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婴儿腹泻

[复制链接]
查看4015 | 回复5 | 2005-10-19 2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临床中治疗婴儿腹泻常用走马针手法治疗,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合谷.味大加内庭.呕吐加内关.天枢.气海.关元.大肠腧.肾腧.脾腧.还有一针特效穴就是长强穴.治疗1到3次既愈.
蒋新民 | 2005-11-7 15: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治疗婴儿腹泻

《经络图示仪》的应用使中药期待新跨越有了新路
   推广 『自助式针炙』使中医药的事业有了现代保障
  
   "中药走出国门,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首先是中药标准问题,这对化学成分清清楚楚的西药来说易如反掌,对中药而言却是难于上青天。标准化并非只为了打入国际市场。没有标准,国内消费者也无法判断药材是否地道,是否假冒伪劣。中药现代化质量标准体系必须采用的核心技术,是"指纹谱"。指纹谱,顾名思义,就像通过指纹可以确定一个人,中药也可通过"指纹"反映中药的整体特征,从药材的种植、采收到加工为成品、贮存、流通等各个环节,从而把握中药的质量命脉。可是,一个课题组用了15年完成了8种中药的指纹谱,而中国的中草药种类有一万多种,其中常用药材1200种,经典药方也逾百种。
也有专家认为,"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国际化,中药不必要也不可能与国际接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贾谦教授说,中医药与西医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中医药学将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讲调理,西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讲对抗;在毒副作用问题上,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辨证论治,甚少用单方,副作用小,西药作用靶点单一,毒副作用较大;在耐药性问题上,由于整体治疗思想和复方的应用,中药应用几千年都没有因耐药性而遭淘汰,而西药被淘汰速度越来越快,青霉素发明至今80多年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而且使用剂量增加了上百倍,就是典型例子。
"如果为了国际化而强按西药标准改造中药,是削足适履。"中药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继续传统的前提下,把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研发应用。像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这样符合西药标准的植物药,有利于出口创汇,但不应视之为中药现代化的主流。中医理论是中药发展之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下表象一片繁荣的汉方药随着时间推移必会出现应用上的偏差,日本凡肝炎患者都吃小柴胡汤而导致死人的事件就是一例。"上述文章是首届西太平洋区草药协调论坛开慕全会中的文章,耐人体会。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目睹现状,至所以推介《经络图示仪》並就目前的针炙科生存尴尬、提供『自助式针炙』设备並推广此方式,就是让中医药的事业能够与时共进,那种杂乱的争鸣而拿不出有标准规范的可行的手段,都不能有助其发展。当前的针炙科生存在古典的方式中、不开展"无针化"针炙学的事业就走不出"怪圈"。《经络图示仪》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古籍中医药学的宝库中、『自助式针炙』固化了针炙学科的理论方法把"毫针刺肉"的方式提升为"无针化",让现代人容易接受。而且由于是『自助式针炙』医患之间的';互动';让针炙学科的普及和深入研究良性循环。