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转帖]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
[复制链接]
1541
|
1
|
2003-7-19 1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
日本针灸是中国针灸医学在国外繁衍的一个分支。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渊远流长,自古以来,针灸医学由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源源输入日本,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盛衰往复的曲折过程,且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针灸医学。至安土桃山时代,日本针灸开始具有自己的特色,进入江户时代,日本针灸医学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1 大和时代(约350~592年)
大和朝廷统一日本全国后,称大和时代,约相当中国的晋及南北朝时期。随着中、日、朝交流的日益频繁,日本除直接学习中国医学外,还间接接受中国大陆传入朝鲜半岛的医术。
允恭、雄略、钦明天皇三朝(412~571年),日本多次征召朝鲜良医,药方、医博士、采药师等均求自朝鲜。同时,由于屡受中国政府的爵封,中日间互派使节往来和通商贸易,因而也加强了学术文化的交流。在医学方面,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中国梁朝的简文帝赠日本政府《针经》一部,此事记载于《新撰姓氏录》中。钦明天皇二十三年(562),“大伴狭手彦率兵伐高丽,八月凯旋时,吴人知聪从狭手彦归化,献药书、《明堂图》等百六十四卷。1” 《针经》、《明堂图》等中国针灸医著输入并流播日本,促成了日本针灸医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
2 飞鸟时代(592~710年)
约相当于中国的隋朝、唐初。日本政府屡次派“遣隋使”或“遣唐使”朝晋中国,与朝鲜的交流也十分频繁。据中野操《增补日本医事大年表》:推古天皇十六年(608)九月,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随“遣隋使”入隋学医,这是日人首次正式赴外国留学。此后,在舒明天皇二年(630)和孝德天皇五年(654),惠日又两度赴唐学习医术,将隋、唐医学传入日本。在与朝鲜的交流方面,“传言纪几男麻吕入新罗修习医术,皇极天皇元年(642)归国,举为针博士,针家传其为针术之祖。”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日本政府仿唐制制定《律》六卷,《令》十一卷,统称《大宝令》,其中有关医学的部分称为《医疾令》。《大宝令》的制定,标志着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完整的医疗体制在日本法律上得到全面肯定。
3 奈良时代(710~794年)
相当于中国盛唐时期。两国医家、学者不断往来于中、日之间,盛唐医学、佛教医学传入日本。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六年(754)鉴真和尚赴日,在随行人员中,华文汉向日本人传授经络穴位及针灸方法,并介绍了人体经穴图。
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颁行的《养老令》,与《大宝令》差别不大。其中的《医疾令》也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内容及其考试方法、入学资格、修业年限等。《大宝令》、《养老令》均散佚不传,后人从《类聚三代格》、《政事要略》、《令集解》、《续日本记》等引用的佚文中,辑出《医疾令》27条2,其中与针灸有关的有13条,内容涉及针生的学费、教材、实习、考试、毕业后的待遇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规定针生的学习教材是:必修《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兼习《甲乙经》、《流注经》、《偃侧图》、《赤乌神针》等中国早期医学经典。
此外《大宝令》、《养老令》还规定宫内省置典药寮,在典药寮设置针灸专业,定针博士1人、针师5人、针生20人,针师疗诸病,施补泻,针博士教授针生,针生学习针术。
4 平安时代(794~1192年)
