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转帖]针灸应用简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针灸应用简集
[复制链接]
2953
|
3
|
2003-8-6 09: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取穴法
1、 同經相應取穴法:1、首先確定疼痛的部位,並檢查疼痛的中心點。再確定經絡的歸屬,即病變部位屬於哪一條經絡分佈的範圍。接著進行上下左百右交叉,選擇同名經絡和相應部位的穴位,如果患處不在腧穴上,或相應部位同名經絡相對應的腧穴,也可用阿是穴。如左手腕痛,壓痛點位於手少陽經上陽池穴選擇右足少陽經丘墟穴作用爲治療穴。2、用毫針淺刺,得氣後行雀啄術,反復地進行上下提插。如針刺部位肌肉淺簿,無法提插,也可以行撚轉手法。在針刺的同時令病者作患肢運動,或作疼痛姿勢的活動。大約行手法1-2分鐘後,疼痛即可緩解,如果是扭傷引起的疼痛,可先於患處所屬經絡的井穴點刺出血,然後按同經相應取穴法選穴。
注:本法可用於扭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位局限情疼痛症,諸如肌肉的損傷或痙攣、韌帶的損傷、神經情疼痛,炎症性疼痛、風濕性疼痛等均可。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
2、井穴補瀉的臨床應用:該穴位感覺敏銳,適用于一切閉鬱症,迅速刺而出血。臨床實踐多次證明有五條的臟腑疾病,必須在井穴上施行補瀉,即心、心包、腎、膀胱、胃五經。具體運用時,心經實熱證,當瀉少府穴,腎經虛寒證,當補陰谷穴,其餘雷同。如上牙痛,爲足陽明胃經的實熱症,按補母瀉子法,應當瀉本經的井穴曆兌,於是以滎穴取代,在內庭上施瀉法,上牙痛五刺而止。又如腎陽衰微的癃閉,按補母瀉子法,應當補膀胱經的井穴至陰,於是以合穴取代,在委中施以補法而小便自通。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
外 科
一 、外科臨證點滴 針灸治療外科疾患時,常用騎竹馬來消腫解毒定痛;用委中瀉痛腫熱毒;用曲池消炎活血;用肺俞治各種皮膚病,屢獲效驗。
1、騎竹馬之灸 騎竹馬大致位於筋縮穴旁開一寸處。每次用繩法折量,多符合此處。此穴主治一切痛疽發背,無名腫毒,痛疔等惡瘡。灸7-10壯,對痛腫有消腫解毒止痛之功。
2、委中之瀉 委中爲足太陽經之合穴。點刺出血,能瀉血熱壅毒,因此,對痛疽發背,紅腫疼痛之症,刺之有清熱解毒鎮痛之效。通常以三棱針刺之,最好刺在瘀絡青紫處,刺盡,出其瘀血。
3、曲池之灸 曲池爲手陽明之合穴。其功能祛風解表,清熱刺濕,調和營血。此穴不但是治療內科、五官科疾病的要穴,也是治療外科病的要穴。施灸能防治痛腫的惡化,未成膿者可消腫散結,已成膿者,可促使早潰,預防感染、瘡瘍高熱者針之,有退熱解毒之功。此外,還能治療一些皮膚病和過敏性疾患。對癭氣瘰病均有一定的療效。實爲外科不可缺少之穴。
4、肺俞與皮膚病 肺主皮毛,用肺俞治療一些皮膚病常有效。如皮癢、皮痛、皮膚濕疹、各種皮瘡等。刺灸均可,實爲治本之法。
——《針灸秘驗》238
二、皮膚急性感染性疾患(如腰背部療腫、蜂窩組織炎、丹毒、多發性癤腫、頸淋巴腺炎等)、肝膿腫、肺膿肝等。
