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问答

[复制链接]
查看1490 | 回复3 | 2004-6-21 10: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灸问答

何谓烧山火?
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 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拈转(顺时针),拈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 提。天部拈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 直至病人有热感。
何谓透天凉?
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症。它亦是将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 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拈转(逆时针),拈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拈转提插6次,完 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
透针的临床应用?
凡能透针的穴位,都可以透针,但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及透刺方法,还必须了解透刺的部位是否适宜透针,以防损伤器官组织、血管。
如面神经麻痹久治不愈,从下关透太阳,地仓透迎香,地仓透下关。偏头痛,额厌透悬厘悬颅。神志疾病,上星透神庭,百会透四神聪。智能 低了儿童,哑门透风府。外感咳嗽,列缺透本渊。心胸腹疾患,内关透外关。腹中寒,膝肿痛,阳陵泉透阴陵泉。足跟痛,腰背病。昆仑透太 溪。便秘,支沟透间使。胃下垂,中脘透梁门。面肌抽搐,后溪透劳宫。中风偏瘫后遗症,指拘挛伸张困难,后溪透劳宫,外劳宫透内劳宫, 合谷透劳宫。肩周炎,肩贞透对应点(腋后纹头上一寸)。透针还可循经脉走向斜透法,连接针透刺多用于四肢疾病。
怎样决定留针时间?
婴幼儿形体弱小,脏腑气血未克,不留针,应疾入疾出浅刺;儿童期发育还未成熟,神气怯弱,难以承受外界刺激,留针时间要短;青壮 年体质强,患病时,一般来说正气盛,邪气衰,经治疗易康复,留针时间可短;老年人士般来说年老体弱,患病时正气衰,邪气盛,病程长为 其特点,故根据具体情况,留针时间稍长。
什么是俞募前后配穴法?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俞募配穴其疗效相得益彰。
肺,肺俞(俞)、中府(募)。大肠,大肠俞(俞)、天枢(募)。胃,胃俞(俞)、中脘(募)。心,心俞(俞)、巨阙(募)。小肠,小肠俞(俞)关元(募)。膀 胱,膀胱俞(俞)、中极(募)。肾,肾俞(俞)、京门(募)。心包,厥阴俞(俞)、膻中(募)。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胆,胆俞(俞)、日月(募)。 肝,肝俞(俞)、期门(募)。
什么是子母经取穴法
根据十二经脉五行归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其母经或子经的腧穴来治疗。如肺经病变之肺气虚的病人,取脾经的腧穴来 治疗(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如肺经实证取肾经的腧穴来治疗(肾经为肺经之子经)。
什么是原络表里配穴法
原络表里配穴法,是根据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络上相互表里的一种配穴方法。原乃是脏腑经气所经过和流止部 位,络是联系表里两经的腧穴,故有刺一络治两经病之说,原络表里配穴,对各种内伤杂病有较好疗效。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大肠经原 穴合谷,络穴偏历;胃经原穴冲阳,络穴丰隆;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膀胱经腺 穴京骨,络穴飞扬;肾经原穴太溪,络穴大钟;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肝经原 穴太冲,络穴蠡沟
什么是循经取穴法
凡病证呈现在某经循行所及的脏腑、躯干、头面部,可取用某经上的穴位治疗,一般多选用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
什么是郄穴循经取穴法
“郄”,有间隙之意,是经脉气血深聚的部位,全身除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外,阴维、阳维、阴乔、阳乔也各有一个,常用于急性病。
郄穴肺经:孔最,大肠经:温留,胃经:梁丘,脾经:地机,心经:阴郄,小肠经:养老,膀胱经:金门,肾经:水泉,心包经:郄门,三焦经:会宗;胆经:外丘, 肝经:中都,阳乔脉:跗阳,阴乔:交信,阳维脉:阳交,阴维脉:筑宾。
什么是八脉交会穴配穴法?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 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 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
什么是五输穴配穴法?
五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五穴,分布在十二经脉肘膝以下,描述人体气血运行情况的五个特定腧穴。
井--象征经气如泉水初出的源头。
荥--指经气稍盛,如涓涓流水的小溪。
输--指经气渐盛,如水流灌注。
经--指经气更盛,有如滔滔江水经过。
合--指经气充盛,汇合在一起,有如江河归入大海。
五输穴的配穴,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取穴治疗、例如肺经实证取肺经的子穴尺泽泻之治疗,如肺经虚证,取肺经的母穴太渊补 之治疗。
什么是同名经取穴法?
