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转帖]出土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出土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复制链接]
2004
|
2
|
2004-4-24 11: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從黃谷繪《明堂經穴圖》說起──問題意識
本文探討任脈(圖1)起源之謎。引起我留心這個課題的是清初黃谷彩繪的《明堂
經脈圖》 [1] 。歷來人體經脈圖像,多以男性身體為模型。經脈循行暴露在
人體的表層,以女性身體模型大概有所不便。黃谷所繪的任脈圖是個異例(圖2)
。在他編繪的十四幅經脈圖中,任脈的圖像是女性,榜題「奇經任脈」。任脈起
於會陰,沿人體中軸線上達承漿,計二十四穴。會陰位於人體私處,圖像並無標
示 [2] 。今天我們常見的針灸銅人模型,在其私處往往也繫上紅色布條
[3] 。
任脈與女性有密切關係見於《內經》等經典 [4] 。《素問‧上古天真論》論
人體的成長變化,男女有別。女性以七年為一變,二七有天癸,任脈通、太衝脈
盛,此時有月事、能生子。七七四十九歲,任脈衰、太衝脈虛,經水寖絕,形貌
漸壞而無子 [5] 。所以,女性終其一生與任脈的通暢、枯竭相關。又,《靈
樞‧五音五味》提及婦人、宦者、天宦(指男性先天生殖器發育不全者)三者沒
有鬍鬚的原因,都與任脈,太衝脈有關。此二脈起於人體的陰部,主管生殖、生
長。「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于氣
,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鬚不生焉。」 [6] 宦
者與先天宦者沒有鬍鬚的道理類似。宦者因去勢損傷了衝脈,而天宦者任衝不盛
、宗筋不全備,因此不長鬍鬚。換言之,任脈涉及氣血的生成,同時,與人的生
殖精氣機制密不可分。
後世醫典繼承了《內經》的任脈論述而有進一步的發揮。例如,滑壽《十四經發
揮》云:「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也。」
[7] 毫無疑問,婦人生殖、養生的相關知識是探索任脈起源的重要線索。《
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書說同 [8] 。滑壽又云:「任與督,一源而
二歧,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
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
[9] 任督一前一後位於人體的中軸線,醫家將其比喻為天體、地理的子午線
。由於宇宙論的類比想像在古典醫學隨處可見,我們往往視為理所當然。數術類
比其實涉及一個醫學的核心問題:即身體的中樞或者控制源頭在哪裡?也就是說
,人體的活動能量有一個主要的源頭。相對於天地陰陽之氣運作的子午線,人體
也以任督為主導源頭。
《內經》關於奇經八脈的討論仍然不成體系。但遲至東漢末的《難經》已經出現
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之間關係的論述 [10] 。醫家將十二經比喻為溝渠,奇
經如同深湖 [11] 。這兩者的主從,在《周易參同契》、《天元入藥鏡》、
《大道三章直指》、《黃庭經》等典籍以任督為人體能量的源頭 [12] 。甚
至出現了「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 [13] 的說法
。
以上的討論暗示任脈源起兩項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女性的生理,第二個是數術
宇宙論的基礎。近年地不愛寶,中國大陸出土醫學資料層出不窮 [14] 。以
下,我試圖利用新出土的文獻更深的挖掘任脈學說的源起問題。
二、人體中軸線及其宇宙論的基礎
從戰國到西漢末,學術發展的趨勢是以宇宙論 [15] 對知識進行系統化、體
