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各医家论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各医家论述
[复制链接]
1724
|
1
|
2003-10-1 14: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成无己***
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痞者,留邪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泻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伤寒明理论》)
***方有执***
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黄芩黄连,苦以泻心膈之热。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于健。曰泻心者,言满在心膈而不在胃也。(《伤寒论条辨》)
***王肯堂***
此方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若加甘草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利,若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伤寒准绳》)
***喻昌***
半夏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而君半夏也。去生姜者,恶其辛散,引津液上奔也。君半夏者,泻心诸方,原用以涤饮,此因证起于呕,故推之为主君耳。(《尚论篇》)
***柯琴***
盖泻心汤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痛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于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内经》曰:腰以上为阳,故三阳俱有心胸之病,仲景立泻心汤,以分治三阳,在太阳以生姜为君者,以未经误下而心下成痞。虽汗出表解水气犹未散,故微寓解肌之义也。在阳明用甘草为君者,以两番妄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干姜以建中,而缓客邪之上逆,是亦从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阳用半夏为君者,以误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症,用柴胡汤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症,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伤寒附翼》)
***程应旄***
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气即挟饮,未成实秽,故清热涤饮,但撤去其部,使心气得通于下焦,则下焦之阴邪自无阻留于乎阳部矣。,阴阳交互,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斡旋,其与实热入胃,而泻其畜满者,大相径庭。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怫郁于心阳之分,寒亦成热矣。寒已成热,则不能外出而热非实秽,不能下行,唯用苦寒从其部而泻之,乃虑下焦之阴邪上逆,姜辛热以温之,阴阳两解,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一方之中,寒热互用。(《伤寒论后条辨》)
***汪琥***
(半夏泻心汤)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肠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以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矣。(《伤寒论辨证广注》)
***钱潢***
半夏辛而散痞,滑能利膈,故以之为君,干姜温中,除阴气而蠲痞。人参炙甘草,大补中气,以益误下之虚,三者补则气旺,热则流通,散以之为臣,黄芩黄连即前甘草泻心汤中之热因寒用,苦以开之之义,故黄连亦仅用三倍之一,以为之反佐,大枣和中濡润,以为倾否之助云。(《伤寒溯源集》)
***尤怡***
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则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泻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伤寒贯珠集》)
***王晋三***
方名半夏,非因呕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是少阴表症误下之,寒反入里,阻君火之热化,结成无形气痞,按之自濡,用干姜开痞,芩连泄热,未能治少阴之结,必以半夏启一阴之机,人参、甘草,大枣壮二阳生气,助半夏开辟阴寒,使其热化痞解。(《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昆***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医方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羊角锤
|
2003-10-1 14: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各医家论述
***王又原***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后而痞者,亦有下后复汗而痞者,亦有不经汗下而痞者。大要结胸属实,痞属虚;结胸热入,痞无热入。药用苦以泻之、辛以散之是也。然仲景立五泻心汤,药有同异。其同者,黄连、干姜,若黄芩、大枣,则异而同也;其异者,人参、附子、大黄,若半夏、甘草、生姜,则同而异者也。试论之:伤寒五六日,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汤,以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彼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半夏之辛以破结,主病之药故也,汗出解之后,已无伤寒矣。胃藏律液,发汗则津液亡,故胃中不和,姜、枣以和荣卫,以生散胃家升腾之气,乃治杂证之标的也。一属少阳,一属汗解,人参在所必用耳!若伤寒中风,正在太阳,无用人参之例,虽下而复下,为胃中虚,不可用也。但用甘草缓其下利之急速,和其客气之上逆,温其中气之不调,补其心烦之不安焉耳!心下硬满,痞之候也;紧反入里,痞之诊也。按之濡,关上浮,为痞尚未成,故无用虏荆之六十万,但假将军之先声以夺之。此渍以麻沸汤,须臾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用其有形之味也。心下痞,恶寒者,为兼有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复恶寒者,为续见之证,明系阳气外亡,况加以汗出乎!兼见者,以两汤治之;续见者,以一汤救之。其附子则煮汁者,是取三黄之气轻,取附子之力重也。至论!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占今名医方论》)
***汪昂***
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成氏曰:否而不泰为痞。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则痞热消而大汗以解矣(旧注曰:此方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王海藏曰:外证全是下证,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脉有力者,黄连泻心汤;脉无力者,半夏泻心汤。喻嘉言曰: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此证因呕,故推半夏为君。程郊倩曰: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拂郁于心阳之分,寒亦成热矣。寒已成热,则不能外出,而热非实,秽又不能下行,唯用苦寒从其部而下之,仍虑下焦之阴邪上入,兼辛热以温之,阴阳两解,不攻痞而痞自散,所以寒热互用。若阴痞不关阳郁,即郁而未成热,只是上下阴阳部分拒格而成,泻心之法概不可用也。又曰:人皆曰汗多亡阳,不知下多亦亡阳,以亡阴中之阳,故曰亡阴耳。下焦之阳骤虚,气必上逆,则上焦之阳反因下而成实,以火气不下行故也,治多泻上补下,心君得苦寒而安,则反能从阳引之入阴,故芩连栀子泻亦成补;若汗下相因,有虚无实,温补犹恐不足,前法一无所用矣)。(《医方集解》)
***费伯雄***
此为误下胸痞而设。阳邪郁于上焦,既不能下,又不能仍从毛窍而出,惟有苦寒泻热之法,方能消痞解邪。而又恐阳邪即去,浊阴上干,故于清泻中参入辛温,以预截后患,此所以为医中之圣也。(《医方论》)
***张秉成***
治伤寒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表邪内陷,胸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此汤主之。夫痞之为病,皆由表邪乘虚陷里,与胸中素有之湿浊交相互结所致。表证既无,不必复用表药;里气又虚,又不得不兼顾其里。然邪既互结于胸次,必郁而为热,所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开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成方便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中医外科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