我所的该设备敬希同仁们选用,任何效益的产生同新方式新设备的应用是相辅相乘的,没有全新的手段很难再现中医药学科的理论方法,"泥古"是发展的无奈。相反没有中医药学科的理论方法的标新立异也必然短命。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呼吁针炙学科的同仁、希望『自助式针炙』的思路解决针炙学的现状、让现代世界医学在开发研究针炙疗法中得到规范,也使得针炙研究能在有标尺的规范中资源共享;总在';传统医学';的框架中发展必然受限。近代的针炙研究成果累累。现在是走出';战国';时代完成统一的时候了。现代技术应用赋予"砭石"新的内容就是好的例子,也是开展"无针化"。现代环境将使"毫针刺肉"的风险加大、这非是毫针之过、经血液传播的感染的例子会使针刺疗法遭劫。民众的心理负担可以在『自助式针炙』和"无针化"推广中减低。有助于针炙学科的发展。同样中医药走出国门,仅凭自园其说的目前中医大夫的诊断分析、古时候没有现代环境还可以。现代纯中医术语的诊断书作为凭据会因其缺乏客观受阻,妨碍了中医药发展。《经络图示仪》的推介将改变中医理论方法的"只可心领神会"缺乏一致性的数据支持现状。那些无奈地造出了许多中不中、西不西的结合产物。非是大夫之过。没有中医思路的诊查设备是总根子。
  《经络图示仪》的设备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方法研制的、他依据中医"切诊思路"辨证使产生的数据信息让目前中医大夫的诊断分析可以';自圆其说';、可作为凭据。敬请同仁们使用,相信你会爱不释手,让中医药学的研究发展,因有了《经络图示仪》的设备如虎添翼。有关《经络图示仪》的资料、我研究所将以技术支持方式刊登在本所网站:www.jingluo.cn 请注意。並希望参予论坛,相互促进。也可电话沟通:电话号码:010-69506330联 系 人:蒋新民E-mail: bjlsjl@sina.com.cn     凡愿在近期创建『自助式针炙』而购置《经络图示仪》设备请联系,我研究所将以最惠价格给予支持。
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原理
    经络图示仪,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穴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近二十年来对经络及其诊断方法的独特研究经验,而开发出来的经络诊断仪器。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诊断方法是,利用人体经穴的电导特性,以脉动电流敲击人体穴位,同时检测出经络的反应状态,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依据经络理论,结合实测病例,即可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经络图示仪同时也提供了经络调治手段,可以达到类似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尤其对于调整人体的健康状态效果更佳。
一)十二经筋症候
  《黄帝内经·灵枢》在"经筋篇"中,具体说明了每经症候的定名。如,足太阴之筋,异态时称为"仲春痹";足厥阴之筋,异态时称为"季秋痹"。"痹"为滞郁不畅之意,"仲、季"表示程度等。经络图示仪的图形分析诊断方法,将人体的经络系统看作为动态的网络系统,既能够体现中医切诊的思维方法,与切诊方法相比又具有更准确、直观、可定性定量描述的特点。《灵枢》中将十二经筋分为三大系统:手足少阴太阳、手足太阴阳明和手足厥阴少阳;为经筋症候十二经名引入数字化概念,可将脏象的三大系统描述如下:
          足太阳经筋:仲春痹(2)
 手足少 ____ 足少阴经筋:仲秋痹(2)
 阴太阳      手太阳经筋:仲夏痹(2)
手少阴经筋:季冬痹(3)
          足阳明经筋:季春痹(3)
 手足太 ____ 足太阴经筋:孟秋痹(1)
 阴阳明      手阳明经筋:孟夏痹(1)
          手太阴经筋:仲冬痹(2)
          足少阳经筋:孟春痹(1)
 手足厥 ____ 足厥阴经筋:季秋痹(3)
 阴少阳      手少阳经筋:季夏痹(3)
手厥阴经筋:孟冬痹(1)
  若将十二经筋症候名按四季分类,并以孟(1)<仲(2)<季(3)为次序,可得如下关系:
   孟(1)  仲(2)  季(3)
 春:足少阳 足太阳 足阳明 ------ 胆、膀胱、胃(分解系统)
