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探秘

[复制链接]
查看3626 | 回复6 | 2006-5-25 2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  针  探  秘
桂 亮

近年来针灸之术虽名声响誉世界,但国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针道渐亡。原因之一便是师承家传的绝学少了。扁鹊从学于长桑君,学成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遍当时起齐,赵,卫,秦等国。兼长内,外,儿,妇各科,根据群众需要和习俗担任各科医生。正是这些历代师承游医将中医一代代传了下来。而现在学校规范化了,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但中医却要灭亡了,传不下去了。刘教授认为,原因在于不能盲目学习西方教育模式,中医传承有自己的特色,要注重经典著作。许多大学生博士生,没有几个人能读完读通《内经》《伤寒论》。现在一直讲继承发扬中医,其实我们连继承什么都不知道,又怎能发扬。真正的中医是《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明白了道理,然后再寻师访友。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乃学术精华。故寻师承即学其学术精华与经验,尔后才能登堂入室。
笔者十分注重针灸研究理论与实践,曾游访许多城市,拜访各地名家师承。钻研历代各家各派针法的特点,终有所悟。笔者认为针灸疗效成败关健在三个方面,即辨证,取穴,手法。辨证的关健便是熟读经典,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望、闻、问、切来分析内脏功能的盛衰,经络的虚实。而大家在研读经典《内经》时,因医理深奥,往往忽略对运气七篇的学习。其实七篇大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恒动观,气化论,正邪论,求属论,辨证论治等内容。不仅仅是推算五运六气,而是中医理论的高度概括,与《内经》一脉相承,密切相连。其中病机十九条更是辨证论治的准则规范。因此放弃运气七篇学习,实际也就放弃了内经的学习,放弃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就根本不能算是懂中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六经名篇,即昭显六气性质,而六气病变,又构成六经为病的证型,故伤寒六经,即六气。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得阴阳二气沟通,进而循经达手足,表现出交合结果(三阴三阳之标),由此形成脏腑经络的气化系统.由此可见张仲景如不深明《内经》及五运六气要旨,就不可能写出《伤寒论》这一伟大著作
笔者以为辨证,取穴,手法这三法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根据《内经》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规律变化,就自然引出配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小言之,不过是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古人对自然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规律的高度总结。沈括《梦溪笔谈》卷七一:医家有五运六起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次日果大雨,是对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因此推算运气必须灵活应用,不可胶于定法,更不可认为是不科学。必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道物极则变物转为化的道理,才能真正灵活运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中有关岁运岁气计算方法及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气候对人体气机的影响及变化,生灭消息,皆有其规律.而中医认为天道的运行都有其规律性,潮水涨落都可计算定时。天人相应,人体气血自然也有盛衰开阖的规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六经病的欲解时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自然界时间周期变动的同步及息息相关的规律性。子午流注就是根据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按照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取穴意旨,以取得最佳疗效,这就是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山西陈述堂为了对经络流注进行科学研究,曾经运用经络探测议对六十六穴连续不停探测十昼夜,结果证明,开穴闭穴都是气血高涨和衰弱点,证明了子午流注针法的科学性。笔者十分推崇北方单玉堂单氏子午流注针法,单氏根据五运六气规律独创一,四,二,五,三,零法,补子午流注先天之不足,实在是前无古人。并且在治疗取穴时,必先开时穴,再开病穴,体现中医整体观,先立于了不败之地。笔者师承南方殷铁珊一派,在求学间,问老师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及子午流注。师曰:五运六气不可拘泥,须灵活对待。子午流注须谨候其时,迎之随之。天道变化无常,气血流注全赖五谷营养,故可取守中,贯一之法。笔者认为如果二者相结合可达到奇正相生,标本兼治的疗效。
