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经络之谜

[复制链接]
查看1980 | 回复2 | 2004-6-23 1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说它“内居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把它看作运行气血的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然而,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对此穷究细考,提出不少见解。遗憾的是,他们大都囿于《内经》的框框,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20世纪50年代初,经络传感现象的重新发现,激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此后不久,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针刺麻醉术,震惊世界医坛。
  日本学者大久保运斋最早提出经络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他在一百多年前写的《针治新书》中指出,针术是通过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而起治病作用的。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进一步解释:经络是实验行径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十分近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但是,有人指出,大久保运斋在思辨基础上提出的观点,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也有调查表明,针刺得气时,循经传感的行径与神经干走向不同,而基本上是沿古书记载的经络路线行走。
  有人在实验中发现,用普鲁卡因封闭神经干或穴位阻断神经传导后,针感传导径路仍然畅通无阻;如果机械压迫针感传导径路,就会阻断针感的传导,或改变其传导方向。据此,他们设想,经络可能是人体中的一种特殊索状或管道系统结构。1977年,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根据对青蜻的观察提出,经络是机体中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它既非神经、又非血管,而是与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以及一些感受器密切相关的“自身原位丛”。4年后,他还进一步指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生物进化过程中留下残迹。针刺原位穴,局部会产生内啡素、血管活性物质等化学物质。他预言,人类有朝一日能够应用内啡素抗体免疫荧光技术,直接看到人体经络。
  我国学者孟昭威将经络传感速度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机体的反应速度比较分析,提出第三平衡学说。他认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约每秒1至100米,调节机体快速平衡和内脏活动的平衡;内分泌的调节速度以分计算,担负全身慢平衡。而经络的传感速度介于两者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孟氏第三平衡说从新的角度探索经络本质,它虽然有一定的生理根据,但与托马斯特殊结构论一样,缺乏形态的研究基础,至今未得到公认。
  一些学者认为,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临床试验发现,在先天缺肢患者身上用针刺激发传感,均能引起幻肢的幻经络,即患者会感到早已不存在的肢体上有线状传导扩延的幻觉。虽然,只有通过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反射,针刺患者健侧的感传才会形成大脑中的幻经络。
  国内外学者有关经络实质的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经络实质某一侧面。多种学说的共存,把经络研究推向更高层次。可以期望,不久将来,经络之谜定能揭开。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 彭丽丽
channal1 | 2006-2-3 1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经络之谜