约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宋朝。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820),天皇颁诏令振兴针灸之道,在典药寮置针生5人,学习《新修本草》、《明堂经》、《刘涓子鬼遗方》,采用盛唐医方,至此针灸医学逐渐兴盛,在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针科占据了医道的要部,针博士受封从七位,与医博士地位相当。承和十一年(844),菅原{木+尾}成初任针博士,物部广泉、下道门继、丹波忠明、丹波康赖继其后,均成为针博士,盛名一时。
永观二年(984),针博士丹波康赖(912~955年)集隋、唐医学之大成,著成日本现存最古的医学著作《医心方》三十卷,其中卷二全部为针灸内容。除卷二外,卷十八、卷二十二等还散见有关针灸主治病症及孔穴施术的记载。由于《医心方》全书系采录《素问》、《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广济方》等隋、唐以前的百余部医书写成,故保存了许多散逸医书记载的中国古代医术,当然也包括针灸术。《医心方》的成书,标志着日本传统医学黎明期的到来,它所引入的中国针灸医学内容,使日本针灸医学定形化,此后,通过平安、镰仓时期的传承,奠定了日本针灸医学的基础。
5 镰仓时代(1192~1333年)
约相当于中国宋末、金、元初。此期灸疗的发展快于针治,其史实散见于《玉海》、《明月记》、《山槐记》等书的记载。与灸疗比较,刺针学的发展相对缓慢,继平安时期的《医心方》后,惟宗具俊《医谈抄》、{木+尾}原性全《顿医抄》、《万安方》等均为历代名著,但其中关于刺针的内容少而不全。
嘉元二年(1304),{木+尾}原性全折衷采录汉、魏、唐、宋医方,加上自己的经验,以日文撰成《顿医抄》五十卷,嘉历元年(1326)又用汉文撰成《万安方》六十二卷。
《顿医抄》为大型综合性医学全书,其内容从脏腑经脉形候、临床各科、诸药治禁、房中养生乃至内景图谱、医风医德等,无所不包,其中:卷四十记载了灸治期间的禁食和宜食;卷四十二汇集了全身127个常用孔穴的取穴、主治等。此外,卷二、卷十三、卷十四等尚散见灸治的论述;而关于针治,仅在卷十九中有用铜火针治疗鼻痔的内容。
《万安方》中的针灸内容“以《资生经》为本,以《铜人》、《明堂》增之”3,集中见于卷五十七“诸灸穴”,其中共收载95个常用孔穴,主要论述孔穴的取穴及主治,关于针灸法的论述较少。
6 室町时代(1333~1573年)
约相当于中国元末、明初。随着镰仓幕府的倒台,日本进入战国乱世,京都罹遭兵火,许多珍贵的文献化为灰烬,针灸医学也进入黑暗的衰退期,医官制度形同虚设,针博士、针师等名实俱废,针灸沦为民间疗法。但是,此期中、日间的学术交流仍在继续进行,其中有“竹田昌庆……应安二年(注:1369年)航明讲术,就名医金翁者力学十年……永和四年(注:1378年),得医家秘书及铜人形等而归4” “一五四一年,金持重弘自明归国。重弘好学问,精医,尤擅长针灸术。天文年间(一五三二年~)受大内义弘之命渡明,留居嘉宾馆数年,医院诸工感服其术。5”
由于中国明代针灸医学的进步,推动着国外针灸术的发展,在日本医家的努力下,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仍在诸家方书中有所记载,针灸专著也开始出现。永禄十年(1567),曲直濑道三著《针灸集要》一卷,撰用《素问》、《灵枢》等经典,以及《金针赋》、《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十四经发挥》等中国优秀的针灸著作,集中、日两国针灸之大成。
此期还有曲直濑道三《秘灸》、《指南针灸集》、《启迪庵日用灸法》、《仰伏同身寸法》以及樵青斋洞丹《烟萝子针灸法》等针灸专门著作问世。
7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
安土~桃山时期前后仅30年,约相当于中国明神宗万历年间。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统治下,社会渐趋安定,中日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求学中国或东渡日本的学者、医家往来不息,元、明医学包括针灸医学大量输入日本,中国医著《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类经图翼》、《丹溪心法》、《医林集要》等,对日本针灸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前期曲直濑道三等人的推动下,针灸医学出现了中兴的势头,开始具有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专施针术的医家出现,针灸流派也在这一时期孕育产生。
吉田意休在永禄二年(1559)赴明朝向琢周学习刺针术,历时7年,尽得中国针术之法,于永禄九年(1568)回国,他继承中国针灸传统,创吉田派捻针术;御园意斋改革中国传来的铁制针具,首次制作富有弹性而易于使用的金针、银针,进而创始以小槌捶打穿皮的腹部打针法,开拓了日本独特的治疗法,成为意斋派之先驱;入江赖明承明人吴林达之传,独辟溪径,开入江派之先河,其针术由江户时代的杉山派继承并发展;御园梦分斋创火曳之针、相引之针、胃快之针等七种针法;云海士派医家以《难经》为宗,同时吸取佛教医学的精华;匹地派之祖匹地喜庵于庆长年间(1596~1614)向明朝赴日针师琢周学习针术,也以中国针术为主。