子午流注针法取穴皆在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如何灵活应用五腧穴,关键在于悟出五行生克变化,才能守规矩脱规矩。另外如运用五行配穴法与其他配穴法混在一起,经气必不能按五行生克运行,会影响针灸疗效。当年窦汉卿即是运用五门八法,治百病而无不愈,以针术闻名于世,为针灸医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手法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五腧穴应用疗效的关键。治病效果必须在辨证正确,取穴精准的前提下,手法运用才能显现疗效。如果辨证错误,取穴不合理,手法再好也没用。所以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笔者在研究各家各派针法,发现唯有单氏一脉针法独树一帜,悟阴阳之理,明气化之机,深得《内经》《伤寒论》之旨。单氏在手法的运用中,特别注重呼吸与补泻的结合。认为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息数,令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余初以为语多夸诞,非敢信以为真,及运用在临床上,始知确切不移。而笔者老师殷氏认为,手法精要处非口授心传不可,笔者现总结了几个特点:一 殷氏认为治病无非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故手法只有补和泻。平补平泻只适合虚实证候不甚明显,病势较缓的病证,临床上较少用。而对于重证或久病,必须补泻分明。特别在治疗内科疾病时,运用五腧穴必须补泻分明才能显效。二 在进针治疗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进针——静以候气——气不至催气——得气-——辨气补泻,气至病所——留针,静以守气——间歇行针——针下气和,方可起针。每一阶段都要细心体会,经云: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三 烧山火,透天凉是针灸治疗过程中显效的反映,不可刻意追求,欲速则不达。针灸最终疗效是针下气和,邪去正安。手法补泻精华奥妙处,须耳提面命,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 反对轻刺激是补,重刺激是泻。反对以神经学说研究经络。如果片面崇拜西医,从解剖观点视之不见,就认为不科学,一笔抹杀,否定其意义是错误的。决不能因为在现代医学知识范围内不能科学地解释其内容,就说它不科学而怀疑其作用。正如只知道血而不知气,想观察经络实质是不可能的。殷氏针法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只取四末,奏效颇速。若以神经解释,诸多不合。轻重刺激,非补泻之根本。在针刺手法中有九六补泻,九者子阳,六者午阴。九有少阳老阳之数,六有少阴老阴之数。如病家体虚行补法,可行少阳老阳之数,也可行其倍数,反之亦然。故补有轻重缓急之分,泻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岂能以刺激量来衡量。五 治疗须因人而异,注重各人体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伤其正气。如:太阳病有中风伤寒二证,即是各人体质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病特色。
子午流注针法是历代名师传承下来古典针法,至今还没有一种针法能凌驾于其上。它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则弥纶宇宙,小则纤细秋毫”的针法。此针法必须灵活运用,才能疗效显著。不可拘泥,死套公式。碰到问题不是考虑自己的知识是否缺欠,反而怀疑针法是否真实有用,这种定式思维是错误的。需深研五运六气,了解古代天文学,对五行生克变化了然于胸。比如必须知道五行变化可化为五五二十五种配法,穴位开阖转化,阴阳变化等等。正如《标幽赋》中指出: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妙要。以上是笔者研究针道的一些心得体会,都是师承家传之精华,一脉相传。上承内难,旁及百家。历代针法皆不出此范围。今载录于此,惟恐古法失传,针道灭亡。有缘者遇针,特指引方向,取其精华,使针灸这一古老传统医术能继续一脉传承下去。
- 电话:0512-67171772(桂亮)
夏无冬 | 2006-5-26 16: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

