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大师谈佛性

[复制链接]
梦溪笔谈 | 2003-7-26 21: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没有说密宗是藏传专有啊,呵呵,说的是:藏传以密宗为主
唐密么,自有渊源,查过一些资料,已经失传,流到海外一部分,在日本天台密
实际上密宗来源于印度,后经两路进入西藏和中土,中土的文化无法兼容,所以消亡是必然的,汉传佛教的特点一定是包容汉地文化,密宗不适于此,也是中土文化选择的结果吧,有些可惜。
中医是否也经历了类似历史,都难说。

匿名| 2003-7-27 19:49:33

[转帖]大师谈佛性

说起来,藏传佛教现在的僧人似乎成了某种特权阶级了,就我所知,藏人有很多是想让子女不吃苦才送他们去出家的。他们也可以自由还俗。
这似乎与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相背。
而且,就算在内地,我也听一位僧人告诉我,供养他们就等于供养佛。至于供养的东西嘛,鲜花清水固然好,似乎金钱也不错。
真叫人纳闷啊!
人生天地间 | 2003-7-28 14: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唉  僧种~~~~~~僧种~~~~~~~~~~~~~~~~~~~~~~~~~~~~~~~~
你这个姐姐枝,还满懂的嘛。
历代高僧总有数十年常人难受之苦行。
受人供养时,必认定自己福薄受不得,
每饭前总要说:食下今日饭,必修成佛果,此福若不回众生,来世披毛带角还。
青云1661 | 2003-7-28 15: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僧人首先是人,是人必须生存,僧人须靠布施生活。一个僧人在未成就之前,也会有很多烦恼。所以,信佛不可迷信!学佛是解脱之道,需精进身行,布施他人是自己慈悲心的体现,布施不是目的,发慈悲心是根本。
人生天地间 | 2003-7-28 18: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人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修行之人四大(肉、血、骨、气)皆空,
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焉有人之概念?
施施者是佛,受施者是众生。
僧人随受布施,当发福薄心,惭愧心,不可受心,紧迫心,“来世若不成佛果,必定披毛带角回”,“施主一粒米,重若须弥山”。
烦恼不可怕,无烦恼便无菩提。
佛学阐明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
学佛当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僧人虽布施亦无布施之相,并将此功德回向十方众生。
青云1661 | 2003-7-29 2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有无人之概念,依境而定!在有界当有,无界当无,无无界当无无。
修行之人四大(肉、血、骨、气)皆空,难道非修行之人四大皆不空!
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相者,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相非相!

即烦恼即菩提。迷即烦恼,悟即菩提,转迷成智,是为修行。
佛学阐明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
学佛当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此语甚是,布施而无布施之相,无戒而持戒,不忍而忍...
僧人传法,是为法布施,功德甚大!!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阿弥陀佛
匿名| 2003-7-29 22:31:13

[转帖]大师谈佛性

晕!人人皆是居士。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中医大概没有不能谈佛的:)
人生天地间 | 2003-7-30 2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大圆镜智,一境皆无,一界皆无。
修行之人知四大皆空难得空,非修行之人是四大皆空不知空。
佛说:离一切相得一切法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手撒叶落月布天地。
“此语甚是,布施而无布施之相,无戒而持戒,不忍而忍.”如此只恐直入狂禅境界去。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种下地狱因,结出地狱果。
佛说:吾离世后,僧众当以戒为师。
戒者大分三种:(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二)出家戒,谓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道俗通行戒,谓菩萨三聚戒。
其中比丘应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常行三百四十八戒,禁防三毒,调服七支,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缘致此,我概概言戒。
甚大功德回向十方众生,与己无干。
人生天地间 | 2003-7-30 2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不守戒,不得名为修行者。
另:上文中“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打错一字。
    应为“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向各位致歉。
金谷子 | 2003-7-30 22: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大师谈佛性

戒唯难能故可贵,
上下两口难做对,
不进不出是大师,
进出无心出其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