肝、胆 带脉
尺 2 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 阳跷、阴跷
右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3 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 任脉
关 3 足太阴阳明 脾、胃 冲脉
尺 1 手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阳维、阴维
少阴太阳系制约督脉和二跷脉,使之平衡;厥阴少阳系控制带脉和二维脉,它对诸经有约束作用,该系的稳定才能使阳维(主左右之阳)阴维(主左右之阴)达到稳定的平衡。傍晚至夜间是气血重整、修复的阶段。太阴阳明系控制冲、任脉的稳定,凌晨,经脉上多气多血,是肌体旺盛的阶段。
经络学说同切诊定位的布局相互印证,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也要充分体现
这种关点,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依据穴点的特征,将肢端(指、趾甲旁的)井穴作为经络的检测点,可充分反映相应经络的状态。
下面给出了传统井穴点的定位: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膈 手 手 手
太 少 少 俞 厥 阳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胰 足 足 足
太 少 少 俞 阳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这种布局同切诊的定位是相通的,但若仅以上述布局为依据,就缺乏经络脏象互为网络关系的完整性,很难体现奇经八脉的整体观点。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指(趾)端的空缺点同样有着经穴特征,并分别对应着督、任、冲、带脉,如下图: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督 膈 手 冲 手 任 手
太 少 少 脉 俞 厥 脉 阳 脉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督 胰 足 冲 任 足 足
太 少 少 脉 俞 阳 脉 脉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带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脉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其中胃经改在足5。以中指(趾)为界,内侧1至5分布了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系,少一个阳经;外侧6至10分布了手足少阴、太阳、少阳系,少一个阴经。手中指外侧的新井穴膈俞与手厥阴心包经同居中指,与血液、血管系统有关;足中趾外侧的新井穴胰俞与足阳明胃经同居中趾,与消化系统有关。
图中,手足小指(趾)外侧为太阳经,内侧为少阴经。食指、拇指为太阴阳明系及冲脉、任脉,冲任脉在切诊上居太阴阳明系中,横向承制左关部厥阴少阳系,以达到督任脉的寸部、左人迎由寸口脉的平衡。将食指端外侧(4)定为冲脉,拇指端外侧(2)定为任脉,同足厥阴、足太阳井穴为一组,这与切诊中右手寸关部共为太阴阳明系、冲任脉所占相同。左关部为厥阴少阳系,因而足趾(1)(2)定为脾经、肝经。手指督脉定在(7),它同少阴太阳系、厥阴少阳系为一组。以中指为界,督脉、冲脉分别落在两侧。中指端是心包经、膈俞;中趾端是胰俞、胃经,为后天营卫之本。手足小指(趾)、无名指(四趾)都是同名经。而手中指5是心包经,足中趾5则是胃经。在脉诊定位上,右关部是脾胃,右尺部是心包、三焦经(命门)。手3是大肠经,足3为下任脉。手2为上任脉,足2为肝。手足1为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8。
经络图示仪的脏象定位,沿用左主气主功能、右主血主实质的观点,并依此来判断检测点的左右偏差是气盛、功能波动,还是实质病变。手足左右指(趾)的井穴检测点,构成了经络脏象的外候网络,从上下左右的差异对比来判明阴阳、表里、虚实,从各经的异态来判断脏象失衡的程度,进而作出诊断。经络图示仪中,以手经为基础检测点,足经为辅助检测点,共计40个检测点,这40个检测点的每个检测点都有数个扩展检测点,可以获得充足的检测信息。基础检测点和辅助检测点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手:小 10 小肠 ---- 扁桃体、食道、十二指肠
指 9 心经 ---- 同心搏动、心率有关
无 8 三焦 ---- 同体质免疫系统有关
名 7 督脉 ---- 大脑功能、脑皮层活动
中 6 膈俞 ---- 内分泌系统、血液
指 5 心包 ---- 心脏、冠状动脉、脑血流
食 4 冲脉 ---- 植物神经、丘脑
指 3 大肠 ---- 大肠、结肠区域
拇 2 任脉 ---- 脑血流供应
指 1 肺经 ---- 肺、上呼吸道
足:小 10 膀胱 ---- 泌尿系统
趾 9 肾经 ---- 泌尿系统、内分泌
四 8 胆经 ---- 肝胆实质、代谢系统
趾 7 督脉 ---- 大脑功能
中 6 胰俞 ---- 胰腺、消化功能
趾 5 胃经 ---- 胃实质
二 4 冲带 ---- 植物神经、丘脑
趾 3 任脉 ---- 少腹、生殖系统
大 2 肝经 ---- 肝功能的内分泌解毒功能
趾 1 脾经 ---- 内分泌、血液调节、消化吸收功能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皮肤良导点(穴位点)电导特性的研究,是经络图示仪的检测基础,用经络图示仪检测上述基础、辅助及相应的扩展检测点,得出经络脏象的整体状态,可以获得大量的诊断信息。此外,我们多年的实践发现,穴点在检测过程中的热灼感反应,是经络脏象的重要外候。对整个检测图谱结合热灼感程度的分析,证明了热灼感是气血淤滞、气机闭涩、郁滞余毒、气热阴伤等气血运行失调、阴阳离异抽象概念的外候反映。
用现代生物物理的方法对经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手足指(趾)甲旁1分许井穴电导特性及其对电流反应的研究,融合了中医切诊的脉象理论,使经络图示仪的研究成为有源之水。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中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经络图示仪的开放性设计,使中医的脉诊理论趋于标准化。
