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经络的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查看1788 | 回复1 | 2003-2-18 0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的研究进展
   1973年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距今2000年以前的《内经》更十分具体地,系统地, 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成为指导针灸推拿、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
各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研究。几十年来围绕经络研究的争论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医学科学工作中争论最激烈、又备受人们重视的课题。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的主流是正确的,它的理论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尤其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因此经络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1.现象
   
1956年中国即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有曲折和干扰。进入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解放军309医院,北大生物系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000例循经感传出现率的调查。对8名感传显著者进行经脉感传的观测。1973年由卫生部组织按统一方法和标准、在20余省市进行了二十万例的人群普查。然后观察出现感传的情况。以后中国学者又分别在国外对莫桑比克人(203例)、尼日利亚人(182例)、塞内加尔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种人(110例)的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证明循经感传在人类当中, 无人种和地域的差别。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
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这条线同样具有电、声等特性。实验证明这种隐性循经感传是有普遍性的,占测试者的95%左右。这一结果是可重复验证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和河北保定地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学者发现运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催气运针,循经感传出现率达80%以上。
国内外的学者还对循经皮肤病进行了观察,总结了346例478条循经皮肤变化,包括有贫血痣、神经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等25个病种。有些疾患是先天的、有的是后天的,十四经脉及带脉都有。有的见于经脉的一部分,有的波及经脉的全程,十分醒目。还有的单位和笔者,均发现针刺时出现循经的红线、白线、红疹及皮下出血等血管神经反应。常可保持数小时以上。在病人身上我们还发现有循经性疼痛、麻感、痠、痒及走窜感;冷、热及水流感。与古典经脉记载相吻合。病程短者2-3天、长者达15年、仍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循经感觉病。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异常,均基本符合古典经脉的记载。
 2.为阐明本质进行现象的客观观察
从现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由之路。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把古人赖以建立经络学说的经络现象和由此涉及的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本质搞清楚。1985年经络研究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90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之一;1998年又被列入国家攀登项目,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我国学者已有大量的资料说明: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循经感传尤为多见,它普遍地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我国学者在经络的研究方面采用了电、声、光、核、气等多种理化方法,神经生物形态学方法,如CB-HRP(辣根酶),萤光双标法等手段,从细胞水平进行研究。
2.1 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四十多年 来中外学者用电学方法,采用皮肤电阻抗为指标进行研究,50年代初,日本发现人体体表存在26条低电阻连线,称为良导络。它的径路与古典经脉线路相似。我国学者近年来对皮肤低电阻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过对14经脉的测试结果,证明皮肤低电阻点的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排列,但不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当对机体施加外加电流时,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电位差较明显,并且反映出经络脏腑功能方面的活动。有人认为皮肤电位测定较皮肤电阻测定更有意义。
2.2 同位素示踪法
   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从60年代即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经络。采用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近年来采用高锝酸钠注入穴位,用大视野数字 照相机记录。观察到
·四肢部可迁移30-110CM,轨迹主要位于皮下;
·移行速度3.5-76cm/m,在非穴位注射则有淤积;
·在活体观察与淋巴和神经干无直接关系,但与血管关系密切;
·在四肢部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基本循古典记载走完全程。仅大肠经和心包经有一定变异。专家鉴定认为此法直观、客观、重复性均较强。
2.3 循经声信息检测
   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轨迹与古典记载相吻合,信号的频率在8-97赫之间,高峰集中于30-40赫。结果稳定,可重复。
2.4 光检测法
·体表超弱冷光检测:以体表超冷光信号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某些患者在不同经穴发光有不对称变化,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
·红外成象法检测:一切物体温度高于-273co时,它内部的分子就会因热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而不同于神经和淋巴。
·CO2和O2分压的测定,H+、Ca+的测定:近年来有些学者还进行了人体经络体表循行线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发现经线上二氧化碳呼出量(RCO2)高于经线外。并且从井穴向合穴不断增大。还有人测查了经穴非经穴H+、Ca+ 变化。针效阻滞定位检测利用针刺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经压迫可以出现阻滞的特性,测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将这些阳性阻滞点连接起来即绘成一条轨迹,此轨迹基本与古典记载相吻合。这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检测。
