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复制链接]
查看4122 | 回复10 | 2004-6-10 0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谈中医学的非逻辑思维
胥荣东


内 经

《素问.八正神明论》: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








.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宋代以前,这类“上工”屡见不鲜
史料表明:
在我国宋代以前,这类“守神”的“上工”在医生中屡见不鲜。
如:扁鹊望齐候以色,苍公望齐丞相舍人奴以病色,长沙决王仲宣以生死等等。
然而自宋代以后至今,这种“上工”日趋减少,可谓凤毛麟角。乃至在中医的学术主流中销声匿迹,时至今日,这种诊法更被视为奇谈怪论乃至于所谓的封建迷信。

当代“上工”

方慎盦先生在1937年所著的《金针秘传》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针灸前辈神针黄石屏于民国三年,应邀为袁世凯治疗头痛的具体经过:袁氏“因受风过久,时觉头痛,一遇思想太过即发,三年之后,-----其病系前后脑痛,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第一针刺入,袁谓头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抉肠胃而下。师曰:此即风散热降之象,袁总统称奇不置,厚谢而归。”
一看就是肝硬化!
我科护士长的一句话
前些天,我一老乡患病来求医,我科护士长:“一看就是肝硬化!”结果B超诊断为肝硬化早期。
徐半尺—徐邦达
文物鉴定与窗外来人。
挑西瓜与诊病—望触叩听与检验糖分。

什么是直觉思维

比如我们看见一棵松树,或看见自己的亲人,我们根本不必去推理论证,就可以断定自己所见。甚至听到屋外的咳嗽声乃至于脚步声,我们据可以断定是谁回来了,而且出差错的几率非常之低。
直觉思维的常用句型:一看就知道是---

