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3566
|
6
|
2006-7-16 0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大致为05年初读《金针王乐亭》一书所记录的笔记,多为书中记载的一些针方。
1、关于深浅
进针三部天地人均可有手下感。具体用深用浅有别:
①胖瘦:胖深瘦浅
《灵枢·逆顺肥瘦篇》:“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②年龄:大深小浅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濇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③病位:深深浅浅
《素问·针解篇》:“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④腧穴性质位置:头面胸背宜浅刺,腹部四肢宜深
所谓“腹如井,背如饼”
对于“足三里”,王乐亭云:“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至于喉,如刺三寸整,巅顶血下行。”
⑤季节
《标幽赋》: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⑥其他
病程长短、虚实寒热、病情转变、病人精神状态。
2、胃家病验方“老十针”
一、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胃下垂、虫疾、消化不良)
二、组成: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三、功能: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脾胃。
四、方解
(1)主穴:
① 中脘:调理中州气机、温通腑气
② 足三里:合之意,若百川入海。足阳明胃多气血,三里为其合。补三里,健脾和胃、益气升清;泻三里,降逆化浊、通调肠腑。
二穴相配,调中益气、升清降浊、调理气血。
(2)配穴:
① 上脘下脘:调理胃肠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
② 气海:升化元气、稳固下元。
③ 天枢:消积导滞
④ 内关: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理气。
五、应用:
①主治胃肠病,不论虚实寒热,均可。
一切虚证,以中脘(深刺寸半至二寸)、三里为主穴(二寸)
对于腹痛、腹泻、腑实,以天枢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对于少腹痛、妇科病,以气海为主穴,深刺寸半至二寸。
② 配用
a对气虚血滞引起的病症,可通过调理脾胃,使气血化生,气血畅通。如中风,尤其是兼见脾胃呆滞、二便不调者。
b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惊悸者,(包括神经衰弱、慢性病恢复期),老十针可改善体质,镇静安神。
c 月经不调,属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者,可选加“老十针”
d 癫痫,特别是兼见饭后发病、发作时呕吐重者,可加用之,以中脘、内关为主穴。其内关不可深刺,五分即可。切忌深刺至外关范围。
六、加减
①去上脘、下脘加章门(双)——老实针
解:
气以通为补,血以活为补
加章门之意在调肝脾、疏气血。
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
适于素体虚弱、中阳不足、劳倦过度等虚证。
②加关元、三阴交
温中散寒、补中益气
适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直中,过食生冷以致腹痛。
③加内庭
补中益气,消食导滞
适于食滞导致腹痛、恶心或痛必腹泻、泻后痛减。
内庭功能通降胃气、消食导滞。
④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适于血滞经闭或实证痛经。
曲骨补肾阳、止带;三阴交调脾胃,分利湿热。
三、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穴解:
章门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滞。类人参
足三里(白术):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
内关(茯苓):降胸胁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
中脘(甘草):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
三阴交(当归):月经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
曲池(川芎):主中风寒痹痉挛,闭经,专搜血中之风。
太冲(芍药):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关元(地黄):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
合谷(黄芪):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
阳陵泉(肉桂):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
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四、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五俞穴精粹穴解:
合谷曲池三里阳陵
合谷:
原气是推动人体生命的基本动力,运行于经络中的原气,可以推动经络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
曲池:间接调理肺气,搜风逐邪,宣气行血;其性走而不守,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能调之。
阳陵:为筋之会,可搜风利胆,舒筋利节
三里:主水谷运化受纳
补入
内关:厥阴脉出胸腹,可调气开郁;心主血脉,又可通脉活血,宁心安神,清心开郁;可通调三焦气化,行气利水
三阴交:补阴精血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五、五脏加膈俞
主治:①虚损②不寐遗精眩晕③中风④癫狂痫⑤月经不调⑥脏躁⑦咳血便血
六、督脉十三针方
组成: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作用:
补:①补阳益气,阳气通则活络行痹②强筋壮骨③补髓益脑
泻:①抑阳清热,平肝泻火,醒神开窍②疏通经气,使上下贯通③调理气机,宣通升降。
主治:
①瘫痪(外伤性截瘫、癔病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尿潴留加环跳)
②中风
③癫狂痫:极度狂躁者,加合谷透劳宫,或先取太冲透涌泉,或人中,待患者安静后再针督脉。痫症发作期加人中醒神开窍;缓解期加补肝肾,调阴阳。
④风寒湿痹:久病体虚者,去百会、长强。
七、王氏夹脊
取穴:自二胸椎至四腰椎,各棘突下旁开0.3寸,隔椎一穴,一侧8穴。
操作:直刺,针尖略向里,胖人1.5-2寸,痩人1-1.5寸