3.相关的研究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如《素问﹒藏气法时论》即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将脏腑与肢节联系起来。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郄门、曲泽、天泉四穴和心包经上的两个非穴点,及四穴旁2cm的8个对照点,对80名受试者心功能(包括LVET、P/L、SV等8项指标)及心电图进行测试。发现针刺心包经上四穴和非穴点与对照8穴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内关等经穴又优于非穴位点。这表明心包经与心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又有人相继对胃经和胆经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相同。还有人观察到针刺“足三里”、“小海”、“曲池”分别对胃、小肠和结肠运动有相对特异性。1984年有报道在内关、足三里、孔最和太溪注射的示踪剂Na1125均能迅速到达各脏器,但到达的速度,强度则因穴位不同而不同。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经脉 脏腑关系必将成为重点之一。对于阐明经络实质, 提高疗效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透过现象看本质
   古籍上所说的经络究竟是指机体的哪些组织结构?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血气、营阴阳。这是最基本的属性。实践证明在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之外寻找独立的新的经络的一切尝试都归于失败,但大量的实验为阐释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奠定了基础。目前对经络实质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络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相关说。
中医认为经络具有行血气、通阴阳、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现代生理学则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系和调节及其与外环境的平衡统一,主要是由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理实现的。有的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的一些特征,认为在体表发生的感传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发生的过程。经络是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特有的功能联系。经上的穴位在大脑皮层上各有相应的点(最近庄鼎已通过功能MRI核磁共震从图象中反映出来,张栋用红外摄影也反映了变化)。
针刺一个穴位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点兴奋后,这一兴奋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联系,有规律地扩散在同一经上有关穴位的相应点,引起该系统的兴奋,大脑皮层某一经系统发生兴奋后,在体表的投影,在主观上即形成了循经感传的感觉。即“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其基本根据是截肢者的幻肢感传感;气功入静可引出循经感传;感传可以扩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气户穴,多数受试者感传能穿过麻醉区至足趾端。另外入静诱导可提高感传诱发率,脑部病变可以增加循经感传出现率等,都支持中枢说。
(二)、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
此说由张锡钧等于1959年提出。根据经穴与皮质,皮质与内脏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实验针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人的内关穴同样可以建立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皮层诱发电位晚成分,实验说明了三者的联系。
(三)、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直观解剖发现大多数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经干或较大分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324个穴位,有脑神经或脊神经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荧光双标法均发现穴位与周围神经相关;而循经出汗,汗毛竖立、循经皮丘带等均与植物神经有关;用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遍及全身,可以说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及营与卫,气与血的关系。认为这些神经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动脉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间在脉外。总之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节后纤维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这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仲朴1987年即把此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
(四)二重反射与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经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外由于局部组织刺激产生的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短反射。一个局部短反射就成为下一个局部短反射的诱因。如此向前推进。在一系列短反射的激发过程中,每一环节引起的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上升为意识,从而形成循经感传。在经络循行线,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可以认为是比较古老、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比较原始的机能。 认为古人是根据鲜明的血管定名为经脉,但传递信息的则是血管壁上的神经。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比较解剖学法和体针传统记录研究小鼠经脉线的行程定位与古典记载相一致。辨认出躯干段的足六经是以血管主干的行程为依据。足三阳的血管主干线在皮下和皮内;足三阴的血管主干均在胸腹壁的深层组织中,从而认为古人是根据鲜明的血管定名为经脉,但传递信息的则是血管壁上的神经。交会穴常有不同的血管吻合分枝,管壁上的神经纤维与之伴行。血管是经脉的方向导引者,组织支持者和可能有的活动参与者。而神经纤维则是经脉信息传递的本体。
采用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组织学,组织化学特别是免疫组织学提示: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结成不同程度,不同距离的形态和机能联系,它分化出来的介质和其它物质(组胺、激肽、P物质、ATP和前列腺素等)调节局部的生化环境有利于经脉信息的传导。这些神经纤维是P物质(一种激肽大量存于脑组织和脊髓后根,是逆向扩张血管的介质。)免疫反应阳性的属于无髓的细纤维。发现P物质能的神经纤维在外周来自初级神经元,来自脊神经节。实验观察它们是经脉信息的传递者。
   例如:足三里穴部的动脉是胫前动脉,它来自股动脉,血管壁上都分布着P能神经纤维,其外周的P物质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后根神经节内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胞体,这种胞体是小型的约占节内胞体的20%,后根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其外周突直接或给出侧枝,间接投射到脊前神经节中,由脊前神经节胞体发出的长突进入肠肌丛和粘膜丛。两丛中有P物质能神经但无胞体和突起,P物质是强有力的刺激剂,它作用到肠肌促进蠕动。