如人饮水
如在十字街头见了亲人,用得着逻辑推理吗?即便是分别十年以上,也会马上认出,若用逻辑推理则恐怕反倒条条不符。
“医者意也”的特点
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直接心悟,甚至可直接对某些或某种脉症作出经验性诊断,或下意识的顿悟。
何谓“得意忘形”?
魏晋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学者王弼治《易》,尽扫象数,独扬义理,畅言“得意忘形”、“得意忘象”,言“意”、“得意”之声大噪,玄学家以“得意”而“越名任心”、“任内心”,处世立说也“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屈”,“得意”已成为时人共同推颂的思维方式。
当时的医书典籍亦多以意言医。如题名晋·程本的《子华子》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清代名医周学霆《三指禅》
清代名医周学霆在《三指禅》中有言,“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工夫非一朝一夕可得。它一方面来自长期临床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得之于对前圣经典的钻研。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古籍医经未能畅达先人之意。于是,古时中医读书治学十分强调“心悟”“心法”。依靠语言,而不泥于语言,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忘言,追求一种直觉体悟的思维境界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和灵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陶弘景常说“医者意也”
陶弘景也最喜欢说“医者意也”,他甚至认为最得医之意者是张仲景,他说:“仲景用药,善以意消息”。
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评述道:“陶隐居云:‘医者意也’。古之所谓良医,盖以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可以旧方医疗” 。
唐初名医许胤宗
唐初名医许胤宗也曾说过:“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医者易也”是经验医学的特征
以“医者易也”为主流的医学,是经验医学的特征之一。它把临床过程和疗效,寄望于医生的“意”,诚然是重视创新,但医家的“意”有随意性的偏颇又难以实证。诸如一叶知秋,秋季外感在处方中加梧桐叶之类,颇有随意性 。
苏轼对“医者以意用药”提出了驳诘
宋代苏轼曾在《东坡杂记》中对“医者以意用药”提出驳诘,指出对这位因乘船遇风凉而患病的病人,在丹砂、茯神诸药中,加舵工多年手汗所渍处的舵牙割为末做药引,或在止汗剂麻黄根节药中,配上古竹扇为末服之(因竹扇能扇风怯汗)的“以意用药”堪为笑料。
张仲景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应是对医者意也的突破,但是,因“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以及受魏晋玄学等影响,辨证论治理论并没得到普及和发展,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初年,“医者意也”一直被医家奉为格高思远的习闻名论。 主客体合一
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直觉心悟有着“主客体合一”,重主体轻客体的思维特点,并与现代医学主客体分离,重客体轻主体思维有着显著的区别。
心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本质目前尚未有定论。一般认为直觉是一种下意识活动,是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在潜意识里发生的,直接领悟事物本质或内在意义。它是以往知识经验为基础,从整体上跳跃,迅速地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它不按逻辑推理顺序及借助具体形象进行,因而与逻辑思维有着显著的区别。
直觉思维不是中医的专利
   直觉思维则是根据一些现象瞬间内作出的综合判断,它不是按逻辑规则进行归纳演绎,没有明显的中间过程,表现为“直觉的洞察”。
直觉思维不是中医的专利,西医、数学、军事、语文、政治、翻译、刑侦、外交(社交)、音乐、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广泛的应用此思维。
逻辑思维的特点
   逻辑思维是按照某种逻辑规则或程序,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有明显的逻辑过程,其模式是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一般不允许有逻辑上的跳跃。
直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
机能之一
   现代科学表明,直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机能之一(左利者)。
有人认为:直觉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直觉思维是人类一种普遍、基本的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一种普遍、基本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能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的结晶,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个人不断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直觉思维能力是由个体差异的,除了先天的因素外,与个体各自的职业训练有很大关系。
如职业训练
例如,在专门制造黑色纺织品的工厂里,有经验的工人可以辨别出四十种不同色度的黑色,而我们普通人只能看出两三种色度。
在所有的动物中, 狗的听觉是较灵敏的,但一个有音乐素养的人所能听出声音的数量要比狗还要多,甚至达到不可比拟的程度。例如,他可在钢琴的两个相邻的键之间辨别出20到30个中间音来。这种超常的能力显然是通过严格的视听训练,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素问.八正神明论》注释
清.张隐庵注:“目明者,观于冥冥也,志者,心之所之也,言心开而志先慧悟也。口弗能言者,得气之妙,不可以言语形容也。俱视独见者,众人之所共视,而我独知之也。”
唐.王冰注:“神谓神智通悟,形谓形诊可观。”
马莳注:“按之而不得其真,问之而不得其情,滞于形迹之粗,非可以言上达之妙,故曰形。形之为义,其下工乎。”
杨上善注:“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神知则既非耳目所得。”
结论:
“守形”医生,在临症时被局限于感官感知范围之内,得到的信息是形迹的,因无法捕捉患者的全部信息,故难以准确地把握患者的整体状态,。
上工则依靠其“治神”素养,能过做到“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
分析
《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记载的这一“上工”诊法与普通的中医诊法相比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此诊法无须患者主诉,所谓“耳不闻”。
该诊法与与普通的望诊有别, “俱视独见” 。
未提切诊。
这种诊法是超越逻辑思维的特殊思维方法,故有“独悟”、“独见”、“独明”之语
上工之路
至于为何能取得如此神奇的疗效,除了选穴独到,取穴准确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易于被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在针刺是要做到“聚精会神,提起全身力量,贯注于针尖上”(见《霍元甲与神针黄》一书)。正如黄石屏先生自己所说:“吾始习少林运气有年,萃全力于指,然后审证辨穴,金针乃可得而度也。”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要习运气有年,待萃全力于指之后,才谈得上审证辨穴,否则针刺水平是难以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
承淡安先生如是说
正如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先生所说:“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练气称为修内功。” 承老前辈亦十分推崇黄石屏先生及其弟子的内功针法:“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魏廷兰与我神交多年……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有如下重要论述:“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 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欲瞻病人目制其神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 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 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为何要“非其人勿传”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解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等,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胥注:善于逻辑思维者可学西医!
武术内功修炼与针刺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象古人那样去遴选针灸人才,“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通过适当的内功训练也是可以做到的,其实练习“导引行气” 就可使人“语徐安静”、“而心审谛”,
显然“导引行气”的“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与“行针艾”的“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是要求后者更加心灵手巧,审慎专注,反映迅捷,这正好通过传统武术内功修炼来弥补,如太极拳、大成拳 等。
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多重视内功修炼
据笔者考察发现,历代在临床上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多重视内功修炼,如华佗、孙思邈、马丹阳及杨继洲等,近现代则有黄石屏、承淡安、郑毓琳、赵缉庵、贺普仁、张士杰等。
华佗针术高超的内功背景
华佗之所以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与其修炼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据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论述,五禽戏不仅是养生之术,而且搏击性亦颇强,实为武术的一种功法。
孙思邈—最成功的医学家
孙思邈 早年进山修道的经历及练功与医学的精深的关系常为大家所忽略 。
马丹阳本为道教人物
马丹阳本为道教人物,其练功自不待言,马丹阳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李时珍则更明确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说明练功后可体察经络的存在。杨继洲则以修炼周天功法为主,并在《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这些伟人都为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
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修炼有关。郑老先生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气功造诣的。
中西整体思维的比较
中医学的整体观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有机论的,它强调结构与功能,把现实事物看成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系统 ,整体不可以还原为部分。对每一部分的认识都要把它放入与其他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予以考察。在这种整体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它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这整体功能结构关系又表现为与日月天时相应和的机体发育和生命维持的节律。从本质上说,中医学不是治病而是助人,它不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帮助人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 健身。
中医学缺乏对整体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
“医者易也”的弊病
以“医者易也”为主流的医学,是经验医学的特征之一。它把临床过程和疗效,寄望于医生的“意”,诚然是重视创新,但医家的“意”有随意性的偏颇有时又难以实证。
徐灵胎:唐以前医学重术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价宋以后医学时指出:“唐以前之医学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重也;宋以后医学乃以为术不足持,而必精求其理,此自宋以后医家之长”。
何谓《格致余论》?
受其影响,金代刘完素和张元素都把探索病机作为诊治的重点,元代朱丹溪把医学活动视为格物致知的实践之一,他在所著《格致余论·序》中称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这就突破了仅靠悟性思维的“医者意也”的认识层次,把诊治提升到理性思维的认识层次上 。但笔者认为:似有矫枉过正之嫌!
“辨证论治”一词的由来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提出了“诊病施治”一语,清代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又称之为“辨证施治”,而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则概之为“辨证论治”,此后,“辨证论治”一词广为习用 。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价宋以后医学时指出:“唐以前之医学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重也;宋以后医学乃以为术不足持,而必精求其理,此自宋以后医家之长”。
“医者意也”的作用在于突破思维定势
临证时,当病人的病证无规范可循,或虽有规范其病情又不尽适合,在此情况下就要发挥医生的悟性,在体察精奥,覃思熟虑之后,突破思维定势,“由意达物”,打破常规,以理法的创新和方药的活用出奇制胜,获得疗效。 


