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推荐]《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复制链接]
1738
|
3
|
2003-3-1 0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六经病诸篇中,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共33条,其中用针法疗疾者有8、24、108、109、142、143、171、216、231、308,共10条;用灸法治病者有117、292、304、325、343、349、362,共7条;误用针灸所致变证、坏病者有16、29、115、116、117、118、119、153、221、267,共10条;(其中117条既为烧针所致变证,也有灸疗)另外还有火疗变证如6、111、112、113、200、284,共6条。因火疗包括了火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变证诸条,凡未明言熨、熏者,皆可视同误用针、灸之变证。这些原文,基本可以反映出《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针灸应用方法以及针灸应用禁忌等重要内容,对指导针灸临床,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伤寒论》针法的应用规律
《伤寒论》针法多用于治疗三阳经病、热证、实证,也用于防病和截然病程。
1.1 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
在应用针刺疗法的10条中,有9条见于三阳病篇,这9条中,有4条属于三阳病变证,而5条属于三阳经本证。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用针阳明经的方法,防止太阳经之邪传其它经。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用针法直接治疗太阳经病。第142条和171条,论述太阳与少阳并病,症见头项强痛、眩冒、心下痞硬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用针法治疗太阳与少阳经皆病。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是用针法治疗三阳同病。而针法的10条中,只有1条见于三阴病篇,这就是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从而提示,《伤寒论》中治疗三阳病多用针法,而在针刺部位方面,所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皆阳经穴位,而第8条之“针足阳明”,第231条之“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也皆取阳经。至于治疗变证取厥阴肝经之募穴期门,308条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刺法可选阴经穴位,则属少数。据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在针刺法的选穴上,也有多选阳经穴位的规律。
1.2 针法多用于热证、实证
在《伤寒论》用针法的10条中,除上述5条三阳经病本身即属热证或实证外,其余4条变证也皆属热、实证。如143条和216条皆论热证血室证,该证为热与血结的热实证,症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但头汗出等。143条言“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216条说“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皆提示用刺法的目的是泻实、取实。108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脾,是肝经实火横逆犯脾,症见腹满、谵语的热实证。109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肺,是木火木气太旺而反侮肺金,症见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腹满等,也为热实之证。至于308条用刺法所治疗的“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云:“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钱潢《伤寒溯源集》云:“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刘渡舟等《伤寒论诠解》云:“古代刺灸之法,一般说来刺法是泻其实热,灸法是祛其虚寒。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治以刺法而不用灸法,则知其为热利而非寒利。少阴病阴虚阳亢,邪气从阳化热,热灼阴络而便脓血,其证当有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舌红少苔等阴虚有热之象……故用针刺之法,随其实而泻之”。由以上多数注家的意见来看,308条也当为热证、实证。据此可以认为,实证、热证多用针刺法,也是仲景针灸疗法的一条规律。
1.3 针法可用于防病和截断病程
《伤寒论》还将针刺法用于截断病程或防止邪气传经。典型的例子是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是太阳病本经邪衰而当自愈之期,对“欲作再经”,注家或解作欲传阳明经,欲传其它经;或解作病程欲进入第二个七日。但皆可针足阳明经穴,以振奋胃阳,疏通经气,扶正却邪,从而达到防传、截病之效。针何穴位,注家多数认为当针足三里穴。当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实,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除对胃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外,还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强壮作用,故无论是太阳病邪气欲传阳明,或邪气欲传它经,或太阳病邪气未衰,病程进入第二个七日,皆可通过针足阳明的足三里穴,以达防病、截病之效。