总体看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刺激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即传导到该轴索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支传向皮肤,在分支的终末处释放出扩张血管的或其他效应的物质,使皮肤小动脉扩张,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终末的肥大细胞活跃,形成皮肤潮红和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轴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份和含量(包括P物质等)进而通过下一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再传递给下一各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如此接力联动形成循经感觉。由于轴索终末释放出的递质--分泌P物质阳性的肥大细胞与P物质免疫反应的神经纤维构成联接。多次电镜下证明膨大的终末与肥大细胞之间仅隔20nm。在经脉线上神经与肥大细胞密切相随。“经脉线的结构成份--血管、神经、肥大细胞。它们合起来代表经脉线。”
小鼠躯干部六条经脉均是依据带有神经、肥大细胞的六条血管为主干组成的.应用微量组胺或P物质沿经注射。经百多例长,幼小鼠实验,均产生了循经红线,或皮丘带出现。阳经中阳明经、少阳经红线出现率高,太阳经次之。而阴经因较深则不易发现。此说解释了经络行血气调阴阳的部分作用。适用于经脉外行线,适用于循经的皮肤反应的解释,也适用循经的浅部感传。笔者认为二重反射和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是在现有解剖生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神经生理学,并较好地解释了许多经络问题,可能有良好的前景。
(五)经络与肌肉相关说,此说从脊髓水平对经络现象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对猫、大鼠和猴观察的结果表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围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点。沿着胃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CB-HRP,则每一条经脉在脊髓的前角都可以显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从而认为经络活动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肉群、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全身横纹肌大致以纵向排列,经络的走向与此一致,在肌纤维交错排列之处,如面颊、肩臂经络走向也呈曲折回绕。
(六)在经络研究方面:还有第三平衡论,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感传传导速度约0.1-0.2m/m,比神经传导速度慢,比内分泌快。它的核心以在苍白球。是人体当中最原始的反应系统。其他还有细胞间隙说,低流阻通道说:“波导管论”等。也有人从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5.经络研究展望
  1) 近40年来对经络现象和循经感传的情况进行了普查、并且掌握了一些规律,从普及经络知识和肯定古典记载上取得重大成果。
  2) 从方法学由简单到周密、由电、声、光、核、气诸方面进行检测的手段日益成熟和完善。
  3) 对经脉 脏腑相关和人体功能调节过程中的循经特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经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已被研究者公认。
  5) 现代科学技术在经络研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二十多年来神经生物学在阐述来自外周结构的传入信息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但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人认为目前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只有10%,甚至更少。有鉴于以上各种情况,在“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样完整的思路指引下。坚持功能与结构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一方面从细胞分子水平,乃至更深的层次弄清经络的物质基础,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阐明经脉——内脏相关的机理。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临床和人体上的研究以求疗效,利于针灸的传播和提高。还应该在研究中创造更新的方法, 测试和治疗仪器.虽然经络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距完全阐明其本质还任重道远,相信中外研究者的努力必将解决这一重大生命课题。
channal1 | 2006-2-3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经络的研究进展

21世纪的中医需要全面大创新            分形细胞群橘络模型1996年                                                       邓宇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的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其历史的悠久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代-本世纪-20世纪,已几十年有余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研究进程的结果确并不能令世人-特别是华人满意.其最为重要,关键和致命的根源就是中医创新特别是大的理论与实验的创新或中医的科学革命不够!科技创新--知识经济已经受到国家最高层的重视,江总书记在今年两院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主题(或中国,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和"创新的最佳期--青年".
  创新(中医的科学革命)是中医未来发展前途的关键
  1.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源泉--创新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史,世界与社会总是再不断进步,科学总是不停发展的,而发展与进步的逻辑或关键是什么?就是创新--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创造",更新和进步."创造(发明)"就是从没有的东西做出有(无中生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知识的更新就没有世界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化社会的前进与良性进化!西方-世界科技与社会学的发展史已经给出了明证-不进就是退,就要落后,要发展就得创新.从古希腊的传统,原始"科技"(哲学)的朴素整体观的广义五元"木,水,气,火,以太",到现在的多元"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分子生物学,克隆,电脑......;物质,能量,信息,空-时.......从起点到现在(暂时,临时"终"点)西方远古-原始知识的概念,内容和内涵与现代科技知识的概念,内容,规模,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十万八千里,它变得更加精细(=科学.粗糙=原始,过去)和深广.原来宏观整体广义的"木"只剩现在具体狭义的"木",原来的"五元"等概念已被现代更深更广的微观,宏观概念所取代和废弃.中期的"燃素","超距作用(力)"说等,已被近代的氧,碳,能,熵(信息,有序度),引力子,场等所取代.这些进步无疑都得益于科技的创造与知识的创新,及对传统旧知识的扬弃.而社会与科技的大进步,大腾飞与大变革又特别仰赖社会与科技的革命化的大创新与大创造,特别是大的,革命化的,根本性的质变飞跃的科学革命,如伽利略,牛顿力学,蒸气机,化学,细胞学,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集成电路,混沌分形,克隆等的创新开拓.
