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針灸普及之一現代針灸作用機轉研究簡介

[复制链接]
查看1344 | 回复0 | 2003-8-12 06: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明堂振衣在 2003/08/12 06:15am 第 1 次编辑]

                     現代針灸作用機轉研究簡介
         
        由目前中外的文獻,可從動物或人體試驗及臨床實驗觀察得知,大多數針灸的效應是一種雙向調節,常見對人體組織器官有以下幾種影響:
        A. 興奮或鎮靜神經。
        B. 調整血管收縮。
        C. 增加紅、白血球之數量。
        D. 增加血清中之抗體。
        E. 興奮肌肉關節之活動。
        F. 放鬆肌肉之痙攣。
        G. 旺盛內臟機能的衰弱。
        H. 抑制內臟機能的亢奮。
        I. 調整血液循環之分布。
        J. 消散炎腫的作用。
        K. 刺激腺體的分泌。
        L. 旺盛細胞的新陳代謝機能。
        針灸對於人體各部生理機能的刺激,在不同的動物實驗中,有相類似的實驗結果。但是可因針灸劑量之不同,造成影響也有區別。但是針灸刺激劑量大小、時間久暫等的不同因素均可協助我們以針灸術調節體內生理系統功能的異常。
        (1)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的作用
        研究實驗證明,針灸對各種分泌腺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間接地影響其他器官功能的調整。
        (2)針刺對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
        針刺正常人的合谷、足三里,20分鐘後血中皮質類固醇含量明顯地增加,並有較長的後續作用。針刺闌尾炎的病患中,發現其24小時尿中17─酮類固醇及皮質酮均有增加。說明了針刺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增加。動物實驗中,電針之後,直接測量血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亦有明顯的昇高。這說明針刺後,直接影響腦垂體中ACTH促腎上腺皮質素的提高,促進腎上腺皮質的分泌類固醇量,發揮其抗發炎及鈉、水滯留的生理作用。
        (3)針刺對性腺激素的影響
        臨床針刺治療某些不孕症患者,能促使排卵及月經正常化。動物實驗發現,家兔在針刺後,卵巢間質細胞黃體素增加,卵泡膜增厚,說明了促黃體激素的分泌增加。針灸實驗證明,針刺膻中、合谷、少澤等穴,可以使血中催乳激素含量增加。因此針刺的催乳作用,是通過對垂體前葉泌乳激素和後葉催產素的共同作用而來。
        (4)針刺對心臟血管系統的作用
        以狗作長期反覆實驗,結果;針刺相當於人體足三里穴位時,對狗的心臟立即引起狗之心率增加,P─R期間縮短,R波輻度降低,T波逆轉或降低。如果,給狗進行腰椎麻醉或切斷頸部迷走神經,或以阿托平阻斷迷走神經,此時再針刺足三里,就無作用了。故知針刺足三里可以調節血管的作用。
        (5)針刺不同經絡的穴位時對於心臟活動的影響
        先給家兔注射腎上腺素,使其心跳頻率顯著增加,再觀察針刺各穴的作用。發現當針刺相當於人的心包經「內關穴」配合右側胃經的「足三里穴」,可以顯著降低腎上腺素的作用,使心跳的速度減緩,而針刺非穴位點時則效果不顯著。
        (6)針刺對血管收縮及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針刺能引起血管收縮及脈壓變小,特別是在進針後有酸、麻、重、脹等針感後,其血管收縮的程度就愈強烈。針刺對於毛細血管在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時,可使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降低時,可使之升高。針刺,可改善淋巴循環,從而減輕炎症時的滲出和水腫形成。
        (7)針灸對於人體血壓的調整作用
        臨床上用於高血壓及低血壓的病患,針刺影響最大,變化最快的是收縮壓,對於各種休克及低血壓狀態,多數在針刺急救穴位後5~30分鐘內能使收縮壓開始上升,而且能穩定升血壓。
        (8)針灸對腸胃系統的影響
        A.針灸對胃運動機能的影響
        針灸對胃的運動機能有調整作用,能使原來處於弛緩狀態的胃運動加強,能使原來處於緊張或收縮的胃運動減弱。針刺犬或兔的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能明顯抑制胃運動;處於飢餓收縮的胃(犬),針刺雙側足三里部位,飢餓收縮,立即減弱。針灸對胃運動的效果,在健康人較不顯著,但對胃病患者則有顯著影響,主要以調整並保持正常的胃蠕動狀態。
        B.針灸對胃分泌機能的影響
        胃分泌液中主以胃酸及消化酵素,針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者的足三里等穴,大多數患者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不變;針刺消化不良症患者的合谷、三陰交、足三里穴,發現針刺組較對照組的胃酸及胃酵素的恢復均較快;臨床對照觀察發現,針刺足三里和中脘有促使胃液分泌增加的作用,而針刺公孫、內關、梁丘等穴,則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C.針灸對小腸運動機能的影響
        無論在動物或人身上都可觀察到,針灸一定穴位(足三里、闌尾穴、公孫、三陰交、內庭)絕大多數可使小腸運動增強,或對小腸運動起調節作用,在X光透視下(吞服鋇劑後)針刺中脘、不但看到空腸粘膜皺摺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而且小腸蠕動「較弱的」狀態時,針刺中脘即可使小腸蠕動增強,原來「較強的」狀態時,則不能使小腸蠕動再亢進。
        D.針灸對小腸分泌機能的影響
        在有小腸瘻管的狗身上看到,針灸脾經公孫穴可引起小腸液分泌顯著增多,並發現針刺反應比艾灸的反應較快,而針灸非脾經穴位則變化不大。
        (9)針灸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針灸健康人體足三里穴位時,可以使氣體通氣量比針刺前增加6.6%,最大通氣量增加20%,耗氣量增加22.8%,針刺衝陽、厲兌、中脘等穴,則無針刺明顯的呼吸生理變化。動物實驗證明,針刺動物的人中、會陰等穴均可引起呼吸即時性的加強。
            臨床上,針刺治療支氣管氣喘,可迅速解除呼吸困難,增加通氣量和最大通氣量,而其作用途徑最主要是通過神經反射。針刺可以使患者迷走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得到緩解,同時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而使支氣管擴張,支氣管黏膜收縮,滲出液減少,通氣功能改善。
        (10)針灸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以往針灸的作用機制都是以傳統的經絡學說來解釋,目前,中西學者,都認為針灸神經系統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從解剖分析:50%的穴道下方有神經幹經過,而剩下的50%與神經幹的距離亦不超過0.5cm,例如:內關外關與正中神經,足三里與脛前神經,翳風與面神經,環跳與坐骨神經,下關與三叉神經,委中、委陽與脛後神經等的關係。
            針灸確能造成器官生理作用的變化,而不可只用心理因素或精神作用來解釋它。穴位之選擇,配穴方法,取穴之正確與否,針刺之深淺,刺激之強弱等,均明顯影響了針灸對人體所造成的作用,我們瞭解了針灸的生理機轉以後,可以利用它來改善身體的功能,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針灸之研究,無論是急救止痛、免疫或生理研究,均可由針灸臨床療效來驗證。但是,至今所有的針灸研究,均無法明確的探知其單一的作用機轉,將來必須經由許多物理及化學的實驗,再去驗證針灸的科學性,如此方能使得針灸更能為現代醫學接納其療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