 夏: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 大肠、小肠、三焦(代谢消化)
 秋: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 脾、肾、肝(营养分布)
 冬:手厥阴 手太阴 手少阴 ------ 心包、肺、心(呼吸系统)
  从如上关系可以看出,在经络脏象三大系统中,足少阳厥阴为表里经(肝、胆),足少阳经为孟春(1),足厥阴经为季秋(3),春秋在季节上对立(生、收),在数字表示上3(季)>1(孟);在经络脉象上,足经为下,手经为上。手少阳三焦经为季夏(3),手厥阴心包经为孟冬(1),在季节上也是对立的(夏长、冬藏),且手少阳厥阴在经络脉象上互为表里。
  整个脏象系统的关系是:
  足少阳为孟春、为1、为下,手少阳为季夏、为3、为上,足厥阴为季秋、为3、为下,手厥阴为孟冬、为1、为上,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均是由多至少、由足(下)至手(上),四经的数字关系为1:3:3:1,组合数相加为8。
  足太阳为仲春(2),手太阳为仲夏(2),足少阴为仲秋(2),手少阴为季冬(3),四经的数字关系为2:2:2:3,组合数相加为9。  足阳明为季春(3),手阳明为孟夏(1),足太阴为孟秋(1),手太阴为仲冬(2),四经的数字关系为3:1:1:2,组合数相加为7。
总结以上数字关系如下表:
 手足少阴太阳系:2 2 2 3 (9)------ 心、肾、小肠、膀胱
 手足厥阴少阳系:1 3 3 1 (8)------ 心包、三焦、肝、胆
 手足太阴阳明系:3 1 1 2 (7)------ 肺、脾、胃、大肠
          (6) (6) (6) (6)  24
从上述数字关系中看到,纵向单列数字之和均为6,横向单行数字之和分别为9、8、7,数字总和为24。这与四经(24/6),左右24经脉相对应。这种数字上的抽象关系,在《灵枢·经脉篇》中的"是动"、"所生"病论中有所体现,也同五运六气对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的宏观认识有联系。在总的经络脏象三系关系上,手足厥阴少阳系(数字之和为8)位居三系的中央,成为中央杠杆;这在经络脏象的实际意义中解释成,肝胆为疏泄、中清之府,心包、三焦主宰气血的运行,故该系的虚实可直接影响其它两系。在阴阳互为上,它同自然界寒暑推移的阴阳消长是一致的,既:太阳(三)、阳明(二)、少阳(一)、少阴(一)、太阴(二)、厥阴(三)。依据中医"天人和一"的观点,而产生了《灵枢·经筋篇》的经筋症候命名;同样,中医的切诊定位与此也是分不开的。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也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宏观认识,用数字逻辑关系综合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过程。
二)脉诊及其定位
  中医的切诊方法,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对寸关尺三部讲到"尺内两旁,则季脉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西汉张仲景对此照搬应用,详见《伤寒·金匮》)。即左手人迎部候心、肝、肾,右手寸口以候肺、脾、命门(即寸关尺三部),浮取为表经主腑,沉取为里经主脏。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在望诊气色上,《素问·玉版论要》讲"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后世望诊有左肝、右肺之说)。综合历代医家的诊要观点,明朝李时珍《脉诀》书中有"气口九道图"供人参考。脏象学上有左肝右肺之说,小儿望诊也以左颊左耳为肝,右颊右耳为肺。若左耳左颊面赤,则为肝热;右颊右耳面赤,则为肺热。切诊定位上,诊肝之脉在左关部,肺在右寸部。一般讲,桡部、动脉部为切诊部位,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左脉主阳主气主腑,多实症,腑实则脏阴伤;右脉主阴主脏,脏虚则阴伤,脏气虚,阳气反衰。左脉阳腑的功能依赖肝脏象的体阴而用阳,主疏泄、中清之府,它对三阳腑的调制起疏泄三焦的作用。三焦气机热郁,为疏泄失职,故可发生肝郁热症,而左颊耳热赤,用药可选二妙散、清肝阴之类。右脉主阴主血,当太阴不足,则气血离居,发生血逆,二气衰于下,故右颊耳热赤。厥阴不足,则体阴不足,阳亦衰,因此疏泄失职,发生胃滞热,浊阴上逆,造成血逆与上,气衰与下。因此,下午、傍晚面部烘热,以左颊耳为为重,这是太阴、肺气、脾血的升降、藏气血均不足所致,可选用归脾汤加清气降浊品,如清肺脾滞热类药。