處方 騎竹馬(第十胸椎棘突下各旁開5分處,亦有於第九胸椎兩側各旁開一寸處取之)。疔根(病人正坐,平舉一臂向側方,使背部肩胛骨隆起,從肩胛骨下方橫量至近脊柱5分許,有一或紅或黑之小點處是穴。)疔俞(略屬肝仰掌,於患側之神門穴上4寸前臂尺側屈腕肌腱橈側緣。壓迫此穴時,無名指與小指有響且疼痛。)
治法 騎竹馬灸3-37壯或溫灸10-50分鐘。疔根斜刺5-7分,以知痛爲治。或灸5-7壯或溫灸10-20分鐘。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小紅點不見,用大蒜擦之則見,刺後可立即止痛,轉危爲安,屢次驗。療俞穴灸3-7壯。
注:騎竹馬,足三裏,療俞穴施灸後血細胞,單核蘭噬細胞可增加,前二穴作用更明顯。
——《經外奇穴篡要》84
三、無名腫毒 視腫毒所發部位,取其所屬經絡的五俞穴治之。發於胸者,取絕骨治之。灸騎竹馬,散刺心俞亦效。也有的於局部進行針刺。(未化膿之前在硬處由邊緣向中心刺入)。
四、凍瘡 在凍瘡中心埋藏皮肉針一支,三日即愈,適用於一、二凍瘡。
五、疔瘡
1、 疔瘡多由熱毒流竄經絡,氣血瘀阻而成。初發宜針治,當出現療毒走黃或流注發生(即軀幹或四肢有明顯腫痛處)而引起膿毒症,皆屬危候,不宜單以針治。
處方 靈台 曲澤↓ 委中↓ 身柱
先取曲澤、委中點刺出血,再針靈台、身柱、後拔火罐。此種刺法,是防止疔毒轉爲走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然後,再按患部所屬經絡,行根結刺法。即病在結取根,病在根取結。亦謂首尾循經取穴。
如屬紅絲疔(急性淋巴管炎),可從紅線的止點外向起點外沿紅線點刺出血。僅在紅線末端針制血亦可。
另外,針刺療根方法亦效。找療根的方法是:在身柱、神堂、至陽、肝俞等穴附近,噴酒一口,用紗布輕擦,可見汗毛豎起,此處爲疔根,即可刺之。
疔毒疼痛劇烈時,可刺大致並出血,疼痛即刻緩解或消失。
2、疔瘡的灸療:古人常用灸法治療。以後傳到日本、朝鮮頗爲盛行。艾灸治療是有效驗的。灸穴:手三裏,騎竹馬,養老,疔俞,每穴可灸30-50壯。
另外挑破背部小紅點,刺患側俠白治療亦有效。
高燒者,配十宜,大椎、委中、曲澤出血。疔毒內攻者,立刺勞 ,神門、曲池。
注意事項:1、對疔瘡患處切勿擠壓、挑治。2、病情惡化者,要以時對症救治。
驗療法:疔毒初起,尚未明顯出現療毒症候時,可嚼黃豆一、二粒,如無至腥味,即屬疔毒。以嚼碎的黃豆糊在疔毒處。屢試皆驗。
——《針灸秘驗》232、222
3、疔瘡 此處著重討論顔面疔瘡和手足疔瘡中之沿爪疔。
疔瘡多發於肌膚之表,形如柔米,根盤堅硬,深如釘狀。如爲顔面疔瘡,見於面部,初起癢或麻,漸現仁腫熱痛,甚者畏寒發熱,便秘溲赤,口渴欲飲,脈數,唇黃膩,如爲沿爪療,初起多限於指甲一側邊緣近端,輕微紅腫熱痛,既而釀膿,蔓延對側,甲背萬呈黃或灰白色積膿之象,脈數或平,唇黃,如爲療瘡走黃,則瘡頂黑無膿,周圍膚色暗紅,高熱頭痛,煩躁神昏,皮膚瘀斑,脈洪數,唇黃糙。
治則 清泄火毒。
處方 身柱 靈台 阿是穴;面疔加合穀,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裏,疔瘡走黃加委中、十宣、大陵。