是指手足同各经的一种取穴方法,如手阳明与足阳明、手太阳与足太阳、手少阳与足少阳、手太阴与足太阴、手少阴与足少阴、手厥阴与 足厥阴经脉相配的一种取穴方法。
什么是随症取穴法?
随症取穴是根据病候的症状,选取对这此疾病有显著疗法的腧穴进行治疗,又称经验
取穴法。如胎位不正用艾灸至阴穴呃指压攒竹;痛经针刺至阴穴;闭经针刺长强穴等。
什么是取穴少、多占经?
取穴少,多占经,其含义是如果取决4~5个穴治疗疾病时,腧穴不应该在职知或者条经脉上,可以多占几条经脉,从而达到多经脉治疗效 果。
什么是邻近取穴法?
凡病证出现在某一个部位,即在某部位附近取穴,,急慢性疾患多用此法。
什么是局部取穴法?
凡病证出现在某部位,即在某部位附近取穴。对脏腑及深部以及慢性疾病,多用此法。
怎样从年龄、体质强弱定留针时间?
婴幼儿形体弱小,脏腑气血未克,不留针,应疾入疾出浅刺;儿童期发育还未成熟,神气怯弱,难以承受外界刺激,留针时间要短;青壮 年体质强,患病时,一般来说正气盛,邪气衰,经治疗易康复,留针时间可短;老年人士般来说年老体弱,患病时正气衰,邪气盛,病程长为 其特点,故根据具体情况,留针时间稍长。
什么是多经取穴法?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因此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要考虑多条经脉的病变,可以采取多条经脉的腧穴来治疗,但要遵循取穴少多占 经的原则。
透针临床怎样应用?
凡能透针的穴位,都可以透针,但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及透刺方法,还必须了解透刺的部位是否适宜透针,以防损伤器官组织、血管。
如面神经麻痹久治不愈,从下关透太阳,地仓透迎香,地仓透下关。偏头痛,额厌透悬厘悬颅。神志疾病,上星透神庭,百会透四神聪。智能 低了儿童,哑门透风府。外感咳嗽,列缺透本渊。心胸腹疾患,内关透外关。腹中寒,膝肿痛,阳陵泉透阴陵泉。足跟痛,腰背病。昆仑透太 溪。便秘,支沟透间使。胃下垂,中脘透梁门。面肌抽搐,后溪透劳宫。中风偏瘫后遗症,指拘挛伸张困难,后溪透劳宫,外劳宫透内劳宫, 合谷透劳宫。肩周炎,肩贞透对应点(腋后纹头上一寸)。透针还可循经脉走向斜透法,连接针透刺多用于四肢疾病。
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观察
烧山火(热补)组中皮肤温度升高1℃以上者占87.7%,面温度升高最多者可达4.9℃;透天凉(凉泻)组中皮肤温度下降1℃以上者占87.8%,而皮 温下降最多者可达5℃。血管容积波描记结果分析,用热补手法血管容积被多数表现为上升,高峰出现在针后15分钟,占总数的73.2%;用凉泻 手法后,多数病人血管容积波下降,高峰出现在针后30分钟,占总数的58.5%[17]。
强刺激是泻,弱刺激是补对吗?
这种提法目前尚有争议,据历代有关针灸文献记述,发现一般补法的刺激较强,而泻法的刺激较弱。以烧山火补法、透天凉泻法为例,行 针时拇指向前,食指后退为补,拇指后退、食指向前为泻。手外科专家认为,拇指作用占手功能一半,拇指向前,食指后退搓拈线绳时容易 紧,反之不易紧,因此从力学观点可以认为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拈转,功率比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大,前者是补法,后者是泻法。又如烧山火 补法拈转9次,透天凉6次,前者次数多、刺激强,正是补法,后者次数少、刺激弱,正是泻法。又如提插,反复向下用力插(重按)、轻轻向 上:提(轻提)为补;反之轻轻向下插(轻插)、用力向上提(重提)为泻。前者针感多强,后者针感多弱,因此有人提出强刺激是泻法、弱刺激是补 法与实际操作不符。又如晕厥、休克患者,表现面色苍白、汗出如珠、头晕眼花、心悸、四肢颇冷,甚则不省人事,血压下降,乃是一派虚 象,治则应是补法,取比较敏感反应强的穴位,如人中、合谷、涌泉,用强刺激手法,使其苏醒。如把强刺激说是泻法,与临床实际情况不 将。所以针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机械地划上等号。??平补平泻,古与今尽同否
古代平补平泻与当今的乎、平补平泻有不同之处,如《神度经》记载的“平补平泻”乃是指施针时先行泻法,泻其“邪气”,后用补法,补 其“真气”。杨继洲对平补平泻的应用为“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它是指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补,动而伸之是泻的提插补泻。现代针灸界 对“平补平泻”,强调手法上一个平字,也就是一个均字,与古代平补平泻的操作方法截然不同。当今平补乎泻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 均匀地提插拈转。运针时不快不慢,针下有一种舒适感觉为宜,它是一种不补和不泻的针刺方法。
留针时间是否每个病人相同?
