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秋和他的经络本质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2097 | 回复1 | 2003-9-13 09: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中学教师,20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探索经络的本质,其研究结果被发表在《科学》杂志中文版上,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专家认为他的假说可能会引起生命科学的一场革命,他就是福建省将乐县第四中学的黄应秋老师。
今年41岁的黄应秋1981年毕业于福建省三明师专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将乐县第四中学,在那里工作至今,是该校物理一级教师,现任将乐县第四中学总务主任。
“风湿病使我对经络产生了兴趣”
学物理出身的一个中学教师,为什么会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感兴趣呢?对记者的疑问,健谈的黄应秋给记者讲述了他一段难忘的经历。
黄应秋小时候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一遇到阴雨天,关节就肿痛,行动十分吃力,有明显的“天气预报”功能。医生说,这种病目前还无法根治,但贴伤湿膏或做理疗可以起缓解疼痛的作用。后来内行人告诉黄应秋,此病忽视不得,严重者有可能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怎么办?他紧张了。1980年5月的一个周末,黄应秋在三明市列东区的街上见人用拔火罐治病,黑血从病人的毛孔里流入拔火罐。神了!他痴痴地想,要是自已有这么一招,兴许就能为自已治病了。从此黄应秋对中国传统疗法产生了兴趣,并向同学借了《体育疗法》,从中学到了“三线放松法”,并坚持锻炼。半年后,他的病情开始好转了。
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黄应秋开始自学医学,先是看《解剖学》和《生理学》,后来还看了一些中、西医学方面的书。学着学着,疑问便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了:中医与西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何在临床运用中却能产生同样疗效?这也太有趣了,里面定有大秘密。于是他又借来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边自学边研究。虽然结论一时没有找到,但还是从中发现了这两大医学体系对人的生理认识的主要区别:中医学以经络脏腑等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而西医学则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等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但中医经络的本质是什么?遗憾的是,现有的科学实验都找不到它的实质性结构。于是,他产生了解开这个谜的念头。
最初的启示
黄应秋在学习中有一个习惯:爱问为什么。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这些环节也不会放过。当他开始对经络感兴趣时就想,经络本质成了现代科学之谜,也可能是研究方法的问题。因此,他在自学《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遗传学》、《基因学》等生物医学知识的同时,也把精力转向《信息论》等“老三论”和“新三论”等的自学与研究上。
黄应秋是学物理的,热学中“热质说”的被淘汰给了他启发:热能不是热质,也没有热质存在,它是分子运动产生的。那么,至今也没有发现经络有经络细胞,它是否是细胞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呢?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他又发现,现代生物医学体系中,没有从生物整体上论述其在生长、发育中基因表达调控途径的构成与表现形式等,而它在生物体上是不可缺少的。于是,他开始致力于研究这个“途径”的性质与分布规律。
“遗传性状的表达有一个调控网”
在见到黄应秋之前,记者也看过一些他发表的论文,但对他所论述的内容却似懂非懂。对于记者的不够“开窍”,黄应秋先给记者提了一个问题:“你看,我们的鼻子,它上面的每一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DNA都相同,都包含有生物体上一切性状的信息,但它并没有表达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只是表达成鼻子。那么它是怎样实现这种表达调控的呢?”