治法 阿是穴,周圍敷以蒜泥,暴露疔瘡之頭,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疼者灸至不疼,不疼者灸至疼。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均施瀉法,療瘡走黃症清險 ,宜配合其他中西醫療法。
——《急證針灸》126
4、紅絲疔 治法:在發於上肢或下肢的紅絲疔盡頭處,以針柄壓之劇痛部位爲阿是穴,用2寸28號毫針以套管進針法在其頂頭處快速進針,施提插撚轉,平補平瀉或單用瀉法,予以中等或強制激。針1-1.5寸。得氣後,視紅絲消退的快慢,酌情留針5-15分鐘,每3分鐘運針一次。每日針一次,一次不愈者,可連續針2-3天。對原發病竈亦應症處治,如因撞傷者,應上藥粉(膏),口服抗生素3天,輕者只用碘酒燒灼患疔即可。蟲蛟咬傷者,予以風油精外塗,或用火罐拔之,以吸毒外出。若系癤腫潰破屬實者,可用活絡效靈丹加穿山甲、皂角刺;虛者,宜本方加黃 ,以托毒外出。治50例均愈。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7
5、紅絲疔 本症系由於皮膚破損,感染毒氣,以致毒流經脈,向上是竄而繼發。
治法:一、用三棱針在紅絲盡頭處挑刺出血少許,最後用消毒敷料塊複蓋包紮。二、紫河車60g,水煎2次爲一日量,一日2次分服(以上爲成人服用量,小兒酌減)針藥齊下,其效見速。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8
6、顔面疔瘡 治法:用右手食、中、無名指切脈狀,沿第二胸樵至第六胸樵從上向下慢慢移動,至有搏動應指處即爲反應點,以28號毫針,在此點直刺5分左右,用瀉法,得氣即可出針。出針後在周圍擠壓,使針孔出血。配穴:惡寒發熱者加曲池;唇部疔瘡加合穀;顴部疔瘡配陽陵泉。配穴均用瀉法,不留針。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28
7、五指盡痛,手生痛疔,針指根穴(伸掌、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節近掌處之橫紋中央處取之,左右共八穴。)針尖向手掌方向刺入萬分。病初起時,刺之效果尤著。
凡手指生疔,無論何指,刺第三指近掌處指根,初起刺之,不獨疔可消散,且可免毒竄旁指。
六、全身瘡癤痛腫(包括偏口、對口、斬頭瘟、跨馬疽、發背、腰疽、疔毒。)臁瘡,凡在未化膿前均可獲愈。已化膿者無效,但能止痛。
治法 直刺治療痛穴0.5-1寸,一般以7分爲宜。
取穴法 坐位,兩臂下垂,肘關節屈曲成90度角,掌心向上,在肩峰下一中指處(同身寸,位於三角肌緣,相當或近於 會穴)以手指按壓局部有 麻感處(位置稍上稍下皆可,但一定要有 麻感處)。
手法 先針患側,後針對側,如病竈在身體正中,則按男左女右順序,先後刺入。一般陽症可用左手拇指向前的瀉法,對陰症用左手拇指向後退的補法,進針後撚針七次,每隔5分鐘撚針一次,每一針連撚轉三下,手法同上,留針1-2小時。(留針時間越長越好。)
——《經外奇穴篡要》170、147
七、疔痛、多發性癤腫、腸痛 治法於肘實,於肘尖,疔根,疔俞,治療痛等四穴同時進行針灸,效果迅速。
——《經外奇穴篡要》153
八、頭面部癤腫及面神經炎 於地合穴(在顔唇 、 與下頜體上下緣之間的正中線上)以交卷行雀啄炎,每次5-10分鐘,局部以紅潤爲度,每獲良效。痛疔疽一切惡瘡、瘰癧諸風 處方 痞根(本穴位置其說不一,有說十一胸椎下也有說十二胸椎下,或說十三胸椎下者,旁開3.5寸處。)騎竹馬。