二、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方法
经络图示仪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检测穴位的电导特性,给出检测点在几个检测周期内的平均电流,并记录检测点的热灼感。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检测可靠,应尽量保持检测条件的一致性。检测点皮肤要保持清洁和干燥,检测时在检测点涂抹医用导电膏,或者直接用检测笔沾上导电膏进行检测。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应在20分钟以上。检测时检测笔对检测点皮肤的压力要尽量保持一致,用力不要过重,点上去皮肤有凹陷即可,如同用硬笔写字的力度,绝不能有压痛感。检测点皮肤有红肿、水疱、损伤时不能检测。手足井穴在指(趾)甲下角旁开1分处,其它扩展检测点的位置参见针灸书籍。
通常情况下,只检测左右手部共计20个检测点,如发现失衡的异常经或异态点,可进一步检测相应的扩展点,也可以配合足部辅助检测点及其扩展检测点的检测,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诊断分析。如果检测点有异态反应,或者说有热灼感,则可能有器质性病变。热灼感的程度与该经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反映了气损阴伤、气血瘀滞、毒瘀阻经、痰湿滞瘀的实症。检测结果的左右失衡多表示病理过程的量变,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多表明发生器质性病变。热灼感分为三级:1-有热灼感(B点),2-热灼感较强(Q点),3-热灼感极强(π点)。若隔日多次在同一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则要特别警惕,并应扩大检测范围。一般疾病也会有热灼感,但程度多为B、Q,而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热灼感也会消失;癌变早期在相应经的井穴点会有π点反应,且长久不消失。实践证明,在检测中出现π点(一般是一侧,并同该循经范围的征候接近),且间隔几天的多次检测均出现π点,此时左右穴点平衡与否已不是主要矛盾了,而π点则反应了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恶病质。据此,可以预测早期癌变。
经络图示仪还具有治疗调整功能,使用该功能对左右手足经络脏象的外候点(井穴)进行刺激,使经络产生隐性感传并得到调整,可以治疗一些功能性的异常,也可以使病灶向好的方向转化。使用经络图示仪,还可以准确地找到阿氏点,也就是特异性的低阻点;用治疗调整方式刺激该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辅助及其扩展检测点,每个点所囊括的主症范围,可参考有关针灸的书籍。如同心电图图谱一样,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可以总结出各种疾病的标准化图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蒋新民
|
2006-11-13 12: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
左右对比之后即可分部对比按脉。这是进行脏腑辨证的中心环节。两手用相同手指、相同力度分按左右同一部脉(其它两部的手指稍稍抬起),先寸,后关,再按尺,每一部均要举、按、寻,边仔细体察,边左右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患病脏腑,抓住病因病机。再以此为根据,确定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例:同属肝郁脾虚证,其脉左关弦盛而右关不足者,肝区胀痛常较突出,每因情志过激而加重,常伴心烦易怒,胸闷太息,卧寐不安,口苦厌食,其病机重点在肝,肝气郁滞而后乘脾,即《金匮要略》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是因,脾虚是果,其证多属实,治宜疏肝解郁佐以健脾,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其脉左关弦细而右关细弱无力,或两关均弦细者,肝区痛多不重,或仅在劳累时始觉隐痛,常伴口淡纳差,腹胀便溏,面黄肌瘦,倦怠乏力,其病机重点在脾,脾气素虚,肝气相对偏旺而乘脾,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脾虚是因,肝郁是果,其证多属虚,治宜健脾益气佐以疏肝,方用柴芍六君汤加减。再如同属瘀血阻络型慢性肝炎,其脉左关沉弦而右寸有力者,肝区痛常伴胀闷不适,时作太息,多属气滞而致瘀,治宜行气散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其脉左关沉涩而右寸关细弱无力者,肝区痛常较轻,常伴困倦无力,少气懒言,多属气虚而致瘀,治宜益气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其脉细涩,尤以左寸关沉细无力者,肝区刺痛昼轻夜重,常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手足不温,多属血虚寒凝而致瘀,治宜养血温经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可见,脉象反映出病机侧重不同,治法方药必随之而变。只有凭脉辨证,据理立法,才能避免实实虚虚的错误,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讲得好、中医就病的定势脉象管用、定量分折则有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参察对施方用法留据会诊有大用,尤其参汇西医化验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cwbm48w
|
2015-2-13 04: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都上班了, 咋人还是不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weihongbai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