“首先,是基因的遗传密码子信息转换(转录和翻译)为蛋白质的结构信号,即局部遗传信号;其次是蛋白质等生命结构信息分子经组装等形式构成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和细胞。蛋白质局部遗传信号经这样扩展与延伸,就形成了细胞这一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也成了更高一层次的局部遗传信号的载体。(这一点,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家甘特·布劳贝尔等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也因在蛋白质转运定位机制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1999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然后,通过细胞及细胞间的细胞局部遗传信号诱导与抑制等反馈调控机制,细胞生长、分化、分裂、增殖构成了具有高度组织化和整体性的生物体,也构成了基因对生物遗传性状准确表达的分级渐成式的调控网络,我把它叫做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由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产生可知,它是由生物体上的细胞间相互调控而构成的,自然也网络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也就是说,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是多细胞生物体上的必然存在,它可以传递基因中表达出的按时依序的遗传性状表达控制信息和具体性状细胞上产生的、反映着细胞的性状和功能状态的性状反馈调控信息。”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就是经络”
现在一些关于经络本质的研究认为,经络是生理功能系统的功能扩展表现,也有人认为经络是还未被人们认识的物质,也有人从基本粒子运动形式、量子形式来探讨经络的本质。黄应秋认为,同一生物体上的体细胞都有一套相同的基因,都有向整体表达的趋势,而基因通过遗传性状调控网,抑制了这种表达,并使之表达为特定的组织、器官等。但是在表达为组织、器官等的同时,也使得生物体上这些相对独立的组织、器官潜在地表现出了整体的缩影的特性,成了全息体,这些全息体靠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联络着。在各全息体间有性状更为相似者,必然有着更强的遗传性状信息联络,这就形成了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主干道等。从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这些性质可看出,它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体、调节机体各部机能等与经络完全相同的性质,所以说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就是经络,其主干道就是经脉。正是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经络表现出复杂的遗传性,同时也反映了组织的性状和功能状态的性质,如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分布上与脏腑相对应的特异性,无需经络细胞和传导的隐性,一切细胞都参与的整体性、多层次性及特有的理化、生理特性等。
“成功在向我招手”
1985年5月的一个深夜,当这些假想的雏形在黄应秋脑中形成时,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从此后,他为他的假说多方查找论据。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1998年10月底,他正式将他的假想写成论文——《经络——性状信息耦合网假说》(以下简称《假说》)。同年12月3日,他收到了《科学》杂志中文版的稿件录用通知,1999年2月,他的这篇论文正式发表在该杂志上,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1999年4月,黄应秋应邀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1999年国际远程针灸临床研究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经络本质——性状信息耦合网》的宣讲。会后,与会人员将这篇论文推荐给“首届世界创新医学大会”,获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黄应秋研究经络本质的事传开了。1999年底,应三明市针灸学会和福建省针灸学会的邀请,黄应秋在针灸年会上分别做了两次报告,反响都很大。当黄应秋离开发言席时,在场很多听众都涌上来,要求签名留念。2000年11月,作为《假说》的说明《关于“经络本质——性状信息耦合网”学说的问答》在《科学》杂志中文版发表。2002年9月,黄应秋所作的题为《细胞通讯构成了基因实现表达调控的遗传性状调控网——经络》的论文参加了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交流,并在大会分会场发言。他的发言从定时10分钟延长到了28分钟,发言刚结束,与会人员就纷纷向他要发言稿或论文全文。会场主持人告诉他:你可以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黄应秋向他解答了“经络为什么存在”的有关问题时,他又说:“你有希望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现在还不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老教授那天龙也勉励黄应秋:“一定要坚持,会成功的。”
专家们的话,使黄应秋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他继续研究的信心。
“我对我的研究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黄应秋回首20年来的探索之路,无限感慨。一名物理教师去研究医学问题,在世俗的眼光里,总难免有“不务正业”之嫌。他的妻子就曾对丈夫如此痴迷于医学研究,既感到不可思议,也颇多怨言,多次劝他:与其把精力花在这毫无希望的研究上,还不如去做生意,赚点钱更实惠。不理解黄应秋的又何止他爱人,当黄应秋把自已的一些想法告诉身边的一些同事或医务工作者的时候,他们总是善意地劝他:你不是学医出身,你的那些理论在医学界有谁会相信、会承认呢?你还是把精力花在多写几篇教学论文上吧,这对你晋升职称会有用的。还有的人甚至毫不客气地称他的观点为“歪论”。“歪论”就“歪论”吧,黄应秋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他总结说:“我之所以能坚持研究至今,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其次,经络是我们的祖先发现的,外国人也在用他们的先进科技研究它。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揭开经络之谜,为祖国增光。在我从事研究的20多年中,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研究的每一点进展都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我相信我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我对我的研究充满信心。”