2、《伤寒论》灸法的应用规律
《伤寒论》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2.1 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
《伤寒论》涉及灸法治病者共7条,其中少阴篇3条,厥阴篇3条。只有第117条1条原文属太阳篇,也只是用灸法治疗误用烧针后,针处被寒,出现核起而赤的变证,而不是用于治疗太阳本证。于此可见,《伤寒论》之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是其规律之一。
2.2 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实证、阳衰阴盛证
2.2.1 阳虚阴凝,用灸法助阳消阴:《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寒湿阴邪凝滞肌肤骨节的证候,用灸法,取其助阳消阴、祛寒湿之功。
2.2.2 阳虚气陷,用灸法升阳举陷: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是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又伴阴血不足,气机下陷,一派虚寒之象,用灸其上部穴位的方法,取其助阳祛寒,升阳举陷之功。注家多认为当灸百会。
2.2.3 阳虚阴盛,用灸法加回阳救逆: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阳衰阴盛,正不胜邪,用灸法助阳祛阴,回阳救逆。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为阳气衰微,四末失温,阴血不足,脉搏不续,用灸法回阳救逆、祛寒续脉。
2.2.4 阴盛阳郁,用灸法通阳达外: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是阴寒内盛吐利暴作,使阳气一时不能接续,而见脉不至,用灸法祛寒通阳,使阳气外达。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张路玉《伤寒缵论》说:“以其脉促,知为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说:“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阳之虚,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可见此处用灸,又有通阳达外之效。
以上阳虚阴盛、阳虚气陷、阳虚阴凝、阴盛阳郁诸证,皆属虚寒证,且不乏重症、急症,此处用灸,除助阳消阴外,也寓有急救回阳之意,体现《伤寒论》在急症中也用灸法的规律,急救所用穴位,据注家见解,百会、大椎、气海、关元、神阙、太溪、复溜、涌泉等皆可酌选。
2.2.5 寒闭经穴,用灸法祛寒通经: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灸核上,以散其寒”,章虚谷《伤寒论本旨》说:“针处被寒,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可见此处只灸一壮,只是在于祛寒通经而已。
3、《伤寒论》针灸取穴原则
从《伤寒论》针灸疗法的诸原文中,可以体现出其强调循经取穴、善用局部取穴,重视选特定穴,注重辨证取穴这4大原则。
3.1 强调循经取穴
《伤寒论》在有些条文中,只强调针灸能选择的经脉,而并不指出具体穴位,如第8条的“针足阳明”,第292条的“灸少阴七壮”,第343条的“灸厥阴”。这体现了重经胜于重穴的思想,无疑是“循经取穴”和“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思想的先导。再如108条治疗肝乘脾,109条治疗肝乘肺,皆选肝经募穴期门,以泻肝之实。因二证皆为肝量所致,选期门显然是循经取穴原则的体现。
3.2 善用局部取穴
第117条用灸法直接在误用烧针而致的核起而赤处施灸,是局部取穴的范例。第24条用刺颈部的风池、风府穴,并配合药物以治疗太阳病头痛项强,也是局部取穴。142条与171条,治太阳少阳并病,症见颈项强而眩,心下痞硬,刺大椎、肺俞、肝俞,应当说既有局部取穴的思想,又有循经取穴的思想。可见局部取穴显然是《伤寒论》针灸选穴的重要原则之一。
3.3 重视选特定穴
《伤寒论》针灸疗法诸条,明确提到穴名者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和期门。风池是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阴、足厥阴、阴维之会;而肺俞与肝俞,则是背俞穴。可见皆是特定穴。特定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伤寒论》重用特定穴的原则于此可见。
3.4 注重辨证取穴
《伤寒论》第108条治疗肝乘脾,109条治疗肝乘肺,143条治疗妇人中风继发热入血室,216条治疗阳明病热入血室,病相异,症状亦不相同,但皆取刺期门之法,乃因从辨证角度看,皆属肝经实证。从而提示《伤寒论》注重辨证选穴,治病求本。
4、《伤寒论》所涉及的针灸方法
《伤寒论》中所涉及的针灸治疗方法有针刺法、灸法、针药并用法和灸药并用法,在针灸禁忌及误治变证中还涉及到烧针法与温针法。
4.1 针刺法
针刺法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在针刺法适应症的10条中,除第8条的“针足阳明”用“针”字外,其余9条皆用“刺”字。一般认为,“针”与“刺”无区别,即用毫针刺入经穴。
4.2 火灸法
火灸法既是《伤寒论》治病的手段,也见于误灸变证诸条文中。从第117条“灸其核上各一壮”、第292条“灸少阴七壮”、第325条的宋臣校注云:“《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等文字看,《伤寒论》所用灸法,当是用艾炷的直接灸法,因而其灸量才以“壮”记。
4.3 针药并用与灸药并用法