21世纪的中医需要全面大创新  细胞群分形经络                                                                        邓宇    等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的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其历史的悠久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代-本世纪-20世纪,已几十年有余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研究进程的结果确并不能令世人-特别是华人满意.其最为重要,关键和致命的根源就是中医创新特别是大的理论与实验的创新或中医的科学革命不够!科技创新--知识经济已经受到国家最高层的重视,江总书记在今年两院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主题(或中国,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和"创新的最佳期--青年".
  创新(中医的科学革命)是中医未来发展前途的关键
  1.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源泉--创新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史,世界与社会总是再不断进步,科学总是不停发展的,而发展与进步的逻辑或关键是什么?就是创新--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创造",更新和进步."创造(发明)"就是从没有的东西做出有(无中生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知识的更新就没有世界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化社会的前进与良性进化!西方-世界科技与社会学的发展史已经给出了明证-不进就是退,就要落后,要发展就得创新.从古希腊的传统,原始"科技"(哲学)的朴素整体观的广义五元"木,水,气,火,以太",到现在的多元"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分子生物学,克隆,电脑......;物质,能量,信息,空-时.......从起点到现在(暂时,临时"终"点)西方远古-原始知识的概念,内容和内涵与现代科技知识的概念,内容,规模,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十万八千里,它变得更加精细(=科学.粗糙=原始,过去)和深广.原来宏观整体广义的"木"只剩现在具体狭义的"木",原来的"五元"等概念已被现代更深更广的微观,宏观概念所取代和废弃.中期的"燃素","超距作用(力)"说等,已被近代的氧,碳,能,熵(信息,有序度),引力子,场等所取代.这些进步无疑都得益于科技的创造与知识的创新,及对传统旧知识的扬弃.而社会与科技的大进步,大腾飞与大变革又特别仰赖社会与科技的革命化的大创新与大创造,特别是大的,革命化的,根本性的质变飞跃的科学革命,如伽利略,牛顿力学,蒸气机,化学,细胞学,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集成电路,混沌分形,克隆等的创新开拓.
  2.创新--中医的命脉"外向"超越式的发展
  反观中医,缺乏的正是象西方原子论,克隆,分形论等样的中医的科学革命--本质性的大创新--外插,发散,开放,外向,开拓,意外,冷门(非热门),奇想,难以预见(预测外,计划外,业余)的"从无到(生)有"的现代中医知识的更新."中西医结合"也只是一种交叉-从有到有,不是从"无"中生有的外插发散的中西医学的科学革命和大的质变创新与创造!"交叉"的意思常是指"两点之内,之间的连线或连接",是组合,有些收敛,内插,内向,封闭,模仿,可预见的意蕴,其开放性,发散性弱.故"交叉"常常不易(能)出大创新.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克隆"多莉"等科学大革命恐都不是交叉的结果-创造物.交叉能出一些小,中创新,这与中医界这多年强调交叉的观念成正比.交叉学科,交叉的方法论或哲学观是与科学革命和大创新不同的另一层次的技巧,与常规科学(模仿或证明的科学)关系比较近.从中医两千年前的古典"气"到现在的几无变化的还是古典的"气",概念和诠释无突破,暴露的就是缺乏大创新,没有突破"交叉"的框框(96年至今我们已经给出了"气"的现代定义和诠释:"物能信空时"的多元统一体,广义波等).早先(96年以前)的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与气一样,古代是什么,现代基本还是什么,无本质发展和变化(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较全面的全新的创新认识,并有了许多新中医概念),老样子-千年不变!--"很是传统".
  3.创新艺术的培植
  中医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新发现,就需要有现代中医的科学革命和大突破.中医要创新,要革命就必须要按科学创新和科学革命的规律去做.就是要打破旧传统条条框框和既有规则的束缚,在专业领域之外寻找新创意,善于怀疑,勇于逆反,不盲目迷信权威,独立(慎独)思索,开拓新视野,发挥(青年人)想象力,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重任(移到)在青年人的共识,重视青年人,并改善创新最佳期(约20,30岁.世界科技发展创新规律)-青年人的科研创新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培植创新和科学革命的社会土壤.为创新最佳期的"青年(江主席在今年的两院会议上已有高论)"创造宽松,宽容,自由的科研,交流,观念超前,有鉴赏力的创新编辑,主编,刊物,发表新知的环境与条件.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就是中国宏伟战略的一部分.培养人们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创意,新点子;用近似疯狂的,愚蠢的,不实际的点子当垫脚石,以激发实用新点子的产生."创造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
  4.创新人才与教育.
  过去以及现在中国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常规科学家(专家)""知识分子(非科学探险者)""准科举"的模式,而不是培养"科学革命"创新探险者的.学位职称越来越高,专业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专,知识面相对狭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降(束缚),模仿多,独创,实干动手能力欠强,(大)创新成果与学历职称确不成比例(常规科研成果绝对成比例或超比例).因为,他们大科学的知识,意识,及对科学内在本质,本意,创新,创造的认识相对缺乏.(中医界)在教育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怀疑,反抗,宽容,独立精神,及知识结构的调整少些专业限制,多接触西方科技和现代科技,包括与中医有关和"无关"的学科!
  创新人才与成果多是在30岁(约20-36)左右显现,约占80%,90%,超过45,6岁有大创新的几率太低了(浪费).中医界有名望的专家前辈,他们的学术业绩恐也不是在老年时才取得,而是在青壮时期创立的!道理一样.所以,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大创新课题,资金的资助比例应与青年研究者创新分布一致(不是倾斜,本来按统计分布就应该这样)!在"常规科学家"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注意和创立"科学革命"创新者的培养,生长,露头的体系(虽然,科学革命者和创新成果常常是计划外,预测外,无法预见的)和环境.
  5.务实(继承)的创新
  创新又不能是凭空,虚浮的.它也是务实,实在的,即一方面,中医的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后的新中医还可以用传统中医解释,它的核心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类似;另一方面,新中医能够用现代或未来世界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所诠释和证明,与现代科技无矛盾,此条正是目前中医突破的难点,好在本世界末或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或革命的初步尝试;其三是新中医在继承了传统吸纳连接了现代科技之外,还应对世界知识宝库有所贡献-知识的增加(原来没有的),为其增添新知识,新概念(就是外向,发散的创新),如整体论-还原论统一的"气(血)"的现代新定义和新概念-气集,气元,子气集;数理阴阳,阴阳五行分形集,五脏六腑分形集,分形维数;分形的藏象系统;分形的"自身调节-细胞群(细胞社会学)-体液-神经协同"的经络模型和分形的经络壁(分界);秩序状态(信息)守恒(不灭);中医的生命起源,世界宇宙图景"双(气)大循环"等.
来源:www.oridream.com

fhrsq | 2014-5-1 06: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你说你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