事实说明黄应秋的选择是对的。由于黄应秋从事经络本质研究用的都是业余时间,对教学工作从来没有放松过,这么多年来,他的业余研究和他的教学相得益彰。1993年,为了说明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他发明了电子语音玩具,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教学中,他鼓励学生们发明创造。经他指导的学生科技活动,多次获省、市级奖,他个人也获得了“县教坛新秀”、“三明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市自学成才职工”称号。他还是中国科技与人才开发中心特邀技术顾问、世界科技专家、三明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我需要真诚的合作者”
在将乐县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黄应秋现在有了一段专职研究的时间,他非常珍惜它,研究进展也很快。对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黄应秋认为他的假说只是对中医经络的初步认识,仅仅是开了个头,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在实验研究方面,对经络上调控途径的物质组成、结构基础,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及五行生克制约关系,气的物质基础,针刺等手法对经脉上的物质与兴奋性的传导关系的研究,药物归经的实验等;在理论方面,要在“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就是经络”这一假说与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解释经络现象,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有机整体性及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理调控规律,建立相应的生物医学理论如调控网后的中医学、生物组织发育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生物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经络的计算机分形模型等;在理论应用方面,要在实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整体、系统诊断学和治疗学的研究与应用,对各系统疑难杂症进行重新认识与施治等等。
谈到研究中的困难,黄应秋的脸上掠过一丝忧虑。由于能得到的资料和个人的能力都很有限,黄应秋一直觉得“单干”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他在参加一些会议时,有很多研究单位或专家承诺要为他的研究设立实验室、做验证实验或帮助申请经费支持等,但会议一结束,就又无人问津了。他想借本报呼吁,他真诚地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有关单位开展合作,使这一假说早日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服务于人类。 (作者:白晓芸)  

channal1 | 2006-2-3 11: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应秋和他的经络本质研究

21世纪的中医需要全面大创新
邓宇   等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的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与其历史的悠久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代-本世纪-20世纪,已几十年有余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研究进程的结果确并不能令世人-特别是华人满意.其最为重要,关键和致命的根源就是中医创新特别是大的理论与实验的创新或中医的科学革命不够!科技创新--知识经济已经受到国家最高层的重视,江总书记在今年两院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其主题(或中国,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和"创新的最佳期--青年".
  创新(中医的科学革命)是中医未来发展前途的关键
  1.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源泉--创新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史,世界与社会总是再不断进步,科学总是不停发展的,而发展与进步的逻辑或关键是什么?就是创新--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创造",更新和进步."创造(发明)"就是从没有的东西做出有(无中生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知识的更新就没有世界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化社会的前进与良性进化!西方-世界科技与社会学的发展史已经给出了明证-不进就是退,就要落后,要发展就得创新.从古希腊的传统,原始"科技"(哲学)的朴素整体观的广义五元"木,水,气,火,以太",到现在的多元"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分子生物学,克隆,电脑......;物质,能量,信息,空-时.......从起点到现在(暂时,临时"终"点)西方远古-原始知识的概念,内容和内涵与现代科技知识的概念,内容,规模,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十万八千里,它变得更加精细(=科学.粗糙=原始,过去)和深广.原来宏观整体广义的"木"只剩现在具体狭义的"木",原来的"五元"等概念已被现代更深更广的微观,宏观概念所取代和废弃.中期的"燃素","超距作用(力)"说等,已被近代的氧,碳,能,熵(信息,有序度),引力子,场等所取代.这些进步无疑都得益于科技的创造与知识的创新,及对传统旧知识的扬弃.而社会与科技的大进步,大腾飞与大变革又特别仰赖社会与科技的革命化的大创新与大创造,特别是大的,革命化的,根本性的质变飞跃的科学革命,如伽利略,牛顿力学,蒸气机,化学,细胞学,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集成电路,混沌分形,克隆等的创新开拓.