系化的工作。以《呂氏春秋》始,經《淮南子》、《春秋繁露》,到揚雄《太玄
》可說推演到極致 [16] 。方技、醫學系統化的過程,同樣在天道與人體不
二這樣的假設、格套之下完成。
不過,人體「取象與天」 [17] 或者「人副天數」 [18] 的思想,不僅
僅是人體與宇宙一對一的對應類比。數術類比所構造的人體解釋模型有各種不同
的變化。山田慶兒以為「水系模型」為古典醫學的主流 [19] 。而人體與天
體之間運作的機制是沿著「氣──感應」的邏輯。正如徐復觀所說:「由陰陽五
行所構造的天,不是人格神,不是泛神,不是靜態的法則;而是有動力,有秩序
,有反應(感通)的氣的宇宙法則,及由此所形成的有機體地世界。」 [20]
這個感通的宇宙是以氣做為中介,在相似或同類之間形成一種遠距離的作用
力。氣在不同時間──方位的能量盛衰,借由陰陽五行表述,具有規律、可預測
的特性。天與人互動的傅合想像特別表現在「數」的概念 [21] 。徐復觀說
:「大約到了戰國時期有人轉而認定數字即是天體自身的表現。更將自然性格的
天體,與傳統的天命及天道的價值觀念,混而為一。於是再轉而將數字也誤認為
是價值實體的表現,認為由數字即可表現價值,即可通向天道的價值感應,乃至
與之為一體。」 [22] 易言之,周秦之間天道觀的變化即是氣化、數字化。
人體的中軸線任(督)脈被類比為天體、地理的子午線也孕育於周秦之間。新出
土的數術資料讓我們對「子午」的概念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例如日晷、博局、規
矩鏡 [23] 、式盤 [24] 等器物都呈現「二繩四鉤」的宇宙圖式,即由
四正、四隅即構成氣運作的升降變化圖(圖3)。
古人將一年(或一日)的節奏區分為十二或二十四個段落。借用司馬談《六家要
旨》中的話:「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25] 。
這裡的時、位、度、節的時間概念往往以方位來表現。中國古人所謂的「天地」
、「星野」的說法,都是時間──方位相應為一體的概念 [26] 。「二繩四
鉤」圖也是一種帶有時間特性的空間(temporal space)。按蓋天的宇宙論,天如
覆碗,輿地方正有如棋盤。天地扣合,四隅不掩。天體由南北向的子午繩與東西
向的卯酉繩交叉形成了「四正」,而另外四個夾角也是由四條繩索維繫構成了「
四鉤」。
「二繩四鉤」的宇宙間架,以子午線作為天地陰陽之氣的起始。《淮南子‧天文
》:「陽生於子,陰生於午」 [27] 。陽氣始萌於子位,即一年的冬至或一
日的子時。陰氣起於午位,即一年的夏至或一日的午時。銀雀山漢簡《三十時》
云:「日冬至恒以子午,夏至恒以卯酉,二繩四句(鉤)分此有道。」 [28]
也就是以子午、卯酉分割四時(圖4)。明代醫家張介賓〈卦氣方隅論〉一文
云:天地之氣,始於子中。子居正北,是陰氣之極、陽氣之始,「子午為陰陽之
極,卯酉為陰陽之中,是為四正。四正定而每隅間之以二,是為十二宮。每隅間
之以五,是為二十四向。」 [29] 陰陽之氣的消長,象徵時間的順序、歷程
(圖5)。
所以,子午是天地的南北,陰陽之氣始發,進一步引伸則是卦位的坎(水)離(火)或人體的中軸線。人身子午意指任(督)脈的記載似不見漢代以前的典籍 [30] 。但《漢書‧王莽傳》的一條史料已經暗示任脈的誕生。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開鑿子午道,目的是為王皇后的生育:
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31]
這一年,王皇后十四歲,按醫經所載七七天癸至,開始有了月事。《漢書》
注引張晏曰:「時年十四,始有婦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為牡
,火以地二為牡,故火為水妃,今通子午以協之。」 [32] 王莽是以開通地
理的子午線來幫助其女的生產之事。《周氏經絡大全》云:「任之為有孕也,婦
人生養之本」 [33] 。人體的中軸線,而且與女性生殖密切相關的即是任脈
了 [34] 。漢長安城的中軸線,北起天齊祠,南方即子午谷(圖6)。這南北
的中軸線即天體「二繩」的子午線了。