得之针道 但求有缘
我国针灸博大精深 很早就希望能幸遇名师 领会其中要妙
哈哈
虽然学的是文科 对针灸所知还不及皮毛
但 我对它却有着很深的热情
更期望能有机会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
                有缘人 草
                 daye5827@163.com
许毛峰 | 2006-7-6 19: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

这么好好的东西,真想学!

-=-=-=-=- 以下内容由 许毛峰2006年07月06日 07:49pm 时添加 -=-=-=-=-
得之针道 但求有缘

-=-=-=-=- 以下内容由 许毛峰2006年07月06日 07:59pm 时添加 -=-=-=-=-
maofengxu93@sohu.com
yanwy88 | 2007-6-29 10: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

好东西,学习了!
蒋新民 | 2007-6-30 18: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

中医你在哪!(3)
                                           6/28/2007  蒋新民  
近年来,中医在治病方面总不如西医红火。究其原因,除自身先天不足外,后天也显得同西医比惨了些。使得中医只能拾遗补缺,来补西医不足,还沾沾自喜。有志推动中医药发展之士,所做努力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除社会浮燥、急功近利外,中药使用范围的限制,以及针灸的不便、刺破皮肉等问题,又让现代人敬而远之。北京晚报有个文全摘出再讲些我的呼吁:  患尿毒症一年、苦等匹配肾源 ,七岁女孩每日遥析6次   本报讯(记者王琼) ..给女儿治病花再多的钱我们都不怕,但现在最要命的是没有匹配的肾源!"昨天下午,酒仙桥华信医院肾移植病房,内蒙古来京求医的薛先生, 看着病床上7岁的女儿心疼地说,孩子太小,他们夫妻俩无法给她捐肾,目前只能苦等合适的肾源。 "阿姨好!"昨天下午,记者一走进病房,病床上的雪儿立刻打招呼。床上放着她从来拒绝穿上身的病号服,枕头边还放着一大袋200毫升的腹膜透析液。每隔4小时,她的父母就会将这袋"救命药"上的管子,连接到她身上七寸长的刀疤旁的插营上,以此维系她的生命。 "去年5月10日,孩子开始吃啥吐啥, 直喊心慌没力气,身上还出现了大片淤青。"雪儿的母亲张女士回忆说。随后三天, 她和丈夫先后带女儿去当地的两家医院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女儿也被确诊为溶血型尿毒症。薛先生说,女儿患病一年间,先后做过两次胸穿及一次肾穿,今年4月30日,还做过一次婴儿肾的移植手术,手术当时就失败了,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道七寸长的伤疤, 但是女儿至始至终没有掉过一次眼泪,这让他们做父母的觉得自豪。
"你难道不怕医生在你身上动刀吗?"记者问雪儿说。她立刻扬起了头说我不害怕!"随后又补充说,疼痛她可以忍着,但是就害怕因为周身发痒,睡不着觉。"等我好了,我想喝水,我最爱唱葡萄汁!"雪儿说,一 脸的认真。薛先生解释说,女儿病期间,由于自身无法正常排尿,饮食一直受到严格控制, 尤其是水,每天总进水量限制在300毫升。此外,她全天每隔4小时,即使是深夜,都要进 行一次40分钟的腹膜透析,这让她时常浑身 痒得根本睡不着觉。即使如此,她还是每次给远在老家的姥爷、姥姥打电话时说"我挺 好的,没事,你们放心吧,多保重身体!" "原来我俩想给女儿捐肾,可是医生说 她太小,目前我们的肾还不能捐给她,这一年多,她每仅靠透析维持生命。"薛先生愁得双眉紧锁。采访中,这对瘦弱夫妻只字不提女儿昂贵的治疗费,追问后记者了解到, 这个月收入仅为两干元的家庭,为女儿治病已经花去了20万元,除卖掉自家房子的5万元,剩余的l5万元全是借来的。我们都有工作,钱可以慢慢还,但就怕女儿等不到合适 的肾源,现在她已经有透析的并发症呀!"
采访结束后,薛先生将记者送离病房时说如果孩子等不了那么久,有个意外,我们会把她的器官捐出来给需要的人,因为我们太理解这种苦等的痛苦了!"

我联想到近来从大家都惋惜的红楼梦演人-陈晓旭女士注重中医而铸成悲剧!以及中医之现状庸才太多而发扬不了中医之奇术,而西医之现今仅以外科刀术救人…,中医你在云里雾里!别怪排斥中医!不要强不思革新之中医边缘化愿谁…?中医你在哪??你的神奇使每个能静心研究者终生受益、但你要普渡众生啊!