治法 痞根灸3-15壯或溫灸10-30分鐘,騎竹馬灸3-37壯或溫灸10-50分鐘。
——《經外奇穴篡要》12、80
九、血熱四肢生瘡癤 處方 委中、曲澤、血海、足三裏。
——《針灸心悟》142
十、背痛 背部隨處可生,初起局部突然腫脹不適, 軟無頭,表皮 紅,逐漸擴大變爲高腫堅硬,疼痛劇烈,惡寒發熱,頭昏頭痛,重者,壯熱口渴,便秘溲赤,脈象洪數,舌紅 。
治則 清熱解,消腫止痛。
處方:瀉肩井,委中刺血,阿是穴隔蒜灸,如病變面積較大,以 卷迴旋法灸之。(要求同前頁疔瘡條阿是穴灸法),灸騎竹馬(於尾骨 骨尖向上沿督脈截取患者腕內側橫紋中點至中指尖之長度,再旁開一身寸。)七至十壯。
——《急證針灸》128
十一、發際瘡
1、即後發際毛半灸,此病除其他感染症狀外,還有後頭局部疼痛。
主證 沿後發際長有散發的或連成片的紅結節,有時有膿點,有時流黃水,伴嚴重的局部疼痛。舌紅、苔 、脈滑數。
治則 瀉熱解毒,條達氣機,決血化瘀,通絡散結。
處方 大樵放血。如肝鬱氣滯加肝俞毫針點刺。。
——《針灸治痛》29
2、發際瘡 本病多爲火(熱)毒之邪,乘表虛而入,致氣血雍滯, 阻寒而發病。
用以下各方治療均效:
一、處方 大樵 、 大抒 ,在瘡部周圍點刺出血。
二、處方 點刺背部灰褐色的異點。
三、處方 委中↓,女膝穴(於足後跟骨中央赤白肉際處)同圓利針刺之。
四、處方 于患處施隔蒜灸赤效。
——《針灸秘驗》225
十二、王瓜瘡(大腿根瘡疾)忽發紅腫,成瘡,形狀長塊。小便痛,由敗精阻經所致。
治法:先取患側三陰交,大行瀉法,繼刺健側,各炙七壯。又取關元,以清膀胱之邪,灸如前壯。翌日,又取瀉氣穴,以解少陰結邪,又取瀉陰陵泉,以通水道,灸如前壯。
——《針灸要決與按摩十法》260
十三、肩瘡 找兩肩胛骨間及脊柱兩旁皮膚有火柴頭樣大的紫色或黑紫色顆料,如找不到則取命門穴。
治法:挑破紫色點或命門穴局部表皮,至皮下組織,可見白色纖維樣物,挑斷數根。隔五天再挑第二次。
療效:治21例。一般只挑1-2次,肩瘡即蔞縮結痂漸愈,不復發。
——《廣西赤足醫生》1976.3
十四、頸後癤腫 治法:常規消毒後,用梅花針輕輕叩擊癤腫周圍皮膚,以出少量血液爲度。(已成膿者,須先擦法膿液,再施術)以消毒敷料覆蓋。每日針一次,每次,每次2分鐘,切忌擠壓癤腫。
十五、頭面部單發癤腫 治法:一、癤腫初期。常規消毒後,用火針從癤腫頂尖直刺一針,深達根部。對範圍較大者,再者癤腫左右或癤腫頂端兩旁向中央斜刺兩針,速入疾擊,針後令其適量出血,使熱毒外泄。大多患者施術一次即愈,未愈可行第二次。二、膿成未潰期。可用毫針刺探,當剌入癤腫下有空松感時,說明膿已形成。治法:常規消毒後,用火針從癤體或頂端快速剌入膿腔,立即出針,後將去底的青、鏈黴素小瓶拔於針孔上,用注射器抽去瓶內空氣,拔出膿液。每次拔2-5分鐘,勿按壓針孔,讓殘餘膿血流盡,再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治30例均愈。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133
十六、瘰病