人脈與地脈對應的模式,不僅出現於王莽開通子午道以協助皇后子嗣之事。《國
語‧周語》虢文公論籍田禮,提及太史按時節觀測土地,每當陽氣蒸騰,土脈躍
躍欲動,要及時翻耕土地輸瀉其氣,否則地脈因陽氣積滯而造成災害 [35]
。這條史料做為脈學起源的濫觴,到了《管子‧水地》得到進一步發展:「水者
,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 [36] 地脈與人脈的類比感應,又如《
漢書‧李尋傳》:「五行以水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紀,終始所生。水為
準平,王道公正修明,則百川理,落脈(即經脈)通;偏黨失綱,則踊溢為敗。
」 [37] 水在五行方位是在北,即中軸線上;婺女,即須女星,《漢書》注
引孟康曰:「婺女,須女也,北方天地之統,陰陽之終紿也。」 [38] 天氣
之氣的運行合協與否與政治清明相互感通。李尋的理論是:地脈──人脈──國
脈彼此連繫的三層宇宙 [39] 。上述思想,《靈樞‧經水》一篇可說最為體
系化。〈經水〉全篇以水喻脈,「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
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40] 《靈樞‧邪客》云:「地
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 [41] 地脈、人脈之
間數術的類比,任脈的表述方式亦不例外。王莽開鑿子午道的地脈,藉此感通其
女身體的子午線。
子午概念的應用除上所述之外,另見於陽雙包山漢墓經脈木人模型 [42]
。此具模型約是漢文帝與景帝時期的文物,其體表呈現的脈路與時代相近的馬王
堆、張家山脈書並不一致。特別是多出了手厥陰脈與督脈。督脈位於人體背部的
中軸線,並與手厥陰脈交叉形成一個大十字(圖7)。陽經脈木人模型胸腹雖然
沒有描繪任脈,但不能說此時仍無任脈的概念。唐人王冰認為古說督、任、衝三
脈其實是異名同體,一源三歧:「任脈衝脈督脈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經或謂衝
脈為督脈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經脈流注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
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以背腹陰陽別為各目爾。」
[43] 關於任脈的循行路線有不同的說法,例如《靈樞‧五音五味》別有「
上循背裏」一說,《甲乙經》、《太素》大致相同。換言之,任脈除走腹胸中軸
線之外,還向後走背脊 [44] 。如上所述,古醫經認為任督之別只是以背腹
部位賦予不同的名稱。
我在上文提到,由於數術類比在古典醫學論述隨處可見,以至我們忽略其重要性
,往往將之視為比喻而己。然天體或地理的子午線在天地之氣運行的關鍵性,暗
示了人身的子午線一個問題:身體的中樞在哪裡?或者說,身體的哪個部位是能
量的啟動者?人體活動能量的來源一定有個核心地帶。以臟器而言,即沿著人體
的中軸線的幾個部位:(1)、心(火)──腎(水);(2)、腦──腎;(3)
、腦髓(泥丸)脊柱──下丹田;或(3)、脾胃 [45] 。毫無疑問,上述幾
種人體的中樞全部居於任(督)分佈的路線──人體的中軸線。
中國歷代養生、修練的功法,即以人體的中軸線及其相關臟器發展出各式技術。
任督接通形成一個循環道路,也借用陰陽之氣循環一畫夜術語「周天」 [46]
。後世有道之士以桔槔、轆轤、河車等一系列引水的工具比喻氣在人身中軸
線的升降環流,無疑是前述水思想的精緻化 [47]
漢代以前,除了醫典中大量關係任脈的論述之外,唯一與任脈源起的史料是《漢
書‧王莽傳》。如上討論,這條史料暗示了人體的中軸線及其宇宙論的基礎。同
時,它涉及婦人生殖特性也與醫書所載任脈功能一致。的確,新出土的房中資料
揭示房中術與任脈的發現是有連繫的。
三、任脈與房中──「子午」概念的技術化
任脈的任與妊、同。妊脈是婦人生養之本。關於婦人生養的技術在漢代的知識