功能:胸2-8主脏主血;胸10-腰4主腑主气
主治:①外伤性截瘫;②小儿麻痹后遗症(初用“手足十二针方”,再用“督脉十三针方”,5、6次后,换“王氏夹脊”)③腰脊疼④胃肠病(胸10-腰4),针尖微斜向外侧,使针感达于腹部(案:胃痉挛男30,上腹剧痛数小时,西药解痉药无效,针中脘、合谷、足三里等无效。刺胸8令针感至腹,泻,10分钟后减,30分愈。)⑤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胸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耕读
|
2006-7-16 0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
八、十二透
作用:①一穴贯两经(数经)沟通经气(刺入某穴,得气,透刺到另一穴,得气,针尖所向则气至病所,如此则两经经气即可沟通交融。久病入阴,即从阳引阴;病在阳,即从阴引阳。
便秘者,从阳陵透刺至足三里,以木疏土);②一穴担两穴,免伤卫气。
气主骨(关节),血主筋,气血凝滞则筋骨失利而拘挛。
透刺的功能主要是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
组成:①肩髃透臂臑②腋缝透胛缝③曲池透少海④外关透内关⑤合谷透劳宫⑥阳池透大陵⑦环跳透风市⑧阳关透曲池⑨阳陵透阴陵⑩绝骨透三阴交11丘墟透申脉12太冲透涌泉
凡单数穴为主
主治:①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半年以上,且关节筋脉拘急挛缩者。②痹症日久,关节屈伸不利③小儿麻痹足下垂④脑炎后遗症,关节拘挛⑤脑外伤后遗症,瘫痪,筋脉拘急。
注意事项:透刺比一般针刺的作用量和刺激量大,故体虚者,应进针后先令得气,再透;体壮者可直达对侧,再候气行补泻。
透穴表
风池透风池,迎香透睛明,阳白透丝竹,风池透风府,上星透神庭,头维透曲宾,攒竹透丝竹,阳白透鱼腰,丝竹透率谷,太阳透颧髎,四白透承泣,迎香透巨髎,地仓透颊车,耳门透听会,大迎透下关,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后溪透三间,居髎透环跳,伏兔透阴市,阳关透曲泉,膝眼透膝关,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解溪透中封,侠溪透临泣,太冲透涌泉,阳陵透阴陵,内庭透冲阳,太渊透列缺,肩髃透臂臑,条口透承山,环跳透风市,风市透箕门,后溪透劳宫,列缺透偏历,中渚透少府,曲池透臂臑,内关透郗门,支沟透间使,天枢透中脘,天枢透下脘,天枢透建里,三阳络透郗门。
九、中风十三法
(一)牵正刺法
面瘫轻浅
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
(二)牵正透法
中风后遗口眼歪斜日久重症。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
(三)手足十二针法
中风不遂首选
(四)纠偏法(患侧)
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悬钟、太冲
(五)十二透刺法
(六)开闭醒神法
①首用: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抢救用)
②继用:针人中、承浆、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功能持续效稳)
劳宫、涌泉二穴合用,可清心泄热、安神定志,颇有牛黄清心之效。
凡放血:①三棱针放血量大,适于实证热证;②毫针点刺量少,适于虚证瘀证。
(七)回阳固脱法
神阙(灸)、关元(灸)、气海、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
(八)督脉十三针法
(九)五脏加膈俞
(十)老十针
(十一)治任脉法
调和阴阳,调理肠胃,用于半身不遂,脾胃不和,痰湿内盛
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
(十二)治六腑俞
六腑不和诸症
(十三)刺募法
《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苦,治以胆募穴。”
用于病久脏腑虚弱。
十、治瘫十一法方
(一)治督法——督脉十三针
“治瘫首取督脉”
(二)治夹脊法——“王氏夹脊”
(三)治背俞法——五脏加膈俞
(四)治膀胱法——膀胱配肾经
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
“调州都理二便,强腰健步”
(五)治任脉法——任脉配肝、胃二经
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梁门(胃)、天枢(胃)、水道(胃)、章门(肝)
“刺任脉调肝胃,从阴引阳”
(六)治脾胃法——胃配脾经
气冲、髀关、伏兔、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陷谷、内庭、三阴交(脾)
(七)治肝胆法——胆配肝经
带脉、居髎、风市、阳陵、阳交、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太冲
(八)治足三阴法——足三阴配胃经
气冲、阴廉、箕门、阴陵、三阴交、照海、太冲
(九)治手三阳法——手三阳配心包经
肩髃、肩贞、曲池、三阳络、郗门、合谷、阳池、中渚
(十)治手三阴法——手三阴配三焦、大肠经
巨骨(大肠)、腋缝、侠白、尺泽、支沟(三焦)、神门、大陵
(十一)调理阴阳法——手足十二针方
十一、针灸治病原理
阴阳失调是机体疾病病理的实质,针灸之作用在于调整阴阳。而人体阴阳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的。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
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理血。
人之为病,从经络辩证来看,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康康
|
2006-8-19 17: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邱达卿
|
2007-7-22 0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金针王乐亭》读书笔记
如此好帖,识见恨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0-30 23: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参考好资料
可供临床参考,若加烧山火与透天凉之手法则更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尖爱情渗
|
2014-5-10 0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再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hrsq
|
2014-12-9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你说你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杏林耕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