留针是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置留于人体穴位上,以便运针,加强针感,达到持续刺激作用。不论针什么病证均用相同时间留针是不当的,能 否正确掌握留针时间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怎样从病证中决定留针时间?
Ⅰ、寒证与热证:寒证宜用补法,久留针;热证宜用泻法,不留针,若留针时间宜短约为5-10分钟。
Ⅱ、虚证与实证:虚证宜用补法,久留针;实证宜用泻按或刺血法,不留针,若留针时间要短约为5-10分钟。
Ⅲ、痛证:分急性与慢性病证,急性宜用重刺激,留针时间短;慢性痛证一般用轻刺激,久留针效果好,如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肩周 病、胃脘痛等。
Ⅳ、寒厥与热厥:均应久留针。寒厥乃阳气衰微,四肢不温,手足冷,下利不消化食物。热厥乃热盛所致阳气郁闭所引起的手足逆冷证。久留 针以疏其气血,调其寒热。
Ⅴ、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留针,如面肌痉挛、破伤风痉挛,留针应较长时间,这样疗效才好。
病情轻,病程短者,留针时间短;病情重,久治不愈者,宜久留针。
留针时间是否每个病人相同?
留针是指针刺得气后将针置留于人体穴位上,以便运针,加强针感,达到持续刺激作用。不论针什么病证均用相同时间留针是不当的,能 否正确掌握留针时间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怎样从病证中决定留针时间?
Ⅰ、寒证与热证:寒证宜用补法,久留针;热证宜用泻法,不留针,若留针时间宜短约为5-10分钟。
Ⅱ、虚证与实证:虚证宜用补法,久留针;实证宜用泻按或刺血法,不留针,若留针时间要短约为5-10分钟。
Ⅲ、痛证:分急性与慢性病证,急性宜用重刺激,留针时间短;慢性痛证一般用轻刺激,久留针效果好,如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肩周 病、胃脘痛等。
Ⅳ、寒厥与热厥:均应久留针。寒厥乃阳气衰微,四肢不温,手足冷,下利不消化食物。热厥乃热盛所致阳气郁闭所引起的手足逆冷证。久留 针以疏其气血,调其寒热。
Ⅴ、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留针,如面肌痉挛、破伤风痉挛,留针应较长时间,这样疗效才好。
病情轻,病程短者,留针时间短;病情重,久治不愈者,宜久留针。
局部围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局部闷针刺法属《内经》刺法范畴,适合治疗局限性病灶。围刺方法根据发病部位深浅而定,有斜刺和直刺。在病灶正中刺一针,病灶周 围呈环形刺3-4针,病灶大者可两层环形刺5-8针,针刺深度到达病灶横径2/3。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及脏器。临床用于治疗腱鞘囊肿、乳腺增 生、良性乳腺瘤、甲状腺肿大、甲状旁腺良性肿瘤、淋巴结肿大、网球肘、肌腱炎、腱鞘炎、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炎、梨状 服损伤、外伤性血肿等。
“阿是穴”的命名与由来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一般无固定的部位,以局部压痛点来定穴位。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经脉篇》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医学 纲目》中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
“阿是穴”的命名与由来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一般无固定的部位,以局部压痛点来定穴位。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经脉篇》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医学 纲目》中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
电针能代替古代补泻手法吗?