分類屬於「房中」 [48] 。房中術在宋代以後被污名化。大多數人視房中為
男女交接、行淫縱樂的技藝。不過,有意思的是,《曲禮》「醫不三世」,孔穎
達《疏》引的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鍼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
」 [49] 。唐代經師所引的舊說不可考。鍼灸依托黃帝、本草依托神農並不
難理解,可是脈的相關知識為何與房中素女有關呢?素女脈學對我們來說可謂是
失傳的技術。
漢代的房中著作今佚。唯一可用的史料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被定名《
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等房中書 [50] 。這一批材料的特殊
性,正如廖育群的研究指出:「五臟、六腑、四季,及其陰陽之劃分趨向,雖尚
未見于《足臂》、《陰陽》、《五十二病方》這些醫學著作,卻已出現在養生之
道的論述中!這或許可以提示我們,充斥漢代以後醫學著作並構成中醫學基礎理
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臟腑學說、四季、陰陽等,其源之所在。」 [51]
廖育群的推測還有待證實。不過,根據羅維前進一步的研究,早期房中術所提煉
的一些概念的確與針灸技術有接嫁的關係 [52] 。本文則留心到房中導引與
脈學之間的發展。
房中的重要性亦見於今本《內經》。《內經》當然不是房中專書。但《素問》編
次,頭幾篇即相當重視房室衛生,如〈上古天真論〉認為房室不節是散耗人體精
氣、真元的原因 [53] 。另外,〈陰陽應象大論〉則提出不懂房中「七損八
益」的技術是早衰之故。「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54] 這裡的「陰氣自半」、「陰痿」指的是人的腎氣或生殖能力衰竭。〈
陰陽應象大論〉房中論述俱見於馬王堆房中書 [55] 。《內經》的思想受黃
老一系的思潮影響 [56] 。而黃老與房中養生的關係,學者多有討論矣
[57] 。正如陳鼓應的指出,這一系的道家強調生命之動出。人身必須在動中
發揮其機能,血脈欲其通達,精氣不流動則鬱結 [58] 。房中導引即是創造
人體氣血流動的一種技術。
馬王堆房中導引的特色即以人體中軸線發展氣血流動的功法。這項特色目前所見
以戰國《行氣銘》為濫觴。此器銘文已有多種隸定 [59] 。銘文大意是,行
氣者呼吸吐納深吸天之氣,蓄氣往下延伸,氣在體內能定則固。固於踵部,復萌
生新氣,從足上達於絕頂,而與天氣合一 [60] 。李零探討古行氣家的丹田
學說:「銘文『天之本』應指上丹田,即泥丸;『地之本』應指下丹田,即臍下
的丹田。整個功法應屬沿任、督二脈行氣的小周天功。」 [61] 《行氣銘》
並沒有出現任督之詞,但行氣者接引天地之氣在人體中軸線形成循環大概是不成
問題的。
馬王堆房中書《天下至道談》提到八種有益人體的房術導引與《行氣銘》有類似
之處。而且特別強調行功時背脊(中軸)的動作,例如「直脊」、「耎脊」、「
內脊」:
治八益:旦起起坐,直脊,開尻,翕州,印〈抑〉下之,曰治氣;飲食,垂尻,
直脊,翕周(州),通氣焉,曰致沫;先戲兩樂,交欲為之,曰智(知)時。為
而耎脊,翕周(州),(抑)下之,曰蓄氣;為而物(勿)亟勿數,出入和治
,曰和沫;出臥,令人起之,怒擇(釋)之,曰積氣;幾己,內脊,毋踵(動)
,翕氣,印〈抑〉下之,靜身須之,曰侍(待)贏;已而灑之,怒而舍之,曰定
頃(傾),此胃(謂)八益。 [62]
行功者伸直背脊,放鬆臀部,提肛而後引氣下行曰「治氣」。或吞服津液,臀部
懸空下垂提振背脊,收歛肛門曰「通氣」。行房室導引,鬆弛背部,收肛而引氣
下行曰「蓄氣」。或房事將卒,行深呼吸納氣于背脊曰「翕氣」。以上功法以下
丹田或下陰部為核心,特別留心人身中軸線的動作 [63]
馬王堆房中書《十問》所述,「接陰食神氣之道」類似:房室有補有瀉必定有一
定的節奏,一是垂直四肢,伸直背脊,按摩臀部;其次是放鬆大腿,活動前陰,
緊縮肛門;第三、閉目,不聽雜音,導引精氣充實腦部;四是口含津液,並咽下