在阴阳关系上,切诊时左手脉小于右手脉约一倍,这是厥阴不足,
太阴气有余,为血虚。肝主左颊耳,这是左阴(体阴而用阳)用阳而来,主气,故为肝脏象。肺主右颊耳,这是从右主血、为太阴所管而来,所以体右以气生,然后降右,同血汇结。
在治疗气机上,左侧以行血为主,用药多选丹皮、柴胡;右侧以行气为主,用药选枳壳、姜黄等,就据此理。气左升右降,这是从脏象气血的左右输注上得来的。厥阴,阴少而用阳,主藏血,故血亦不足。在正常情况下,赖以肝阴充足,才能用阳行气,所以验方用药以柴胡、白芍、丹皮、当归为清血育阴饮其虚阳。在太阴血盛,赖以右气下行的推动,故用姜黄、枳壳、陈皮、木香等行气品,可使气行血畅。脾肺的气机升降,赖以肝体阴用阳的"阳"来推动,气血的左升右降,维持了脏象间的平衡。气血升降平衡则切诊上脉象左右平衡,差值小;反之,气盛于阴(阴为阳所抑),切诊上左脉大于右脉,这是气降失控所致。中药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二味药的作用,柴胡升左之气,升麻助之以提右气。经络图示仪的检测与切诊的这种气机升降是同步的,穴位点或经脉的电导特性就是气血脏象的外候,图示仪诊断与切脉异曲同工,图示仪效果更好。若血虚阴不足,则切诊时左脉小于右脉,这是气衰于下,左脉弱,血盛于上,故右脉大,它是厥阴、太阴之间的气血比例失调的反映,见下表:
     厥阴少阳系        太阴阳明系
气升  一阴一阳,    太阴  三阴二阳,
↑   厥阴多血少气,   ↓   太阴多气少血,
厥阴  少阳多气少血,  气降  阳明多血多气,
    故气血平稳。       故偏气盛。
经络脏象在气血盛衰流注上,上午气血稳而气偏盛,中午气旺,下午血盛。在脉象切诊上,左主气主腑,为手足厥阴少阳系(一阴一阳);右主血主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三阴二阳)。左右脏象气血的平衡稳定,依赖中间杠杆--手足少阴太阳系,即阴阳水火的制约关系。这在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上可充分体现出来。
从气机上讲,左升右降的互为关系可归纳如下:
            任督二脉   
        稳定上下气血升降,主持    
 左气挟    内外阴阳平衡,调理气血    右血随
 血而升    阴阳。            气而降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体阴用阳,主疏泄,参         营卫所生,传导代谢
与代谢功能,为气血         功能,后天的气血源
的动力源。              泉。

          手足少阴太阳系
           左右阴阳气血
           的横向输注。
    气血的竖度表现,切诊中反映在桡动脉寸关尺的脉搏振幅上。督脉亢进则寸部>尺部;任脉亢进则左尺部<右尺部;气血上盛下虚时,尺脉不足,此时督任二脉失衡。督任二脉受手足少阴太阳系的水火制约,才能保持气血的水火平衡(阴虚或阳虚均同水火失衡有关)。
  所谓横向表现,指切诊上左右脉搏幅度的差异。左脉大于右脉时多为气盛,主腑,主功能;右脉大于左脉时主气滞血郁,主脏,主实质障碍。邪热滞阻为实症时,左脉>右脉,脏阴不足。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切诊定位依据气血升降的动态平衡及双手脉搏的相互关系。脉搏幅度的上下(由寸部到尺部)差异同气血的竖度
升降(盛、衰)和任督二脉的循环有关;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同
左右气血的横向波动(左升右降)有关。经络图示仪检测时,竖度升降反映在图谱的整体幅度上;左右脉的幅度、落点差异,体现在各检测点的左右差异上。
从经络脏象三系统来看,左手寸、尺部为手足少阴太阳系,中间关部为手
足厥阴少阳系的足部系;右手寸、关部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尺部是手厥阴少阳
系的手部系。这种定位关系符合气血左升右降的关系。脉定位与气血流注的关
系如下:
 左手脉 