1、瘰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頸部淋巴結結核,是感染結核桿菌所致的疾病。是發生於頸部淋巴結的慢性感染疾病。本病的特點是好發于兒童及青年,多見於耳後及頸部。發病較緩慢。表現爲一側或雙側多數淋巴結不同程度的腫大。初期結核如豆狀,較硬,無痛,推之可移動,繼之逐漸形成不活動的結節狀腫塊。腫塊變 軟而有波動感,成膿時皮色較爲略紅,潰後流出白色米湯樣膿液。多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經久不愈風熱,挾痰凝阻少經絡,以致營衛不和,氣血凝滯而生瘰癧。
慢性:
1.多因忿怒抑鬱,情志不暢,致肝氣鬱結,鬱而生火,煉液爲痰,痰火上升,結於頸項,
或因氣滯傷脾,脾失健運,痰熱內生,結於頸項而發爲些症。有時可轉爲虛損型。
2.腎陰虧虛,致陰虛火旺,灼津爲痰,形成本病。3、肺陰不足,以致肺津不能敷布,灼津
爲痰,痰水凝結,形成本病。
治則 散結消腫,通經活絡。
處方 1、肘尖。2、嚴重的加曲池,肩井。3、局部火針(可刺數針)。
——《針灸治痛》78
2、瘰癧 病因情志不舒,相火內灼,或感風熱,邪火生痰,痰陰經絡而成。
辯證 多發生在耳前後及頸項間,初起形小如至,漸大如桃核,數目一至數個不等,不紅不痛,經年累月不愈,尚潰後膿水淋漓,難斂,難複。
處方 瀉肩井,足臨泣。
——《針灸治要》150
3、瘰癧 未化膿時,可以針灸治療。
1.針天井或灸肘尖,每天一次。針之使針感至頸部病新,灸之使溫熱由肘尖,上臂至肩達項。
2.火針療法。用26#粗鎢針針,用酒精燈燒紅,一手捏住瘰癧,從根部刺入,每次剌3-4針。須手法純熟,勿傷好肉。
3.截根法。用皮尺量兩乳頭,鬆開末端,將尺從頸後繞過,再放到鬆開的乳頭,將尺兩端比齊,再由頸前向後圍,兩下端合在一起,達到背椎某處,再旁開1.5寸,其穴因人而並,大約在肝俞,膽俞附近。捏起皮膚,以圓利針,快速剌入,約1寸許,留針20分鐘,不用手法。起針時,快速撥出,急以消毒幹棉球按壓輕揉。每隔四、五日,見針痕已平復,只留小小黑點。仍可再剌,進針處略移一針尖許。最多可針五次,頗有效果。(此法也可治疔毒,良性腫瘤,痤瘡,癤腫,發際瘡,濕疹等。)或在百勞(大椎上2寸,旁開1寸)結核穴(大椎旁開3.5寸)、肝俞、隔俞等穴用針或刀割斷皮下纖維組織。
4、瘰癧 本病多由情志抑鬱,體弱等受結核菌感染而發病。實證與急性淋巴結炎相似,虛證與結核性淋巴結炎相似。
1.以疏肝解鬱,理脾消痰爲治本,宣散活絡爲治標。核體與周圍可用溫針或火針。
主穴 太沖 太白 豐隆 足臨泣 手五裏 膈俞。
配穴 俞 肩井俞 風門 天井 極泉 扶突 翳風。
每次可隨病因、病位選3-5個穴,輪流針治。
2. 挑剌法:取結核穴、百勞、膈俞、肝俞、臂俞。每7-10天可挑治一次。此法效果較好,臨床經驗
不少。
3. 奇穴灸瘰法:取消瘰穴、瘰癧穴、百勞、肘尖。每次可取4個穴,交炷灸或灸條灸均可。
4.火針法 取穴與挑治穴相同。兼剌腫大的淋巴結。
5.截根法(同前面截根法)
——《針灸秘驗》125、226
5、瘰癧(參看5頁痛疔疽一切惡瘡瘰癧諸風條。二、皮膚急性感染性疾患條。)
頸淋巴結核處方 瘰癧穴(大陵穴直上3.5寸,橈側屈腕肌與掌長肌腱之間。)騎竹馬、消瘰穴(以繩繞喉結一周,將此長度從大椎穴量下,盡處旁開1寸處是穴約第十胸椎兩側)。
治法:瘰癧針5-7分或灸3-5壯。如在本穴行截割術,療效比單純灸爲明顯。騎竹馬3-37壯,消瘰灸7-50壯。
——《經外奇穴 要》155
6、淋巴結核、皮膚結核 主穴:膈俞、肝俞;配穴:肺俞、鳩尾。