连哲人――鲁迅先生都有过抛弃中医的念头,中医靠什么发展?这些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也投入很就是没有大的起色。西医出现之前,中医药已保中国封建社会千余年,其医藉汗牛充栋。至使今人还得好好研读《素问》、《灵枢》及《汤头歌》、《药性赋》、《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古书,外国人学中医也得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的寿数博大。仅明清朝代的中医史料就够现代人学习研究的了。古人惜墨如金你来严格说,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的一种,是本能、经验、巫术和玄学、哲学的大杂烩;许多人误解现代医学是没有国界的基于科学的医学而排斥中医。其实、众人所乐道的循证医学而被毫不夸张的誉为"里程碑"尊崇循证医学的精髓,简言之,一切医疗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当前最佳证据(current best evidence)"之上。这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上早有体现,中医治病最后的境介是"药成无方"。完全以延寿延年的好的生命质量为目标!这将比终生服药成为医院"银行"要光明磊落而标为"仁术",这其实就应该是"现代医学"。全方位的循证临床实践对于大多数中国医生而言无论硬件软件都不易达到。中医的思辨.方法在社会变革中、为了迎合现代前些年的用核放射标记法、花费了数千万元的"气血分析仪"想开拓发展中医、结果沉没在遣忘之中、钱打了';水漂';中医受人指责、我推介《经络图示仪》全花自已钱!它的功能同其有一样的追求但价钱和方便实用上可比而知。用经络方式来充实研发中医实乃捷径!我所知的"气血分析仪"介绍如下:
<气血分析仪>应用范围
(一)用于中医诊断,为中医的诊断、研究提供了现代科技的测量数据,实现了客观指标数据化、精确化、定量化的要求;
(二)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分析,并且精确地提供治疗依据;
(三)用于各种疑难病症(包括不明病因的病症)的分析、诊断,并提供一组新的人体参数,填补现代医学诊断的空白,
(四)用于各种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测量分析。可以在对症治疗的同时,根据气血分析参数有针对性地调整 用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五)用于肿瘤超早期的诊断,并且可以根据各项参数的定量测量结果,直接采取药物等调整、治疗措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使病变逆转,恢复正常;
(六)用于中医、西医各种疾病治疗前后效果的对照测量;
(七)用于鉴别气功师发放外气的功力及辨别发放外气的真伪;

(八)用于老年人健康保健,通过气血运行各项参数的定量测量,调整气血运行状态,延缓人体衰老;
(九)用于人群健康水平普查,及时发现异常状态;

(十)用于预防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能在疾病形成过程中全面地检测体内参数变化,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是实现2000年人人健康的有效的手段。
这是个美好的前景也是我敬重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同仁们的根源!不管结果如何、参战就是斗士!人们会记住的!!
我曾应用针剌方法给自己医疾,深感之奇妙。三十多年来学习中医和近代研究成果,其实研究中医的 《经络》其理,绝不能套上所谓的近代科学方法论、哲学观来辨真伪,应该以临床效果来签别。医学技术实际就是经验的承载体,所以如何能真实了解对象,判断准 确才能对号入座地实施过去有效的经验方法,为现实解决问题,百发百中的射手能不受贺彩吗?
    现今中医辨証施治上就显不足,用药上再因药的标准不一,使大夫默明其妙,久而久之就自己也不信自己了,那还谈接班人。自生自灭原因在哪?就在于中医不纯,中不中,西不西,以为套用西医的成果就是现代化 中医,太简单、太可悲了。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纯中医的现代,要向下兼容千年古籍,应该汲取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中抗御疾病的营养。
   中医学有两大 特点,亦称两大法宝: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施治。这是其他任何医学都无法比拟的。一些疑难疾病,如果正确运用上述两大特点,真正可以说是牛刀初试,如鼓应桴。笔者曾多次撰文,讨论有关气虚之证,除了可能发生实质性脏器下垂症以外,最可能、最容易发生下降的,莫过于血液了。这种症状在西医是较难诊断和治疗 的,而在中医,只要使用一些补气升提之品,即可逐渐纠正。另外,中医在诊断方面,脉象、舌质占四诊之半,临床只凭个人的感性及经验来定性,至今还没有使用 仪器来做为判定的严格依据;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率还不够高;中药汤剂的服用也不够方便等。
  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医在临床诊断正确率方面也比较低,在古代,十之八就是上工,十之七是中工,十之六是下工,这与西医90%以上的诊断正确率比较还是较低的,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不足,不断研究 提高,以求发展和进步。 中医同西医的差距关键在诊断正确率上。但许多中医即使步步套着西医走,连化验、X光片、CT都用上了怎么还败北。

有篇文结合我常用 k c f  方式耒健胃养胃,方法之简,效果胜过它法使我不得不说利用《经络现象》仿效针灸之法,调动机体自愈能力仍最有前途和实效。此文正合我意、摘出耒探讨,比空说扯蛋强!

