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金针拔障术“八法”

[复制链接]
查看1290 | 回复0 | 2003-3-6 07: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针拔障术“八法”
  十八世纪,我国的金针拔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
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
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拔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拔障术“
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
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
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腹”:指进针後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後,晶状体
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後、晶状体之前,继续进
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拔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拔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落後,如又浮起,则需要再度拔落,使白内障拔落
到下方,不再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後,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
亮,被拔下的白内障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
日,急于一刻”,以观察内障是否复位,然後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
风轮与外眦半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眦之中点,相当于角膜外缘四、五毫米处
。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
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後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
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後两断肌肉分开後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
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
,且手术後反应亦轻。由于针拔术操作时间短,术後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
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陀曾用割治法
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嶙(王字旁)的
《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位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赘疣。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
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上奴下肉)肉的割治法,
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肉的颈部(指□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
入手,用钩针钩起後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
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
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
经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