 寸:手少阴太阳(二阴二阳),手少阴多气少血,手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午、未时(中午11时至下午3时)。
 关:足厥阴少阳(一阴一阳),足厥阴多血少气,足少阳多气少血。
   流注在子、丑时(午夜11时至凌晨3时)。
 尺:足少阴太阳(二阴二阳),足少阴多气少血,足太阳多血少气。
   流注在申、酉时(下午3时至傍晚7时)。
 左手脉 
 寸:手太阴阳明(三阴三阳),手太阴多气少血,手阳明多血多气。
   流注在寅、卯时(凌晨3时至早晨7时)。
 关:足太阴阳明(三阴三阳),足太阴多气少血,足阳明多血少气。
   流注在辰、巳时(早晨7时至上午11时)。
 尺:手厥阴少阳(一阴一阳),手厥阴多血少气,手少阴少血多气。
   流注在戊、亥时(傍晚7时至午夜11时)。
  脉定位按手足经排列如下:
     左脉       右脉   和
   寸 2       3   5
        
   关 1        3   4
       
   尺 2       1   3
      足经   手经
  由上图可知,手阴阳经(兰线所示)从右尺部斜向左寸部再横向右寸部,足阴阳经(紫线所示)从左关部向下左尺部再斜向右关部。足经左关尺部(脏象之肝、胆、胃、膀胱)同右关部(脏象的脾、胃)为一组,手经右关部(命门,即脏象的心包、三焦)同左寸部(脏象的心、小肠)及右寸部(脏象的肺、大肠)为一组。亦即,手经在上(寸部)起于右尺部,足经在下起于左关部,这体现了阴阳互为的承制关系。在经络图示仪检测点的组合安排上,也依照这一原理。
从阴阳承制的关系看,左右脉搏的平衡体现在:左右寸部为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平衡反映在督脉;左右关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平衡与否,关系到冲脉,是气血平衡的关键;左右尺部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平衡反映在任脉。冲脉则是调节气血脏象活动的要冲,见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2(手少阴太阳)---→5(督脉)←---3(手太阴阳明)
 关 1(足厥阴少阳)---→4(冲脉)←---3(足太阴阳明)
 尺 2(足少阴太阳)---→3(任脉)←---1(手厥阴少阳)
  切诊定位上,左右关部对应的肝、胆、脾、胃,为气机调节,是疏泄、中清之府,脾胃是营卫之海、后天之本,若亢进失衡则心、大小肠的脏象失调,多为火邪,使督脉失调,阴阳失控;反之,衰则肾、心包、三焦、膀胱气化不足,为阳虚、气血滞郁,造成任脉组滞。经络脏象三系的顺序为手足太阴阳明系、手足少阴太阳系、手足厥阴少阳系,三系之间的动态互为关系,还依赖冲脉的调节,以平衡任督二脉;任督二脉的稳定还依赖同手厥阴心包经密切相关的隔俞。从脏象心生血的观点看,与胃经有关的营卫代谢系统同胰俞有关。经络图示仪依据脏象的这种关系,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位置。把经络脏象的气血流注顺序列在切诊部位上,表示如下图:
         左脉        右脉
   寸     7 8       3 4
                        
   关     2 1       6 5     
                        
   尺     10 9       11 12   
                          
  手足少阴太阳系   手足厥阴少阳系    手足太阴阳明系
  纵向相加均为17  纵向相加均为13    纵向相加均为9
  由此可见,厥阴少阳系统为中间数13,13±4分别为少阴太阳系17和太阴阳明系9,这同《灵枢·经筋篇》的数字是一致的,即8±1,体现着气血阴阳同自然的关系。气血脏象上,左手以升为始,右手以降为终,故气血左升右降。左主气,右主血,切诊上左为人迎脉,右为寸口脉,它们的脏器功能联系成为切诊的依据。凭借左主气、右主血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切诊的定位,即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