针灸与方药并用,可以提高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而《伤寒论》可为运用此法的先驱。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言在太阳病桂枝汤证中,如病重药轻,初服桂枝汤不足以使邪得解时,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如此针药并用,则使祛邪之力倍增。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对少阴阳虚外寒证在用附子汤温经祛寒除湿的同时,配合灸法以壮元阳、消阴寒,使疗效更佳。
4.4 烧针与温针法
在《伤寒论》中,“烧针”见于第29条、117条、118条、153条;温针见于第16条、119条、221条、267条,皆述误用此二针法后之变证与坏病,而非用于疗疾。有人认为烧针即温针,指在针刺过程中,烧灼针柄以加温的一种治疗方法。考《素问》、《灵枢》皆有“燔针”,《灵枢》又有“焠刺”,而无烧针、温针之词。明人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痛”,又载:“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因此有人认为《伤寒论》中之烧针即“火针”,也就是《素问》、《灵枢》中的燔针、焠刺,而温针应是针穴上后以艾灸加热针柄之法。以上两种认识,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
5、《伤寒论》针灸疗法禁忌
《伤寒论》中涉及到针灸禁忌证的原文共有16条,并大多记述了误用针灸后的变证,有的原文还提出了救误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烧针、温针法禁用于太阳表证、少阳不和证、阳明经热证及里虚证,灸法禁用于表证、热证和阴虚内热证,火疗诸法(含烧针、温针、灸法)禁用于太阳表证、表证兼阴虚、风湿病、阳明病以及少阴阴虚内热证等。
5.1 温针、烧针禁忌证
5.1.1 禁用于太阳表证:太阳表证,治当辛温发汗,而温针、烧针多用于沉寒固冷、气血瘀痹之证。对于太阳表证,其无外散之力,火热反易内攻而使变证丛生。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皆是太阳病误用温针、烧针后所引起的坏病与变证。
5.1.2 禁用于少阳枢机不利证:少阳受邪,多见胆热气郁、枢机不利,治当用柴胡汤类和枢机、解郁热,如误用温针、烧针,即是以火攻热,必生变证。如第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即是明证。
5.1.3 禁用于阳明经热证:阳明经中有热,当解之清之,若用温针、烧针,亦属火上浇油,以火助火。如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加温针,必怵惕”,即是阳明经中有热,误用温针后,助热伤心神而成怵惕不宁等变证。
5.1.4 禁用于虚证:烧针、温针为祛寒实而设,有泄实攻邪之效,故若阴阳气血诸不足,自当忌用。如第153条“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阳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是言阴阳表里之气皆虚,误用烧针后使变证丛生;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是言阴阳俱虚之人误用烧针后的变证。
5.2 灸法禁忌证
5.2.1 禁用于表证:灸法有温经、祛寒、通阳之效,但无发汗之力,故表证宜以汗解者,当禁灸。如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即是表证误灸后,邪闭体内,使气血不行之变证。
5.2.2 禁用于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治当滋阴清热,而灸法火力虽微,却有伤阴助热之弊,故当禁用。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十分明确地阐述了阴虚内热证禁灸的道理。
5.2.3 禁用于热证:灸法属火疗范畴,有增热助火之弊,故热证自当禁用。第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即记述了实热证误用灸法而造成了咽燥吐血的变证。
《伤寒论》除记述了上述温针、烧针、灸法的禁忌证及误用后的变证外,还涉及到了火疗的禁忌证。如第111条、112条指出太阳表证禁火疗;第113条言太阳表证兼阴虚禁火疗;第6条言风温禁火疗;第200条论阳明病热盛禁火疗;第284条述少阴阴虚内热、水热互结证禁火疗。因火疗包括温针、烧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禁忌证应视同温针、烧针及灸法禁忌证。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涉及到针灸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使用方法以及禁忌等内容,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03-3-6 08: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伤寒论》以方药为主,以针法灸法分为补泻,单取长效,是以针灸各专其功,非谓针不能补虚而灸不能泻实也。近代针灸学宗师承淡安先生曾著《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足资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4-2 23: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近代针灸学宗师承淡安先生曾著《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请问此书哪里有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03-4-3 08: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于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或可找到。另,《承淡安针灸选集》收有其主要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