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现代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1547 | 回复0 | 2003-2-27 18: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
中医学及易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分析宇宙事物的相互作用、变化规律中运用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做代码、类象的理论系统,由历史的事实证明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财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更显其珍贵。五行、干支、八卦均隐含着宇宙万有全息耦合常数,即黄金分割率。说明这些系统极具数理上的合理性,很有生命力。本文仅将现代有关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简述。
一、脏腑经脉:
中医理论最注重的是脏腑系统与经脉系统。经脉又分十二经脉系统与奇经八脉系统。易学中将脏腑与天干相对应。即甲胆、乙肝、丙小肠、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脉之经气是按十二时辰进行循环的。故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经脉,即寅手太阴肺经;卯手阳明大肠经;辰足阳明胃经;巳足太阴脾经;午手少阴心经;未手太阳小肠经;申足太阳膀胱经;酉足少阴肾经;戌手厥阴心包经;亥手少阳三焦经;子足少阳胆经;丑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则与八卦相对应,即乾阳维脉;坤阴维脉;坎壬脉;离督脉;兑阴跷脉;巽阳跷脉;震冲脉;艮带脉。脏腑与十二经脉互为表里。十二经脉是脏腑之外化。奇经八脉统率脏腑与十二经脉。现代的易学将天干地支巧妙地纳入后天八卦,形成先后天合并为带有三个同体转盘的天地雷图之遁甲系统。其中天干盘称为天盘,地支盘称为地盘,八卦盘称为雷盘,亦称人盘。雷盘为总持,奇点在此盘上。此系统在遁甲时产生两个很有意义的机制,一为甲遁入戊,即甲进入艮宫,形成甲戊体;二是壬水归藏,即壬水退回坤宫,寄入地支申金,称为归藏。这在中医学之脏腑与经脉活动机制中有其重要性。圆满地解说了经脉循环机制及脏腑与经脉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可能对临床选时针灸或给药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甲遁入戊:
黄帝内经谓经脉气血流注路线是按时辰始于寅经,依次经过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到丑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这已经由现代经络敏感人的实验研究所证实。《经络敏感人》(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文中报道罗先生受经络刺激后,感传从寅经出发,按上述经脉顺次进行传导,至丑经结束。但此丑经(足厥阴肝经)未向寅经(手太阴肺经)传导,即未实现循环无端。39次重复实验均如此。说明经气流注顺序恰如黄帝内经所说始于寅经,终于丑经。然而,何以经气传导在丑寅之间停止,不继续循环?由天地雷图遁甲系统的机制可以解释。因为十二地支的五行循环相生在艮宫丑寅之间发生破缺,须启动遁甲系统,使甲遁入戊,形成甲戊体插入丑寅之间,作为接通的桥梁,才能使环流得以补圆。而人体启动遁甲机制似需处在生物钟的寅时才行,或许亦可以采取刺激膀胱经上的肺俞穴,从而开通肺经,使丑寅间之经气循环得以顺利进行。说明十二经脉系统也表达了遁甲系统的规律。
三、壬水归藏:
申经(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背部有两条轨迹,此经脉起于内眦睛明穴,经额部上行交于百会穴,在此分出一支向外行至耳上角。主脉向后至天柱穴,于此分为内外两脉,其内侧脉下行与督脉交于大椎穴,而后在督脉外1.5寸直线下行经会阳穴至月国窝委中穴。此内侧脉在背部有全部脏腑的俞穴,各俞穴都与对应的脏腑处在同一投影水平,似为脏腑直接外化投影。其外侧脉从天柱穴向下到背部距中线3寸直下经秩边穴到委中与内侧脉会合,而后下行到至阴穴。中医全息论作者宋为民、吴昌国实验证明人体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相通。他们发现针刺肺俞,有感传通向手太阴肺经,针刺心俞则有感传通向手少阴心经,依次针刺厥阴俞等其他十个俞穴,其感传都通向各自的本经,可见古人是根据感传而命名膀胱经内侧脉上十二俞穴的。这些感传只从十二俞穴走向四肢各经脉,而无由四肢走向十二俞穴的。因此遁甲学称此内侧脉为申仪经。雷学作者石铭、孙则鸣认为督脉类离是壬干所在之宫,脏腑壬水经气通过大椎穴进入申仪经,这即是壬水归藏于申仪。脏腑经气藏于申仪后,又可通过十二俞穴映射至十二经脉。针刺俞穴引起单向离心的感传,即雷学作者所称的壬水归藏于申仪所引起的特异现象。耳针刺激亦有单向离心的感传通向十二经,也是壬水归藏的伸引。
四、经脉脏腑气血流注时辰与疾病的关系