“服用胃药会导致胃功能衰退:在人类的身体当中,只有在强酸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正常生理机能的两个部位。一个是胃,另一个就是女性的阴道。这两个部位都处在PH值为1.5至3之间的强酸环境下。之所以有这么强的酸, 就是为了杀死入侵的霉菌。

而在胃里面也同样如此,大量的霉菌伴随着食物一同进入胃部。每次饭后大约有3000至4000 亿的霉菌进入到胃部。数量如此庞大的霉菌在胃液强酸的作用下,大部分都被杀死了。

  所以,就是为了保护人体这两个容易受到霉菌侵袭的部位才产生了大量的酸性物质。如果通过 药物来抑制人体当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这种酸性物质的话,那么结果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大量的霉茵畅通无阻地进入到胃部之后,毒性强的霉菌就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引起病疾和各种肠胃疾病。胃药对身体的伤害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胃酸被过度抑制,那么胃蛋白酶和盐酸就会分泌不足, 从而难以激活消化酶,最终导致 消化不良。如果胃酸分泌不足还会影响人体对铁、镁、钙等金属元素的吸收。做过胃溃痛和胃癌手术的患者多半会患有贫血,这就是因为胃被切除之后胃酸分泌严重不足所导致的。

  而且胃酸被过度抑制会打乱 肠道中的细菌平衡,降低人体免疫力。在人体的肠道中遍布着三 百多种、上千亿的细菌。在这里, 具有促进合成和消化功能的细菌被称做益菌,也含有像威尔什菌那样的细菌被称做有害菌。但是数量最多的是一些中间派,既不是有益菌也不是有害菌的中性菌。这些细菌,保持着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如果哪一方细菌增多,它们就向哪一方靠拢。所以,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是否平衡决定着肠道内部环境的好坏。

  如果胃酸分泌不足,就难以激活消化酶,那么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就会直接进入到肠道当。 这样一来,本来应该在肠内被消化的食物变成了难消化的食物, 在肠道内积存起来。人体肠道内的温度接近37OC,相当于处在夏天炎热的环境当中。所以残存的食物就会腐烂、变质、异常发酵、 产生有毒气体。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有害菌大量增生和繁殖,最终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这些都是因为在胃中没有被完全杀死的霉菌进入到肠道当中的结果。

  所以,越吃胃药越伤身体。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尽量避免服用胃药, 在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对症下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胃黏膜上有突起的小绒毛, 胃酸就是由那里分泌出来的,如果长期服用胃药的话,会降低绒毛机能,使绒毛变短。导致黏膜萎缩、黏膜变薄,从而引起各种炎症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 容易孽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 这样就加剧了黏膜的恶化,最终演变成胃癌。

  颠覆传统的"健康"养生习惯 [日]新谷弘实著 李强 朱庆福译”

