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明堂振衣先生!

[复制链接]
查看1742 | 回复2 | 2003-5-20 15: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生针道高手,后学愚笨,乃有问于先生,乞先生不吝赐教!
    1、《针灸大成》卷十二*附辩,载“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也。今人鲜用之,或知其有补而不用欤,抑元气禀赋之薄而不用欤,或斫伤之多,而用针无益欤,亦不善用而不用欤’。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曰:‘气血阴阳惧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纪减,壮者不复矣’。若此谓者。皆是有泻而无补也。”而书中所列病案,又常提及用针施补泻。    请问先生,对此应作何理解?是否有明确的定论?
    2、《针灸大成》卷十一*眼目,载“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眦外眦、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经而来。如果(东?)垣治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缘非五色之正,殆肺肾合而成病也。乃就画工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请问先生,本案既云“自阳明来”,为何又言“肺肾合而成病”,是否出于五行生克之说?倘如此,为何不言及其他脏腑?又,案中“以墨调腻粉”是否是以肺肾脾胃主色——白、黑、黄混合而成绿色,以证其说。如此,是否有显牵强?
     3、所谓“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法,先生可曾用过?针时是否当留针?并深浅如何?
     4、古医家论灸,多以当发疮为是,谆谆教诲。先生以为,发与不发,于临证是否确有不同?
     5、先生能否继续发些帖子,教授些针刺手法方面的问题,后学感激不尽!!
     后学虽业医,然于针道知之甚少。恳请先生有教!
明堂振衣 | 2003-5-21 10: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明堂振衣先生!

1.《针灸大成》并非杨继洲一人手笔,而是集明代前众多有关针灸之文献而成,故前后理论有异,实属正常。据我记忆,《针灸大成》全书共十卷,你所言“附辩”应在卷尾,并非杨继洲之文,而集自他书,是以与杨氏医案所论不符。私以为针、灸皆可分补泻,之所以会有“针法泻而无补”之理论,乃由于历代针具刺法变化所致之结果。《针灸大成》并非习针灸者之不二古籍,盖因其一味求全,反嫌驳杂无归。《针灸大成》中最为重要之部分,应为杨氏家传及个人之经验。另,医家主论针法“有泻而无补”最力者,当为明代汪石山,其说平实笃厚,不和俗流,大可参考。古今针法之补泻并无定论,唯其重者,乃补泻之结果,至于方法则可殊途同归,即便同一方法,亦可有不同之应用。近代陆瘦燕先生与吴棹仙先生所传“烧山火”之操作方法近乎相反,不过一重手技,一重气血流注规律,然均可得热感及重补之功效,可见其不可拘泥。
2.有关眼目之论,似应原出自《针灸聚英发挥》之“玉机针灸证治”篇,肺肾为人体精气之本,而人体后天气血皆源自“水谷之海” 故“病自阳明来”,此为东垣治法,是以胃气主之,亦可算五行理论之一端。中医向以“天人合一”为基,调色之说实为五行类象之推广,并非牵强。
3.“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有多种用法,临床应用时如行针得法,多不留针,但亦有需要留者。至于深浅则视穴位及所用针具而定,不过横针透刺、卧刺以及偶刺是十三鬼穴之重要刺法。
4.发疮灸确对某些疾病效速且佳,是以日本及韩国之针灸医生至今仍以其为最主要之灸法。不过流弊太多,临床不宜推广应用,日本及韩国亦在设法改进,不过所谓的温和灸应用得法亦可不伤皮肤而留灸痕,太乙、雷火诸针也可替代应用。现临证用灸的最大缺点多不在于没有发疮,而在于灸时不够,灸力不足。
邢子钰 | 2003-5-21 14: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明堂振衣先生!

先生诲人不倦,知无不言,后学感激不尽!再次多谢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