黄帝内经记载十二经流注时间与所对应之十二地支的时辰一致,始于寅,终于丑,周而复始。此十二经对应十二时辰称为纳子法。王怀玉[新中医1982(10)]报导按寅时针刺寅经尺泽穴,疗效显著。他认为此现象与气血运行的“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有关。《藏山雷学》作者对10例患者进行非寅时针刺观察,效果不满意。发现在早晨病人将醒未醒时叫醒后,立即行针,效果最好。如已醒多时,虽在寅时,效果亦不佳。认为这与艮八宫奇性有关。因艮象为止,乃静中有动。浅睡时,气止于丑经,初醒时,则始于寅经。故在小睡小醒,小静小动,不过不及的中和戊土之气时,可显此“雷气遁土”之象。小睡初醒时,相当于人体生物钟的寅时,若醒已久,虽处于地理钟的寅时,然已非人体生物钟的寅时,疗效即差了。可以设想,若在人体生物钟的寅时与地理钟寅时相吻合的时间里进行针刺,做到天人合一,疗效当会更佳。
国内大量实验研究证实经脉脏腑气血流注确有时辰节律,并符合纳子法的时间观念。以纳子法指导诊断,选时用药亦有不少报道。李兆秀[新中医1991(3)]的实验证明气血运行于寅时达肺经时,两肺光子发射数量之测定值,左右对称。其他时间则不对称。并出现周期性反应。病人发病时间也有周期性规律,如头痛发病多在辰时,胃经当令,用调脾胃方有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病较重的时间主在寅时;五更泻多在卯时(大肠经)发作;肾阴虚发热常在酉时,于此时补肾阴,疗效最佳。
其他周期性发病报道甚多,下面略举几个例子:1)患者每于夜间子丑之际,感到胸闷,气不上达,半月。断为肝胆主病,阳气当旺不旺,阴阳气交不顺。用乌梅丸治愈。2)患者每于丑时阵法剧烈咳嗽,在他处久治不愈,断为肝刑金,于丑时前给药,数剂治愈。3)患者每于丑寅之际突发胸闷哮喘,断为肝病,针刺太冲穴数次愈。4)患者每于丑寅之际有热气上冲胸间,口苦肢麻,断为肝肺两经病,针太冲、太渊,数次愈。5)患者每于丑时腰痛难忍,天亮症消,针太冲二次愈。6)患者每于丑时突发腹胀十余年,断为肝病,按时给药治愈。7)患者每于丑时突发右侧拇指剧痛难忍数月,断肝经病,治肝先治脾,兼固肾,针刺并给药,治愈。8)患者每于卯辰时,左髋部闪电样痛,二月余,按“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断肝胆气滞,以疏肝止痛药六剂愈。9)患者每于卯时及酉时右耳面部闪电样痛,二月余,断卯为大肠经病实证。大肠属金,实则泻其子,故针刺酉经太溪穴,数次治愈。10)男,每于辰时头昏空痛难耐,断为脾虚,给药二剂愈。11)患者每于酉时阵发心悸,过时症消如常,并素有五更泻(卯大肠经),温阳补肾,治愈。12)患者每于酉时舌缩至喉,难言惊恐,过时症消,针太溪,二次愈。13)患者每于酉时头痛一年有余,曾多方求医,未见效。断为肾精不充,服药治愈。14)患者每于酉时发病,少气懒言,头晕无力,多尿。断为肾阳虚,金匮肾气汤十剂,治愈。15)患者每于巳时腹泻,一年有余,断为脾虚,服药数剂治愈。
上述病例均表现有时辰节律,与内经记载的很吻合。按纳子法结合五行生克进行诊断与治疗,似乎非常便捷,且效果很好。可能各种疾病都存在着发病的时间规律,只是有的不典型或被忽略。如获得时间规律,用纳子法指导诊断,并按经脉流注的时辰进行针刺或给药,当能省去许多麻烦,得到最快的诊断,及时的治疗与最佳的疗效。不过,由于每个脏腑都有一条经脉,而各经脉气血流注时辰不同(即各经的开穴时间不同)。这样,要按生物钟的时辰给药或针刺会很不便,因受昼夜作息时间的局限。但我们已知经脉系统存在着壬水归藏机制,天干脏腑系统是通过壬干与地支经脉系统的申仪经连接的,可以利用申仪经上的俞穴来控制脏腑所对应之经脉的开旺衰闭时间。如在辰时欲治脏腑肺部疾病,即可针刺申仪经上的肺俞,使寅经开旺,而后再针刺手太阴肺经原穴及其他病穴或给药。其他脏腑疾病亦仿之。这样即可掌握治疗时间的主动权,有兴趣的同道不妨一试。
五、经脉系统是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
易学把宇宙中一切事物视为同构,即一切事物中都有天干、地支、八卦的对应物。所以在任何系统中,只要发现了十干、十二支与八卦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此系统的生发中心。人体形态极为复杂,也不过是以天干脏腑、地支经脉为中心生发而来。生发中心自然是信息能量,化学物最集中的地方。毫无疑问,脏腑正是如此。而现代经脉研究也发现人体穴位区集中了大量带优质线粒体的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这是非穴位区所没有的。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报道:在人体生长发育的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是通过经络系统的一些特定细胞及组织结构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这些细胞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可产生增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并传递给周围特定细胞群的受体,启动增殖分化活动。同时经络细胞自身也进行着增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活动,在此生发中心的调控下,简单的生殖细胞得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并将之统一起来,发育成为生命。所以,经脉系统又是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
经脉系统既是生发之源,穴位是形体发育的中心,也是人体内外信息交流的奇点,对人体有很强的调控能力。既然选择适当穴位进行针灸可以治病,或许也可在经脉系统中找到奇性最强的穴位,利用针灸或仪器对人体进行调控,开发人体的潜能,从而达到健身延年的目的。
---- 曾述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