此期的针灸著作以吉田意休《刺针家鉴》、《虫书》、《经络考义》、《大明针家琢周传》,永田德本《针灸极秘传》,御园梦分斋《针道秘诀集》,御园意斋《医家珍宝》、《针灸秘诀》、《针灸全论》、《神华秘传》,秦宗巴《俞穴参伍的法》等著称。
8 江户时代(1603~1867年)
约相当于中国明末及清代。随着战乱平息,国家统一,文治政治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德川纲吉将军诏令振兴针灸,针灸医学得到了国家最高统治阶层的扶植。著名的针灸家杉山和一在德川幕府的支持下,会同其弟子在各地建立了许多针灸学校,大力普及、推广针灸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此针灸学的发展进入高潮。
针灸理论承前启后,一方面全面继承中国完整而系统的经络经穴学说理论,同时又逐步摆脱单纯模仿中国医学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
针灸技术推陈出新,盲人针师杉山和一创制管针,发明通过细管将针体打入皮下的管针法,同时开发出十四管术、十八法、杉山派押手等新针法。此期除了仍在沿用中国的捻针法外,由于打针法的成熟,管针法的发明,突破了原有的针术范围,三大针法并存,日臻完善,刺针手法由简到繁,由单一发展到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针灸领域名医辈出,长生庵了味、曲直濑玄朔、杉山和一、後藤艮山、香川修庵、菅沼周圭、三宅意安、浅井惟亨、石坂宗哲等医家陆续登场,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使江户时代成为针灸医家的“黄金时代”
针灸领域流派纷争,既有对前期道三派、入江派、吉田派、意斋派的继承发展,又有杉山派、扁鹊新派、骏河派、飨庭-味冈派等数十个新流派的产生。他们各执己见,或著书立说,或亲试实验,相互争鸣斗争,其结果是新的人物、著作、理论、观点、方法层出不穷,客观上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针灸交流异常活跃,随着中国元、明、清医学著作的大量传日,从针灸的理论、方法到临床运用,吸取中国医学的精髓,奠定了日本针灸医学的基础。滑寿《十四经发挥》和张介宾《类经图翼》深受日本医家重视,《十四经发挥》曾屡次辗转翻刻,经冈本一抱、石坂宗哲等医家的注解、发挥而迅速流布全岛,使滑寿的学术思想成为当时标准的经络经穴学说。受张介宾《类经图翼》的影响,杉山和一撰《杉山流三部书》,浅井周伯著《经穴机要》等,均如实反映了《类经图翼》的学术观点。除接受中国的针灸医学外,西洋针法也很快传播日本全岛,兼收并蓄,多向吸收,东、西方的医学交融在一起,“博采五大洲中日试月验,一以归于活人,即是神洲之医道6”,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针灸医学体系。
针灸专著纷纷问世,杉山和一及其传人的《杉山流三部书》与《杉山真传流》、飨庭东庵《经脉发挥》、後藤椿庵《艾灸通说》、菅沼周圭《针灸则》、堀元厚《隧输通考》、三宅意安《灸芮盐土传》、石坂宗哲《针灸说约》、原南阳《经穴汇解》、小阪元佑《经穴纂要》等均为此期的代表之作。大批涌现的针灸著作,对针灸基础理论、针灸法、临床运用各方面均有全面的总结和阐发,并且反过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使日本的针灸医学飞速发展,在江户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
综上所述,日本针灸医学是在中国医学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中国针灸著作传入日本,促成了日本针灸医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日本针灸在奈良、平安两朝就已十分兴盛;镰仓、室町时代,受战乱的影响,除灸疗学步履维艰地向前发展外,刺针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至安土桃山时代,随着中国明、清医学的导入,针灸医学又出现了中兴的势头;而纵观日本历史,江户时代是日本针灸医学历史上发展最快、成就最高、最富特色的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金谷子
|
2003-7-19 2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
今日之高岛基士、 大谷义雄,其于良导络学说的研究和应用,亦很有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明堂振衣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