  2.创新--中医的命脉"外向"超越式的发展
  反观中医,缺乏的正是象西方原子论,克隆,分形论等样的中医的科学革命--本质性的大创新--外插,发散,开放,外向,开拓,意外,冷门(非热门),奇想,难以预见(预测外,计划外,业余)的"从无到(生)有"的现代中医知识的更新."中西医结合"也只是一种交叉-从有到有,不是从"无"中生有的外插发散的中西医学的科学革命和大的质变创新与创造!"交叉"的意思常是指"两点之内,之间的连线或连接",是组合,有些收敛,内插,内向,封闭,模仿,可预见的意蕴,其开放性,发散性弱.故"交叉"常常不易(能)出大创新.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克隆"多莉"等科学大革命恐都不是交叉的结果-创造物.交叉能出一些小,中创新,这与中医界这多年强调交叉的观念成正比.交叉学科,交叉的方法论或哲学观是与科学革命和大创新不同的另一层次的技巧,与常规科学(模仿或证明的科学)关系比较近.从中医两千年前的古典"气"到现在的几无变化的还是古典的"气",概念和诠释无突破,暴露的就是缺乏大创新,没有突破"交叉"的框框(96年至今我们已经给出了"气"的现代定义和诠释:"物能信空时"的多元统一体,广义波等).早先(96年以前)的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与气一样,古代是什么,现代基本还是什么,无本质发展和变化(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较全面的全新的创新认识,并有了许多新中医概念),老样子-千年不变!--"很是传统".
  3.创新艺术的培植
  中医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新发现,就需要有现代中医的科学革命和大突破.中医要创新,要革命就必须要按科学创新和科学革命的规律去做.就是要打破旧传统条条框框和既有规则的束缚,在专业领域之外寻找新创意,善于怀疑,勇于逆反,不盲目迷信权威,独立(慎独)思索,开拓新视野,发挥(青年人)想象力,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重任(移到)在青年人的共识,重视青年人,并改善创新最佳期(约20,30岁.世界科技发展创新规律)-青年人的科研创新的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培植创新和科学革命的社会土壤.为创新最佳期的"青年(江主席在今年的两院会议上已有高论)"创造宽松,宽容,自由的科研,交流,观念超前,有鉴赏力的创新编辑,主编,刊物,发表新知的环境与条件.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就是中国宏伟战略的一部分.培养人们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创意,新点子;用近似疯狂的,愚蠢的,不实际的点子当垫脚石,以激发实用新点子的产生."创造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
  4.创新人才与教育.
  过去以及现在中国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常规科学家(专家)""知识分子(非科学探险者)""准科举"的模式,而不是培养"科学革命"创新探险者的.学位职称越来越高,专业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专,知识面相对狭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降(束缚),模仿多,独创,实干动手能力欠强,(大)创新成果与学历职称确不成比例(常规科研成果绝对成比例或超比例).因为,他们大科学的知识,意识,及对科学内在本质,本意,创新,创造的认识相对缺乏.(中医界)在教育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怀疑,反抗,宽容,独立精神,及知识结构的调整少些专业限制,多接触西方科技和现代科技,包括与中医有关和"无关"的学科!
  创新人才与成果多是在30岁(约20-36)左右显现,约占80%,90%,超过45,6岁有大创新的几率太低了(浪费).中医界有名望的专家前辈,他们的学术业绩恐也不是在老年时才取得,而是在青壮时期创立的!道理一样.所以,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大创新课题,资金的资助比例应与青年研究者创新分布一致(不是倾斜,本来按统计分布就应该这样)!在"常规科学家"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注意和创立"科学革命"创新者的培养,生长,露头的体系(虽然,科学革命者和创新成果常常是计划外,预测外,无法预见的)和环境.
  5.务实(继承)的创新
  创新又不能是凭空,虚浮的.它也是务实,实在的,即一方面,中医的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后的新中医还可以用传统中医解释,它的核心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类似;另一方面,新中医能够用现代或未来世界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所诠释和证明,与现代科技无矛盾,此条正是目前中医突破的难点,好在本世界末或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或革命的初步尝试;其三是新中医在继承了传统吸纳连接了现代科技之外,还应对世界知识宝库有所贡献-知识的增加(原来没有的),为其增添新知识,新概念(就是外向,发散的创新),如整体论-还原论统一的"气(血)"的现代新定义和新概念-气集,气元,子气集;数理阴阳,阴阳五行分形集,五脏六腑分形集,分形维数;分形的藏象系统;分形的"自身调节-细胞群(细胞社会学)-体液-神经协同"的经络模型和分形的经络壁(分界);秩序状态(信息)守恒(不灭);中医的生命起源,世界宇宙图景"双(气)大循环"等.
来源:www.oridream.com

【评论】【推荐给好友】【回页首】【返回】  
Copyright © 20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All Rights Reserv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