  2.创新--中医的命脉"外向"超越式的发展
  反观中医,缺乏的正是象西方原子论,克隆,分形论等样的中医的科学革命--本质性的大创新--外插,发散,开放,外向,开拓,意外,冷门(非热门),奇想,难以预见(预测外,计划外,业余)的"从无到(生)有"的现代中医知识的更新."中西医结合"也只是一种交叉-从有到有,不是从"无"中生有的外插发散的中西医学的科学革命和大的质变创新与创造!"交叉"的意思常是指"两点之内,之间的连线或连接",是组合,有些收敛,内插,内向,封闭,模仿,可预见的意蕴,其开放性,发散性弱.故"交叉"常常不易(能)出大创新.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克隆"多莉"等科学大革命恐都不是交叉的结果-创造物.交叉能出一些小,中创新,这与中医界这多年强调交叉的观念成正比.交叉学科,交叉的方法论或哲学观是与科学革命和大创新不同的另一层次的技巧,与常规科学(模仿或证明的科学)关系比较近.从中医两千年前的古典"气"到现在的几无变化的还是古典的"气",概念和诠释无突破,暴露的就是缺乏大创新,没有突破"交叉"的框框(96年至今我们已经给出了"气"的现代定义和诠释:"物能信空时"的多元统一体,广义波等).早先(96年以前)的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与气一样,古代是什么,现代基本还是什么,无本质发展和变化(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较全面的全新的创新认识,并有了许多新中医概念),老样子-千年不变!--"很是传统".
  3.创新艺术的培植
  中医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新发现,就需要有现代中医的科学革命和大突破.中医要创新,要革命就必须要按科学创新和科学革命的规律去做.就是要打破旧传统条条框框和既有规则的束缚,在专业领域之外寻找新创意,善于怀疑,勇于逆反,不盲目迷信权威,独立(慎独)思索,开拓新视野,发挥(青年人)想象力,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重任(移到)在青年人的共识,重视青年人,并改善创新最佳期(约20,30岁.世界科技发展创新规律)-青年人的科研创新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培植创新和科学革命的社会土壤.为创新最佳期的"青年(江主席在今年的两院会议上已有高论)"创造宽松,宽容,自由的科研,交流,观念超前,有鉴赏力的创新编辑,主编,刊物,发表新知的环境与条件.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就是中国宏伟战略的一部分.培养人们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创意,新点子;用近似疯狂的,愚蠢的,不实际的点子当垫脚石,以激发实用新点子的产生."创造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
  4.创新人才与教育.
  过去以及现在中国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常规科学家(专家)""知识分子(非科学探险者)""准科举"的模式,而不是培养"科学革命"创新探险者的.学位职称越来越高,专业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专,知识面相对狭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降(束缚),模仿多,独创,实干动手能力欠强,(大)创新成果与学历职称确不成比例(常规科研成果绝对成比例或超比例).因为,他们大科学的知识,意识,及对科学内在本质,本意,创新,创造的认识相对缺乏.(中医界)在教育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怀疑,反抗,宽容,独立精神,及知识结构的调整少些专业限制,多接触西方科技和现代科技,包括与中医有关和"无关"的学科!
  创新人才与成果多是在30岁(约20-36)左右显现,约占80%,90%,超过45,6岁有大创新的几率太低了(浪费).中医界有名望的专家前辈,他们的学术业绩恐也不是在老年时才取得,而是在青壮时期创立的!道理一样.所以,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大创新课题,资金的资助比例应与青年研究者创新分布一致(不是倾斜,本来按统计分布就应该这样)!在"常规科学家"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注意和创立"科学革命"创新者的培养,生长,露头的体系(虽然,科学革命者和创新成果常常是计划外,预测外,无法预见的)和环境.
  5.务实(继承)的创新
  创新又不能是凭空,虚浮的.它也是务实,实在的,即一方面,中医的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后的新中医还可以用传统中医解释,它的核心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类似;另一方面,新中医能够用现代或未来世界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所诠释和证明,与现代科技无矛盾,此条正是目前中医突破的难点,好在本世界末或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或革命的初步尝试;其三是新中医在继承了传统吸纳连接了现代科技之外,还应对世界知识宝库有所贡献-知识的增加(原来没有的),为其增添新知识,新概念(就是外向,发散的创新),如整体论-还原论统一的"气(血)"的现代新定义和新概念-气集,气元,子气集;数理阴阳,阴阳五行分形集,五脏六腑分形集,分形维数;分形的藏象系统;分形的"自身调节-细胞群(细胞社会学)-体液-神经协同"的经络模型和分形的经络壁(分界);秩序状态(信息)守恒(不灭);中医的生命起源,世界宇宙图景"双(气)大循环"等.
来源:www.oridream.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