电针是通过电针机将微弱的电流输送到穴位上,使人体??局部的神经、血管、肌肉兴奋或抑制,从而调节功能平衡,达到消炎、止痛、解 痉、活血、消肿等功效。电针可以用来部分代替医者在病人留针期间的行针手法,减轻术者工作量,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古代的补泻手法已有悠久历史,行针手法在人体也产生一种微电流,但不是从外来输入的,而是术者操作时毫针与肌肤摩擦所产生的生物电 流。补泻手法是根据病人身体的寒热与虚实、正气与邪气盛衰的情况进行施治,经拈转、提插,病者随之出现的酸、麻、账感循行传导,幷转 化为治疗效应;电针治疗,则是因输入助电能,使毫针与肌肤一起跳动,幷不需要术者施行手法,故没有针感上下左右传导作用。
临床实例表明,大多数病人使用电针有效,用补泻手法也有效。但也有少数病人用补泻手法无效,用电针有效。亦有少数病人用电针无效,用补泻手法有效。
两者优缺点比较,补泻手法可以灵活掌握,因人、因时而异,行针产生的电能来自人体本身的生物电,不易被机体所适应。电针机的被型较为 单一,机体则容易形成适应性。有些学者认为电针是一种外来电,如对刺激强度、治疗时间掌握不当,会干扰人体的生物电场。如痿症病人用 电针治疗后,常常感到患侧肢体比治疗前更疲劳,更无力,肢体温度也会下降,持续2-4天才能消失。用手法治疗不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 且感觉轻松舒适。又如视网膜色索变性患者,采用同一组穴位,如用手法治疗,针感可传至眼部,视力改善,可以持续14小时之久l使用电针 治疗,则无针感传导,视力改善也只能维持2小时便恢复原状。
综上所述,补泻手法与电针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两者不能完全互相代替。
刺血疗法治疗哪些病
刺血疗法又称放血疗法。根据“宛陈除之”的原则,某些穴位或特定部位针刺,得气后出针令其出血,或用锋利三棱针刺入络脉(身体浅表 的静脉血管),可加强舒经通络,祛瘀新生之力。
作用有①泻热,常用来治热病不退;②止痛,如神经性头痛,病经,坐骨神经痛等;③降压,刺肝经泻热平肝,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④消 肿,跌打损伤局部肢体肿痛者,局部浅刺令其出血,肿痛自除;⑤强心,急救,刺十宣出血等。
补泻手法对每个人都能起作用吗?
补泻手法只有在病人身体中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兄只对虚证和实证患者才起作用;对健康人和不虚、不实患者使用补泻手法不起作用, 这符合《内经》所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的理论。据杨文辉等人的报道,用三才(天、人、地)提插补泻手法的实 验研究,观察针刺正常人45例、胃肠病患者66例的不同效应,结果发现,在正常人身上进行针刺补泻,其胃肠电的被幅、频率变化的差异均无 显著意义( P>0.05)。而分别对辨证分型的脾虚型、肝胃不和型的患者进行针刺补虚泻实,幷以乎补平泻进行对照,结果补法能增强脾虚患者 原来较低的胃肠电波幅,与乎补平泻差别有显著性(P<0.05),泻法能抑制实证患者胃肠电波幅的亢进,与乎补乎泻比较,差别也有显著意义( P<0.O5),提示脾虚患者,使胃肠功能从低下状态恢复正常,实证患者,使胃肠功能从亢进状态恢复正常[18]。因此补泻手法有一定购适应 症,在病态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
对古代的补泻手法有何看法?
古代的补泻手法,是古人根据《内经》“盛(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理论,经过长期演变所形成。有30多种不同的方式,它是运用古代 自然哲学演变而来,有些则是主观推测巧立名目独创而成。因此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校对古代补泻手法,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对 的。古代补泻手法,距今己2000多年,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应对古代补泻手法进行科学实验,或临床验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表里经取穴法?
是根据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的一种取穴方法。分别手太阴肺经病变:如咳嗽、发热。胸痛等,可取手阳明大肠 经的曲池、合谷穴治疗。
什么是接力针刺?
接力针刺是一种多针刺法。当某经络发生病变时,引起肢体麻木,且病者对针感不易得气者多用此法,以疏通该病经的经气。在预定针刺 经脉循行路线上,按向心方向成45度角度斜刺,一针连接一针顺序针刺,直至使针感越过病区为止。

sjhjz | 2004-6-21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问答

谢谢,我是新手,很开眼界。
小李飞刀 | 2014-4-21 20: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
carpinteyrogcq | 2014-4-21 22: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