在脏象上,右手肺、脾、心包为气血的有形脏器,胃、大肠、三焦为营卫输注的所生之器,为后天之本;左手心、肝、肾为气机、疏泄、水火、阴阳之根本;小肠、胆、膀胱为代谢疏导的关键。在经络脏象三系上,上午为手足太阴阳明系,偏于气盛;下午为手足少阴太阳系,血盛而气衰;夜晚为手足厥阴少阳系,气血平稳。这从经络图示仪检测的井端电导状态上也可反映出来,这种气血状态的变化同现代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是一致的。这里,足厥阴、太阴、少阳、阳明系的脏象活动,能起到承制上下气血平衡、左右气血升降的关键作用。
正常状态下,人体上午气盛,下午气衰而容易气血离居,夜间气血平稳。一般肺气伤者,气衰于下,血逆于上,下午易潮热、低热。脉诊时,上午右寸关部略盛,下午左寸尺部略盛,这是正常状态。
三)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
  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定位,源于对经络脏象学说的考证。关于经络与脏象的联系,明李时珍在《脉诀》中的"气口九道图"上对脉诊的动态变化有详细描述,从形态的差异上说明经络、奇经八脉的总体结构。这里,阴阳的动态变化,表里的制约,以奇经八脉做为相互关联的纽带。奇经八脉的体现,是以切诊中脉搏搏动的形态来反映的。经络图示仪中,是从手指足趾端的检测点来构成左右网络,再现切诊的这种动态思维方式。
   左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2  手少阴太阳  心、小肠    督脉
 关 1  足厥阴少阳  肝、胆     带脉
 尺 2  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   阳跷、阴跷
   右手   经脉     脏象    奇经网络
 寸  3  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    任脉
 关  3  足太阴阳明  脾、胃     冲脉
 尺  1  手厥阴少阳  心包、三焦  阳维、阴维
  少阴太阳系制约督脉和二跷脉,使之平衡;厥阴少阳系控制带脉和二维脉,它对诸经有约束作用,该系的稳定才能使阳维(主左右之阳)阴维(主左右之阴)达到稳定的平衡。傍晚至夜间是气血重整、修复的阶段。太阴阳明系控制冲、任脉的稳定,凌晨,经脉上多气多血,是肌体旺盛的阶段。
经络学说同切诊定位的布局相互印证,经络图示仪的检测点也要充分体现
这种关点,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依据穴点的特征,将肢端(指、趾甲旁的)井穴作为经络的检测点,可充分反映相应经络的状态。
下面给出了传统井穴点的定位: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膈 手    手    手
  太 少  少    俞 厥    阳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胰    足    足 足
  太 少  少    俞    阳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这种布局同切诊的定位是相通的,但若仅以上述布局为依据,就缺乏经络脏象互为网络关系的完整性,很难体现奇经八脉的整体观点。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指(趾)端的空缺点同样有着经穴特征,并分别对应着督、任、冲、带脉,如下图:
手:小 指  无 名  中 指  食 指  拇 指
  10 9  8 7  6 5  4 3  2 1
  手 手  手 督  膈 手  冲 手  任 手
  太 少  少 脉  俞 厥  脉 阳  脉 太
  阳 阴  阳      阴    明    阴
  小 心  三      心    大    肺
  肠 经  焦      包    肠    经
  经    经      经    经
足:小 趾  四 趾  中 趾  二 趾  大 趾
  10 9  8 7  6 5  4 3  2 1
  足 足  足 督  胰 足  冲 任  足 足
  太 少  少 脉  俞 阳  脉 脉  厥 太
  阳 阴  阳      明  带    阴 阴
  膀 肾  胆      胃  脉    肝 脾