津液;五曰全身精氣上聚於頭部,收歛身體的陽氣 [64] 。亦即通過下陰一
連串的導引蓄積精氣,沿著脊柱上達於頭部。
對子午時行房的講究又見於馬王堆房中書《合陰陽》:「昏者,男之精。將旦者
,女之精。責(積)吾精以養女精。筋脈皆動,皮膚氣血皆作,故能發閉通塞,
中府受輸而盈。」 [65] 這段材料行房的時間值得深思。
我們在上一節提到「子午」的概念。陽氣始乎子時,陽氣由盛漸衰至午時陰氣時
起。古人一定觀察到男性在子午時之間陽氣最盛,生殖力強旺。男性的生殖器在
這段時間往往自主勃起。男性夜間精力強盛,適於交合但應交而不洩,藉交合達
到補益的效果 [66] 。小周天功法也特別講究活子時。《素女妙論》云:「
帝問曰:人陽氣夜間勃然起立,騰然興發者何?素女答曰:晨晝暮夜,此一日中
之四時也。故陽氣生子時,于卦為復。至丑時而二陽生下,于卦為臨。寅時,三
陽已全,于卦為泰。若人半夜暴泄,則陽精枯損」 [67] 子午之間,男子精
氣旺盛;相對來說,白晝女性精力活躍。積蓄男精以補養女精,前脈在交合處於
興奮狀態,皮膚氣血通暢流動,五臟六腑均受補益 [68] 。所以,《十問》
云:「補寫(瀉)之時,於臥為之。」 [69] 這當然是以男性為主的房中論
述。
而直接與任脈起源相關的術語是「中極」。《合陰陽》曰:
大卒之徵,鼻汗脣白,手足皆作,尻不傅席,起而去,成死為薄。當此之時,中
極氣張,精神入臧,乃生神明 [70]
《合陰陽》將十回合交合的最後階段稱為「大卒」。女性的體徵是鼻出汗、脣色
發白,手足抖動不息,臀部離席上舉。這時男性即應停止行房,不待射精即結束
房事,即所謂「成死為薄」。薄即損害之意。行房當生還不可死返。男性交合瀉
精是為死。而大卒之後,女性前陰部位氣血匯聚,男性導引吸收其精氣,而達到
益的效果 [71] 。
「中極」即任脈的起點,位於陰道口。《素問‧骨空論》云:「任脈者,起于中
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頭循面入目。」 [72] 王惟
一《重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
一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 [73] 女性的中極部位,經通繁複的
房中導引後,下焦原氣獲得最大的作用。在此時,男性擇取精華,「乃生神明」
。
「神明」不是指神祇或人的聰明智慧,而是一種經過繁複體位導引後所產生的與
天地同韻的身體感。《十問》:「食陰陽,稽於神明」 [74] ;又云:「
玉閉時辟,神明來積」 [75] ;又論接陰之術,「九至勿星,通於神明」
[76] ;《天下至道談》十動之後「產神明」 [77] ;《合陰陽》十動
至「九而通神明」 [78] 。神明者,是天地陰陽運作的動力。《淮南子‧泰
族》:「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
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物而物入,此之謂神明。」 [79] 這種宇宙論術
語移用到人體知識多見於《內經》 [80] 。早期道家的修練文本描述其實踐
的最後階段,往往有通於「神」,「明」而與天地同流的境域 [81] 。
從《合陰陽》所述的行房時間及相關的人體術語,可用「子午」概念的技術化來
總結。重點複述如下:(1)、行氣著重人體體脊柱之氣的調整;(2)、人體能量的聚
匯在下丹田與腦部之間的中軸線;(3)、行功在於子午,陽氣會聚的時刻。
從上所述,氣在人體中軸線的運行具有雙向性 [82] 。一般成說,任(督)
脈的循行都是由下往上,即任脈由會陰循行到承漿,而督脈由長強循行到齦交。
然《靈樞‧營氣》敘述十四經脈的循行次第,由肺經始依次走大腸經、胃經、脾
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接著由肝經
別出上行經額循巔,下項循背脊,即督脈下行再通身前的任脈上行,然後回流於
肺經而環流體係(圖8)。《靈樞‧營氣》云:「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83] 。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運行的常規,「小周天」的行氣與之相反。
