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針灸普及之二經絡生物物理特性現代研究簡介

[复制链接]
查看1378 | 回复1 | 2003-8-12 06: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經絡生物物理特性現代研究簡介
         在50年代和60年代,皮膚電位的觀察,主要是測定經穴部位的皮膚電阻,但是,用感應器偵測時的影響因素較多,當測定結果不一致時,學者們未能形成統一的看法。70年代對循經感傳的研究逐漸深入,陸續有人報導了沿著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出現的循經感傳現象。
        大陸地區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用統一的方法和標準,做了1783例的測定,具63228例的統計,發現循經感傳的出現率在5.6~45.2%之間,有的甚至觀察到,在1000人中有7人十二經皆有顯著的循經感傳現象。通過對循經感傳現象和循經皮膚病的研究,學術界肯定了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1949年,日本人長濱善夫在一位針灸病人身上發現針感在皮膚上有投影的感覺,和經絡走的路線相近,而引發各國投入針灸經絡的研究。
        (1)循經感傳的研究
        國內外調查結果顯明,不同人種,不同年齡,不同地區得各類人群中,都發現有循經感傳顯著者。隱性循經感傳之被發現,則近一步證明了循經感傳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循經感傳的最基本特徵是循經,與《靈樞‧經脈》篇中所載經脈在體表的循形路線一致,在四肢其規律基本上吻合,其中大部分呈現左右對稱性分布。循經感傳呈低速度傳導,一般為每秒數厘米至十餘厘米。外界溫度的高低,對感傳的遠近和速度有直接影響。在感傳路線上施加壓迫,也可以阻滯感傳。
        伴隨循經感傳現象往往有各臟腑器官的功能變化,如感傳到腹部,出現腸鳴;感傳到眼,視力增強;感傳到頭,可止頭痛。在皮部的變化還可看到循經出現白線、紅線、皮丘帶、出血帶等。如循心包經的神經性皮炎、疣狀痣等,從中指尖中衝穴至近腋窩的天池穴部位,會顯示心包經經絡的全程。也常見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溼疹、蕁麻疹、色素痣、汗腺角化症等或某些內科臟器疾病,也會反映出循經皮部的外在變化。
        (2)經絡的生物物理學指標的研究
        A. 經穴冷光觀察:通過144人,一萬餘次的實驗觀察,發現穴位的冷光強度為32.75(記數/10秒),非穴位的冷光強度為25.01(記數/10秒),兩者相差並非顯著(P<0.01)。同時證明,十二經線測試點的發光強度,較非經線測試點的發光強度高1.5倍。初步可發現,高發光線與十二經線相重合。
        B. 經穴聲波的研究:當刺激穴位時可在相應的經線上,記錄到一定的聲波信號,強度隨傳導距離的延長而減弱,並且有循經傳導特性。經線上的這種聲信號比非經線強數倍。
        C. 紅外線熱像圖的研究:醫用紅外線熱相儀觀察,發現在陽陵泉穴給予電針後,出現與膽經基本一致的低溫熱相圖。當熱感傳時,經外線熱感像圖便呈現一條亮帶,與經絡線基本相符。
        D. 循經血流圖的研究:研究證明,在循經感傳過程中,肢體血流圖有呈現循經改變的趨向。
        E. 經穴電參數的研究:
        有關針灸臨床及實驗研究,學者一般認為,經穴及經絡部位的電阻比周圍部位低,經穴的電位則較附近非穴位點高。根據《難經》的理論「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每當內臟有病,可以取原穴治療。從1950年代起,日本人中谷義雄曾由臨床上觀察結核病、心臟病、腎臟病、肝病、膀胱病、膽病、胃病患者,在相對應經絡上均發現良導點,這些良導點,大多是原穴位置,藉由原穴穴位電阻的變化,來診斷及治療疾病。1953年,有西德針灸學家Dr. Voll 發表生物能研究,在穴位上通過刺激電極,輸入電壓1.25伏特,0.8-10Hz的低頻電流(12微安培),通過一組測定電阻的儀器,測出穴位上的電阻比周圍非穴位的良導絡為低,而且電流較大。1958年,法國針灸學者Niboyet 應用可變電阻檢測器,以4-24伏特的乾電池,50微安培的光點檢流計顯示發現在所測定的一系列數值中,中國傳統經絡上的穴位處的皮膚電阻較附近皮膚為低。在一項糖尿病人的研究中,受測病人50名及對照組也是50名,崔玖教授在此類糖尿病病人脾經太白穴上發現測量增高,並且有明顯的指針偏墜。另一項肺癌30名病患與60名健康對照組時,發現肺經、大腸經的有明顯降低與指針偏墜,男性年紀越大,測值愈小;而在另一項研究中證實糖尿病病患的脾經原穴太白穴上,測值及指針偏墜有明顯的異常。這些都是將古典經典經穴與經絡理論,提供了客觀的實驗印證,且若能繼續研究,必能獲致更深入的了解。
心无所住 | 2003-8-12 1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針灸普及之二經絡生物物理特性現代研究簡介

明堂先生为普及针灸不遗余力呀。
关于经络问题初学者须知“经络是否存在?”与“经络是什么?”是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楼上所述是肯定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则仍有很多争论,但所有的这些争论都是属于西医的形态学方面的问题,它们本身并不能影响临床学者。只须知道经络是一个高传导带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