  胱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其中胃经改在足5。以中指(趾)为界,内侧1至5分布了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系,少一个阳经;外侧6至10分布了手足少阴、太阳、少阳系,少一个阴经。手中指外侧的新井穴膈俞与手厥阴心包经同居中指,与血液、血管系统有关;足中趾外侧的新井穴胰俞与足阳明胃经同居中趾,与消化系统有关。
  图中,手足小指(趾)外侧为太阳经,内侧为少阴经。食指、拇指为太阴阳明系及冲脉、任脉,冲任脉在切诊上居太阴阳明系中,横向承制左关部厥阴少阳系,以达到督任脉的寸部、左人迎由寸口脉的平衡。将食指端外侧(4)定为冲脉,拇指端外侧(2)定为任脉,同足厥阴、足太阳井穴为一组,这与切诊中右手寸关部共为太阴阳明系、冲任脉所占相同。左关部为厥阴少阳系,因而足趾(1)(2)定为脾经、肝经。手指督脉定在(7),它同少阴太阳系、厥阴少阳系为一组。以中指为界,督脉、冲脉分别落在两侧。中指端是心包经、膈俞;中趾端是胰俞、胃经,为后天营卫之本。手足小指(趾)、无名指(四趾)都是同名经。而手中指5是心包经,足中趾5则是胃经。在脉诊定位上,右关部是脾胃,右尺部是心包、三焦经(命门)。手3是大肠经,足3为下任脉。手2为上任脉,足2为肝。手足1为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8。
  经络图示仪的脏象定位,沿用左主气主功能、右主血主实质的观点,并依此来判断检测点的左右偏差是气盛、功能波动,还是实质病变。手足左右指(趾)的井穴检测点,构成了经络脏象的外候网络,从上下左右的差异对比来判明阴阳、表里、虚实,从各经的异态来判断脏象失衡的程度,进而作出诊断。经络图示仪中,以手经为基础检测点,足经为辅助检测点,共计40个检测点,这40个检测点的每个检测点都有数个扩展检测点,可以获得充足的检测信息。基础检测点和辅助检测点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手:小 10 小肠 ---- 扁桃体、食道、十二指肠
指 9 心经 ---- 同心搏动、心率有关
  无 8 三焦 ---- 同体质免疫系统有关
  名 7 督脉 ---- 大脑功能、脑皮层活动
  中 6 膈俞 ---- 内分泌系统、血液
  指 5 心包 ---- 心脏、冠状动脉、脑血流
  食 4 冲脉 ---- 植物神经、丘脑
  指 3 大肠 ---- 大肠、结肠区域
  拇 2 任脉 ---- 脑血流供应
指 1 肺经 ---- 肺、上呼吸道
足:小 10 膀胱 ---- 泌尿系统
  趾 9 肾经 ---- 泌尿系统、内分泌
  四 8 胆经 ---- 肝胆实质、代谢系统
  趾 7 督脉 ---- 大脑功能
  中 6 胰俞 ---- 胰腺、消化功能
  趾 5 胃经 ---- 胃实质
  二 4 冲带 ---- 植物神经、丘脑
  趾 3 任脉 ---- 少腹、生殖系统
  大 2 肝经 ---- 肝功能的内分泌解毒功能
  趾 1 脾经 ---- 内分泌、血液调节、消化吸收功能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皮肤良导点(穴位点)电导特性的研究,是经络图示仪的检测基础,用经络图示仪检测上述基础、辅助及相应的扩展检测点,得出经络脏象的整体状态,可以获得大量的诊断信息。此外,我们多年的实践发现,穴点在检测过程中的热灼感反应,是经络脏象的重要外候。对整个检测图谱结合热灼感程度的分析,证明了热灼感是气血淤滞、气机闭涩、郁滞余毒、气热阴伤等气血运行失调、阴阳离异抽象概念的外候反映。
用现代生物物理的方法对经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手足指(趾)甲旁1分许井穴电导特性及其对电流反应的研究,融合了中医切诊的脉象理论,使经络图示仪的研究成为有源之水。在经络图示仪的研究中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经络图示仪的开放性设计,使中医的脉诊理论趋于标准化。
二、JL-2000经络图示仪诊断方法
  经络图示仪的主要检测方法是检测穴位的电导特性,给出检测点在几个检测周期内的平均电流,并记录检测点的热灼感。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检测可靠,应尽量保持检测条件的一致性。检测点皮肤要保持清洁和干燥,检测时在检测点涂抹医用导电膏,或者直接用检测笔沾上导电膏进行检测。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应在20分钟以上。检测时检测笔对检测点皮肤的压力要尽量保持一致,用力不要过重,点上去皮肤有凹陷即可,如同用硬笔写字的力度,绝不能有压痛感。检测点皮肤有红肿、水疱、损伤时不能检测。手足井穴在指(趾)甲下角旁开1分处,其它扩展检测点的位置参见针灸书籍。