其实要尽量避免服用胃药,避免促进引起各种炎症形成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等,容易孽生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 这样就加剧了黏膜的恶化,最终演变成胃癌恶果。就是经常用《经络图示仪》耒查测、尤其重视手足测井10、3 、5、2 。着重测查手10小肠的y值、其左气右血、左动能右实质的宏观认识耒了解总的消化系统。若手10测点y值明是低于左测井、则以胃肠滞停需要“吗叮灵”类的胃动力药。此时用k c f 方式施治双足三里穴区和腹部任脉治胃的上中下三脘、约5-10分钟就改善症候,让人服让人爱用《经络图示仪》的拆分头给以自我调治而减少用药之副作用。当然在测查时若手10区、尤其是右手10测点有强穴质反应时一定不可轻心。过去北京经络研究所的李志超先生就是右手10测井的穴质反应忽视而铸成遗憾。现在我每每想到那些为中医!为经络研究的勇士前赴后继、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悲伤…!我提供k c f 方式耒调补胃气是因我用此法受益而多说些。把经络系统调养好就和保养自行车轮子“拿拢”是一个理。大道至简、只要有用有效、研究透则是以后慢慢品悟之事。
   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推出的〖经络图示仪〗,就能够提高中医诊断正确率。中医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成为现代中医而不是成为"古董"。
  〖经络图示仪〗就能够成为中医手中的"猎犬",整合中医的灵魂,使她有着足够的血液营养,有着中医经络臟象理论的正确实践的理解,她是纯中医理论维护者,她归纳演绎出的结果,使中医药宝库有的放矢。
   现代人生存压力不小、三十多岁就中风早逝已不是新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成了城市人的杀手,就连癌症也向中青年人蔓延。这些因天时地利不合而出来的';魔鬼 ';,就是中医说的"杂症";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方法,使中医诊断判证上至始至终不能离开理法来做细致归纳,也就是必需要找出许多症候点"审其阴阳、无予众谋",方可演译出施治之佳方。所以采集信息量越多、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动态本质。那么切诊方法因其局部动感体验信息量容易丢失,应用现代成熟技朮 同原始技术相比优势不大、难度确大。
   经络学说是中医灵魂之一,在应用上以针灸为多,对医症解释上往往讲';经络不通';来说明症候。我们的研究在经络与脉切診的关系上提出了新的理解(請参考《经络图示仪》说明书);现代对皮肤穴位的认识是不夠的,表面上皮穴高电位、低电阻、红外辅射高、代谢 率高等,其实皮肤良导点的活动同中医整体观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归纳成整体的外候,我们暂且称穴位就是据有现代四点特征的良导点,但它的实质规律用控制论的 "黑箱"方法来逼近,沿这个思路就产生了"四维判点",把人看成是由皮肤良导低阻穴点构成的';网状正方实体或球状实体';,正常的生命运动有其规则型态,异 常时这个型态就发生变形,称为"四维变形"(用C.F.X  字母来简称)。可以通过《经络图示仪》来记录分析人的C.F.X的过程,研判矛盾分布,有的放矢,补充中医脉学诊法的模糊性,使四诊方法更完善。四维变形的施治医案能体验中医药的法理,继承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完善武装自己的过程中,用现代 科技成果铺垫自己,而非张冠李戴变了味。
   经过這些年的试验应用,在对穴位表面认识上提出了穴位或良导皮肤点对特型脉冲电流有由于"质量过 程"差异产生的穴质变化,如π点、Q点、B点、p点的变化差异分布以及规律的一致性和中医诊断辨证的趋同,使揭示';经络现象';实质的可能存在面得到缩小、 为现实研究减少迷盲。穴质变化的存在和规律前人没有提出、这是因为使用的检测电流没能同穴质发生反应,所以研究难深入下去,在局部';盲人摸象';。穴质的活 动及分布规律同针灸学的验方有许多一致性,就连穴质变化上的规律同穴点、经脉的治验范围都有部份一致,说明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经验的传承。因此抓住穴质变 化在C.F.X.网络变形时的表现,通过总结比较,再进一步运用"黑箱"理论方法,便可得到较贴近的诊断结果,并且这种整体的判断要比西医现在的';分片型 ';方法强许多,这是整体观优势。
  为什么用《 经络图示仪 》能够通过C.F.X.的变形、从穴质出现'; π、Q点';来提示恶病况的存在、並且此阶断处在隐匿状态往往使之漏诊而麻痹。这种" 扁鹊 "功能非西医可比!为什么《 经络图示仪 》有此作用功能呢?以后将有些例症介绍给大家。这是个重包装的旧文,祥情可登: www.jingluo.cn    网上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经络现象发展中医之法!愿天下习医者不做庸才!装备自已不是靠信念!!


Infuscups | 2014-5-9 15: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顶一下
iwfuj | 2014-12-8 0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一个天才,可惜天妒英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