治法:先用紫藥水定穴,常規消毒後,鋪無菌孔巾,用1%普魯卡因2毫升,作局部浸潤麻醉,然後切口狀2-3釐米。深及皮下組織,用尖手術刀或三棱針挑斷肌纖維5-10條,以患者自感酸、麻、脹、痛爲度。一般割治2-6次可愈,痊愈率99%。
7、項淋巴結核 治法:患者坐位,雙上肢放在椅背上,從肩胛區至骨氏尾部的背住兩側找一顔色深于正常皮膚,而不高出皮膚,如穀粒大小的小黑點,進行常規消毒,用挑治針挑破表皮後,再向深處挑,即有白色似蛛絲樣纖維數根。挑斷即可。在挑治時,一般不出血或有少量的溢血,反之療效欠佳。療程:2 周挑一次,5次爲一療程。治28例,挑治4次以下治癒2例,5-15次治癒12例,16次以上治癒13例,無效1例。
8、頸淋巴腺結核 針具:直徑1.5-1.8毫米的不銹鋼針。藥撚製作:以陳醋和豬膽500毫升,盛入搪瓷盆內,用火煎沸至粘膏狀爲止(煎沸時需不斷攪拌,以免煎糊),然後放入紅粉5g,輕粉2g,混合揉均後搓成長爲2-5釐米,如火柴杆粗的藥撚。賠幹後放入裝有漳丹的容器中密封備用(漳丹可防止藥撚粘合)。
治法:用酒精燈將鋼針燒紅,剌入已液化的淋巴結核中央,深度根據病情而定,以不剌至正常組織爲度。使剌入部位形成孔道,待膿液排出後,選合適的藥撚放入孔道,外敷紗布。每日換藥或隔日換藥一次,直至痊愈爲止。療程20-90天,平均爲30-35天,痊愈率100%。
——《針灸治療百病薈萃》84、85
9、頸淋巴結炎 此症往往繼發於其他的化膿性感染,從原發的病竈經淋巴管侵入淋巴結所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中醫稱“頸痛”。
症狀 化膿期:輕者僅有局部的腫硬,觸痛,重者疼痛明顯,且皮膚灼熱、化膿,但波動不明顯。全身伴有不適或惡寒發熱,大便幹,小便黃赤。膿腫期:高燒不退或有寒戰,口幹思冷飲,局部化膿光亮,脹痛或跳痛,按之應指,苔黃舌紅,脈滑數。
治則 瀉熱化痰,散結通絡。
處方 曲池、 翳風、肩井。
——《針灸治痛》77
注:另一治法參看“二、皮膚急性感染性疾患”條。
十七、 甲狀輭骨炎 甲狀輭骨腫大如梨,局部紅腫疼痛,發熱有壓痛,吞咽時疼痛加重,舌紅苔簿黃。
治則 理氣通絡,活血化瘀。
處方 肘尖,照海。
——《針灸治痛》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zphx
|
2006-4-3 11: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针灸应用简集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ktcm
|
2006-4-13 1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针灸应用简集
继续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anwy88
|
2007-3-31 09: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针灸应用简集
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中医妇科
明堂振衣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