  通常情况下,只检测左右手部共计20个检测点,如发现失衡的异常经或异态点,可进一步检测相应的扩展点,也可以配合足部辅助检测点及其扩展检测点的检测,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诊断分析。如果检测点有异态反应,或者说有热灼感,则可能有器质性病变。热灼感的程度与该经的病变程度成正比,反映了气损阴伤、气血瘀滞、毒瘀阻经、痰湿滞瘀的实症。检测结果的左右失衡多表示病理过程的量变,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多表明发生器质性病变。热灼感分为三级:1-有热灼感(B点),2-热灼感较强(Q点),3-热灼感极强(π点)。若隔日多次在同一检测点出现热灼感,则要特别警惕,并应扩大检测范围。一般疾病也会有热灼感,但程度多为B、Q,而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热灼感也会消失;癌变早期在相应经的井穴点会有π点反应,且长久不消失。实践证明,在检测中出现π点(一般是一侧,并同该循经范围的征候接近),且间隔几天的多次检测均出现π点,此时左右穴点平衡与否已不是主要矛盾了,而π点则反应了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恶病质。据此,可以预测早期癌变。
  经络图示仪还具有治疗调整功能,使用该功能对左右手足经络脏象的外候点(井穴)进行刺激,使经络产生隐性感传并得到调整,可以治疗一些功能性的异常,也可以使病灶向好的方向转化。使用经络图示仪,还可以准确地找到阿氏点,也就是特异性的低阻点;用治疗调整方式刺激该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络图示仪的基本、辅助及其扩展检测点,每个点所囊括的主症范围,可参考有关针灸的书籍。如同心电图图谱一样,经络图示仪的图谱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可以总结出各种疾病的标准化图谱。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   ? 版权所有
电话:010-69506330   传真:010-69506330    E-mail: bjlsjl@sina.com.cn

JL-2000经络图示仪性能指标
一)检测器
1、电 源:9V积层电池供电,碱性电池可使用数月至一年
2、短路电流:<2.5mA
3、检测电流:<200μA
4、探头电压:<25V
5、声音提示:每个检测周期结束时发出提示音
6、独立检测:检测器可以独立于计算机单独使用
二)计算机接口
1、接口标准:USB1.1以上接口
2、接口电源:由计算机的USB接口供电
3、接口驱动:使用前安装经络图示仪接口驱动程序
三)经络图示仪软件
1、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XP、ME、NT
2、计算机配置:
1)接 口:USB1.1以上接口
2)内 存:128M
3)外 存:光驱或优盘
4)显示器:800×600以上彩色显示器,
3、图示仪软件:
1)图形显示:实时显示检测状态,以图形显示检测结果
2)病历存储:每个病历号可存储0~99共100个病历页
3)病历对比:调入不同检测时间的任意两个病历页比较
4)检测分析:用图形方式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
                                                  
zangma | 2005-11-13 19: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治疗婴儿腹泻

楼主说得不清楚,是单靠针灸治疗么??没有药物治疗么??
蠢华磊 | 2014-5-14 0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顶一下
改英雅 | 2014-12-28 08: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txjyl1952 | 2015-3-27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