亦即,順成人,逆則成仙。督脈上行而任脈下行。行功者斡旋人身的原氣,河車
倒轉而使身形變化。
沿著今本任脈的主要穴位,如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
分,直兩乳中間),都是人體元氣所生之處。敦煌醫書《呼吸靜功妙訣》﹝伯三
八一○﹞所揭示的功法同樣是「子午」概念技術化的示範:
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人心腎
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內腎,臍﹝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脈,以通元息之浮
沉。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闔。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
字。人呼吸常在於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煽,百病不治自消
矣。每子、午、卯、酉時,於靜室中,厚褥於榻上,腳大坐,瞑目視臍,以綿塞
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吸,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勿亟勿徐,任其自然
[84] 。
人呼吸在心腎之間,也就是人體的中軸線。起於內腎的脈無疑是任脈(或督脈)
。子午是空間概念,也是行功的時間概念 [85] 。子午做為宇宙論的術語,
不僅是數術類比的工具,而且是可操作的概念。
四、結語
我們再回頭重看黃谷所繪的「奇經任脈」圖(圖2)。這幅圖並不寫實,起於會陰
的穴位沒有標示出來。任脈起源的問題如同畫中層層包裹的衣冠被掩蓋了。《素
問》的開篇即明示任脈與女性成長、生殖的特質密切相關。黃谷圖畫中的女性似
乎要向我們訴說任脈待解之謎。
人體的中軸線曾與天體的子午概念類比呼應。古典醫學中的數術類比往往有脫離
經驗、傅會的情況。但從王莽鑿通子午道影響其女生育的故事來看,真正類比的
機制是建立在氣──感應的邏輯。而數術觀念又往往對醫學實踐起推動、促進的
功能,我特別列舉各種以人體中軸線發展出來的功法。簡單的說,本文的論旨是
身體觀與身體感,或者說觀念與實踐之間有一層很深厚的關係。我不是說它們之
間的孰先孰後,也就是並不全然是數術類比影響身體的經驗,倒過來說,身體的
感受也會回饋醫學的理論系統 [86] 。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
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 [87] 宇宙之間陰
陽之氣的盛衰升降,是修丹之士確切的感受。
今天科學家探索古代中國人的人體知識已取得肯定的成果。不過,如本文所述任
脈發現過程中,經由房中術導引所產生的氣的體驗如何被証明呢?我的意思是,
脫離古典數術風土的現代人,對氣的感官經驗難道沒有隨著歷史條件的不同而有
所變化嗎?歷史研究、田野調查與科學實驗之間如何進行對話,仍然深深的困擾
著我 [88] 。氣的文化研究無疑的開啟不同學科合作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赤小豆
|
2004-6-18 0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出土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26 1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出土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明堂振衣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