----------------------------------------------


——————————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
--------------------------------------------------------------------------------


此为前些天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的提纲,欢迎指正!

三七生 | 2004-6-10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久仰,闻先生为拳道高手,犹精于神遇之诊,金针之道,望日后多多赐教。
张天宇 | 2004-6-10 12: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张天宇 对论坛的支持 !'>张天宇 赠与作者</font> <font color=red><b>1000</b></font>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张天宇 对论坛的支持 !'>雷傲元以示鼓励</font>
支持[USECHGFONTE]
江诗古未寒 | 2004-6-10 22: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江诗古未寒 对论坛的支持 !'>江诗古未寒 赠与作者</font> <font color=red><b>1000</b></font>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江诗古未寒 对论坛的支持 !'>雷傲元以示鼓励</font>
好贴。
diqiou520 | 2004-6-11 20: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不知道又是在那里去复制下来的,,,最好写自己的真东西。。。。。。

这样才能在论坛中使大家可以真正得互相交流、学习。

希望下次不看到这种抄袭来得东西,,,写不出自己得感受来。
金针渡世 | 2004-6-21 02: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欢迎胥先生.您所论甚明,而无玄虚之言,诚从实践中得来肺腑之言.望能常来指教.
yy9903132 | 2004-6-24 1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yy9903132 对论坛的支持 !'>yy9903132 赠与作者</font> <font color=red><b>1000</b></font> <font color=BLUE title='感谢 yy9903132 对论坛的支持 !'>雷傲元以示鼓励</font>
欢迎!
胥荣东 | 2004-6-30 1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感谢大家的鼓励与批评,因为是讲座提纲,复制内容是制作的幻灯,当时讲的还是自己的体会,也是自己的真东西。不过将提纲直接放在这里太省事了些,主要是我太懒,请谅解。
江诗古未寒 | 2004-6-30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看过先生的大作《大成拳养生功法(第二版) 》
真的不错。
望而之知 | 2005-2-8 15: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与针灸临症

望先生  多来多发表  高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